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平均数(一)课件 正文

平均数(一)课件

2016-12-04 14:39:20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平均数课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4、教学例1

(1)、出示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

师: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三年级2班的第一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明收集15个,小亮收集11个/

生: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

??

师: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生:就是让我们求出平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2)利用情境图,处理数学信息

A: 移多补少

师:怎样才能让他们收集的瓶子变得一样多呢?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

生:小明给小亮2个,小红给小兰一个,他们收集的个数就一样多了。都是13个

师:这13个是不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不是)那么13应该叫做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B: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这四位同学只是告诉你自己收集了几个瓶子,你还其它方法求出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吗?

生:先求和再除以4.就可以求出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14+12+11+15=52(个)52÷4=13(个)

师:13是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C:理解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师:平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表示每个同学都收集13个瓶子吗?你能举举例子说说吗? 生:不是

生:他们平均每人收集13个,但是小明实际收集了15个,小兰实际收集了12个。 师:这个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平均数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小组的整体水平,并不表示每

一个人真的收集了13个瓶子

师: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平均数13和原来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红和小明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多的,小兰和小亮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少。 生2: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生3:“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4:“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收集瓶子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收集瓶子的平均水平。” D:归纳“平均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平均数的大小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数,而是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

E: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有几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移多补少 2、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平均数,但是我们做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等。

三、巩固应用

1、算一算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芳得了98分,小强得了96分,小明和小兰都得91分。你能算出这四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吗?

2、辨一辨

(1)白沙县第一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那么王老师一定是38岁。

(2)白沙县第一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陈良同学不可能捐4元。

3、想一想:

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篇二:平均数教学

--《平均数》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6册139页——141页。案例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 一、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三、渗透统计初步思想。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它不是“真实的数值”,它代表着总

体趋势,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一个中间状态的数量。对于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中年

级学生来说,理解“平均数”有着一定的思维难度。而平均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是非

常广泛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也并不难,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

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

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

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以后,就应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

解决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放弃了教材中原有教材的编排。而是通过学生熟悉并亲身体验的

拍球比赛来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

用,这样的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

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片段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数产生的

需要

1、师:前几天我们班举行了一次拍球比赛。(课件出示比赛场面。)

师:老师选了两个小组在3秒钟内参加拍球比赛的情况,大家判断一下哪组获胜了?

出示两组同学3秒钟内参加拍球比赛的情况。

A组

B组

师:为什么?生1:A组一共拍了18个,B组一共拍了24个。

师:你从2组的总数上来考虑,也就是哪一组拍球的总数多,哪一组就获胜。这是个好方法。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任钰洁9个比徐昊晨7个多,俞凯11个又比盛晶钰5个多很

多,这样比较应该是B组获胜。师:你是分析了双方选手之间的对应实力,这也是个不错的

方法。师:那么我可以宣布B组胜利了,赞成吗?

2、课件出示:

A组

B组

师:后来我也加入了A组,我3秒钟内拍了10个球,现在你算算我们A组一共拍了几个?

(28个)师:现在A组的总数比B组多了,我可以宣布A组获胜了,赞成吗?生:不行

师:为什么?总数不是A组多吗?生:人数不等,不公平。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并实际操作过的拍球比赛入手,使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到平均

数问题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

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好习惯,自然渗透了“数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思想。)

师: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比总数不公平,那我们该比什么才公平呢?生1:每组分别

平均每人拍了几个。生2:两组的平均数。师: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它的名

字就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师:现在你心中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生1:什么是

平均数?生2:平均数有什么作用? 生3:生活中平均数在哪里???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来研究的平均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在学生在比较两组数据中,从“个别比”、“比总数”,当人数不等的时候,

比较进入矛盾的提升,在这样的矛盾激化中,学生自然而然,在实际生活的需要中请

出了比较“平均数”。这样有层次的比较,使学生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并认识到比

较“平均数”更为科学、合理、公平,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更为深入。)

片段二、在求平均数的方法中,深刻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认识平均数之前,首先请

你想个办法使A组每人拍的个数变成一样多。在你的作业纸上画一画、找一找、算一算。

先独立思考,再到小组里交流想法。生:我是用图来表示的,只要把邵老师的1个球移给

周琪凯,再把2个给盛晶钰这样每人拍的球数就是7个,就一样多了。一生上台演示。(结

合操作演示)师:现在我们看看, A组每人拍球的数量变得一样多了吗?

生:一样多了。师:那现在他们都是几了?(7个) 师:像这样把一些不相同的数7、6、5、11变得一样多,这个一样多的数7就可以叫做是

7、6、5、11他们的平均数。

(边说边板书: 不相同一样多

7、6、5、11 7(平均数)

师:他刚才是怎么移才得到一样多的啊?你看清楚了吗?师:喔,其实就是把多的移出来,

补到少的里面去。师:我们可以给这个过程起个名字,想想可以叫什么?这个过程我们可

以叫“移多补少”。(板书) 移多补少师:在刚才移的过程中,你觉得什么变了?师:那

么什么没变呢?

