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西方经济学课件 正文

西方经济学课件

2016-12-04 14:37:41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西方经济学课件案例集锦

第一章

案例一:人生离不开选择

关于作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目_,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

还可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人。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人。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美元用于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典型的交替关系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交替。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人水平之间的交替关系。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 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人减少。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交替关系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这类政策,例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例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的支持比其他人更多。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人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也就变小I。

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摘自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

案例二:理性成就快乐: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经济学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弄出的学问还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行花的钱最少。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票。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等到列车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

这个故事经常被经济学教授们当作笑话讲给刚入门的大学生听,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但在包括经济学初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充满了统计数字和专业术语,远没有这则故事生动有趣;而且经济学总是与货币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因此,人们普遍以为,经济学的主题内容是货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隐而不彰的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经济学关于理性的假设是针对个人而不是团体。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的假设: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地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这样的假设虽然未必总是正确,但很实用。在这样的假设下发展出来的经济学,不仅有实用价值,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这样的学问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娱人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意无意地运用了一些经济学知识,但如果对经济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就容易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理性不足,给自己的生活平添许多不必要的烦扰。比如,刚刚买回车子,没过两天,这款车子却降价了,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都垂头丧气,心里郁闷得很;倘若前不久刚刚买了房子,该小区的房价最近却上涨了,兴高采烈是一般购房者的正常反应。这些反应虽然符合人之常情,但跌价带来的郁闷感觉却是错误的。

经济学认为,正确的反映应该是:无论是跌价,还是涨价,都应该感觉更好。经济学认为,对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消费的是什么——房价、车价是多少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在价格变动以前,你所选择的商品组合(房子、车子加上用收入余款购买的其他商品)就是对你来说是最好的东西。如果价格没有改变,你会继续这样的消费组合。在价格变化以后,你仍然可以选择消费同样的商品,因为房子、车子已经属于你了,所以,你不可能因为价格变化而感觉更糟糕。但是,由于房子、车子与其他商品的最佳组合取决于房价、车价,所以,过去的商品组合仍然为最佳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现在还有一些更加吸引人的选择,因此,你的感觉应该更好。新的选择虽然存在,但你却更钟情于原来的最佳选择(原来的商品组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烦扰于别人为什么挣得比我多,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比应得的少,而经济学却告诉我们这样的感觉是庸人自扰,也是错误的。经济学认为别人比自己挣得多是正常的,自己得到的就是应得的,如果自己不能理性地坦然面对,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烦扰和忧愁。

我们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扰,主要还是因为对经济学有一些误解,这可能是经济学说起来比较简单的缘故。“供给与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而且这些的词汇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时候,似乎人人都是经济学家。人们不敢随便在一个物理学家或数学家面前班门弄斧,但在一个经济学家面前,谁都可以就车价跌了该高兴还是该郁闷等实际问题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经济学中有许多并非显而易见的内容,并不是每个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在经济学领域,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小到油盐酱醋,大到谈婚论嫁,就会减少生活中的诸多郁闷和不快,多一些开心,多一些欢笑。

-------------------摘自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

地狱与天堂

从前,有一个幸运的人被上帝带去参观天堂和地狱。

他们首先来到地狱,只见一群人,围着一个大锅肉汤,但这些人看来都营养不良、绝望又饥饿。仔细一看,每个人都拿着一只可以够到锅子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长,所以没法把东西送进嘴里。他们看来非常悲苦。

紧接着,上帝带他进入另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和先前的地方完全一样: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每个人都很快乐,吃得也很愉快。上帝告诉他,这就是天堂。

这位参观者很迷惑:为什么情况相同的两个地方,结果却大不相同?最后,经过仔细观察,他终于看到了答

案:原来,在地狱里的每个人都想着自己舀肉汤;而在天堂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汤匙喂对面的另一个人。结果,在地狱里的人都挨饿而且可怜,而在天堂的人却吃得很好。

第二章

案例一:“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当然,有一个问题还不能说清:究竟是先产生需求再产生供给呢,还是先产生供给才产生需求?这有点像问“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我想,可能有时候是需求带动供给,很多的新产品就是在人们强烈的需求下产

生的;也有时候是供给诱导需求,比如新潮的时装,常常是提供出来之后,才左右了人们的视线,引发了人们的需求。但在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决定中,供给与需求就像一把剪刀的两个刀片,作用是不分彼此共同决定一种商品的价格;同时价格又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市场经济中自发地调节需求,调节供给,调节的最后结果使市场达到了均衡——社会资源配置合理。

