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ppt(人教版)课件 正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ppt(人教版)课件

2016-12-04 15:21:44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围绕重点汉字展开解读.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

2.紧扣“四盲”探讨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对人类发展方式的反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紧扣“四盲”探讨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对人类发展方式的反思意识。

【教学过程】

(PPT显示:群星闪烁的宇宙背景慢慢变淡隐去,太阳系在运动,镜头转向一颗蓝色星球,它由小到大旋转而出——随着这颗球上的地貌清晰地显现出来.旋转速度变得越来越慢.停在亚洲这一面上——图像放大,中国的地理范围不断清晰,镜头继续放大,出现塔里木盆地,再出现罗布泊的影像和罗布泊三个字。)

一、营造气氛,激趣导入

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就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她晶莹透亮,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我们的宇航员们在天空中注视她的时候,无不为她的美貌惊叹!

这一大片区域是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在这个大家园的西北角,有这样一个地方,她曾经是繁盛葱茏的生命绿洲,她的名字叫——罗布泊,蒙古语中的意思是“多水汇入之湖”,世界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称她为“仙湖”。

二、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1.说“仙湖”.了解罗布泊消逝前的情景

师:说到“仙”,同学们脑海中会闪出哪些词语?

生:仙女、神仙、仙境??

师:总而言之一个字——“美”啊。“仙湖”会是怎样的湖,请同学们找一找描绘“仙湖”美景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1: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师:你动情的朗读仿佛将我们带到了这个美丽的仙湖。

生2: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这么多繁盛的生命,都是源于这一汪浩荡湖水的滋养啊,罗布泊是这里所有生命的家园,好一块生命的绿洲啊!可是,这个美丽的生命绿洲啊,我们再也无缘目睹她动人的容颜了。

2.说课题,了解罗布泊消逝后的情景

(PPT显示: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师:这是本文的标题吗?

生:不是,应该是消逝。

师:大家看到注释1,这个标题是作者自己拟的吗?

生:不是,是编者拟的。

师:编者为什么要用消逝呢?“失”和“逝”有什么区别?

生1:我觉得“消失”是说的一下子就不见了,“消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嗯,你觉得是一个过程长短的区别。我们还可以用“失”和“逝”联字组词的方式来进行辨析。

生2:比如“丢失”就说明东西丢了,但是有找回来的可能。但是“逝去”一般是指时间或者生命流逝,是不可能再回来了。所以用“消逝”则表现了作者有一种惋惜和眷念之情。 师:你从感情的异同上进行了分析,挖掘得很深。

生3:我觉得“逝世”、“逝去”一般都是用在人身上的.作者用“消逝”表示他把罗布泊当成了有生命力的人在写啊。

(PPT显示: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师:是啊,罗布泊是有生命的,她的生命力表现在成群的牛羊、环绕的绿树还有流动的湖水??,她充盈着活力,流动着色彩,奔涌着灵性,她是欣欣向荣的生命绿洲!可是,当这一切都逝去,没有了生命力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C。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师:多么恐怖的地方啊。

生2: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师:罗布泊的死亡,让周边都变成了死地啊!

生3: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痛苦与挣扎.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师:胡杨林那求救之手在你动情的演绎下真是历历在目啊!

生4: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来让我们全班齐读这一段,感受一下“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生齐读。)

3.说原因,领会罗布泊消逝之缘由

(PPT显示: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师:罗布泊,这个曾经高傲神秘的楼兰新娘,这个集灵秀、美貌于一体的美人儿,现在居然成了一具干瘪的木乃伊。她逝去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列举出几条原因。时间3分钟。

(学生起立,小组热烈讨论,讨论完毕坐下示意)

生1:我们小组找到的原因有:塔里木河改道;还有“四盲”。回答完毕。

生2:我们小组不同意你们的观点.我们认为塔里木河改道不是导致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因为虽然20年代塔里木河改道对下游有影响.但是后来因为修筑轮台大坝又改回来了.而且河水还是汇入了塔里木河,所以塔里木河改道并不是直接原因。而且文章里说了“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改道不是近30年的事情。我们小组回答完毕。

师:很好,能够回到课文找佐证。

生3:我们小组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因为“四盲”也是因为人口激增才导致的。

师:追根溯源,很有观察力!

生4:我们小组认为塔里木河两岸的人们对于塔里木河自然资源的认识不清也是原因之

一。

师:我们现在研究的是“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不是在探讨“四盲”的根源哦。

师:来让我们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再理一下:因为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导致人们对水的需求量增加,于是开始了“四盲”的行为.最后终于导致塔里木河断流,罗布泊干涸。

4.说“盲目”,了解人类利用自然之态度。

师:在这些原因中,最令大家震撼的是什么?