总数不变

(边说边完整板书: 不相同

移多补少

(设计意图:根据使每组拍球个数变得一样多,从而引出对“平均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在“移多补少”这种方法的操作中,把书从不同,变成一样多。让学生也经历了A组“平

均数”的产生,从而为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有了一个形象直观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对“平

均数”理解更为形象。)片段三、理解平均数的本质含义师:那么这个平均数7个和徐昊

晨小朋友拍的7个有区别吗?师:徐昊晨小朋友拍的7个表示什么?生:他一个人拍的实实

在在的数量。师:这个平均数7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生:表示A组平均每人拍一样多的数

量,可以表示整个组的平均水平。师:是啊,而徐昊晨小朋友拍的7个只表示他个人实际

拍的数量,而这个平均数7个是表示整个组的平均水平。

(设计意图:这2个“7”的比较,使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区分了“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实

在在的数,而是个“虚拟的数”,它不是“真实的数值”,它可以代表着总体趋势,整体平

均水平,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一个中间状态的数量。)

师:如果把我们全班56名学生参加比赛,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算平均数,你觉得怎么样?

师:那你还有什么其他方法来求出刚才A组的平均数呢?生:可以用(7+6+5+10)÷4=7(个)

师:这个7+6+5+10表示什么?那么这个4又表示什么呢?生:7+6+5+10表示出四人一共总

数,4表示人数。师:噢,你是先把四人的总数合起来再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是先总后分。

师:得到的数一样多吗?这样做行吗?师:看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求平均同样多(平均数)

数的方法。(设计意图:根据不同情景,让学生灵活选择求平均数的方法,在方法的探究中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方法。

师:那么现在请你来猜猜B组的平均数将会在哪两个数之间?师:它会大于11或者小于4吗?师:为什么?生:因为B组的平均数是B组成员的数据之间的,不可能比最大的11大,也不可能比最小 4小的。师: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请你在作业纸上找找或算算B组的平均数是几?(8个)生反馈方法。

师:这个平均数8是不是B组某个小朋友自己拍出来的呢?生1:不是的

生2:它是我们把它变得同样多后求出来的B组的平均数。师: 那么现在可以判断哪个组获胜?师:恭喜他们,他们真厉害。师:看来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还真有用,它能让我们的比赛更加公平、公证呢。(设计意图:通过求B组的平均数,从而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取值范围,了解了一组数据的上限和下限。并通过“这个平均数8是不是B组某个小朋友自己拍出来的呢”,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这个“虚拟”的平均数的理解。)片段四、感悟生活中的平均数,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见过平均数吗? 师:上课之前老师也找了一些,咱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1、2007年全国平均工资24932元。(课件出示)

师:是不是2007年全国每个人的年工资都是24932元?生1:不是的。师: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生2:有的可能比24932元多很多,有的可能比24932元少。2、专家统计:现在中国人平均寿命是72岁。(课件出示)师:你对平均寿命是怎么理解的?生1:有的人很长寿,活的比72岁还要多,有的寿命比较短,没有活到72岁。3、2008北京奥运门票首批销售平均价位 158 元。(课件出示)师:这个平均价位告诉我们什么?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 生:有的门票比158低,有的比158元高。师:老师也上网查了,结果是最贵的门票是5000元左右,最便宜的是38元。4.我国水资源居世界第六位,(课件出示) 师:看到这个,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我们国家的水资源很丰富。

4.我国水资源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水资源却居世界第119位。(课件点击出现)师:那么看到这个你又是怎么想的呢?生:为什么总量这么多,人均水资源却这么少了呢? 师:是啊,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总数第六,平均数却居世界第119位这样的结果?生:就是因为我国人口太多了。师:看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要看它的总产量,更要看它的平均每人占有量。师:这个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的还不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的平均数的感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与作用,让“抽象”的平均数更“有行可触”。)

片段五、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了解了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平均数存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平均数问题 吧。课件出示一幅照片:师:先估计一下这组小朋友的平均身高在哪两个数之间?

师:现在你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师:请你算算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师:铁道部门规定: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可以享受半价票优惠。这组 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9厘米,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否可以一起享受半价票的优惠?为什么?(设计意图:估算平均身高、计算平均身高,其实是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取植范围,接着应用平均身高来解决“半价优惠”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师:一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楼一丁同学(身高142厘米在这个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师:什么叫平均水深?你是怎么理解的?师:如果他在最深的地方呢?会有危险吗?学生交流看法,并说明理由。生:130厘米是一个平均水深,深的地方一定比130厘米深,或许会深很多,也许就超过了这个同学的身高。而浅的地方一定比130厘米浅。(设计意图:这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该灵活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也要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师:看来小朋友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已经没问题了,现在考考你会不会灵活选用方法来求平均数。师:这是某班几位同学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的成绩,请你算算他们的平均成绩。

生独立完成 师: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很快就完成了,有的还在笔算呢。师:我要采访一下速度最快的小朋友,你做的这么快是不是有小窍门?(设计意图: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方法不是唯一的,但选对方法却能让我们的计算更为方便快捷。这道题目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来解决,提倡适合的简便方法。提升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平均数方法

篇三: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课型:组内研讨 使用班级:三(12)班 时间2014.4.1 授课人: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

学法: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 浏览信息,引出平均数

1.引入信息: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2.感知平均数: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进行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可能会说:

a: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b: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c:怎样计算平均数?

d: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可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平时生活中见到或听到过哪些类似的“平均数”,学生举完例子后教师可举“这次数学考试平均成绩是80分,说说这里的平均数,你们是怎么理解平均数的,是

不是每个同学的成绩都是80分?)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探究交流,认识平均数

1. 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活动,这是一年级4位小朋友收集的矿泉水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收集的情况。(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学生说看到的信息老师板书统计表中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思考:怎样求这4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能会说:先求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再除以4,或者会说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师:要求这4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也就是指假如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是同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

平均数(一)课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91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平均数(一)课件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