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血液循环ppt-北师大版七下课件 正文

血液循环ppt-北师大版七下课件

2016-12-04 13:47:35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9.2血液循环(教案)

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2节 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 显微镜 血管的横切片 猪心脏 水蚤 鲫鱼

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讨论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 复习提问

1、 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 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 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 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课堂练习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世界上第一张心电图的故事:

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不断地跳动。将你的右手按住胸部的左侧,感觉一下心脏的搏动。一般来说,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那么,心脏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心脏的结构

实验 观察心脏

交流 五分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多媒体展示 心脏的结构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

(1)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当它收缩时,血液被压出心脏,舒张时,血液流回心脏。就这样,心脏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2)心脏有四个腔:上面有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有左心室和右心室。由于输送血液距离长短不同,心脏四个腔的壁厚薄出现不同;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厚,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更厚些。

(3)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可见,心室与动脉相连通;心房与静脉相连通。

(1) 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

2.心脏的功能

讨论 心脏与结构相对应的功能是什么?

小结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讨论 水蚤心脏搏动有什么特点?

明确 (1)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2)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平均心率为75次一分种。(3)心脏每次收缩时由心室向动脉输出的血量叫做每搏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叫做每分输出量,又称为心输出量。(4)心输出量的多少,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

多媒体展示 心脏工作具体过程

小结 (1)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具体过程是两个心房先收缩,此时两个心室舒张,接着心室收缩,心房舒张,然后心房心室同时舒张。

(2)一个心动周期所经历的时间是由心率决定的。

(三)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心脏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组成,有四个腔:,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瓣膜。心脏中血流方向是:动脉。

(四) 课堂练习

第3课时 血液循环途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心脏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分开的,但这两部分又是协同工作的,那么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两部分泵出的血液有没有内在联系?不难看出,人们对血液循环的认识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是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血液循环的过程到底如何呢?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活动 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活动

讨论 (1)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管?(2)红细胞是怎样在毛细管中运行的?

小结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1. 血液循环途径

多媒体展示 血液循环模式图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血液循环途径:

(三)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学习,知道了在我们的身体中,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通过心脏连通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血液循环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运来营养物质和氧、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四) 课堂练习

第4课时血压与脉搏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测量血压与脉搏的方法、不同的人的不同血压与脉搏的数值。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血压

自主探究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内容,并相互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 血压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2) 什么是收缩压?

(3) 医生测量血压后如何表示血压值的?

(4)健康成年人收缩压、舒张压的正常值各是多少?(5)何为高血压?何

篇二:9.2血液循环 第3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2节 血液循环

第3课时 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 显微镜 血管的横切片 猪心脏 水蚤 鲫鱼

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心脏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分开的,但这两部分又是协同工作的,那么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两部分泵出的血液有没有内在联系?不难看出,人们对血液循环的认识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是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血液循环的过程到底如何呢?

(一)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活动 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活动

讨论 (1)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管?(2)红细胞是怎样在毛细管中运行的? 小结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1. 血液循环途径

多媒体展示 血液循环模式图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血液循环途径:

(二) 课堂练习

篇三: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学时分配】

本章总学时:12学时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第三节 血管生理 第五节 器官循环 【教学目的】

1. 掌握心脏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原理。 2. 掌握动脉血压形成及影响因素。

3. 掌握微循环,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4. 掌握心血管活动、动脉血压以及冠脉流量的调节。 【教学重点】

1.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和产生机制。 2.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3. 心脏泵血机制及过程。 4. 心脏泵血功能评价的基本指标。 5. 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

6.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其意义。 7. 微循环的组成、调节及意义。 8. 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9.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难点】

1.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2. 影响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因素。 3. 心脏泵血功能调节机制。 4. 微循环的调节。 5. 心血管中枢。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提问、讨论式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1.心动周期

(1)概念: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

(2)心率与心动周期的关系:心动周期是心率的倒数。 2.心脏的泵血过程(以左心室为例)

注意①各期的房内压、室内压和动脉压高低;②各期瓣膜的启闭;③血流方向。 (1)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

2)射血期:包括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 (2)心室舒张期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学时 3学时 3学时 3学时 1学时

1)等容舒张期

2)心室充盈期:包括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

3.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在心动周期中,左心房内压力曲线依次出现a、c、v三个较小的正向波。 4.心音的产生

(1)心音的概念:心音是在胸壁的一定部位用听诊器听到的一些随心动周期而规律变化的声音,主要由心肌收缩、瓣膜启闭和血流变速和撞击引起的振动所产生。

(2)心音听诊的意义:判断瓣膜的功能状态、心律、心率。 (3)心音的成分:正常心脏在一次搏动过程中可产生四个心音。 ①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出现时间 成因 心音特点 听诊部位 意义

②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1.心脏的输出量

(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1)每搏输出量:是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简称为搏出量。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约为70ml。它是衡量心脏功能的一项基本指标。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1)每分输出量: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又称心输出量。即: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正常成年男性安静状态下约为4.5~6L/min。它是衡量心脏功能的一项基本指标。

2)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在安静和空腹时测得的心指数为静息心指数,可作为比较不同个体心功能的评定指标。

2.心脏作功量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前负荷

(1)前负荷的含义: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它使心室肌具有一定的初长度,心室肌的初长度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后者接近心室舒张末期的心房内压力。

