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杜甫,登高课件 正文

杜甫,登高课件

2016-12-08 07:37:04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第五课 杜甫《登高》

第五课 杜甫诗三首

《登高》

课程设计:刘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和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了解诗人的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能力目标

1.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诗的格律知识,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德育目标

1.鉴赏本诗,领悟作者内心的悲情,感受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诗歌,品味杜甫诗歌沉郁顿挫、悲壮雄浑的诗风。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歌中景与情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学方法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说明重点词的读音,明确诗歌朗读的节奏,这有助于学生准确认知作品, 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知世论人,有利于全面深入理解诗歌。

教具准备

多媒体,《登高》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就不乏君子登高而赋的佳作。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感叹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见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陈子昂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苏东坡在登上赤壁矶后感叹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轼壮志未酬的忧愤挽歌。那么杜甫登高会望见什么景,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精光万丈,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杜甫的《登高》,体会诗人的所观所想。

二.解题

出示多媒体投影: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其诗风“沉郁顿挫”,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夔州。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这一年重阳节,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明确字音。

明确:渚 (zhǔ)鬓 (bìn)潦(liáo)倒

2.听读。明确诗的节奏、体会诗人情感。并试着找出这首诗的关键句。

明确:“万里悲秋常作客”。它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承上启下,贯穿全文。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

四.赏析文本

(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指明一名学生朗读并将此联诗句转化为散文化的语言。

转化为散文化语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在飞舞盘旋。

1.首联共写了几种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意象:风、天、猿、渚、沙、鸟。特点分别是:“急” “高” “哀”“清”“白”“飞回”。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文和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明确:这些景物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悲凉、凄清的氛围。俗话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六个秋景特写镜头,已然营造出悲凉、凄清的气氛。根据是:①急风,重阳节已是深秋时节,疾风刺骨,这种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④ 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给人以凄冷的感觉。⑤飞鸟, 在急风中飞舞盘旋的鸟。深秋时节一只离群的鸟,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孤单又凄凉。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飞鸟孤单徘徊,犹如诗人一样一个人漂泊在外。秋江景物的悲凉、凄清使诗人触景生情,内心倍感凄凉、孤苦。

(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指明一名学生朗读并指明一名学生朗读并将此联诗句转化为散文化的语言。

转化为散文化语言: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如果你是杜甫,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想到什么?

明确:落木、长江。无边落木——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联想自身羁旅一生,如今已是55岁,人生晚年。而长江水无穷尽,滚滚奔腾而来,永不停息。不禁让人想到时间无穷,人生苦短!

2.这一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比、衬托。将生命的短暂和长江之永不停息相对比,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突显人生短暂。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的意境显得辽远,悲凉,更烘托出了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氛围,使诗人更加感叹太空浩茫,岁月悠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3.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此联诗句。明确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指明一名学生朗读并指明一名学生朗读并将此联诗句转化为散文化的语言。

转化为散文化语言:悲对秋景感慨远离故乡,常年客居在外,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1.结合此联诗句的语境,理解“常作客”和“独登台”的含义。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这里是指杜甫漂泊他乡。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常”是长久的,不断的意思。“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此刻的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2.宋代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称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明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3.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此联诗句。明确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的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

(四)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指明一名学生朗读并指明一名学生朗读并将此联诗句转化为散文化的语言。

转化为散文化语言: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结合诗句和写作背景分析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高尚品质?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在国势艰难的时候,自己年老多病,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使诗人更加忧愁愤恨,以致两鬓斑白了。“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他既忧身,又忧国忧民的情感。体现了诗人无论穷达,都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2.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且古人素有以酒解忧的传统,而且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此时他又处于“苦恨繁霜鬓”之境,却“新停浊酒杯”,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杜甫确实爱喝酒,他的诗中常见酒的身影,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

乡”“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但此刻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诗人伤感个人命运、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能郁结在诗人心头。表现了诗人忧愤、苦闷、沉郁的悲情。

五.思考探究

1.回顾全诗,分析“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主要指哪些方面?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悲”:悲秋;悲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漂泊在外的艰难,年事已高的无奈);悲国运(国家战乱不休)。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可以说是解读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 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

2.结合全诗,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明确: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成语“抑扬顿挫”),指语言形式。

此诗的“沉郁”主要表现:诗人的悲苦情感。羁旅之愁,身世之苦,家国之忧。颈联将诗人万里常作客及晚年疾病缠身的孤苦融入这萧瑟的秋风之中。尾联的“艰难苦恨”四字,不仅写出诗人身世之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情感更加悲愤,也更加苍老沉郁。

此诗的“顿挫”主要表现在:前两联诗人仰视听急风、猿啸,看高天、飞鸟;俯视看清渚、白沙。通过仰视与俯视,并调动听觉、视觉,多角度转换来写萧索凄冷的秋景。尾联 “艰难苦恨”四字,恰为阴阳上去四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潦倒”“新停”四字,仄平交错,有为叠韵,声调悠扬意蕴绵长。诗中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全诗曲折有致,极富顿挫之感。

《登高》这首七律,将深厚浓郁的“沉郁”之情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构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

六.总结全诗

同学们,此时,我们已经将杜甫的《登高》赏析结束。全诗的主题也已明了,诗人通过对秋天萧瑟、悲壮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其多年漂泊在外、老病孤愁及国运衰落的感慨。诗人在艰难困苦时仍不忘忧国伤时,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前辈。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再次感受诗人登高时的心情。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结合你所掌握的诗歌鉴赏知识,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广东卷)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1)这首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

的作用。

明确:(1)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2)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寓含了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②“时时”一词,运用叠词,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思是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③“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八.教后反思

