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正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2017-03-05 05:47:4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桃源小学 王道滨

一、教材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通过文章的四处环境描写以及正侧面描写的方法来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是本次学习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正面表现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预习

课件、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词、读通文本,理解重点句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5、初步感悟文章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初步感悟文章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预习

课件、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从题目入手,导入新课

直接出示课题—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

说说你在读这个题目的时候,你脑海中会有哪些问题或者想法?

生说(一个好的题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联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自己解决这些疑问。

2.出示生字词

点名读,正音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老师指导“凹”的笔顺

3.交流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生交流

4、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生说( 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教师对语言的精练做适当指导

5、读了课文,谭老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沉着镇定、忠于职守、爱生如子、舍己为人……)

(三)品读感悟

过渡: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灾难突然降临,让我们重温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

1.播放视频

学生描绘自己所看到的场景并谈感受

2.读书画出文中描写地震场景的句子,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些场景的?生读书,自读感悟

全班交流

预设一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这句话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关注叹号)

读出这三个叹号

作者连用了三个叹号有什么用意?

(三个感叹号显示着地震的发生事先没有任何预兆。地震给人的感觉突如其来,瞬间大地上的生灵面临死亡的威胁。)

齐读

预设二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指导:这句话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词语有哪些?(关注“越来越厉害”“刺耳的吱吱声”“腾空而起”)

读出这些词语

通过这些词语的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地震的危害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危急。人早一秒离开现场就少一分危险。时间就是生命!)

齐读

预设三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指导:这句话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词语有哪些?(关注“地动山摇”“重重地”“塌陷”) 读出这些词语

通过这些词语的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地震来得如此迅猛,像野兽摧毁一切,这是巨大的灾难。人类在地震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3.集体出示这三句场景描写的句子

自由地读

说说这些场景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生说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场景呢?与“最后的姿势”有关吗?与文中主人公有关吗? 学生谈

引出“侧面烘托”

再读

4.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找出作者运用了“侧面烘托”的这种写作方法

学生浏览文本

交流

(一是通过“救援人员”;二是通过“获救学生”;三是通过“其他老师”的评价) 学生找出来后,引导读一读书,通过这些人物的语言、神情来丰满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

5.在这危急的时刻,在这短短的几秒钟,看看我们的谭老师做了什么?画出与此相关的句子,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生读书,感悟

交流

出示句子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倒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引导:谭老师哪一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谈

引出“语言”“动作”

灾难来的太突然,也来得太快了,快的让谭老师只留下了三句话和三个动作,从中

你能读懂什么?你见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齐读

比较:出示场景描写的句子和这两个句子

这两处句子写得内容完全不同,但有点是相同的,你发现了吗?

生说

小结:这一处句子是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而这一处是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正面来表现人物,殊途同归。

6.谭老师之所以能够在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让我们通过一节普通的课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出示第三自然段

生读

说一说

引导:想一想谭老师仅仅是通过言传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教育吗?

谭老师的人生价值就是“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一直以这个人生价值为行动准则,时时刻刻爱着自己的教育职业,并在危难中以自己的行动来履行自身的准则。

7.再读课文,丰满人物形象

谭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除了是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他还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再细细地读课文,你还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爱女儿、工作尽责、亲切和善,知识渊博,幽默风趣……)

8.情境渲染,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

谭老师用对学生的爱,对职责的恪守,换来了四位同学的生命,但他却永远地离开了妻子,离开了只有一岁半的女儿,离开了他深受着的学生,在校园时在,在教室里,(引读)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身影了。”

出示图画

师范读: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四)、缅怀英雄,送谭老师一路好走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灾难中,谭老师走了,可他誓死保护学生的形象永远感动着人们。其实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用爱与责任无私的关爱我们,在我们享受着他们的爱时,让我们用感恩的心与努力去回报他们。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加

篇二:《最后的姿势》教学实录(自身实录)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通过文章的四处环境描写以及正侧面描写的方法来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是本次学习的重难点。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主要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能力然而,地震带来的灾难离我们的学生实际比较远,学生所了解的也只是从电视画面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需要老师在学习过程中适时的加以辅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设置情景。

播放地震图片,并配以伤感音乐,配读“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大地抽搐的一瞬间,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充斥着汶川。那一刻,汶川在哭泣,中国在哭泣....."

