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正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2017-02-28 05:34:5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

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的。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3)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思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篇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终结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这句话是谁说的?(这是周恩来总理在12岁时说的。(板书:周恩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读一下课题。为什么周恩来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样的话,要为中国的振兴而读书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来学习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情况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对生字的预习情况。

吵嚷 惩处 巡警 轧死

撑腰 训斥模范帝国主义列强

振兴中华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疑惑不解 衣衫褴褛

师:其中一些红色字是必须掌握的,你觉得哪一个字容易写错,想要提醒大家?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来学写一个字:嚷、巡、惩、铿、锵等)

2、师:生字的问题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刚才的问题:是什么事让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学困生。

师:他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

生: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了中国人遭受欺凌.

三、理解第1—6段:耳闻——“中华不振”

师:周恩来具体都经历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

故事发生在周恩来12岁时,也就是100年前,1911年,他的伯父把他从家乡接到了东北的沈阳,到了车站下车的时候,叔侄俩就有了一番对话,他们说了什么呢?找3位同学分角色(伯父、周恩来、陈述部分)读一下他们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部分):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遭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师:这里伯父仔细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呢?

生:外国租界地。

师:什么是外国租界地呢?“外国租界地”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入侵弱国,并在弱国划分一些地方作为他们自己的领域,在那里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弱国的管制,同时不允许弱国人进入。

设计思路:在此处初步认识租界,在第二部分课文学习中还要进一步认识“租界”这个世界。)

师:伯父为什么不让他去租界地玩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生:“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师: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

生:“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三、重点研读第7、8段:目睹——“中华不振”

1、解读第7段

师过渡:周恩来从伯父那里听到了“在中华不振”(板书:耳闻),为什么伯父会说这么说呢?您不让我去租借地,那租界地又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眼见为实,他决定亲自去看个究竟。”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偷偷地去了那里。请大家大声地读第7、8段,看一看租界里是个什么情形,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边读边用笔画出来。

师:租界里是什么样子的?

生:“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从这里可以看出租界地怎么样?生:是个非常繁华的地方: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2、解读第8段

(1)师:究竟周恩来在这里看到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此句)生回答:“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啊?

生:妇女很可怜。一个“衣衫褴褛”,“哭诉”,一个“得意洋洋”地“站”着。

师:这两个人站在一起怎么样?(你预感到发生了什么事情?)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谁来读一读这句?(重点指导读出“衣衫褴褛”、“得意洋洋”)教师范读。

(2)师:原来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课件随机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①分析妇女的不幸,读出同情。

师:同学们,这个妇女可怜,不仅仅是因为她衣衫褴褛,更是因为——

生:她的亲人死于横祸。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妇女的亲人有可能是什么人?她在哭诉着什么呢?

师:你感觉这个妇女怎么样?

生:很可怜,我很同情她。

师:你能读一读这一句吗?我听出了你对这个妇女充满了怜悯之情。

②分析中国巡警的欺软怕硬,读出愤怒。

师:此时这个妇女最盼望的是什么?

生: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肇事的洋人。

师:但是中国巡警这么做了吗?是怎么做的?

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这个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啊?

生:中国巡警太可恶了,中国人竟然不帮助中国人。纵容洋人。欺软怕硬。

师:你能不能把你对巡警的愤怒读出来?谁再来读读这句?

(指导朗读:重读“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

师:为什么中国巡警会这么做?

生:因为这是在外国租界地,中国人说了不算,一切要听外国人的。

中国太弱了,只能遭受外国的欺辱。

③分析洋人的可恨,读出恨和愤怒。

师:此时轧死人的洋人干什么去了?

生: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师:你觉得洋人此时心里会怎么想?

生:不就轧死个中国人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师:看到洋人这个样子,你有什么感受?(愤怒,很想揍他一顿)

你能把你的愤愤不平读出来吗?指名读,自己读,齐读。

(课件出示:“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为什么洋人会这么逍遥法外呢?

生:因为在这里他们洋人至上。中国太弱小了,任人欺负。

④分析围观的中国人,读出无奈。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那里,目睹了这一切,你打算怎么做?

但是当时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打抱不平、声张正义了吗?

他们怎么做的?

(出示课件:“围观的中国人…”一句。重点讲授“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的愤怒、无奈)

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话,读出无奈和隐忍的怒火?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没有站出来替妇女评理?带着感受,读该句。指名读,同桌互读。

(3)引导、提升理解:“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为什么这个妇女这么可怜,死了亲人却无处伸冤?最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指着板书)?