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登 无边落木

高 悲秋作客

苦恨霜鬓

渚 沙 鸟 不尽长江 多病登台 新停酒杯——孤独哀伤 写景——韶光易逝悲 ——漂泊孤苦 抒情——忧愤苦闷

篇二:《登高》

篇三:登高

登高

杜甫

一、导入 (课件1)

陈毅元帅曾在《吾读》里面说:“吾读杜甫诗,喜其体裁备。干戈离乱中,忧国忧民泪。”,这当是一代元勋热爱杜诗,喜欢杜甫的理由。

学习目标(课件)1、深情诵读,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

2、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过程

古人云:“读书百遍看,其义自见。”学习古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我们把这首诗歌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和节奏。

读古代诗歌要注意什么?学生说,然后出示(课件)

(学生齐读)学生说该怎么停顿,重音在哪几个字上?

(课件)出示

大家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你读完后的感受怎样?

要用怎样的语速来读?

(悲凉,稍慢,读出深沉,感伤)一学生读,再齐读。一学生再读。

主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冷凉。

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什么?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你更喜欢那一句?参考:

风急——首先,秋天本来是个容易刮风的季节,而江边的风要比其他地方的风要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用了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他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秋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天高——秋日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国愁家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猿啸哀——猿鸣凄切,有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渚清——“渚”是江中的小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

沙白——“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那种凄凉的情感。

鸟飞回——“回”字写出了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让诗人不由得想到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鸟卷可以归林,而战乱年代,诗人却有家难归,这怎不能让人感慨万端。

无边落木萧萧下——此句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也不能不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和这黄叶一样,快要结束的短暂的一生是多么的悲凉啊。叶落都会归根,自己这长年的漂泊生涯何时结束。

不尽长江滚滚来——此句写江景,“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更让人感慨万端。

⑤教师归纳小结:前两句诗人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后两句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苍茫、壮阔起来,显出诗人的大手笔来。若用电影镜头来比方,前两句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后两句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全景。

(5)全四句无一字抒情,却处处皆情,这些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当成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无边萧萧落木、滚滚东逝的江水,再次朗读这四句诗。

这是一个悲凉,凄冷的秋天,在这冷冷的秋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苦楚。作者干了一件事?(登高),登上高台之后,面对无边的落叶和涛涛流逝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悲从中来,作者因何而悲?

宋代的罗大经《登高》的第三联含有八层意思,我们已经找出来了两层,你能不能找出其他的几层来?(同时板书)

板书填空的方式。

2 、品赏后四句诗。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诗中含有八层意思。如第一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万里”,这两个字写出自己距离故乡之远,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下面请同学们仿照我刚才的解说来讲讲其他七层的意思。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织语言,把你所知道的其他层次的意思说给同桌听,每人不能少于四种。

②同桌交流看法

③课堂交流

参考: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衰草凄迷,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柳永由词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曹雪芹也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等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在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四处漂泊的经历,就更能够体会出这个“悲”字的分量。

作客——此处指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会更加浓烈。

常——“常”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漂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无边的落叶和涛涛流逝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悲从中来,作者因何而悲?

常做客,做客——是客居他乡,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常”是长久的,不断的。(课件3)杜甫的行迹

公元746——755作客长安十年,“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长安—鄜州——灵武 中途被俘八个月俘虏生活

757逃出长安 ——凤翔——长安

758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759全家迁往秦州投靠亲友 同谷 成都

760 西南漂泊,浣花溪建草堂

762剑南兵马使叛乱, 蜀中 好友严武无依无靠,到夔州 荆楚

770 病死湘江舟中

百年——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漂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 多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一身的遭遇,心情会更加沉重。(课件)写作背景

独——“独”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表达得淋漓尽致。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那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诗中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艰难苦恨繁霜鬓”。)

(艰难,国家艰难,连连战乱,社会动荡;个人艰难,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在老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在外漂泊八个年头了。此时的杜甫是既忧国,又忧身,还忧民。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事准则,而杜甫却是有名的忧国忧民的诗人,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心中始终装着百姓。)

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很多作品里都有体现

(课件5)不同时期的作品

②提问:“苦恨”什么意思?——极度痛恨。“极度痛恨”什么?

(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在这战争年代,不能为国效力了,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③杜甫这个人爱喝酒,乐也喝酒,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忧也喝酒,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不仅杜甫,很多古代文人都好喝酒。你能举例吗?

(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④此时的杜甫正是需要“一醉解千愁”的时候,却为什么“新停浊酒杯”呢?

(可能是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因病戒酒。也可能是因为贫穷,买不起酒。)

即使身体多病,时世艰难,也改变不了杜甫那浓浓的爱国情怀,让我们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来读后两联。*(齐读)背诵

3 、体会诗的表现手法。

(1)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就这一特点作具体分析,并说说其作用。(作用: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对称美。)

(2)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结合三四两句作具体分析,并说说其作用。(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节奏美。)

(3)文中内容相互照应,试举两例加以说明。(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全诗内容上紧密联系,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课件)沉郁顿挫

点出杜甫诗歌的风格。(课件)

沉郁:主要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和蕴藉。

顿挫: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

在这冷冷的秋天里,在沉郁顿挫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多病的老人那颗深沉的爱国之心。让我们再一次通过诗歌来细细的体味。齐读

拓展:学了这首诗歌后,你认为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你填一个词,你会填什么?

一个 ( )的杜甫

从杜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杜甫,登高课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18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杜甫,登高课件
相关文章
  • 杜甫,登高课件

    第五课杜甫《登高》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登高》课程设计:刘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朗读和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了解诗人的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