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正文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2017-02-27 05:52:1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课题: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编写人:吴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课前预习题:

1、_____ 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后签订《》条约。

2、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清军将领是___________。

3、 _________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在 _______对中国居民进行野蛮的大屠杀。

5、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的三国是 _____ _____ _____。

6、1895年率台湾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义军首领是________

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第3课《收复新疆》,了解到在收复新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

讲授新课:

我们首先看第一个子目,黄海大战。(板书:一、黄海大战)请同学们花两分钟时间浏览一下这个子目的内容,找找这个字目包含了哪些知识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为什么叫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黄海大战的经过;邓世昌为国捐躯。(板书:1、日本发动侵略战争①时间②原因)

提问: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94年。

那这场战争为什么叫做甲午中日战争呢?1894年是旧历的甲午年。

日本为什么挑起甲午战争呢?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是日本制定的为了称霸世界而制定的大陆政策。当时的日本有那么大的能力吃下整个世界?日本当时强不强呢?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岛国,资源稀少。他们不仅是市场狭小,更严重的是发展资本主义需要的资源极其缺乏。搞工业需要什么?钢铁、石油。这些百分百需要进口。37万平方千米的国土,75%森林。1

亿多人挤在7万多平方千米的平原上,急需掠夺殖民地。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

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那大家想一下,当时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强国都在致力于掠夺殖民地,分割世界,他们会愿意让日本这样一个小小的亚洲国家去独吞中国吗?他们有没有出面阻止、破坏呢?当时他们都把侵略目标瞄准了中国,可是中国好歹也是一泱泱大国,国民生产总值在1840年以前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西方列强都正在思量着自己能不能消化这么大块肥肉,都不想当打头炮的。这时候日本跳出来了,主动提出要去打头炮,正中西方列强的下怀。于是他们对待这场战争持什么态度?各国都默许和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他们这种态度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接下来我们来看战争的经过,看到战争形势图。日本先出兵占领哪里?朝鲜国都汉城。当时朝鲜国内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中国请求援助。这时日本也借口提供援助,把军队开入朝鲜国内。清军去了之后把东学党镇压下去了,在返回途中遭到日本突然袭击,清军仓皇应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是什么时间?1894年7月朝鲜丰岛海面。我们来看这场战争的性质。当时中国是因为和日本发生冲突嘛?没有。当时援助朝鲜时中国是出兵2000,而日本出兵8000。他们的意图是什么?真的是好心?目的是侵略朝鲜和中国。再加上日本的不宣而战,所以这场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战争首先是在朝鲜境内进行的平壤战役。大家做标记。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日军占领平壤。清军向北撤退。之后发生的战斗是?黄海大战。(板书:2、黄海海战及邓世昌以身殉国)请位同学来叙述一下黄海大战的经过。我们来看一下当时中日双方战舰队实力对比表。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看出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怎样?势均力敌。可是战斗的结果呢?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这次战役中涌现出的和李鸿章的妥协退让态度截然相反的英雄是——邓世昌。左图:请一位同学来带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单眼皮帅哥英雄。总结:黄海之战是近代中国加强海防后一次大规模海战,邓世昌所率领的舰队英勇抗战,全体将士为国捐躯鼓舞士气,表明了爱国官兵誓死保卫海防的民族气概,它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保家卫国,反对外来侵略必胜的信心。

看图;日军接下来又进攻哪里?书:黄海大战后??侵占辽东半岛。日军占领旅顺后,在那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板书:3、旅顺大屠杀)??这次大屠杀使得整个旅顺城只有36个中国人存活下来,而他们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日军需要他们去掩埋尸体。日本人实在是太残暴太没人性了。之后日本又侵占了哪里?(板书:4、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是北洋舰队的基地,按理来说应该不可能那么快就全军覆没。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由于李鸿章避战求和,陆上防备没有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北洋海军困守刘公岛之后,广大士兵仍然积极抵抗。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胁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于2月11日自杀。他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在日本的包围下,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威海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我们看到这四场战役除黄海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为什么失败居多呢?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那么,是不是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李鸿章一人所造成的呢?一国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也有很大的责任。从一开始的丰岛海面应战到之后的步步妥协退让,到威海卫失去后,统治阶级赶忙跑去和日本议和,看得出清政府想不想打仗?为什么?