总之,许多的东西在经济学家眼里都成了产品,都可以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需求是提供产品的动力,供给是满足需求的前提。比如要兴办教育,是因为存在大量的对“教育”产品有需求的人,而有了“教育”产品的供给,才能满足“教育”产品的需求。如果想上学的都能上学,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就达到了教育市场的供求平衡。

-----摘自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

例:英国商人的失算——消费欲望与需求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商人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当时英国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商人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1亿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何况还要做衣服呢!于是他们把大量洋布运到中国。

结果与他们的梦想相反,中国人没有戴睡帽的习惯,衣服也用自产的丝绸或土布,洋布根本卖不出去 现实分析:汽车市场难启动—购买能力与需求

1999年6月的上海车展是在上海少有的漫长雨季中进行的,参观者人头攒动,但看得多,买的少。在私人汽车最大的市场北京,作为晴雨表的北方汽车交易市场,上半年销售量只相当于去年同期的1/3。尽管当年轿车产量可达75万辆,但一季度销售量不过11.7万辆。富康这两年颇为走俏,销售量仅次于桑塔纳,但一季度只完成全年销售计划的14.14%。

面对这种局面,汽车厂家一片哀鸣。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经济问题?

需求的定义

需求定理的特例

1 吉芬物品Giffen’s Goods :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英国人吉芬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需求量却反而增加。

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

原因:土豆涨价引起英国靠工资生活的低收入者购买更多的土豆,而不是买得更少。消费者需要购买肉和土豆。此时土豆价格上升,人们相对变穷了。然而,由于土豆是人们必需的食物,并且它相对肉来说是低档品,因此土豆的价格上升会产生很强的收入效应,而人们对于生活水平下降的反映是削减奢侈品——肉,从而更多的购买土豆这种主食。因此,可以认为土豆的价格上升实际引起了土豆需求量的增加。

2 炫耀性物品。 Conspicuous goods

由凡勃伦提出。炫耀性消费:

如果完全用价格来衡量需求程度,在价格低时买得少,价格高时买得多。

手饰中的黄金与钻石; 茅台酒价格;

这种商品为定位性物品Positional Goods,这类商品具有显示财富的效应

3 表面上的“例外”。

在价格大变动时由价格预期引起的高价多买,低价少买。“买涨不买落”。

在经济波动时,收入发生变化,价格高多买,价格低少买。如黑白电视价格下降买的人少。

价格高的同种商品需求可能大于价格低的商品,如名牌商品与同种的非名牌商品;这应作二种不同的商品来对待。

经济特写: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保健定价

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提供有医疗保健补贴,并向消费者收取一部分费用用以弥补部分医疗服务的成本。如果一个国家提高医疗保健定价,这对穷困家庭和富有家庭有何影响?在非洲的象牙海岸,穷困家庭对医院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47,而富有家庭为0.29。

这意味着如果医疗服务的定价上升10%,将使穷困家庭的医疗保健减少4.7%,而富有家庭则减少2.9%。在秘鲁,穷困家庭和富有家庭之间需求弹性的差距更大:分别为0.67和0.03。因此,由于穷人对价格更为敏感,

当价格上升时,他们的医疗保健将有更大的减少。

例 为什么化妆品可以薄利多销而药品却不行?

是不是所有的药品都不能薄利多销?为什么

答:(1)化妆品能薄利多销。是因为需求富有弹性,小幅度降价可使需求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从而使总收益增加。 药品缺乏需求弹性,降价只能使总收益减少。

(2)并不是所有药品都不能薄利多销。 例如一些滋补药品,其需求富有弹性,可以薄利多销。

例 “弹性理论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在经济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生产者收入,往往对农产品采取提价办法,而对一些高档消费品采取降价办法。同样,在给出口物资定价时,若出口目的主要是增加外汇收入,则要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物资规定较低价格,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物资规定较高价格。

各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也是经济决策时要认真考虑的因素。在规划各经济部门发展速度时,需求收入弹性大的行业,由于需求量增长要快于国民收入增长,因此发展速度应快些,而需求收入弹性小的行业,发展速度应当慢些。

