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曹刿论战课件 正文

曹刿论战课件

2016-12-04 15:49:40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曹 刿 论 战)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4题。(2008·北京密云)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

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

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2分)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 徧: 同“遍”,普遍

(2)彼竭我盈 盈: 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

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

克,公问其故。

三.1.答案:A (2分)

2.答案:(1)同“遍”,普遍(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共2分。共两空,每空1

分)

3.答案:(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

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共2分。共两道小题,每小题1分)

4.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共3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

九.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题。(2008·福建三明)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

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

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 击鼓(击鼓进军) ) (2)宋人既成列(已经 )

2.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

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齐人三鼓 、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

九. 1.(2分。每小题1分)(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

2.(5分)(1)(2分。每个分句1分) (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3分。每个分句1分)(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3分。每处1分) 齐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

(2)既济而未成列员

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5广州市)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4题

[甲]公与之乘?? 故逐之。”《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 吾请无攻宋矣。《公输》

12.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____于是____________ ②公问其故_原故(原因)______________③望其旗靡___倒下_____________④公输盘诎__“诎”通“屈”______________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__“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______________

②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_“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_______________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_ (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______

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二、(2005长沙市)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甲] 十年春??故逐之。”

[乙] 故曰??战必胜矣。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__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四、(2006年哈尔滨市)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十年春??战则请从。”回答9—12题。(8分)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福:福:赐福,保佑狱: 案件

1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1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_______政治上取信于民 ________

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__深谋远虑_____ 。(2分)

五、(2007年青海省)

阅读文言文《曹刿论战》,完成11——16题。(14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2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参与 ?鄙陋 ?丝织品 ?倒下

1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

1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 语言描写 议论

1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

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1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

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六、(2007仙桃)

[甲]十年春??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1)参与 (2)离开,离去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B )(2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_

11.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远谋 ”和鲁庄公的“鄙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乙文写的是__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取信于民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这一句。

八、(2007河南省非课改)

(一)公与之乘??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

(1)击鼓(2)战胜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

九、(2007临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彼竭我盈 ()(2)望其旗靡 ()

(3)臣之妻私臣()(4)今齐地方千里()

(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

20.[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__故克之__ ”和“_故逐之__”;[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__设喻(类比)___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_王之蔽甚矣_”。

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__

(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十、(2007温州)《曹刿论战》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又何间焉(2)公将鼓之 (3)遂逐齐师

(4)望其旗靡(I)参与 (2)击鼓进军 (3)追赶、追击 (4)倒下

18.补出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分)(1)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2)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1)刿(曹刿) (2)之(它)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20.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分) 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

十一、(2007镇江)

[甲]十年春??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

篇二: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对古代的战争了解多少?

师:齐鲁长勺之战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编年体: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

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调。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出示生字词语

(1) 曹刿()(2) 又何间()焉(3) 肉食者鄙()

(4) 弗( )敢加也(5) 小惠未徧( )(6) 小信未孚( )(7) 公与之乘( )(8) 战于长勺( )(9) 下视其辙()(10)登轼( )而望(11)彼竭( )我盈( )(12)望其旗靡( )

五、指导翻译、理解文意

1、难句指导

(1) 曹刿请见:曹%d
曹刿论战课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92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曹刿论战课件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