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正文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2017-02-27 05:53:3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1、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在山的那边

【学习目标】

1、 积累词语,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 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 深入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的理想情怀。

【学习重点】

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山”,“海”的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将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便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1, 朗读法

2, 联想想象法

3, 讨论法。

【教材分析】

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所以在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挥的空间时,教师也要注意有艺术的引导,以期不会在开学初就给学生一定的“伤害”,这将不利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真正贯彻,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确与个性的感悟处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童年时代,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梦,我们为梦想而追寻,现在,有些梦依然留存我们的脑海,使我们为梦想而拼搏。今天让我们带着过去的梦想和现在的追寻,走近诗人王家新的世界,一起学习《在山的那边》 二、【检查预习】(一名同学听写,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写)

痴想:<chī xiǎng> 呆呆的想。 隐秘:<yǐn mì>隐蔽,不外露。

铁青:<tiě qīng> 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凝成:<níng chéng> 凝聚而成。 诱惑:<y?u hu?> 吸引、招引。

喧腾:<xuān téng> 喧闹沸腾。 一瞬间:<yí shùn jiān> 一眨眼之间。

三、【整体感知】

(感知文本,是把握文本的主旋律,是我们和文本对话走近作者心灵的突破口。有感知

才有收获)

1.录音带范读(扫清了文字障碍,让我们在听读中看一下是否读准了字音)

2、个读(音读)

请同学们推荐一位代表读课文,落实字词的掌握。在这名同学读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听读纠正错音。

3、自由读(意读) (问题:这首诗由两个章节组成,请同学们概括章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童年的"我"对幻想的追求.

第二节:写长大了的"我"通过拼搏.奋斗实现了理想。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光辉灿烂的世界,体现了作者兴奋,激动,喜悦的心情。

(问题:请同学们概括这首诗歌的内容)

4.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探究学习: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处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齐声朗读课文。

5课堂小结:

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第二课时:

四、【合作研讨】

(集体的智慧是巨大的,让我们在小组的探讨中快乐学习)

1、诗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是海

请用诗中的话描述: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2、我们知道了海是理想的境界,那么山是什么呢?是现实的山吗?

第一节山是现实的山 第二节山是指困难,作者用群山表示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小时侯,“我”对于“山”的理解是单纯的。它是我实际生活的世界,“我”幻想着翻过一座山,脱离眼前的世界就能看到“海”,我把实现理想看得很简单。“一座座山”使我大失所望。现在,我对于“山”的理解是丰富的,“一座座山”比喻重重困难,想要逾越这些困难就要有心理准备,要有继续奋斗的勇气和信心,要不懈追求,要在不懈追求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五、【质疑提高】

(学贵有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我们学习的境界是质疑解疑,如果你对哪个章节哪句话不十分理解,让我们一起探究解答,在释疑中前进)

教师准备: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的愿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青色的山,好像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无意中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而且那时的我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六、【欣赏感悟】(美读)

(通过质疑探究我们对诗有了更进一步的感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同学们一定有着自己喜欢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让我们一起分享) 如: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七、【小结巩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样被诗歌打动着。打动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诗歌旋律,而是作者追逐理想不畏艰难的执着。老师想对你们说:只要理想存在,只要追逐理想的脚步不停止,只要我们的心中涌动着自己的理想,无论是前方的道路是坎坷难行还是荆棘丛生,只要我们不折不挠的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全诗主旨: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一次次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这一过程是艰辛、艰难、痛苦的。但因对理想的呼唤、信念的支持,使人不畏长途跋涉。

八、【布置作业】

1、请写一下你儿时的理想

2、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3、查找冰心《繁星》

《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九:板书设计

篇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1.在山的那边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在山的那边》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 《在山的那边》通过写作者“童年”时渴望爬过高山,见到“大海”,并一直为之努力,最终见到心目中的“大海”,从中记述了一个真理: 只要坚持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梦想一定会实现。这对于树立学生良好的为人生的态度以及为理想坚持奋斗的目标,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理性和教育性。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学习目标和要求

