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ppt课件 正文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ppt课件

2016-12-08 07:25:58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授课笔记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7~1895.4)听课笔记

(一) 原因

1.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从日本角度分析战争的必然)

(1)历史原因:明治维新带有浓厚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即具有侵略性。

并蓄谋已久,有既定国策: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矛头指向中国。

(2)根本原因(战争必然性--经济因素):日本 明知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然而日本先天不足(资源少,市场窄,资本不足)弊端使得它急需选择战争需要扩大市场,并获取资金、资源。

(3)政治因素:1890年经济危机,国内政局动荡,想以战争转移人们视线。

(4)思想基础: “脱亚入欧” 思想影响—认为亚洲国家封建落后,仿效西方发展扩张。

2. 为什么敢发东战争---时机有利:

(1)自身条件:明治维新后富国强兵。

(2)国际列强纵容: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西方列强怀着各自目的纵容日本侵华—助长气焰。

(3)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清政府的落后以及腐朽。

落后---体制僵化:君主专制,没有建立现代中央政府正常运行的机制;国力不济;消极避战,妥协退让。

腐朽-----挪用海军军费

(4)直接机遇(偶然性): 1894年,朝鲜爆发 东学党人起义 ,请求中国出兵平息,日本乘机派军入朝,蓄意挑起战争。(涉及到1872年《仁川条约》;清政府出兵原因一则为了天朝尊严脸面—藩属国,二是为了长治久安:稳东北保祖灵巩固国防)

补充:西方各国战前态度以及原因:

英国---拉拢日本遏制俄国在远东扩张----支持纵容;

俄国—想遏制日本,担心日倒向英国,在日本承诺不损害其利益前提下,置身事外—态度暧昧;

德国—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希望日本发动战争坐收渔人之利---纵容。

法国—注意力在西南扩张,希望战争吸引西方注意力于东方-----默许

美国—忙于美西战争,难于东顾,且希望日本成为侵略其侵略朝鲜和中国助手—纵容

(二) 过程

1、 爆发:丰岛海战—1894.7

2、 战役:第一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致远舰管带

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李鸿章令保船避战,退守威海卫港,日军控制制海权。(丁汝昌与伊东佑亨)

第二阶段(1895.1—2月):转到国内—辽东之战(旅顺大屠杀);威海之战

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阿尔弗雷德·马汉(1840-1914)是美国历史学家、海军军官。于1890年出版了《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提出了“海洋中心”说。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

启示:加强海洋意识;增强海军实力。

(三)战争败因探析

第一组:中日对待铁路的不同态度

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当时的清政府害怕火车的隆隆声惊动东陵的先王

神陵,于是用马来拉火车,人称马车铁路。

1872年,明治天皇亲自参加通车典礼,当时国人虔诚的脱掉鞋子在月台上欢呼雀跃。7年后,他们修建出自己的铁路。

请思考:①从材料中找出两国对待铁路态度的关 键词。

②?? 两国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什么?

第二组:中日教育内容的不同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武科考试的内容是弓马骑射,文科考试的内容仍然是八股文章。

明治政府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请思考:①结合当时的世界潮流分析中日两国的教育差异。

第三组:战争中的慈禧太后和明治天皇

到甲午战争前,明治天皇甚至干脆用饿肚皮的方法,给他的文臣武将起“带头作用”——前线那些饥寒交加的日本军人,得知天皇每天仅仅吃一餐饭的时候,人人涕泪横流,呼号喧嚣之声满营。

1894年11 月7日,日军攻陷大连的当天,迎来了慈禧的六十大寿。慈禧在颐和园受贺,自大内至园, 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

请思考:①战争之际,慈禧和明治各自关心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材料二:清军的枪炮大都购自英德美法等国,有的炮弹没有炸药,只有沙土,根本不能使用。 材料三: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称李鸿章是“以一人敌一国”,是“政治家斗不过女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外因:--------------------------------------------------客观原因