生:中华不振。

师:为什么肇事的洋人轧死了人却事不关己,得意洋洋?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

师: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声张正义,秉公执法,反而无情地训斥受害者,纵容洋人?还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

师:同样是中国同胞,围观的中国人不能为自己人打抱不平,反而隐忍无奈呢?更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再读,读书屈辱,读出愤怒,读出无奈!)

师:是的,中华不振啊!这就是百年前屈辱的中国!是不是周恩来租界之前不会发生这样的一幕?或者说走之后也不会发生?当时的帝国主义在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都有租界地,比如南京、上海、武汉等等,这样令人痛心的一幕每天都再上演??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再来重温这悲惨而又让人愤怒的一幕,再读——

师:这样的一幕只不过是“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愤怒,这样的屈辱不但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同样也震撼着年少的周恩来的心灵!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亲眼目睹了(板书:目睹)“中华不振”的周恩来他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四、升华情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过渡:从租界地回来之后,少年周恩来常常陷入深思,他一下子从这一幕中看清了“中华不振”的本质,他经过日日夜夜的深思熟虑,终于,立下了自己要为之奋斗一生的誓言(板书:立志)。在一次修身课上,他终于向同学们和校长表明了心志,那就是为什么而读书?(指着板书,生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再次追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更加铿锵有力地回答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激情昂扬的):为了不让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为什么而读书?(指着板书) 生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总结,反省自身

师:时至今日,周恩来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仍然震撼人们得心灵,周总理也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个诺言,为新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现在咱们中国人民终于扬眉吐气,站起来了,告别了亡国奴,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那作为新世纪的中国少年们,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读书志向呢?课下请以《我的理想》为题目,写一段话。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耳闻------?中华不振?-------目睹

立志

篇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

理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课文导入

1、 默读本单元导语,说说本单元教学的主题是什么,语文学习要完成哪些任务。

(1) 认真阅读本组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

(2) 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根据上单元的教学情况来看,这个单元导语还是改为你简单地讲述导入为好,这样既明确主题,又节省时间。)

2、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他12岁的时候,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清晰而坚定地读课题,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出示词语

撑腰 惩处 巡警 吵嚷

褴褛 诸生 踊跃 铿锵

欺凌 模范 租借 闯进

肇事 轧死 热闹非凡

帝国主义 耀武扬威 铿锵有力

衣衫褴褛 得意扬扬 振兴中华

字音难点:惩处、褴褛、铿锵、闯进、肇事、轧死 多音字:处

解释:租借(帝国主义国家在半殖民地国家的通商都市以“租借”的名义划出由他们管辖的地区)、帝国主义

字义难点: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拆字法)

衣衫褴褛:衣服破烂。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锵: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这个词可以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作例子,让学生试着用铿锵有力的语气来读。当然,如果跟下面的内容学习有重复的话,可以改用别的句子作例子进行训练。)

惩处:惩罚、处罚(拆字法)

诸生:这里是敬词,教室里所有的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

闯进:(闯:①猛冲;②历练,经历)

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它们的意思了,那有谁能够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造句?

书写指导:嚷

三、 课文学习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PPT介绍周恩来)

2、他是怎么说的?(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就让他们从课文中找相关词语)请大家清晰而坚定地读——

3、“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中华振兴)课文中有一个词刚好与“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相信细心认真的孩子一定能找到这个词。(板书:中华不振)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把“中华不振”找到的?(第5自然段伯父的话中)

出示伯父的三句话,从伯父话中的好几个感叹号你感受到什么?

(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这是警告)

(2)那是外国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这是解释)

(3)“为什么?中华不振啊!”(这是无奈、哀叹)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引导学生注意把握句子的语气。

5、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中,那当时周恩来明白中华不振的意思了吗?的确没有,同学们你们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周恩来没有明白中华不振?(6自然段,一连串的问题)对,从第6自然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恩来确实没有明白中华不振。

5、齐读第6自然段

6、周恩来他在想什么问题?

7、周恩来有一连串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他怎么样?(疑惑不解)从“疑惑不解”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是个怎样的孩子?(好问、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

8、正是疑惑不解,加上好奇心的驱使,使周恩来去看个究竟,周恩来来到租借地后,他看到了什么?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当时“中华不振”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

理想。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生词复习

2、面对周恩来一连串提问,伯父只是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说了一个“中华不振”就没有再说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却一直萦绕在周恩来的头脑中,使他感到疑惑不解,于是他决定到租借里去看个究竟。

二、 课文学习

1、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周恩来一起闯进租借,去感受中华不振的事实。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

文第7-8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中华不振,画下来并在旁边做批注。

2、 交流体会(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好多同学都在课文中相关语句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

(1)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注意这个“背”的读音)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

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预设1:从“闯”字感受到中华不振,因为租借本是中国的土地,而外国人却把它据为己有还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这就是因为中华不振才会这样

(如果学生不能从“闯”字来谈体会,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国家的国土上,周恩来

为什么不大大方方地走进租借,而要“闯”进去呢?这个“闯”字说明了什么?)

