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长方体的认识课件 正文

长方体的认识课件

2016-12-04 12:55:39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

[摘要]《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课在学生认识长方形以及掌握长方形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谈谈《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27-P29“长方体的认识”

2.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以及掌握长方形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阶段初步认识了立方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同时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学习立体图形做好了准备。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习新的知识、锻炼能力方面打下基础。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4.教学策略:

网络环境下得数学教学,适时运用多媒体数学技术,展示形象直观的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序观察,经历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的过程,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构建新知。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熟悉各部分的名称,理解

他们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方体的知识的探究和研究过程,体验直观操作、观察思考、分析理解、迁移类推和运用提高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特征,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以及它和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立体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长方体实物(牙膏盒、火柴盒、乒乓球盒等)、立体模型和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境图。给学生呈现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图形是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中哪些又是长方体图形呢?”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由此,展开本节课的几何之旅--出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同时进入“生活中的长方体图片”网站。

评析: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课件出示多个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为学生创设了进行比较分类的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既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又对"比较分类"这一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预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设计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新知,具体如下:

(1)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A.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

创造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模型,揭示:“面”、“棱”、“顶点”的概念。

B.探索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具体特征

要求学生从长方体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小组汇报—交流辩论-教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

学生4人一小组,自主分工,动手操作。通过学具操作,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中探究发现,然后交流。学生交流辩论后,教师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面分别重合;三组相对的棱长度分别相等。

评析:学生在数面、棱、顶点时可能重复或遗漏,教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此外,学生可能会认为相对的棱只有两条,教师要再次给学生观察的时间,使学生真正是自己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有四条。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教师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面分别重合);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分别相等(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棱长度分别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通过小组讨论和课件演示学生能从本质上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具体特征

C.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在各自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各个面分别表上数字(1~6) 思考: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

师:从这个图中你们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教师结合多媒体的演示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2)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出示下图,想象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用课件演示将长方体补充完整,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D.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参

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动手尝试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质疑中发展,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逐步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小组探究

1.借助手中的长方体,你能用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吗?

2.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3.根据图中数据填空:

如图: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是( )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4、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评析:

解决问题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题基础知识训练

主要是完成教材28页表格填空。归纳面、棱、顶点的特征。

2—4题

设计意图:2、4题都是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出发,来源于学生能感知的生活实际,可

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运用所学的长方体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四、归纳整理,反思提高。

主要是采用提问方式进行总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那些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及反思,学生可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再整理,使学到的知识更牢固。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检测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实际操作中,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课件演示和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平台。在设计探究问题时,通过“量数学书的长、宽、高,礼品盒上的彩带长”等,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学会灵活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感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篇二: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益阳南县教育局教研室夏克君QQ:673713480 E-mail:673713480@qq.com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18-19页。

【设计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有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启发式的因材施教。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数学学习是以活动为载体,更是以序列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自主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

基于此,设计本课学案。

【教材分析】

《长方体(一)》——长方体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也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学习,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告知的形式,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归纳结论。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比一比、量一量、描一描等方式,自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再通过交流,逐步归纳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并积累研究图形的方法和经验。教材还提供了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对发现的特点进行整理,在整理、比较中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正趋向成熟,自主性也在逐渐增强。学习方式的变化,会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诸多方面的问题,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为了使学情分析更为准确、有价值,我采取了前测的方法了解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知基础,以便更好地制定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特点,能运用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发现长方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三角板、有关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再一次与大家共同上一节数学课,老师非常高兴,但老师有一个困惑的问题,能帮我吗?我现在不清楚自己对面是哪个方向,是南面吗???。谁能告诉老师一下。(渗透相对面的理解)——谢谢!

始上课吧!