(2)心室功能曲线及其意义:随着心室舒张末期压力的增加,心肌收缩力量加强,表现为搏出量增加,每搏功增大。

初长度对心肌收缩力量影响的机制与骨骼肌类似,但又有不同。不同的初长度可改变心肌细胞肌节中粗、细肌丝的有效重叠程度和活化横桥的数目,使心肌收缩产生的张力发生改变。在肌节的初长度为2.0~2.2μm时,粗、细肌丝处于最佳重叠状态,活化时可形成的横桥连接数目最多,肌节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此时的初长度即为最适初长度。使前负荷很大,心肌的肌节初长度一般也不超过2.25~2.30μm,因此,心功能曲线不会出现明显的降支,这对心脏泵血功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使心脏在前负荷明显增加时不会发生搏出量和作功能力的下降。

(3)心泵功能的自身调节——异长调节

由心肌初长度改变引起的心肌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称为异长调节。异长调节的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

2

第一心音

心缩期(标志心室开始收缩) 房室瓣突然关闭引起的振动、 射血使大动脉扩张并产生涡流

音调低,历时较长

心尖区 反映心室收缩力量

第二心音

心舒期(标志心室开始舒张) 动脉瓣关闭引起的振动、 血流撞击大动脉根部 音调高,历时较短 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听诊区

反映动脉压的高低

的微小变化进行精细调节,使心室射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保持平衡,从而保持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压力在正常范围内。

(4)影响心室前负荷的因素

1)静脉回心血量:①充盈期的长短;②静脉回流速度;③心包内压;④心室顺应性。 2)射血后心室内的余血量:与心肌收缩力有关。

2.后负荷:指心室射血时遇到的阻力,即大动脉血压。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动脉血压升高,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每搏输出量减少;反之,大动脉血压降低有利于心室射血。

3.心肌收缩能力

(1)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又称为心肌的变力状态。这种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的心脏泵血功能调节称为等长调节。

(2)等长调节的作用:当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时,心功能曲线向左上移位,即在同样的前负荷条件下,搏功增加,心脏泵血功能明显增强;相反,心功能曲线向右下移位。

(3)影响心肌收缩能力的因素: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兴奋-收缩耦联过程起作用,其中活化横桥数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是控制心肌收缩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心肌收缩能力常常是药物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另外,神经、体液因素也起一定调节作用。 4.心率:

(1)不同程度的心率变化会对心输出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1)当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时,可使心输出量增加。

2)当心率过快超过160~180次/分时,导致搏出量明显减少,而心率的加快不能抵消搏出量的减少,所以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

3)当心率过慢低于40次/分时,心室舒张期过长,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已达最大限度,充盈量和搏出量不再随心室充盈期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心输出量随心率的减慢而减少。

(2)心率变化对心肌收缩能力的影响:

(3)影响心率的因素:心率受多种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体温改变对心率也有明显影响。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泵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正常健康成年人剧烈运动时可达25~30L/min。

1.搏出量储备: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之差,两者都有一定的储备量,共同构成搏出量储备。

(1)舒张期储备:因心室腔不能过分扩大,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只能从125ml增加至140ml,所以舒张期储备较小,只有15ml左右;

(2)收缩期储备:心脏在最大程度收缩时,可使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至15~20ml,收缩期储备可达35~40ml。

2.心率储备:充分动用心率储备,可使心率比静息时加快2~2.5倍,在保持搏出量不变时,可以使心输出量增加2~2.5倍。但是当心率过快超过160~180次/分时,由于心室充盈期明显缩短,将使搏出量和心输出量减少。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主要根据组织学和电生理学特点分为两类:

1.普通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也称为工作细胞。 2.特殊心肌细胞: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也称为自律细胞。 心肌细胞还可以根据动作电位去极化的速度和机制分为:

1.快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快,由快钠通道开放、Na内流形成。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等。

2.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慢,由慢钙通道开放、Ca内流形成。包括窦房结P细胞和房室结细

2++

胞等。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以心室肌为例) (1)静息电位: 1)数值:约-80~-90mV;

2)形成机制:类似骨骼肌和神经细胞,主要是K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

特点:为快反应动作电位;去极过程和复极过程不对称,分0、1、2、3、4期。 1)去极化过程(0期):膜内电位由-80~-90mV迅速上升至+30mV,耗时1~2ms。

0期由钠通道(I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所引起。0期的特点:①阈电位-70mV,开放时间约1ms,有再生性循环现象;②去极化达0mV开始失活而关闭;③对河豚毒的敏感性低。

2)复极化过程(1、2、3期):慢而复杂,历时200~300ms。

①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耗时约10ms,与0期合称为锋电位。 1期的产生机制是K外流。

②2期(平台期):膜内电位稳定在0mV左右,耗时约100~150ms。 平台期的产生机制较复杂,主要包括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 内向电流:L型钙电流,也允许少量Na内流。

外向电流:延迟整流钾流。所以在平台期的早期,Ca内流和K外流所负载的跨膜正电荷量相当,因此膜电位滞留在0mV左右形成平台;而在平台期的晚期,IK电流形成的外向电流成为导致膜复极的主要离子流。

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肌细胞区别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③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复极到-90mV,耗时约100~150ms。

3期的形成是由于L型钙通道关闭、内向离子流减弱,而外向IK电流进一步增强并出现再生性循环。 3)静息期(4期):膜内电位恢复并稳定在静息电位(-80~-90mV)。

在4期,跨膜的离子转运机制加强,排出细胞内的Na和Ca,摄回细胞外的K,使细胞内外各离子的浓度梯度得以恢复。包括①Na-K泵、②Na-Ca交换体、③Ca泵。

2.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3期复极化末达到的最大复极电位不稳定,会立即发生4期自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将引起一次新的动作电位的爆发。

(1)窦房结P细胞

1)动作电位的特点:① 由0、3、4期组成,没有明显的1、2期;② 最大复极电位-70mV;③
血液循环ppt-北师大版七下课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900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