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正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017-02-23 05:56:5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3、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什么独特的魅力?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吧

师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

学生思考: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自号为“醉翁”?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合作探究

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2、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3)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2)、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3)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

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三、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①诵读感悟内容②探究思想背景③赏析行文特色

四、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不可。(水落石出)

五、作业

1、学生朗读背诵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2、课后习题2、3、4。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篇二:2012醉翁亭记好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力求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

太守为何而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教师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2、讨论点拨法。

3、品评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是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做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所做。

2、关于“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

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2、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 觥筹(gōng) 弈(yì) 翳(yì) 颓然(tuí)

3、再读读出节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学生练读,掌握朗读节奏。

4、三读: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旨在读得通顺:

(1).学生结合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划出不解之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

(3).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

(4).生一人一句翻译全文,师生同为译者纠错。

四、再读课文。

1.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应用合理的朗读方法自由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语段,给全班示范朗读。

2.学生点评朗读,教师指导示范。

3.全班齐读。

五、词汇积累。

教师出示现今仍有生命力的部分词汇,要求学生掌握。

1.找出自于本文的四个成语,说出它们的意思。

峰回路转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

彼。

2.找出文中词尾带“然”的形容词,解释在本文中的含义,并罗列现代汉语中带有词尾“然”的形容词若干。

学生交流明确: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杂然:错杂的样子。

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醺醺的样子。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掌握译文。

第二课时

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步骤:

一. 问题的提出

这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

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 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篇三: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与评价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名句。

② 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③ 体会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精巧的结构、出色的语言及优美的意境。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情分析】

学习就像一杯咖啡,有点苦,特别在中学阶段,特别是学文言文,苦味儿更浓。我想做的,就是结合文本内容试着往里边加糖:①加“新鲜时尚”的糖——用拍戏的方式梳理文章结构,激发学生兴趣;②加“赞美欣赏”的糖——努力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不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③加“幽默调侃” 的糖——以诙谐的语言(包括表情、肢体等语言)营造快乐的氛围,放松学生心情,使之处于良好状态。

【教学媒体与资源】

相关课件;摄像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我的发现——收获预习成果

师:好像是读初一的时候,我看一本小说,里面有一个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当时惊叹:哇!这个句子真给力!后来才知道,原创者是欧阳修他老大人。(生笑) 谁能帮我介绍一下他呢?

【评价: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这里从老师读初中的经历引入,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时尚的“给力”与“老大人”的调侃,旋即奠定了课堂欢乐的基调,跟文本的情感十分吻合。】生: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师(笑):你的记忆力真好,把课下的注释都能背下来。谁有补充?

生:欧阳修是吉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永丰人,宋代文学家。

师(笑):很好,你把他没背完的背下来了。我想开阔一下视野,了解课本以外的介绍。 生:欧阳修、词、文都很好,以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的“古文运动”,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师:还有吗?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能说出其他几位吗?

生:唐宋八大家是韩欧王柳、曾巩“三苏”。

师:你好像记的特顺溜,能告诉我们吗?

生:“苏”在方言中念sōu,我这样一编,就成了顺口溜,当然好记。

师(笑):你也很给力!这个方法值得老师学习。(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内容略)

生(跃跃欲试):老师,我还知道六一居士的来历。

师:请讲。

生1:欧阳修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加上他自己,就成了六个一,所以号“六一居士”。(生笑)

生2:老师,我查到一个欧阳修的小故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师(笑):你可真会说话,老师不能不让你讲了。请吧!

生:有一个人自认为是才子,对人们称赞欧阳修很不服气,决定找欧阳修较量一番。途中他看到一棵大杨树,不由得诗兴大发:“门前一棵树,两朵大丫杈。”但搜索枯肠也续不上下句。这时忽听背后有人续道:“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两人来到江边,见一群白鸭扑入河中,嘎嘎欢叫,“才子”又禁不住高声吟道:“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陌生人马上接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两人上渡船过江,“才子”又在船头放声高吟:“两人同乘舟,去访欧阳修。”陌生人微微一笑:“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才子”想了一下,这才明白陌生人就是欧阳修,顿时羞得满脸通红。(生笑)

师(笑):这个故事真有趣!幸好让你讲了,否则还真是咱班的一大损失。有能介绍创作背景的吗?

生:宋庆历五年,也就是1045年,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贬职,欧阳修上书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在第二年写下这篇游记。

师:你记的真清楚。

生:因为《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写于同一年,所以记的特别清楚。

师:你把知识编织成网络来记忆,我很欣赏!咱们鼓励一下(生鼓掌)。(课件展示:创作背景 内容略)

师:关于本课字词,你有自己的发现吗?

生: 我说一个一字多义的发现。“日出而林霏开”的“霏”指雾气;在上一课《岳阳楼记》中,“若夫淫雨霏霏”的“霏”是“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师(赞许):很好!这两处都有注释,你能温故知新,并且从一字多义的角度进行归纳,这个方法高明!

生(调皮地):老师,我的方法更“高明”!

师(惊喜状):噢!何以见得?

生:“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归”是“回”的意思,课下没有注释,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云归而岩穴暝”的“归”是“聚拢”的意思,是我从译文中推断出来的。您说是不是“高明”些?

师(夸张地鸡啄米状):佩服,佩服!(生笑)

生:老师,我也会推断!

师(笑):不妨道来。

生1:我要说的是“秀”字。“蔚然而深秀者”的“秀”根据译文推断应该是“秀丽”的意思;“佳木秀而繁阴”的“秀”就不用推断了,课下有注释(生笑),是“茂盛、繁茂”的意思。

生2:还有“谓”字。“太守谓谁”的“谓”是“是”的意思,“太守自谓也”的“谓”推断是“命名”的意思。

师:根据译文推断字词意思,这个方法不错,但有时译文是意译的,推断出来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我们还要通过查阅工具书等途径来求证。

有从“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角度有所发现的吗?