⑴知识与能力

识记诗中的生僻字、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文大意, 增强诗歌朗读能力,做到抑扬顿挫、停顿恰当。

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明晰文中几个象征事物“山”、“海”的 真正含义。

⑵过程与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这样 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默读――朗读――齐读,把握住课文的节奏,培养学生阅读诗 歌的能力。

⑶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主人公一心追求“大海”的精神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为人生、为理想的态度。

学情分析

1.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是一首具有象征意义的诗歌,其中“山”、“海”是诗中两个 典型的意象。诗歌围绕着“我”渴望爬过“高山”,见到“大海”展开,帮助学生理清“我”、“山”、“海”的关系,以及“山”、“海”各自的真正含义,是这篇诗歌的重点,也是诗歌的难点。

2.课形安排:

贯彻“课程标准”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学习, 开创研究性学习局面,教师在其中起引路、扶助、鼓励的作用。

3.课时安排

2课时

4.教学方法学生讲述 学生探讨 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语设计:

学生寻“梦” 同学们,在你们童年的时候,有没有特别美好的憧憬呢?或是憧憬升学考试的成功,或是憧憬交上好朋友,或是仅仅憧憬一件漂亮的衣服??能否起来分享下你们心中的理想呢?(生众说纷纭,师鼓励及评价,给予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美好而朦胧的梦,我相信大家都做过,并且也为着那个美好的梦而努力过。我们课文的主人公,也有一个美丽的梦,他的梦,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近王家新,跟他一起展开一场“寻梦之旅”。(5分钟左右)

2.默读课文,学生复习头天自己所梳理的生字词。

3.检查预习,一生听写,一生上黑板默写,其他学生在听写本上默写,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发音及默写的情况作评价,并且提出要求。 痴(chī)想 隐秘(mì) 铁青 凝(níng)成

诱惑(hu?) 喧腾(téng) 漫(màn)湿 一瞬(shùn)间 在此过程中,检查学生的拼音基础,可能出现问题的是:平、翘舌;前、后鼻韵;鼻、边音,教导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观察学生的默写情况,包括拼音的正误、书写及排版情况。

4.不同版本演读课文,选择两个学生代表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诠释课文,要求声情并茂并结合一定的姿态语言。

预设:女生朗读版本 生评价,反馈 “柔情倾诉”版

男生朗读版本 生评价,反馈 “激情澎湃”版

环节设计:男女生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教师评价,示范朗读,生评价,反馈,“中规中矩”版

5.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⑴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在山的那边”究竟有什么在吸引着作者呢?

⑵作者最后寻找到大海了吗?(通过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⑶作者眼中的大海是真实意义的大海,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含义

(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来得出答案

6.四读课文,体会感情(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歌的理解)

7.教师总结:

这首诗歌通过叙述一个山区孩子童年时的幻想,告诉我们,童年时美好的憧憬,是可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持之以恒为理想奋斗的决心,同学们,你们做好准备为理想而奋斗的了吗?

8.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一、二、三

第二课时

1.分段朗读,局部品味(学生自主回答,教师评价补充)

⑴“痴想”的含义,作者在“痴想”什么呢?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想得很入迷。

作者在想:山那边是什么呢?

因此,联系上下文,此处“痴想”的意思是,作者十分神往大山 外面的天地,常常达到痴迷的境地。说明作者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境地,渴望更广大的世界。

⑵“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①作者为什么会哭着回来了?

因为“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而不是妈妈说的“海”。

②没有见到自己向往的海,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怎样体现? 沮丧,梦想破灭——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③“山”为何会“铁青着脸”?