此外,研究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也很有用。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应考虑到替代品和互补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否则,变动价格可能会对销路和利润产生不良后果。

石油与天然气均衡价格模型

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很多美国东海岸的学校都采购了昂贵的设备,准备用来使学校能迅速地从以油为热源转而使用天然气,以避免遭受油价突然上升的打击,就像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曾遭受过的那样。在1990年秋天,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油价飞涨,而那些学校已由烧油改为烧天然气。估计能源费将有很大节省的学校主管们却受到了一个打击:他们根本没有节省多少。当他们收到来自当地公共事业公司的账单时,他们发现天然气的价格就像油价一样也显著上涨。许多主管在公共事业公司愤怒地抱怨和谴责公司的价格欺诈。他们的理由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根本没有影响到天然气的供应,所以天然气的价格没有理由也上升。这些学校的主管们正确吗?这是公共事业公司乘国际危机之机,为增加自己的利润而搞价格欺诈的一个例子吗?

试用供给和需求理论回答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伊拉克侵占科威特造成了油价的上升?(2)为什么天然气的价格也上升?

轻轨列车的票价 弹性理论

2002年,大连至金石滩的轻型轨道列车一期工程通车。过去,人们乘小客车从大连到开发区需要1小时,现在乘轻轨只需不到30分钟。而且轻轨内部环境好,运行过程也安全。但是轻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却陷入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每节可以容纳100余人的车厢,一般只有十几个乘客。

为什么呢?因为价格。小客车从大连到开发区的票价是5元,轻轨却要10元。而且,小客车随叫随停,而轻轨只在车站才能停车,而车站多数设置在距离市中心比较远的地方,乘客下车后还要自己打车或坐公交走很远才能到市中心。所以在票价高、不方便的条件下,人们一直都不认可轻轨。

这样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轻轨的票价由10元调整到3元。这样,虽然下车后还要搭一段公交车或出租车才能达到市中心,但毕竟和小客车相比轻轨也有许多优势,而且价格也便宜了。所以很快,轻轨的车厢里由过去的十几个人变成了座无虚席,每节车厢人数基本都在100人以上。后来,轻轨列车由过去的香炉礁车站又延伸到了市中心的大连火车站,票价又涨到5元,和小客车票价相同。但是它更方便了,它已经直达大连市中心了,所以虽然涨价,但是它的乘客却猛增,每列车都座无虚席。

这个案例中说明了我们所学的什么经济原理?

奇怪的税项 货物税对于均衡价格的影响

1990年,作为力图削减财政赤字的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国会同意对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征收10%的“奢侈品税”。如豪华游艇、私人飞机、高级轿车、珠宝首饰和皮革制品等。到了次年,由于有钱人为了逃避税收转而前往邻国加拿大等地购买游艇,导致美国东海岸度假胜地南佛罗里达地区的游艇销量迅速下降了90%,与此同时,德国奔驰和日本凌志在内的高级轿车的销量也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而在这一年美国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进账,反而倒赔了钱,因此两年后宣布撤销这一税项。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奇怪的结果?试分析这一结果的原因

飞机票价的折扣最低限价问题

1997年以前,在我国飞机票价是受到严格管制的,各个航空公司不能随便定价。但是,我国民航总局在1997年放松了对航空价格的管制,实行“一种票价、多种折扣”。于是各个航空公司展开了机票的折扣大战。有些机票票价甚至低至二到三折。由于多数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漩涡,民航总局于1998年5月上收企业定价权力,并规定各航空公司不得滥用折扣。然而迫于竞争压力和任务指标,航空公司的各种暗扣行为使得禁折令流于形式。消费者仍然能够拿到折扣后的机票。

结合我国飞机票价的最低价格说明价格管制的恶果。

生虫的大米 预期价格的影响

2003年的“非典”期间,盛传大米涨价,而且大米价格也的确向上浮动了一点儿,于是很多人都纷纷采购大米,大米的价格更高了。一个从农村刚刚搬到城里居住的乡下人,可能是过去被挨饿吓怕了,一看大米涨价了,一下子买了20袋。结果还不到两个月,一个多月之后,“非典”被控制住了,大米也恢复了原来的价格。那个乡下人买的20袋大米都生了虫子。

请解释这个案例中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第三章

案例一:“幸福方程式”与“阿Q精神”

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从“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而我要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b
西方经济学课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90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西方经济学课件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