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翼”,本义是“翅膀”,这里是“像鸟张开翅膀”,应该是活用了。

师:的确如此。

生:“负者歌于途”的“负者”课文注释是“背东西的人”,现代汉语里不是这个意思。班长和我下棋,每次赢了就自称是“胜者”,笑我是“负者”。(生笑)

师(笑):有意思。现代汉语里的“负者”指输了的一方,祝愿你早日从“负者”变成“胜者”。(生笑)

老师也有自己的发现,我可以说吗?

生(回敬):您可真会说话,我们不能不让您说了。(生笑)

师(笑):好!恭敬不如从命,大家请看——(课件展示:字词积累 内容略)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好笔记。

【评价:有两处值得一提:其一,在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和创作背景时,教师敏锐捕捉到学生成果后的“奥妙”,并十分及时地为学生搭建表现平台;其二,虽然学生讲故事占用了一些时间,但此举极大地保护和激励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课堂也因此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这远比单纯教几个知识点具有意义。】

二、拍我的电影——学习精巧结构

师(神秘状):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一般人我不告诉——老师曾经尝试学导演,后来发现有张艺谋、冯小刚挡着,就赶紧改行教书了(生笑)。不过也不遗憾,我现在极有可能是导演中最会教书的,教书中最会导演的(生笑)。接下来,我们来学拍电影。

(课件展示:五个典型画面,分别是全景、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配有全景、远景等字样。) 师:如果隐去画面上的提示,你能说出这些画面分别属于全景、远景等哪个类型吗?

生:能!

师:好,老师完全相信。请大家看文章第一段的前四句,你会把哪个景物拍成哪个类型的画面?(生思考,交流。)

师:下面按景物出场的先后顺序,请你开拍。

生1:我把第1句拍成全景,把滁州城和周围的山拍到一起。

生2(质疑):那你站到哪儿拍呀?(生笑)

生1:坐直升飞机呀!(生笑)

师:有道理,现在拍电影动用直升机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生3:我把“西南诸峰”拍成远景,站在东北诸峰拍,节约拍摄成本。(生笑)

生4:我拍“琅琊山”,范围小一些,就拍成中景。

生5:我把“酿泉”拍成近景。

师:有适合拍成特写的吗?

生6:醉翁亭。

生7:醉翁亭上的“醉翁亭”三个字。

生6:课文里没说有这三个字,还是把醉翁亭拍成特写。

生7:课文里也没说没有这三个字啊!(生笑)

师(笑):你们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在画面中要重点突出“醉翁亭”这个主角,对不?(生点头)

拍到这里,你发现了这段文字的写作顺序吗?

生1:空间顺序。

生2: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对。默读第一段的后半部分,看看写了什么。(生默读)

生1:写了“作亭者”和“名之者”。

生2:还有取名“醉翁亭”的原因。

(课件展示──第1段,引入:环滁皆山→琅岈山→酿泉→亭名的由来)

师:同学们看屏幕提示,试背第1段。

(生看提示,试背第1段)

师:刚才的拍摄不过是在口头上,现在我们动真格的——有请四个小组分别表演第3段的部分内容,老师亲自担任摄影师。(生鼓掌)

(四个小组轮番上台表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老师拍摄。)

师:欢迎对刚才的表演评头品足。

生1:ⅹⅹ演树演的好,他戴的枝叶繁茂,真的“佳木秀而繁阴”,特别是这“树”还会笑,符合里面的氛围。(生笑)

生2:太守演的像真喝醉酒了一样,要是在额头画几条皱纹,就更加“苍颜”了。 生3:我不赞成画皱纹。

师:为什么?

生3:欧阳修写这篇文章时还不到40岁,他说“苍颜”不过是一种调侃,其实他并不老。 师(赞许地笑):你了解得很深入,我欣赏!

生4:那“负者”唱的歌不对。

师(颇有兴趣地):噢?

生4:北宋应该没人会唱摇滚版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吧?(生大笑)

师:有道理,而且这首歌是广西民歌,不适合出现在安徽这块地方。(课件展示——第3段,写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同学们尝试着背出相应的文字。(生背诵)

师:第3段主要写人,你知道第2段和第4段分别写了什么吗?

生:第2段写景。

师:写了哪些时候的景?

生: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课件展示——第2段,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师:第4段呢?

生1:写乐。

师:理由?

生1:这一段写了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所以是写乐。

生2:我不赞成。第1段提到“山水之乐”,第2段说“乐亦无穷”,第3段还有“众宾欢”,要这么说的话,每一段都是写乐。(生笑)

生3:写归。游玩了一天,太阳也要落山了,主要写“太守归而宾客从”。

(课件展示——第4段,写归: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

师:刚才ⅹⅹ同学讲得很精彩,每一段都围绕“乐”字在写,“乐”的情感贯穿全文,是文章的——

生(齐):线索!

师:我们一起看文章的最后一句——太守谓谁?

生(齐):庐陵欧阳修也。

师:能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吗?

生:第1段中有:“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师:但太守是谁就是不告诉我们,直到结尾才揭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1: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生2:还有点悬念的味道。

师:文章第3段层次特别清晰,看看用了什么方法?

生:每一层都用一个“也”字结尾。

师:对。全文用了21个“也”字,不仅帮助结尾,还有其他作用,读来毫无单调之感,大家可以在课下初步品味。

【评价: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用拍电影和演戏的方式来梳理结构,教师“煞费苦心”地研究文本,把拍戏的时尚元素巧妙移入,而且同步引导学生背诵相关段落,效果很好。】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31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3、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