【设计意图】 用谈话的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渗透学好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情绪,预热学生思维,渗透良好习惯培养的同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题导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形状的物体,比如,我们教室里的书柜、卫生箱,你们的文具盒,还有高楼、冰箱等。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形状的吗?(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长方体形状)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生举例)

3.这些物体大小不同,但他们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板书:认识长方体

预设:现场找长方体,2-3名学生。例如,音箱是长方体的(物体)

看来长方体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有关长方体的知识还有哪些呢?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学生自发提出目标,教师参与把握目标;针对本节课内容,确定有效目标,对于学生提出的目标中,暂不能解决的目标,可提示放在以后阶段学习,体现师生共同制定目标。板书确定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学习过程】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先独立尝试,再合作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首先请同学们将课前自学中不懂的和组内同学交流。交流过程中可以到黑板前板书,第几组就板书第几题。要求听清了吗?好,开始吧!

1. 阅读教材第18页“认一认”,结合实物说出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长方体

预设:学生在图中标出各部分名称,面、棱、顶点,能结合实物说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平平的是面;面与面相交部分是棱;三条棱相交的一点(或尖尖的部分)叫顶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淡化处理,主要达到有利于学生表达的目的即可。时间可以1分钟内完成。

2. 阅读教材第18页例1,19页例2,发现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完成教材上的表格。

预设:学生依据表格内容,借助手中的工具、学具探索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生利用直尺、剪刀、几个长方体盒子、小棒或塑料吸管等,通过剪开长方体纸盒,用重叠法比较面的特点;利用小棒或塑料吸管来比较棱的长短,观察棱的特点。

预设:学生可以自行解决

预设把握,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并且相对的面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 阅读教材第19页中的例2,选取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根据制作过程,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长方体的12条棱可分成哪几组?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它们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

⑶在下图长方体中标出长、宽、高。

长方体

预设:大家已经了解了长方体棱的特点,那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棱长。

三. 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预设:学生大约用4-8分钟合作交流、板书,组长分工,准备展示。

【展示交流】

同学们,自主学习时间到了,准备好了吗?下面,从第一组开始,汇报我们的学习成果吧!

教师组织:各组按自学问题的顺序到黑板上展示汇报,分工讲解自己的思路。

预设:教师深入到小组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阅读教材第18--19页,思考下列问题:

1. 阅读教材第18页“认一认”,结合实物说出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预设:提醒汇报的同学向其他组发问:例如,你知道这是长方体的哪部分吗?

【增加学生的互动、互助,达到讲练结合的作用,起到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

2. 阅读教材第18页例1,说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完成19页教材上的表格。

预设:组织学生有序的完成学习任务;前面有自学指导,这里有小的温馨提示;在读自学提示时,强调“第(2)个问题”要注重旁边的温馨提示哦!那可是有序思考的表现,看哪组同学做得最好?

3. 阅读教材第19页中的例2,选取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根据制作过程,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长方体的12条棱可分成哪几组?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它们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

⑶在长方体中的标出长、宽、高。

预设:学生可能会不按习惯说。通常是长方体底面长边为长方体的长;底面较短的边为宽;竖着的棱为长方体的高;

教师追问:如果长方体要是“竖”起来,那长宽高分别是哪个呢?

【设计意图:以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主要目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的表达,突破难点】

4.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用“?”标记出来(用不同颜色的笔)。

预设:听到大家精彩的汇报,对长方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了长方体的特点,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用简洁的数学方式完成学案的部分问题,老师巡视,指定小组到黑板前面展示汇报。】

【反馈】

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四、检测训练

目标达成

1. 填一填。

⑴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的形状都是( ),有的有两个面是(), ( )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⑵长方体有()条棱,( )的棱长度相等。

⑶长方体有()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⑷下图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

8cm 5cm

3cm

⑸如果用铁丝做这样的框架,一共需要铁丝( ) 厘米。

⑹这个长方体的右面是( )形,它的长是(),宽是( ),与它相同的面是

( )面。上面是( )形,它的长是()厘米,宽是( )厘米。 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的和是()厘米,总棱长的和是( )厘米。

2. 做一做。

⑴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⑵用一根48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框架,高应为多少厘米?

3. 拓展延伸。

这是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如图),请你想象一下长方体:

(1)它的右面面积是多少?

(2)它前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哪个面的面积是140平方厘米?

(4)后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以练习为载体的时候,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在练习中,感受长方体本质特征。】

篇三: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课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886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长方体的认识课件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