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到大海,没想到见到的还是山,心情沮丧,梦想破灭。眼前的山,仿佛也冷酷无情,铁青着脸,责备自己的痴心妄想。

⑶“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为何作者先说,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而现在有说,“在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有没有特殊含义?(思考,启发学生细致分析文本并联系上下文分析)

鼓励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分析“信念凝成的海。”

⑷“一棵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深根”是什么意思? 说明妈妈给我的信念“在山的那边,是海”一直牢牢地记在我

的心底,妈妈是由我的痴想、询问而随口回答,所以是“飘来的”,但是她却不知道,这“飘来的理想”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成为了我坚持的一个信念。

⑸为什么“我曾经一次一次地失望过”,却“又一次次鼓起勇气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在远方为我喧腾”——理想就在前面,信念支持我的前行。

⑹“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中“枯干”在本文中的含义。

枯干:因为失望而导致幻想破灭、落空,但因长久以来执著的信念——“山那边是海”支持着,所以坚定认为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自己不懈奋斗。

⑺“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经过奋斗,越过艰难险阻,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最终实现梦想时的欣喜若狂、无以言表的心情。“一瞬间照亮”、“全新的世界”也说明了这个新的“天地”是光明的、灿烂的。

现在回到前面,可以知道,这个海,是虚指的,“信念凝成的海”是指通过执著信念的坚持,勇于克服,战胜困难,越过无数的艰难险阻,翻过无数座山之后,必然到达的光明的、理想的境地。 山是指重重的艰难险阻,是个复指的概念。

2.综合思考,作者小时候看到“山的那边,依然是山”,而长大后,却发现“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

小时候,缺乏生活的历练,遇到困难可能一蹶不振,可能半途而废,同时生活常识和人情世故的匮乏,都可能造成作者在寻找理想的道路上磕磕碰碰,迷失了寻找理想的方向;而长大后,随着年龄的成长、阅历的成熟,看待问题的方式等等一系列的变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并且愿意为了理想持之以恒,在正确的方法的指引下,终将看到那理想光明的境地,看到那“信念凝成的海。”

3.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要到达理想境地,是要历经千心万苦的,只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奋斗,才能实现理想。

4.课后小结

《在山的那边》这首现代诗,通俗易懂地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理想并且阐释了这样一个信念:只要朝着理想不断奋斗,勇于攀登,终将获得成功,王家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凭着自身的努力,走出了大山沟,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

5.课后作业:作文《我的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家新有他的理想,我们每位同学,也有自己的理想。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你们将如何实现它呢?未来掌握在你们自己手中,理想紧握在你们的手里。拿起笔来,抒发你们的理想吧。

板书设计

小时候:山 那边 山(铁青着脸) 沮丧、幻想破灭 成年后:山 那边 海(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惊喜、兴奋

执著的信念

经历无数的困难、艰难险阻

(追求理想的)人 翻越、渡过(无数艰难险阻的)山 到达 (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理想境界)

篇三: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宜昌市五中杨凤娇

教学目标:

1、

2、 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环节:

一、 初读,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赏析的是一首诗歌。对于诗歌,你了解多少呢?

1、 谈谈诗歌。

诗歌是一种文学样式,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形式上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朗读、歌咏。

2、

读一遍。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就一起到诗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听老师

师:老师读完了,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好吧?(学生齐读)

师:大家评评自己读得怎么样?

师:嗯。只是读正确流利了,没有读出情感。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而有节奏的语言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朗读,才能和诗人产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咱们这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就是: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二、 精读,设计朗读脚本。

1、

学生放声朗读全诗,选择最喜欢的诗句,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诗,选择最喜欢的诗句,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理解演绎出来。

例: 小时候→(轻声,适当延长),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

——山那边/是什么呢?↑(声调略上扬,轻声)(语气:要读出孩子天真的向往的口...