A、日强中弱制度先进,且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B、列强支持纵容。

2.内因:--------------------------------------------根本原因

1) 政治---清政府制度落后腐朽

2)军事

A、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消极防御、

问题:李鸿章甚至放弃制海权,一再贻误战机。

A 何谓避战求和?(战前战中消极防御)

B、特点:战前避战妥协,寄望外交解决;战中消极防御。

C、避战原因:所谓慎重起见(实力差距) ;私心作怪(北洋为

起家资本) ;幼稚(幻想列强调停,不知弱国无外交) ;谄媚(迎合

太后“万寿庆典”) ;惧内(面对光绪帝和主战派压力)

D、避战自保表现:平壤战役前;黄海战役后 ;威海之战开始后

E、恶果: 1)消极防御,想以逸待劳,贻误战机,仓促被动。

2)助长贪生怕死之风

3)直接导致北洋海军覆灭,间接导致清军失败

B、武器装备落后: 舰龄老化----船速和炮击速度。

C、军纪散漫:士兵文化素质、军事素质低,贪生怕死。

3)思想: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弱

4)其它:统治集团内部帝党和后党矛盾重重。

3、结论:封建主义难以战胜资本主义。

(三)严重后果——和约丧权:被迫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

内容以及分别影响:

1、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影响: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影响: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且加剧人民负担。

3、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影响: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直接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列强资本输出到商品输出的变化。

(三) 整个甲午战争给中日双方影响

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上:一方面灾难性------------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和资本输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另一方面: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和救亡:

1)地主阶级清政府“新政”:百日维新

2)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酝酿;实业救国派兴办实业。

3)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上:帝国主义加紧资本输出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但客观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加上清政府为赔款扩大税源暂时放松设厂限制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上:学习西方层次提高,由只学西方技术到学制度转变。

4、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东亚病夫;远东局势紧张(列强加紧远东争夺)

战争对日本影响:

1、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向帝国主义过渡(资金、资源、市场)

2、进一步助长军国主义。

3、加强对朝鲜控制。也加剧远东争夺(日俄之间—1905日俄战争)

知识拓展:

※探究:中日甲午战争巨额赔款按照军事费用84.7%,皇室费用5.5%,教育基金2.8%及其他部分来分配,以实现军国日本、天皇制社会、教育立国的目的。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有道理。

1.巨额赔款使中国被迫举债,列强借以进行政治性贷款,加剧贫困,且列强贷款这种资本输入方式有附加条件,冲击中国市场;

2、对日本:

1)使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起步晚,借以获得发展资金。

2)日本将赔款主要用于发展军事,渐成军事大国。

3)皇室费用显示了“天皇中心”的政治统治格局。反映日本政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4)教育投资为日本教育兴邦创造了条件。这样中日差距日益扩大,使日本从我国的附属国变得凌驾于我国之上,横行亚洲,大大增强了其争霸世界的野心。

****中日两国“甲午战争”历史考题的比较

日本老师:

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假如21世纪日本跟中国开战,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

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地方?

中国老师: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了什么条约?割了多少地?赔了多少银两?在下面的选项中画勾:A. 1917年B. 1817年C. 1894年D. 清光绪二十年

“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这种题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 张寿卿《历史题该怎么考》

有人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和转折点,你是否赞成这个观点,并加以说明。

1、从列强侵华阶段和目的不同: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为主(投资设厂)过渡。

2、从中国角度:1)从政治的角度来看,

A、民族危机层度:甲午战争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大国地位一落千丈。

B、救亡阶级水平:有农民阶级与封建救亡,更有新阶级--资产阶级救亡运动),因此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的灭亡。

2)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列强的资本输出加速了中国“男耕女织”的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本,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以后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3)从文化和救亡水平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民的思想得以逐步解放,试图单纯用引进西方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统治洋务运动破产后,资产阶级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总之,甲午战争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是因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封建帝制逐步崩溃。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1900年)是19世纪的最后一年,辛丑(1901年)是20世纪的最初一年。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义和团运动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他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并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政局变动牵连相结。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阶级民间自发组织的的反帝爱国运动。

1. 兴起背景——根因:19世纪末民族矛盾的尖锐激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来练拳。……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一概鬼子都杀尽,我大清一统太平年。——义和团揭帖一则

