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正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2017-02-28 05:32:5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诗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记叙性的文章有:《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诗歌有选自〈诗经〉中的〈关雎〉、〈蒹葭〉。重点在于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基本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记诵课文。难点是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最后一单元的文言诗文了,具有总结性意义。所以,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并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朗读与翻译基本能自主解决。但对于文言文的“炼字炼句”处的品析以及由此对作者想表达的主旨及其文化意义的体悟还需继续加强练习。

设计理念:

最近在研习王荣生教授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一体四面,指引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载道,而这往往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本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想通过文章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的分析与品味来体悟曹刿的那种为国家为民族挺身而出的勇气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那种责任感,当然还有他的作战智慧以及曹刿和鲁庄公共有的民本思想。进而感受《左传》以及先秦文化的魅力所在。使孩子们能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教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知晓文意,感知文章内容。

2.通过品析重点词句感知人物,体悟情怀,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近网络上流传的这篇文章(课前下发的材料)引起了民众的气愤、反思。那么大家看过之后,作何感想呢?(生谈感想)也许大家觉得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也许大家在心底质问,怎么就没有人“挺身而出”呢?我知道大家的心情难以平静下来。那么,今天我们要追溯到公元前,去看看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民族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拾回民族的自信和尊严。

(设计意图:网络上有一篇谈论南京大屠杀中中国人没有“挺身而出”而造成的悲剧和作者对民族的失望。这篇文章引发了网友们的气愤和反思。同样也能引发学生们强烈的感情共鸣,让学生们对与此有关的本课产生兴趣。我想在此做下铺垫,为后面分析曹刿的勇气和责任感以及智慧埋下伏笔。我想让学生们知道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并不缺少勇气、责任感和智慧,让学生们能拾回民族的自信。为我们的民族骄傲,为我们民族的文化骄傲。)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断句读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结合课下注释,不明确的字先勾画出来。

2.提出不明确的字音,汇总明确。

强调:间、徧、衰、糜

3.生范读,读准字音,试断句读。

4.生提出断句读意见,师总结。

5.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常态的诵读训练,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同时更是培养文言语感必不可少的一步。)

三、再读课文,晓文意知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解释不通的字词

2.组内交流疑点,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3.默读课文,请给全文划分层次,并以“曹刿 战”的词组给各层次拟一个小标题。小组交流确定结果。

曹刿关战、曹刿问战、曹刿参战、曹刿论战

(设计意图:初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这个部分,不要求完全的逐字逐句的翻译,不去破坏文言的语境、意境,所以通过自主以及合作的方式来理解文意,通过拟小标题的形式来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四、精读课文,解词蕴知其人

1.圈点勾画,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从哪些词句中品出的?小组交流合作。

例:在曹刿关战(曹刿请见)这一部分中,我认为“又”、“间”值得我们来品味一下,在乡人这句话中“又”有多此一举的意思,有“肉食者谋之”你曹刿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这样认为,然而曹刿却以此为己任,他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国家,并不在乎自己的地位,一定要“间”这件事,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态度。这样,在与乡人的对比中,曹刿的形象就更加突出了。同时,曹刿进谏向君主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结合后文,我们还能感受到曹刿的勇气。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了国家民族,不够个人的生死。

以下是教师的引导提示补充方向(后文斜体字作用相同):

曹刿关战——“又何间焉”——挺身而出

(曹刿请见)

曹刿问战——“何以战?”——以民为本

曹刿参战——“未可”、“可矣”——从容风度

曹刿论战——“勇气”、 “惧”——深远见识

2.运用同样的方法,你觉得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交流合作。

将:公将战、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问:公问其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是鲁庄公的一个方面,鲁庄公还有另一面:

三个“必以”——取信于民

公与之乘——纳谏任贤

3.小组合作交流,你认为鲁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炼字炼句处以及章法考究处来品析文章所要着力表达的内容及主旨)

五、深读课文,品文化悟情怀

1.回读课文,想一想对于国家对于民族,曹刿有着怎样的情怀?鲁庄公与曹刿有着怎样的政治信念?

