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2、芦花荡课件 正文

2、芦花荡课件

2016-12-04 15:23:4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芦花荡》课件

篇二:2 芦花荡

芦花荡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小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

《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①。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近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

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②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

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1)认知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

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 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

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③。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

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2.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2)探究学习法:

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习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

3)合作学习法:

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

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三.说教法:

1.学生中心法: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

2.对话教学法: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④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平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

篇三: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课《芦花荡》

《芦花荡》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版)

教学分析

1.教材特点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的情节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立体、真实、鲜明;环境描写富有情画意,课文的这些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学情分析

作为八年级上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于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另外,《芦花荡》是写于抗战时期的著名小说之一,编者将其安排在第一单元——战争题材单元,与其他几篇同题材作品的相比较,以彰显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这里没有血雨腥风、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奋不顾身、浴血奋战的英雄悲歌;有的是清新明丽、诗意盎然的水乡气息和豪迈乐观、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教学生把握文体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中外含有喜剧色彩的战争文学作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并了解重要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过程与方法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老头子和大菱、二菱的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似画的景物描写。

2.难点

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等词语。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3.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培养速读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感受情节的传奇色彩。

4.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请大家翻看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被称为“华北明珠”的河北的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多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多媒体补充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现代小说家孙犁笔下的《芦花荡》,一起去感悟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二、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

多媒体显示: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沟桥事件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三、整体感知及字词教学

1.速读课文(不出声、不摆头),边读边划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并标上段号。(5分钟)

2.多媒体显示易读错的字音,并板书补充学生不认识的字词。

3.师生合作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注意体现记叙的要素)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四、赏读人物美

1.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文中的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用4---6字从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等方面概括)并说说你是从哪些内容中解读出来的。(合作探究)

讨论明确: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再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2.板书

老头子的思想性格:

(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过于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3.文中使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

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这句话中“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能不能改成“干瘦得像老了的枯树”?为什么?

品味: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白描手法: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外,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了了数笔,便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

看,明天来看吧!”??

品味:这是他的豪言壮语。表现了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信。

行动描写: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品味: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老头子捉弄鬼子:他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写老老头子剥莲蓬,船围着鬼子转圈,假装溜,张皇失措,其用意都是诱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他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传奇英雄。

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品味:这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生动表现了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4.你喜欢“老头子”这一形象吗?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个性解读,适当引导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5.小结:

课文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作家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各个方面,使他身上具有一种立体美。

同时,这个人物形象并不是完美无缺、高大全;他也有疏忽、也会犯错误,犯了错误也会自责、懊悔、内疚??他就是我们身边一个真实、可爱的人,具有一种真实美。

五、作业:(1、2选做一题)

1.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200字左右。

2.如果你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杀敌的英雄行为,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二菱的身份,设身处地,把心理活动补写出来,200字左右。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3.摘抄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片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探究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3.简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风格,感受其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体会了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并赏读了老头子这一人物的立体美和真实美,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景物美,并进一步探究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二、赏析景物美

1.《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找出文中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景物的句子。(交流作业中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多媒体显示)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4.学生合作讨论,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

提示: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5.小结: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精神境界,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

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6.如果你是画家,在读完这个故事之后要作一幅画,你会截取怎样的画面来体现你的主题?


2、芦花荡课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92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2、芦花荡课件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