吻)

2、全班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引导学生明确:

小时候→(轻声,适当延长),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声调略上扬,轻声)(语气:要读出孩子天真的向往的口吻) 妈妈给我说过:/海(语气平缓)(要读出母亲的慈祥和蔼)

哦(短而轻声),山那边/是海吗?(略带疑问和憧憬的语气)

于是(略延长),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音量适中,声调略上扬)

可是(要立即体现出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延长),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语调上扬,声音延长),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连读略快)/打(重读)了/一个/零分!(语速放慢,声调延长,体现出挫折感)

妈妈(轻声),那个海呢?(要充满困惑)

(第一段主要要能够体现出孩子的纯真,对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寻希望时的兴奋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极度沮丧懊恼的心情。)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声音要比第一段来得大,要体现出一种坚定与自信。)

今天啊——(延长),我竟(重读)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延长)扎下了深根(语调降轻。)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语速要加快)地失望过(这句要重读)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语气上要降低)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语调上扬)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音量放大,语气激昂)

——那雪白的海潮啊——(延长),(音量达到顶点)夜夜奔来(开始降低音量,语气也渐趋平缓)

一次次/漫湿了/我(延长)/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延长),请相信(延长)——(音调上扬)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这两句连读语速要加快)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略延长,停顿)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延长)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两句读时要体现出惊喜的情绪。)

第一小节就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小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3、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诗。(女生读第一节,男生读第二节。)

三、 品读,赏析妙词佳句。

1、 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

师: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也是富有内涵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你最喜欢的并认为是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不理解的词句也画出来一起讨论。

2、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不理解的词句也画出来一起讨论。

3、全班边读边议边品味,共同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意义?

“痴想”原意是发呆的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向往外面的世界。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向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与想望。”

3、“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原指青黑色,多用来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脸色发青。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山。“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到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感到失望、沮丧,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发青。这句诗传神地描绘出大山在孩子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沮丧的心情,语言形象又生动。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妈妈,那个海呢?”

这句诗写出了“我”看海无望的困惑与沮丧,也表达出对海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间的,所以说是飘来的。但从小而有的这梦想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了根。

7、“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三句用三个数量词,“一次又一次”强调失望的次数多;“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多;“一次次”强调屡败屡战的努力与坚持。

“诱惑”一词用得好,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能看到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8、“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9、“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定会惊喜万分。“照亮”,可以想见这个“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是一定值得你翻山越岭去追寻的。

四、 研读,感悟诗歌内涵。

1、思考:①“山”和“海”象征着什么?

②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大家一定对诗歌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①“山”和“海”象征着什么?②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回答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象征。

师引导学生了解王家新《关于<在山的那边>》中的一段话:这里的“山”和“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解读:山,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象力的召唤。

2、

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师:读到这里,诗人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3、再次齐诵诗歌。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地朗诵这首诗,让好诗陪伴我们健康成长! 教学反思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首诗写了诗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这首诗对刚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有吸引力也有挑战,以下是我对本篇课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一课一得。

就一篇课文而言,学习的内容可以涵盖字、词、句、段、篇到修辞方法、写作特点,文本内涵以及拓展训练等多个方面。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有效地确定教学目标,体现“一课一得”的理念。我对“一课一得”的理解就是:进行一次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一次实实在在的提升。所以本课我设计的学习目标是: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二、注重朗读

为了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是精读,设计朗读脚本。(学生放声朗读全诗,选择最喜欢的诗句,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二是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并在小组内交流,读一读。 在教学中采取了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师生点评等形式,然后学生在读中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堂课下来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设计脚本这个环节,过于强调朗读的方式方法,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重音、语气、情感等,却忽视了让学生多用朗读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是学生合作学习效果不理想。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而且互动也不充分。应该平时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切实地建立小组合作机制,让小组合作真实地发挥它的作用。

三是因为时间问题,课堂上的“联系生活,感悟人生”这个环节非常仓促,没有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总之,这篇诗歌看似简单,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却相当繁琐。我们该如何利用一节课的有效时间,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我以后应该仔细研究的关键问题。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67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1、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初步感知诗歌内容。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3、深入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的理想情怀。【学习重点】感知诗歌内...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