主要是因为慈禧太后正准备过60岁生日,她希望对日本发动的战争和平了结,不希望战争冲击她的“万寿庆典”。另外,李鸿章也怕输掉他升官发财的资本——淮军、北洋舰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竟然把自己的私事看得很重,而把国家、民族的大事抛在脑后,充分表明了当时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与黑暗。他们与我们为国捐躯的英雄比起来简直渺小得像颗微生物。他们守住了自己的利益没?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统治阶级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

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从而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提供了条件。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战后,日本又向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中国最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板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1、时间、地点2、双方代表3、内容4、影响)

1895年4月 日本马关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 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一厂二亿三岛四口)

影响:(1)割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第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它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4)开设工厂:工厂的设立,使日本通过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而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前面咱们讲战争爆发的背景时,提到了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但西方列强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就受到了其他列强的反对,于是便出现了三国干涉还辽。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一个利益争斗。

面对祖国的抛弃,台湾人民严厉谴责卖国的清政府![动脑筋]1895年,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指出慈禧太后、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而面对日本的入侵,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 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课堂小结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

国力落后、封建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不仅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无法战胜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日本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提高综合国力,才不至于被欺,也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也许就是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国家的历史原因。

板书设计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侵略战争:①时间②原因

2、黄海海战及邓世昌以身殉国

二、《马关条约》

1、时间、地点

2、双方代表

3、内容

4、影响

随堂训练:

1、《马关条约》的各项内容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B、赔款白银2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2、黄海战役中牺牲的致远号管带是()

A、左宝贵 B、刘步蟾 C、邓世昌

3、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事件是()

A、威海卫之战 B、辽东战役C、黄海战役

篇二: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基础知识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概况:甲午战争的爆发;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的腐败、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2)通过对爱国官兵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辩证、全面的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2)通过中日战争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清军海战皆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的教学,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2.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新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

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新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

(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

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

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18页连线搭配题:

1842年 《南京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1860年 《马关条约》 割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 1895年 《北京条约》 割香港岛

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15页[自我测评]以及90~92页“单项选择”11、12、13题,“连线搭配”题,“想一想,说一说”题。

3.提醒学生预习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三: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1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4.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5.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德育目标

1.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作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并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所列的重要历史资料和对课后材料解析题的回答,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包括:“大陆政策”动态步骤,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片断)。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提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讲解法:针对教材中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败。

3.比较法:针对教材难点,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课内容既需要学生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又要求学生进行较多的理性思维,因此,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对于战争爆发的背景,要引导学生以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为中心展开讲述,使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对于战争经过,要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宏观地把握其过程;对于《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指导学生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来学习,对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教师强调重要知识点,由学生自己来学习本子目。●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法战争,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学生回答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教师总结]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看

到清政府如此的软弱可欺,更加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在事过十年以后,东方强盛起来的日本造成了对华侵略的新态势,并发动了战争。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讲述]这一节课咱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大家经过预习已经明确教材具体详细地讲述了四个背景。为加深大家的认识和理解,咱们首先通过看投影来学习这一问题。

[板书]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n [投影显示]

n 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国会会议上的施政纲领演说:“国家独立自强之道有二:一曰守卫主权线;第二,保护利益线。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区域。”山县有朋认为,“仅仅防守主权线已经不能够维护国家之独立,必须进而保护利益线,经常立足于形胜之地位。”

[教师提问]上面这部分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日本企图侵略朝鲜和中国。

[教师总结]这部分材料实际讲述的就是战争爆发的背景之一,也就是咱们要讲的第一个背景。

[板书]1.日本的“大陆政策”

[教师讲述]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这一政策分为五步:

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教师提问]战争爆发的第二个背景是什么?

[学生回答]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板书]2.列强的默许或纵容

[教师提问]下面大家回忆初中世界史中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是什么?[学生回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教师总结]列强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对世界领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半)殖民地,在扩张中同时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上,各国都默许和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下面咱们通过投影来了解列强和日本之间的关系。[投影显示]

[教师总结]以上咱们可以看出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他们对日本的这种态度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提问]战争爆发的第三个背景是什么?