2.《左传》介绍: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留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和爱国精神。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历来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记》并称,尊为历史散文之祖,“文之有左、马,犹书之有羲、献”。

3.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代;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无论是君主,还是平民,我们应该对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有着怎样的情感,我们又该用怎样的行动表示,请大家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来谈一谈。

(设计意图:体悟曹刿的那种为国家为民族挺身而出的勇气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那种责任感,当然还有他的作战智慧以及曹刿和鲁庄公共有的民本思想。进而感受《左传》以及先秦文化的魅力所在。使孩子们能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六、作业

比较阅读《烛之武退秦师》

问题:1.烛之武与曹刿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请你查阅资料,找出和烛之武与曹刿相似的古代人物

(设计意图:我选择了同样出于《左传》的另一篇文章,两个人物的比较,相同之处即时对本课体悟到的思想文化的深化,不同之处即是对本课的分析方法的学以致用。查找资料的意图即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刻体悟。)

七、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炼字炼句 文化情怀

曹刿:又挺身爱国

以民本思想

可从容风度

勇、惧 深远见识

(设计意图:简单地再现我们分析体悟的过程,既有方法的记录,又有主题的深化,希望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篇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13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自学导纲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2.出示导纲

简介作者、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①、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③、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用多媒体打出例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④、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词语障碍,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2、合作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⑵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⑶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 ⑷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⑸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⑹ 公将鼓之(击鼓)

三、 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2、学生归纳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四、 反馈训练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下来,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到整体上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自学导纲

检查背诵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⑴、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明确:长勺之战 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⑵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2、合作互动

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⑴、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

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⑵、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⑶、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

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⑷、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⑸、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分组讨论课文详略。

讨论的问题:

⑴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⑵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⑴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⑵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4、引导学生分析蓸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蓸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2、学生归纳

多媒体明确答案:

蓸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四、梳理与反馈

1、梳理

①脉络梳理

②全文主旨:

③写作特点概括

2、反馈

①、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②《曹刿论战》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请你

写出类似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战例:

五、课堂小结

1、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论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善于

篇三: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十三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 具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积累文言词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背景导入: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2.展示目标(如上)

3.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公元前722年到前454年共268年的历史。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它既是历史著作,又是散文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司马光历时19年编写完成。

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恰当停顿。 望其旗靡( )

曹刿()又何间()焉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 视其辙()乱

1. 可/以一战。2.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结合注释译讲课文,并在课本上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

2、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虽不能察——弄清楚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望其旗靡——倒下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弗敢加焉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必以信 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9、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二)自主学习(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 (三)自学检测

三、合作探究

1.概括每段的内容。

第一节: 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层:曹刿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以突出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第二节:写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节: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3.本文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曹刿 鲁庄公

四、堂清检测练习册第一课时

堂清结果:

教学反思

板书: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胜的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4、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翻译课文 2.展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

1、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1)战前准备阶段,曹刿两次否定鲁庄公的答语,意在强调什么?

明确:鲁庄公把作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周围之臣和神灵身上,曹刿两次否定意在使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从而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

(2)本段中乡人劝阻曹刿的情节似乎作用不大,删去此处,文章内容会更集中。你对这个问题持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不能删去删去后不能将乡人对作战的漠然态度和曹刿的积极参与形成对比,无法突出曹刿的爱国精神,同时也不能引出曹刿请见的原因。

(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明确:鲁庄公:战前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中急躁冒进,不懂战术;战后不知取胜的原因。曹刿:战前启发鲁庄公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中沉着冷静,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既是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曹刿的自信。

(5).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所说的两次“可矣”和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指挥作战的什么样特点? 明确:沉着冷静,善于观察敌情,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明确:视其辙,是看敌军的战车印是否杂乱,登轼而望,是看敌军逃跑时阵形是否凌乱 主要目的是观察敌军是是真败还是诈败。

(4)“战则请从”不仅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写他在战争过程中的“远谋”。

(5)“将鼓之”“将驰之”写出了鲁庄公不懂战术急躁冒进的情绪。

3、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 取信于民 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2)战中:①在 “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确定进攻的最佳时机。

②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详察敌情后追击。

4.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明确:曹刿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远谋”。文章的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了曹刿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全篇寥寥数百字就让曹刿这样一个深谋远虑的智者形象跃然纸上。

5.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明确:掌握战机,详察敌情;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二)自主学习(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

(三)自学检测

三、合作探究文章中心

1、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 刿:充满爱国热情,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远见,和高超的军事才能,同时又谋略过人。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3、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详写:战前与鲁庄公的对话,战中准确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战后论述战争原理; 略写:请见、从战等一笔带过。

没有提到:与曹刿的远谋无关的战争规模及战争及战争形势。

好处:有利于突出曹刿军事家的形象,突出曹刿的爱国精神。

四、堂清检测练习册第二课时

堂清结果:

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68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诗文是历代传诵的名...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