直因:洋教势力横行猖獗,政府袒教抑民,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1887年,山东冠县的天主教教民要拆掉当地的玉皇庙改建教堂,激起民愤,教会势力有所收敛。1898年,清政府偏袒教会,拆庙复建教堂,并镇压人民反抗,导致人们纷纷组织和加入义和团。

*******为何首先在山东兴起?

特别山东先后遭受日、德、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灾难极为深重,且教堂林立。 ※探究:根据《义和团揭帖》谈谈你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看法?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禁神佛忘祖先。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神爷怒,仙爷烦,伊等下山把道传。非是谣,非白莲,口头咒话学真言;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净,大清一统庆生平。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民族矛盾的激化促成了民族对抗意识的强化。于是,“灭洋”作为一个口号引人入目的同时出现于中国南北,表现了民众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深化。

2、“扶清灭洋”口号评价

扶清灭洋---进步性:灭洋反映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具有爱国性,具有号召扩大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群众基础作用。

扶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清政府的政策(由剿灭到招抚)

局限性:反映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处在感性阶段:

1、“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将帝国主义侵略与西方先进物质文明混淆

2、“扶清”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但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

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具有小农阶级落后性且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 小结: 扶清 1. 爱国2.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 1. 团结群众参加反帝斗争2.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思考,从材料中获得哪些深层次认识?

篇二: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科目:历史教学对象:高一(10)班 课时:一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全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从列强侵华过程看,继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并逐渐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以后中国更加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清王朝腐朽不堪的本质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学情分析: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个人阅历及认知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很好地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原因等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因而很难正确看待历史与现实,及从理性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剖析历史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正确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3、通过线索理清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和失败的基本线索,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2、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侵略的斗争史中培养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

3、通过“扶清灭洋”的口号,对义和团失败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鸦片战争列强的侵略还只是开始,今天我们将学习鸦片战争后又一段丧权辱国的历史,铭记历史才能不忘国耻。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师:前段时间中国和日本因为钓鱼岛问题关系再次恶化。但是在古代中国和日本大部分是友好相处的,日本常派遣使团来中国引进先进的文化(比如唐朝时多次派遣使团)。但是什么时候我们和这一衣带水的邻邦结怨了?这要追溯到19世纪末两国发生的一场战争。大家知道是什么战争吗?

生:甲午中日战争

师:对的。那么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部分“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板书)

师:首先我们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看看日本为什么要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他发动侵略战争又有什么有利条件

(一)背景(板书) 师:大家知不知道1868年日本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改革。大家说是什么改革? 生:明治维新

师:对的,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且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矛盾,那是什么矛盾?

师:首先大家觉得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什么?(就如我们所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这位同学你说一下

生:原料和市场

师:对的,那我们想想日本是什么国情?

生:日本是一个岛国,面积有限,资源少,市场狭小

师:是的,因为日本是一个多山岛国。资源不足,市场狭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需要充足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矛盾,那日本又是怎么解决这些矛盾的?

生:对外侵略

师:没错。总结一下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日本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市场狭小。所以产生了商品市场狭小、原料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矛盾,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这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更加急迫和无情,一改西方列强以商品和宗教为主的侵略方式,采取直接的赤裸裸的武装侵略。所以日本政府制定了向外殖民扩张的“大陆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一个侵略总方针。)侵华是要满足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又是它的既定方针,蓄谋已久(我们可以从课本标题下方框里的内容得出侵华蓄谋已久)。所以日本要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师:由此我们得出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矛盾因此制定了“大陆政策”,而“大陆政策”中的重要步骤就是侵略中国。

1.根本原因——“大陆政策”的出台:朝鲜—台湾—中国东北和蒙古—中国—亚洲乃至世界。

师:那么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又有什么有利的外部条件那?这个我们要从英法美等列强当时表现出的态度来看。列强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英法美德采取支持态度,俄采取不干涉态度,助长了日本的气焰。由此我们得出

2.有利(国际)条件:列强支持或不干涉日本侵略(板书)

过渡:战争爆发的时候清政府的是个什么状态?又是怎么应对的?