生:“四盲”。

师:“盲”字大家都认识,怎么写的?

生:上“亡”下“日”。

(PPT显示“亡”甲骨文写法,“目”甲骨文写法,“盲”甲骨文写法。)

师: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亡”的甲骨文写法,是一个被挖去眼珠的眼眶.本义是“失去了眼睛的人”,后来引申为“丢失”,通“无”的时候,有“没有”的意思。“目”就是眼睛。邪“盲”是什么意思?

生:丢了眼睛。

师:“盲目”呢?瞎了?看不见了?

生:应该是比喻对事物认识不清。

师:肯定不是眼睛看不见,这是思想上的认识不清啊。我们再来认真地看看第11、13两段。读完后可以组内讨论一下塔里木河两岸的人们究竟在哪些方面认识不清呢?讨论时间2分钟。

(学生起立,小组热烈讨论,讨论完毕坐下示意)

生1:我们小组认为塔里木河两岸的人们对“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这个问题认识不清。

生2:他们对“塔里木河的水资源是有限度的”这个客观事实也是认识不清的,所以才肆意地向塔里木河要水。

生3:他们还对罗布泊会因为塔里木河断流而干涸的情况认识不清.还有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的生态环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也认识不清。

师:正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不清,办事不尊重科学,才会出现如此盲目的行为啊。那个曾经水波盈盈的塔里木河断流了,那生意盎然的罗布泊死去了.甚至被誉为“千年不死,千年不倒”的“沙漠脊梁”——胡杨树也轰然倒下了。

三、透过文本,体验情感

1.找元凶,体验作者的忧患意识。

师:谁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呢?

生:人!

师:书中哪两句话直接点明了作者的认识?

生1: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生2: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师:让我们齐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作者深含着怎样的情感?

生1:悲愤,那个“又”表现作者对人类一次又一次的毁坏行为而感到愤怒了。 生2:伤痛,“也都是人为的”,表明作者的那种无奈的伤痛啊。

师:那按照大家的理解,我们再次饱含悲愤和伤痛齐读一遍。

(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这两句话)

2.说现象,体会数据中蕴藏的深意。

师:“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这一切”指什么?

生:青海湖和月牙泉。

师:那你用文中的数据向我们介绍一下青海湖和月牙泉的现状。

生: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

师:罗布泊逝去了,青海湖奄奄一息了,月牙泉似乎也将重蹈覆辙。面对此情此境,作者高声呐喊——

生(齐读):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师:这振聋发聩的呐喊,使人警醒啊!从罗布泊的消逝到月牙泉的危机,我们清楚地见识了人类对自然的盲目介入带来的恶果。如果一切可以重来,对塔里木河的开发我们肯定会换一种介入方式。

四、语言训练,明确态度

做仿写,认识科学的发展态度:

(PPT显示: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

盲目修建水库截水

盲目掘堤引水

盲目建泵站抽水)

师:“四盲”像四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罗布泊很快就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浑然一体。胡杨林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盲目地发展,就是这样的后果。那改变之后,会是怎样的呢?

这是以前盲目的介入方式,带来这样的后果。那同学们觉得将“盲目”换成什么词才是正确的“介入方式”呢?改变之后,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学生分组讨论后,也动笔写一写。 (学生讨论,并试着动笔仿写)

生1:我们小组认为可以换成“合理”,改变之后,塔里木河两岸生机盎然,绿树成荫。罗布泊湖水荡漾,还是一片生命绿洲的模样。防沙卫士胡杨林更是组成了一道道绿色的长城,阻挡着风沙对绿洲的侵袭。

生2:还可以换成“适当”或者“科学”。改变之后塔里木河依然奔流不息.罗布泊周而复始地孕育着勃勃生机。

师:是啊,适当、计划、有序都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我们的国家战略不也是从曾经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现在的“科学发展观”吗?