体会得真好!帝国主义肆意将中国土地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还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出,原因就在于中华不振!

预设2:从“大不相同”感受到中华不振,因为在外国人居住的租借里,到处都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而中国人居住的地方都是比较破烂的地方,生活很艰苦,这还是因为中华不振! (如果学生不能从“大不相同”来谈体会,教师就用红色字体出示“大不相同”这个词语,然后让学生再认真读读这句话,并说说有什么新的体会)

①租界里是怎样的一种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呢?老师带大家一起到租借里走一遭。(播放图片) ②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着这样的生活,而我们中国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播放中国人的悲惨生活)

③在我们中国土地上,外国人过着耀武扬威、纸醉金迷的逍遥生活,而我们中国人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此时此刻,你有何感受?(愤怒、悲伤、生气)

是啊,同样是在中国土地上,却有着这样强烈的对比反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愤怒、悲伤呢?

(2)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发生在租借里的这一幕让你深深感受到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事件。(课件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的相关语句)

齐读这句话

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了你的心,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这衣衫褴褛的妇人和这得意扬扬的洋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但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

(3)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①中国巡警的职责应该是什么啊?是啊,中国巡警本应该给中国人撑腰,结果却帮助洋人训斥了那个可怜的妇女,你体会到什么?(中国不振)

②想象一下,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位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

③亲人被轧死却遭到了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委屈、伤心、难过)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几句话。

④我听出了你对妇女的同情,你也在为妇女控诉这不公的世道。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一起为这个妇女鸣不平!(生齐读)

⑤是啊,(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

她原指望——

惩处——

谁知——

反而——

没处说理!

除了可怜的妇女,除了可恨的洋人和巡警,你还看到了什么?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① 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愤怒、不平、仇恨)

② 请你带着愤怒读读这几句话!

③ 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同学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

身为中国人亲满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不愤怒?但是在当时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是偶然,更不是一件两件,实在是太平常了。

当时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我们。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赔款。

教师补充典型资料:

1868年,上海的租借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租界当局不允许中国人入内,中国人民愤怒了,他们联名向租借当局抗议,但外国人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在中国的土地上看到这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着拳头,最想做什么?

预设:

我最想把可恶的洋人和巡警狠狠地揍一顿!

我最想把侵略我们的外国人都赶出我们的国家!

是的,此时此刻,都想狠狠地惩处这些可恶的洋人!

该不该惩处?——

想不想惩处?——

但是,敢不敢惩处?——

是啊,在外国租借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尽管怒火在心头燃烧,但最终却不敢将紧握着的拳头挥出去。

(4)总结

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国女训斥了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中华不振!

在租借中亲眼看到这揪心的一幕后,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3、 从租借回来之后,周恩来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到底沉思了什么呢?

(1) 为什么外国人在我们中国人的土地上这么蛮横无理?

(2) 为什么中国人这样受人欺负?

(3) 为什么我们的同胞受外国人的欺负,却无处伸冤,无法报仇?

(4) 这一切都是为什么?(中华不振)是啊,国家落后就被人欺负,让国家强大起来,让

祖国不再受人欺负,就一定要国富民强才行!

4、 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

有的说——

也有的说——

5、 很多同学都抢着回答问题,之后周恩来——此时的周恩来静静地坐着,他会在想些什么? 预设:

他在静静地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他还在想着租借发生的事情

他在想着怎样让中华振兴起来

6、 当魏校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时,那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又浮现在周恩来的眼前,租借里那令

人揪心的一幕再一次刺痛了他的心,

于是,他为自己立下了这样一个志向——(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当魏校长点名让他回答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当魏校长带着震惊的神情让他重复一遍时,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道——

7、注意,文中的这句话没有紧跟在冒号后面,而是另起一段,这样写给你什么感觉?(重要的语句往往可以这样写,突出中心)

7、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也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别的同学都只是为

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读书,而周恩来却一心想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你从这体会到什么?(他是将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立志要为祖国的兴盛而学习、奋斗)周恩来在12岁那年就已经认识到了中国人要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

三、教师总结

正是因为周恩来从小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才有后来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在今天这个繁荣稳定的社会,同学们更加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努力学习,勇于拼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69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详细讲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详细讲解)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