师:慈禧早前就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北洋水师成军(1888年成军)六年未添一舰、甚至未添一弹,船只没有很好的维护。慈禧过个生日花费了700万两白银。像定远、镇远这种远东一流舰一艘才62万5000两。老太后过个生日可以再买十一艘这种远东一流铁甲舰,足足可以再建一个北洋舰队。有一个对联这么写到 上联: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下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横批:国难当头,慈禧做“万寿盛典”。(当时的日本却恰恰相反,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舰“吉野舰”本来是大清订购的,定金都交了。后来对不起没钱了退货。之后极力向日本兜售这个军舰,日本当时为了买“吉野舰”,天皇捐一部分;各级官吏把自己工资的5/2捐出来;皇后把首饰献出来,以后头上就插樱花了;还发行公债,市民纷纷购买。举国一致,君臣一体,上下同心一定要把中国给打败。这个一对比差距出来了)

再加上贪污腐败严重,官场各派系明争暗斗,军队外强中干、纪律松弛。清政府可以说危机四伏。

还有以慈禧、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决策集团竭力避战求和,寄希望于俄、英、德、法、美出面调停,“以夷制夷”。

我们可以总结为

3.可乘之机: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板书)

师:这时候我们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日本这时候找到了一个借口。

4.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板书)

师:日本借朝鲜东学党起义挑起战端以后又发生了哪些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经过

(二).经过

岛海战,1894.8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再到战争第一阶段,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当时清军统帅直隶提督叶志超见形势不好立马逃跑,马不停蹄狂奔500余里,跨过鸭绿江,回到国内。送他个称号叫“飞毛腿”。再到黄海大战,李鸿章保船

避战,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这场战役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牺牲了。我们简单看一下书上的图片和小字介绍。接着战争的第二阶段,辽东战役占领大连、旅顺。在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说是当时旅顺有2万多人,后来屠杀的只剩下36人。最后威海卫之战,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再一次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三)结果和影响

1.结果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首先我们看一下《马关条约》的内容,必须熟记。我们再根据一条条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第一条割辽东半岛(后来由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辽东半岛花了3000万两白银赎回。但是这三国给日本施加压力不是正义都是考虑到自己的利益附带条件的)、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这一条使中国丧失更多领土与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但是我们看到书上59页历史纵横,在日本统治的50年里,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第二条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才8800万,老收税老百姓没钱。清政府就跟列强借,高额的利息和还附带许多苛刻的政治条件,比如还完贷款前铁路我修吧,矿我来开吧,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所以总结加重中国人民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列强加强对中国控制。

第三条开放沙市、重庆(西南)、苏州、杭州为商埠。这一条使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第四条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这一条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条我们可以看出列强逐渐开始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商品输出是西方列强从中国掠夺原料,把掠夺的原材料运回本国加工,再出售到中国以获得高额利润。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取高额利润向中国投资设厂或提供贷款。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正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知道这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正向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产生了许多过剩资本,开始向外大量资本输出]

2.影响:

对中国:①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为什么这么说那?解释一下1861年开始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为了强兵成立了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但是我们知道威海卫之战后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所以说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但这之后又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改革运动,维新变法1898) ②中国的战败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什么这么说那?因为如果说鸦片战争以后列强还对清政府存有一丝的敬畏。那么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那一丝仅存的敬畏也没有了。日本1868年才开始的明治维新,也就是说他也就是个刚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和英美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可是甲午中日战争让列强看到清政府更加腐败无能。日本都可以掠夺那么多我们也别等了,赶紧抢去迟就没了于是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师:我们再看看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大家翻到课本的61页。思考巨额赔款给日本带来什么影响。这位同学起来回答一下

师:首先这么多的军事费用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军国主义崛起

师:这是一点,那运用到教育的费用那?

