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正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2017-02-28 05:40:0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是联系力和运动(动力学)的桥梁,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教材针对“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这一问题,利用简单实验批判亚里士多德单纯从经验出发得出的错误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入伽利略利用逻辑思维构造的理想实验,利用逻辑推广得出“没有摩擦力时,小球将沿水平面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然后介绍由牛顿总结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师要补充深化该定律的物理意义:(1)提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规律;(2)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隐含)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惰性且屡教不改);(3)提示(隐含)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揭示了 在任何惯性参考系(加速度等于零)中,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等价的。

在学习之后,学生不但应当能用这个规律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相关问题,而且还应该认识到理想实验是比简单经验总结更合理的科学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础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定律本身知识,但是在具体应用和认知上会有片面现象,所以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而且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定律的理解还不深入。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

深入对本定律的理解,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且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奇善问,对于物理实验及媒体中所展示的各种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产生探究其本质的愿望。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逻辑的推理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亮度,理解惯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树立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加俐略理想实验中的逻辑思维提炼,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之后,根据文字表述挖掘其隐含的物理意义(定律的内含和外延)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可使学生在透彻理解物理定律时起到引导作用。纠正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直觉认识错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发,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讲清教材的重难点,本课堂主要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总结来激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学习到科学思

维与实验验证这两种方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法与学法。

【学法指导】

由于本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已经具有较为直观的认识,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怎样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从机械的回答转变为主动地提问,从学会转变为回学。我主要采取的学法指导有:思考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具】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气垫导轨、鸡蛋、水杯(含有食盐水)、木块 【教学设计】

篇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探究性物理实验的教学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靖江市季南初级中学 陈一平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于分析实际现象。

3.通过观察和归纳建立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进行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4.会小组讨论设计简单的惯性实验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

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观念,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三、教法与学法、实验器材

教法:采用矛盾冲突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和重点讲解法。这样在

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实验器材:器材3人一组。斜面小车、重物、纸条、盛水杯子、鸡蛋、硬纸片、

小车、木块、棋子、木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在盛有适量水的杯子上放一塑料片,在塑料片上放一生鸡蛋,用直尺迅速敲击塑料片,鸡蛋落入杯中

师:同学们要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我们一起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点评:简单的但扣人心弦的实验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我们一起实验

我们一起做实验:(1)手推桌子(2)手推砝码

得出初步结论: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有力就物体运动。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我们一起再做实验:(1).踢出的足球,足球继续运动(2)手推小车 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在我们有两个观点: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点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理现象,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实验学生初步得出两个观点: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形成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两组实验全都是学生自己实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结论有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况能力。

3.我们一起研究

我们从踢出的足球在草坪上滚动最终停下来着手研究起。

教师:(1)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坪上滚动的停下的原因是?

学生:足球受到草坪的摩擦力(阻力)

教师:(2)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坪上滚动的停下的距离总相同?为什么? 学生:不同。足球的速度、摩擦力等

教师:(3)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坪上受到的阻力越小,滚动的停下的距离将怎样? 学生:越长

教师:如果阻力变得很小,运动距离很大,如果没有阻力呢?足球将会怎样? 点评:教师通过司空见惯的足球在草坪上最终停下研究,精心设计3个问题,层层深入,为牛顿第一定律研究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与实验成为有源之水。

4.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教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让小车在不同的材料表面运动。

教师:实验中为了方便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路程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应满足

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小车在不同高度,让学生观察判断是否可行?

学生交流后认为:不可以。应使速度相等。

教师:怎样才能使速度相等呢?。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演示: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讲解: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点评:控制变量法不是一研究实验就让学生说出,其实没有真正意义,教师而是

通过实验的操作让学生辨别是非,从实验研究的深处确实需要控制变量。 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派代表说明,最后讨论,归纳方案如下:

1. 把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棉布上的位置。

2. 把棉布拿掉,换上瓦楞纸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瓦楞纸上的位置。

3. 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木板上的位置。

共同思考几个问题:

①让小车分别在毛巾、瓦楞纸、木板上运动是为了改变小车所受的阻力 。 ②实验中,通过 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来反映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大小。

③控制变量法:控制小车的初始速度相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将小车在水平轨道上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情况和运动的距离填入下表:

学生交流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物体所受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路程越长。

点评:教师通过足球在草坪上最终停下的思考与分析的过渡,此时学生的思考、探究已经基本成熟,教师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可以是水到渠成。这样突破难点,也让学生一起经历科学探究的真正过程。实验目的明确,过程层次清晰。

教师:假如水平面绝对光滑,那么物体的运动情况又如何呢?

学生热烈讨论得出:如果物体不受阻力,物体将一直运动下去。

师适时引导:那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吗?运动速度改变吗?

师生共同总结:如果物体不受阻力,物体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点评: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同时教师通过适时引导,把描述性的语言变成了准确的物理语言。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如果伽利略将这个实验留给同学们来做,那么同学们将比他完成得更好。伽利略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运动物体不受力时的情况,那么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的,不受力的作用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呢?

学生讨论得出:仍处于静止状态。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事实进

行了深入地研究,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的情况.虽然世界上没有真正不受力的物体,但大量的事实可以推证这一定律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的实验是正确的,推理是合理的。结论当然正确。

点评:教师针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容易走过场,或者学生容易思路不清、目标不明。教师通过层层设疑与巧妙过渡,从而解决了为什么和怎样做实验的问.......

题,条理清楚!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趋自得”,特别是实验中“亮点”出不来时,有利于让学生自己思考,教师引导,从而解决问题!但教师绝不是越厨代庖,包办代替!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参与者。这个探究性实验,猜想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办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整个探究过程也是学生自己进行的,结论是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来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学生的欣赏和鼓励!掌握探究的方法和体验探究的过程比单纯地学习更好。 ........................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的情况.虽然世界上没有真正不受力的物体,但大量的事实可以推证这一定律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的实验是正确的,推理是合理的。结论当然正确。

教师:我们再来判断开始的两个观点,你们现在认为怎样?

学生:观点B正确

教师:观点A是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来的。虽然他的观点错误,但他已经观察 了力与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伽利略、笛卡尔等人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 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研究不够完整与准确。牛顿通过实验与科学推理,第一得 出牛顿第一定律,回答了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从而否定了千年以来力是物体运动 的原因这个错误观点。

点评:培养了学生的前人取得的科学的正确态度,既要看到他们的积极方面,也要有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

(二)惯性

篇三:《牛顿第一定律》三维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三维教学设计

三 维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的非凡勇气,不断地追求真理。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

对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正确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72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牛顿运动定律是联系力和运动(动力学)的桥梁,牛顿第一定律揭示...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