[板书]3.朝鲜东学党起义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背景的认识,补充资料)

[投景显示]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日本企图占领朝鲜。

[教师总结]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反对本国腐朽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作为友好邻邦的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邀请派援兵前往朝鲜镇压这场起义,日本也趁机出

兵朝鲜实现它“大陆政策”的第二步,积极怂勇清政府出兵。当清政府派兵前往朝鲜时,日本也趁机派军队开进朝鲜,为它实施第二步计划创造了条件。当起义平息后,中日本应同时撤兵,但日本置之不理,并且还大派援兵,准备发动战争。

[教师过渡]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对此采取了什么态度?下面我们来学习第4个背景。

[板书]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而不认真备战。

[教师总结]从前面咱们讲的知识中可以得知: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走上了公开勾结的道路,中法战争清政府不败而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奴颜卑膝的丑恶面目,在日本侵略中国的问题上,仍对列强抱有幻想,而没有做战前充分的准备,由此可以证明,战争不可避免,清政府的失败不可避免。

[教师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解和掌握了战争爆发的4个背景,下面咱们来学习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板书]二、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出示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师提问]下面请大家从形势示意图上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

[板书]1.时间、地点

[学生回答]时间:1894年7月 地点:朝鲜丰岛海面

[教师提问]当时战争是如何爆发的?由此可知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板书]2.战争的性质

[学生回答]日本不宣而战,由此得出战争的性质:日本发动的是侵略中国的战争。[教师过渡]以上咱们学习了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掌握了战争的性质,下面咱们来了解战争的经过。

[板书]3.战争的经过

[教师提问]下面同学们看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从上面找出战争发生的2个战场,战争的两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重要战役。

[学生回答]两个战场:朝鲜与中国本土

战争的两个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 1894年10月~1895年4月

战争中四场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教师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战争的基础知识,为了便于大家熟记战役可采用陆——海——陆——海的顺序。下面的重要问题是分析各战场的战况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板书]4.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

[教师提问]战争中的四场战役的战况如何?

[学生回答]平壤战役: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日军占领平壤。黄海战役: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威海战役: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总之,四场战役除黄海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教师提问]为什么以失败为多呢?

[学生回答]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

[教师分析]从四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是由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那么,是不是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李鸿章一人所造成的呢?他虽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一个人不能左右政局。他之所以采取投降政策是受其他因素决定的,作为一国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仍免不了讨列强的欢心,仍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所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助长了李鸿章避战求和的决心。清政府的腐败成为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李

鸿章为了保存北洋陆、海军的实力,长期推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导致平壤战役贻误战机,日本占领平壤;在黄海战役中根据教材对照表中中日双方实力及损失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舰队完全有能力与日交战,但李鸿章有意夸大战败程度,虽然出现了像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这些清朝爱国官兵,但仍挽回不了败局,使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辽东一战,清军没有做出任何防守,使日军顺利占领旅顺、大连,并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给中国社会带来沉重的灾难和耻辱。威海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由此可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从而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提供了条件。

[教师过渡]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战后,日本又向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板书]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师提问]《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地点及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板书]1.时间、地点、双方代表

[学生回答]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教师提问]《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板书]2.《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师提问]为了便于同学们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大家回忆一下《南京条约》的内容要点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

[教师总结]两个条约相比,可以看出前三项要点相同,第四项不一样,那么《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投影显示]

[教师分析]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比,只有第四项,《南京条约》是协定关税,而《马关条约》是关于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免交内地税。这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的一种新的经济侵略方式——资本输出,这比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的利润高得多。什么是资本输出、商品输出?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教师过渡]以上咱们通过比较法,学习了《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咱们来分析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板书]3.《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讲这个问时为了强化大家理解,我们仍采用比较法。大家可参照《南京条约》的影响来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学生回答]1.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2.赔款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3.开放口岸便利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入侵;4.开设工厂掠夺了中国廉价劳动力,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师总结]大家分析得还可以,下面咱们具体分析教材。

(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它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口岸: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

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4)开设工厂:工厂的设立,使日本通过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而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使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的矛盾和斗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教师过渡]前面咱们讲战争爆发的背景时,提到了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但西方列强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就受到了其他列强的反对,下面咱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板书]四、三国干涉还辽

[教师提问]三国指哪三国?

[学生回答]俄、德、法

[教师提问]这三国为什么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学生回答]因为日本割辽,影响了三国利益。

[教师总结]咱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沙俄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德国一方面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一方面希望以此和沙俄勾结以减轻俄法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对日本的干涉问题基本上以俄国立场为转移。

[教师提问]三国干涉还辽的结局是什么?

[学生回答]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教师过渡]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此同时,台湾大片领土的丧失,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他们掀起了反割台斗争。[板书]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教师说明]这一目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对割地议和的态度,以及在反割台斗争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总结]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中国的战败,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列强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清政府惧怕与敌“失和”,迟迟不敢宣战

B.清军水师惨遭败绩

C.清军爱国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杀敌

D.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答案:A

2.德国同俄国、法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说明

A.俄德法三国是同盟国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66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课题: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编写人:吴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