生:日本的教育制度之所以在很短的时期建立起来也是依靠了这笔资金 师:好的,那下面我来总结一下

对日本:①从中国掠夺了巨额赔款增加了资本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使他挤进帝国主义末班车。

②其中大本分资金被用于发展军需相关的工业,刺激军国主义势力崛起,野心勃勃的走上加紧侵略中国和亚洲的道路。

③其中投入教育的资金使日本的教育制度在很短的时期建立起来,大大促进日本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师:我们思考一下甲午中日战争为什么会失败

生: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强大野蛮。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

(四)失败原因

师: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①根本原因——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败。

②重要原因——清政府避战求和的政策

③清政府军事力量弱于日本(比如主力舰数量少、船舰速度慢、海军装备陈旧)清军有些官兵临阵脱逃。

外因:日本蓄谋已久发动非正义侵略战争,准备充分;西方列强的支持

师: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时候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运动发展起来。

二.义和团运动

1.兴起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反侵略斗争高涨(书上59页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大家自己划一下) 2.口号:“扶清灭洋”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首先,“扶清”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但是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朝统治的警觉;“灭洋”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尖锐,能够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否定西方的一切。这说明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3.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师:大家结合一下太平天国运动说说为啥失败了

生: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4.失败原因:主观客观两方面原因

师:但后来列强却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又一次对我们发动了侵略战争。是什么战争?

生:八国联军侵华,我们接下来看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篇三: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泾渭分明】

1.掌握《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

2.综合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全面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进程。

3.综合1840—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按图索骥】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背景: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逐渐强盛。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中转移国内矛盾并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概念阐释] “大陆政策”

日本“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2.外部条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德法为了乘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权益,也极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准备尚未就绪,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3.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受朝鲜请求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趁机出兵,蓄意挑起战争。

(二)概况

1.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1)丰岛海战(2)平壤战役 (3)黄海战役

2.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1)辽东战役 (2)威海战役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割辽东半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开放为商埠;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知识链接]子口税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及自内地运送土货至通商口岸出口类似税票时所纳的抵代通过税的一种税款。这种抵代税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故又称子口半税,这是帝国主义破坏中国内地税主权的一种税制。其目的在于保证低水平的协定关税充分发挥作用,把进出口商品的内地税也纳入协定范围的一种税制。

(三)影响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

“,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货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误区警示] 《南京条约》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而《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则是以资本输出为主。

[概念阐释] “资本输出”

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四)战后余波:

1.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条件。

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组织义军,誓与台湾共存亡。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企图瓜分中国,获得更多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 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兴起。

(二)过程

1.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向

2.抗争: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将士在廊坊附近和天津阻击八国联军。

(三)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1.签订时间:年9月。

2.内容

(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5)

3.影响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

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的“使 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3)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4)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5)《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真知灼见】

精讲主题一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1)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亡国灭种的民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2)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3)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随之兴起。

(4)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群体的觉醒,中国人民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对远东地区局势的影响

(1)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国际地位上升,一跃成为远东地区的重要国家。

(2)日本的扩张遭到法、德、俄等国的抵制,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日趋激烈。中国遭受重大损害。

图示法理解甲午中日战争

精讲主题二 《辛丑条约》的特点

1.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也不是列强的根本意图所在。其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此条约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相反,确立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为了使

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从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以华治华”。

精讲主题三1840—1901年,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的主要事迹

【触类旁通】

1.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影响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②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出逃。

③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

④都迫使清政府屈服,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2)不同点:

①发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②战争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

③战争结果对中国的影响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阶段分析法分析不同时期列强侵华目的、基本特征、方式的变化

(1)侵华目的的变化

①两次鸦片战争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市场的愿望。

②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以镇压义和团和维护各自在华侵略权益为主要目的。

(2)侵华基本特征的变化

①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

②从战争的影响来看,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一次比一次严重。

(3)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答题必背要语

1.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程度加深;两次鸦片战争客观上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两场战争的目的一脉相承,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规模扩大,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4.两次鸦片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5.两次鸦片战争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6.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表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7.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经济上,出现了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热潮;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走资本主义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ppt课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15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p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授课笔记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 7~1895 4)听课笔记(一)原因1 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从日本角度分析战争的必然)(1)历史原因:明治维新带有浓厚...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