五、实例举隅,启发学生思考

师:克服盲目的过程,就是科学发展的过程。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PPT:月牙泉风貌图片对比)

师:我们还是来说说月牙泉。70年代中期,因为当地盲目开发导致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近年来,敦煌市有计划地科学地为月牙泉“输液”.初步控制了月牙泉水位下降趋势。至2010年10月,月牙泉水位稳定,平均水深维持在1.7米左右。

再如,以色列滴灌

地处沙漠的以色列,深知“水利是农业命脉”的真谛,他们没有盲目地挖沟渠、引河流。而是研究如何科学灌溉高效用水。滴灌技术的发明,使沙漠城市也照样绿荫浓浓。 在他们的推广下.以滴灌为代表的科学灌溉法将大大缓解全球水资源危机。 在同学们身边还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例子?举出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

生:我们宜昌的三峡大坝,因为没有给鱼类生物留出通道,所以导致了中华鲟无法洄游产卵的情况。后来人们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利用中华鲟研究所人工放养鱼苗来解决这种人类介入后的自然问题。这也是我们积极介入自然,科学利用自然的表现。

师:你举的例子很有代表性。而且1997年日本也专门为修建鱼道立法。相信以后鱼儿们能够和这些水利设施更和谐地相处。

师:这一桩桩实例中,不难看出,只要我们的发展是按照科学协调、可持续的方式,充分考虑自然禀赋和自然承受力,我们就能够和自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六、总结全文.说启迪

(PPT: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采,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师:罗布泊——这个曾经充盈着活力、生命、色彩的生命绿洲消亡了,这是令人震惊的,更是发人深省的。作者发自肺腑的疾呼: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其实我们最需要救的是谁?

生1:人类。

生2:我们自己。

(PPT: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救救我们自己!)

师总结:(PPT地球旋转,话音起)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足大自然最精致的杰作。看吧,现在这里的山还是绿的,水还是蓝的,鸟儿还能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仡儿还可以展开绚烂的笑颜。可是,如果我们一直目光短浅,依然急功近利,仍旧盲目地发展下去,罗布泊的今天就会成为我们整个地球家园的明天。

同学们,善待家园,其实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PPT:蓝色地球旋转,出现各种美丽的地球上的自然景观。闪出字幕:“善待家园,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评点:

从“何为语文”来看“语文为何”

评价一堂课就像阅读一篇文章一样,可以切入的角度非常之多,但怎样才算抓住要害,切中肯綮。我以为首先还是要弄清“何为语文”和“语文为何”这两个问题。

什么是“语文”?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章”,有人说是“语言文学”,有人说是“语言文化”。到底谁的说法对呢?应该说都对也都不对,即统一起来看则都对,割裂开采看则都不对。本质上的语文课程应该是以“语言学习”为内核,以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常识的学习为外延的人文和工具课程。

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具体的教学层面.“文”“道”之争,至今仍然处于摇摆与惶惑状态。实际上,真正理清“文”“道”之间的关系.对于确定语文课的形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所谓“人文”派与“工具”派之争.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站位之争.“人文”论者始终只是站在母语“习得”的角度说话,自然容易得出“语文教育即精神教育”,“语文教育即人的教育”等等看似科学.实则空泛的结论。他们甚至清高得羞于谈知识,耻于言训练,认为语文教育应该着眼于精神,得益于技能。但究竟应该怎样“着眼”,如何“得益”?却又始终说不出一个字来。与此相反.“工具”论者始终只是站在语文“学得”的角度思考问题,开口不离分析,动辄就是训练,自然难免抹杀语文教学的灵光,陷入繁琐主义的泥淖。其实,完整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两性”(工具性、人文性)互动的教育,一种课内外并举的教育,一种精神和语言双赢的教育。

篇二:12《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

姓 名:宋玉彬

省 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

学 校:依安县新发乡中心学校

通信地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新发乡中心学校

邮 编:161504

电 话:1517453592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

教案背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课。

本单元的六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

是每个人的责任,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教材分析

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

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积累、运用吞噬、沧海桑田、干涸、戈壁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

原因。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

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

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课前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小组内自学字的音、形、义;搜集

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资源污染的资料,课上交流,激发同学们的学习

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2、讨论法:学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感知

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课件展示过去水草丰盈绿林环绕的罗布泊图片和现在死寂荒凉的罗布泊的

图片。

同学们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20世

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

样的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

二、检测课前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利用学案完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 戈壁滩 干涸鹭鸶浑然一体裸露

· · · ···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cang海 sang田吞 shi和xu 荡yang

3、结合课本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萧瑟: 和煦:干涸: 吞噬 裸露:

戈壁滩:沧海桑田:

4、请用本课所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至少用五个词)

二、研读课文题目: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题目它传达了一个怎样的信息?你读出了怎

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湖,后来消失了。感情基调是惋惜、悲痛、难过、

遗憾。

教师:美丽的充满生机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了现在的连一滴水都没有的沙漠

呢?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处理学案中的二个问题:(课件显示)

(1)、过去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文中哪些语句能印证你的说法?

明确: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ppt(人教版)课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91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