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正文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2017-02-24 06:13:5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 章大意。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朗读背诵课文。 5.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积累《咏雪》中常见的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赏析文中的比喻句。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学生给雪作比喻,教师导入课文: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 二、作家作品 请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教师明确。 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世 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 》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诵读课文,把握感情。 1.听录音。 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注意下面的读音: 谢太傅(fù)雪骤(zhòu)无奕(yì)谢道韫(yùn)尊君在不(fǒu)可拟(nǐ)柳絮(xù)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3.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句读、语调等。 四、疏通文意,夯实基础 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请教老师。 请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明确。 注意下面词语的解释: 【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 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把握内容,整体感知。 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2.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3.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学生展示,教师明确。 1.融洽、欢快、轻松。 2.“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按:“儿女”在古诗文中亦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杜甫“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月夜》)“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诸句中,“儿女”皆指子女。 3.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文末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作者虽没有直接表态,但最后这一笔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六、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2.假如你当时正在谢太傅家做客,请你说出一句咏雪的句子。 3.两人一组,从给出的自然景物中,任选一物作诗。要求仿照“白雪纷纷何所似?”提问并对答。对答要工整,比喻要贴切。(流水、鲜花、芳草、阵雨、云雾、群山等)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整理描写“雪”的诗句。 附板书: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学习古人的智慧、诚 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一、

导入设计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请一位学生讲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二、朗读课文,把握感情。 1.听录音。 要求学生边 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太丘舍去(shě)尊君在不(fǒu)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1) 客人的两处语言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提示关键的语气词:不,哉) 一处:询问,很客气。 二处:愤怒,音调很高。 (2)元方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话呢?(提示关键词:信,礼) 一处:有礼貌,客气的说。 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辞严。

3.学生分角色朗读。 三、疏通文意,夯实基础。 1.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请教老师。 2.请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明确。 注意下面词语的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相委而去】丢下我就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家君】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 【顾】回头看。 (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可译为“没有”。) (2)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 古:约定今:日期 太丘舍去 古:离开今:前去,前往 下车引之 古:拉今:引用 元方入门不顾 古:回头看今:照顾或顾客 (3)词类活用 陈太丘与友期名词活用作动词日期(名词)——约定(动词) 3.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这句话只是一个例子,文中还有几处省略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笔,将本文中你认为是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屏幕显示答案)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 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五、合作探究,把握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 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2.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3.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的理由是什么?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明确: 1.“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无信、无礼。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 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1)他认为客人“无信”“无礼”谴责他,维护了自己及父亲的尊严,说明他聪颖、机智,懂礼识义。

(2)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4.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 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

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六、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阅读下面的语段,谈谈感受。 魏文侯守信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③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④之。 〖注解〗①魏文侯:战国是魏国国君。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焉:哪里。④罢:停止,取消。 启示:我们做人就要有有诚信,讲礼仪。 请学生讲一讲自己与人交 往的生活经历,进一步领会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 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努力的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七、布置作业: 1. 试背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 3. 阅读《世说新语》,把其中的故事讲给同学 听。 附板书:

篇二: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文学院

1、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b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重点难点:

a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b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c积累,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d背诵两篇短文。

3、课程类型:

新授课

4、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5、教具说明:多媒体辅助教学

6、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2分钟)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二、导入课文:(2分钟)

我国古代的诗人们非常喜欢用诗句来描绘冬天的雪。那位同学来说一下你所知道的咏雪的名句。(学生回答)同学们说了很多,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才女谢道韫是怎样咏雪的。

三、介绍作者及作品:(1分钟)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四、诵读课文: (2分钟)

教师朗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由教师朗读。教师朗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五、疏通文意 :(3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教师精讲点拨。

六、合作探究(20分钟)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咏雪》问题组: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议”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这一句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2、《咏雪》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那些描写中感受到的?同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的儿女有什么不同?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做“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参考答案:

1、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议)

2、(轻松,温馨)(内集,欣然,大笑)

3、重点分析: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撒盐”这一比喻用得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在空中撒盐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所以说“柳絮”一喻好。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1)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2)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参考答案:

(1)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2)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七、作业训练:(10分钟)

1、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7分钟)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2.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3.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参考答案:1.期:约定。去:离开;过去的。顾:回头看。引:拉;放开。舍:放弃;牺牲。信:诚实,讲信用;随意、随便。

2.①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②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③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④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

2、课后作业 (3分钟)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小片断《雪夜访戴》。

八、板书设计:《世说新语》

刘义庆儿女的聪明、多才

咏雪 公大笑乐 和睦,

诸竞走取之 表现了王戎的与众不同

鲜明的对比

唯戎不动 善于动脑筋、性格沉稳

九、课堂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十、教学资料:

咏雪名句集锦: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人物介绍: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

篇三: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背诵短文。

5.《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

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重点 难点

重点 :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背诵课文。

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延伸阅读法。

第一课时 《咏雪》

导语设计

1、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2、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自主学习: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9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

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 紧 )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傅fù 俄é而 雪骤zh?u 欣xīn 然 柳絮xù 奕yì 凝níng 哉zāi

朗读停顿: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合作探究:

1、分析课文层次结构:

一层()交代谢家咏雪的背景。

二层(2—4句)交代咏雪第一句话。

三层(最后两句)对儿女们的回答。

第一部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寒雪日 、内集、谢太傅、讲论文义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雪骤”的作用是什么?为下文的咏雪作铺垫

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从哪里看出来?

(融洽欢快轻松)(内集,欣然,大笑)

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古代“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④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⑤归纳主题:《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练习反馈: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 差可拟”或者 曰:“未若 ”

⑴“撒糖空中差可拟。” ⑵:“未若槐花迎风飘。”⑶“未若鹅毛当空舞。” ⑷“棉絮纷飞差可拟。”⑸“未若梨花漫天飞。” ⑥“未若天仙散百荷。” ⑺“樱花飘落差可拟。” ⑻“未若玉屑静静落。”⑼“未若白蝶翩跹舞。”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研读《陈太丘与友期》。学生朗读课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而去(离开)。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不:(fǒu)同否,表疑问。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哉(zāi)哉,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朗读停顿】

2、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合作探究:

1、分析陈太丘与友期的结构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交代事物的发生

第二层 (第二自然段)事件的发展,突出主要人物元方

第三层 (第三自然段)事件的结束,友人惭而元方“入门不顾”

2、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各小组提问,教师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的行为——陈太丘?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陈太丘: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文中交代“元方时年七岁”的目的是什么?(或用意是什么?)

交代元方年龄幼小,为下文设下伏笔,从而突出其年幼机智、聪明、明礼、诚信。

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⑶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

(4)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有同学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5)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6)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可肯定,也可否定。认为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45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3 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