2.进入情境

地震是一场灾难,但灾难是一场大考试。在考试中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生与死的选择。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他用自己的行动给这个问题做了最响亮的回答。(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地震带来的灾难离我们的学生实际比较远,学生所了解的也只是从电视画面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通过视频图片,让课的开始就营造出一个震撼学生心灵的场景,为“感动”染上底色,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有助于将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的画面,走进细节,走进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出示课件

谭千秋 洗漱 废墟 震撼 凹地 感动 诠释坍塌 生死攸关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题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2)读了课文,谭老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沉着镇定、忠于职守、爱生如子、舍己为人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自学课文,掌握课文内容,通过主要内容和人物性格的概括,这是对学生概括提取关键信息的一种能力的培养)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读细节,感悟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自己频频度,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1、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用“——”画出四处场景描写的句子,用“ ”画出细节描写的句子

2、这些场景描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

天气的描写预示着灾难的来临,表面的平静蕴含着不平静的发生。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三个感叹号显示着地震的发生事先没有任何预兆。地震给人的感觉突如其来,瞬间大地上的生灵面临死亡的威胁。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震的危害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危急。人早一秒离开现场就少一分危险。时间就是生命!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地震来得如此迅猛,像野兽摧毁一切,这是巨大的灾难。人类在地震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3、如果说场景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灾难来临时令人窒息的气氛,那么课文中对谭老师言行的细节描写则给我们带来的是深深的感动和敬仰。

4、从“课桌摇晃”到"楼房倒塌",这人间惨剧仅仅几秒钟。在这短短的几秒钟,看看我们的谭老师做了什么?(引读两处细节描写)

(1)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2)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倒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5、灾难来的太突然,也来得太快了,快的让谭老师只留下了三句话和三个动作,从中你能读懂什么?你见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板书) 沉着镇定、忠于职守、爱生如子、舍己为人

6、现在我们回过头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谭老师仅仅是通过言传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教育吗?

谭老师的人生价值就是“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一直以这个人生价值为行动准则,时时刻刻爱着自己的教育职业,并在危难中以自己的行动来履行自身的准则。

(设计意图:设计以“感受——感悟——感染——感动”为贯穿学习过程始终的情感主线,以四处“环境和场景描写”及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文字为切入口,在对细节的品读中悟情品文,理解谭老师一言一行的内在含义,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而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声音撞击,丰满人物形象

1、地震摧毁汶川东汽中学只用了短短的几秒钟。当13日22点12分,人们从废墟中搬走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读一读课文第8-10自然段,那是怎样的情景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这一句话和课文中的哪一句话相照应?至死都保持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2)获救的学生说——

(获救的学生还告诉记者:谭老师身上的血一滴滴地落在身下学生的脸上,几个学生吓得哭起来:“谭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啊?”谭老师硬撑着说:“我没事,放心吧!我鼓励你们一定要坚持,我当然就更得坚持了!记住我的话,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啊!不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

后来才明白,谭老师其实是拼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给他们打气。他怕自己真实的状况会吓着学生,让学生更添恐惧,就一直硬撑着,每隔一段时间,便虚弱地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2)当地震来临,谭老师害怕吗?当教学楼即将坍塌,谭老师想逃离教室吗?如果要逃,他逃得了吗?

一位老师说——(理解“生死攸关”)

(三)再读课文,丰满人物形象

谭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除了是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他还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再细细地读课文,你还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爱女儿、工作尽责、亲切和善,知识渊博,幽默风趣……)

(设计意图:通过补白,再现了获救学生回忆的一个片段,引领学生接触鲜活的人物形象,进入情境,走进人物内心,与教材对话,与人物对话,在通过交流、想象、朗读等语文实践唤起学生的想象,熏染学生柔软的情感,寻找真诚的感动,为学生打造强壮的精神骨架)

(四)、情境渲染,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

谭老师讲用对学生的爱,对职责的恪守,换来了四位同学的生命,但他却永远地离开了妻子,离开了只有一岁半的女儿...... 通过映示字幕,设计情境,引领学生朗读:

(1)当他不满两岁的女儿拉着妈妈的手,哭喊着要自己的爸爸时,(引读 )“他的女儿再也听不到爸爸的声音了,看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精神千秋”

(2)如今,校园里,教室里再也(引读)“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

(设计意图:设计情境配音朗读是打动学生心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引读对内心形成强烈的撞击,唤起学生语言表达的激情,生成厚重的体验)

四、缅怀英雄,送谭老师一路好走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灾难中,谭老师走了,可他誓死保护学生的形象永远感动着人们。其实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用爱与责任无私的关爱我们,在我们享受着他们的爱时,让我们用感恩的心与努力去回报他们。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加入到送别的队伍中.....

教师朗诵送别材料(配乐《血染的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熏陶中的心灵顿悟,情感体验中的充实和滋养,积淀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升华生命意识。此环节通过通过送别场景的再现,音乐的渲染、声泪俱下的朗读、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定格,学生在感知、感受、感悟、感动中走向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敬仰。)

五、课外延伸

1、搜集地震中的故事,体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有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感人事迹。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书笔记。

篇三:《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文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知道地震时的自我保护以及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

2、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印象吗?

(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二、构建阅读话题

1、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我们各自的感受,走近谭千秋老师,解读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布置自读

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写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三、组织交流

1、总体反馈

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

(第四节、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等处的语句)

2、精读指导

A

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

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的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呈现第5-6节,读句。

1、这段话主要讲什么?(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2、请你再读读这句话,画出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想想,从这些词中你能读出什么?

交流:

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撑:1)要撑住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2)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3)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护:这是一般的护吗?关注这种“护”的特殊性(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3、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第5节 “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和老师被震撼了。

呈现三段文字

要求学生读读,说说: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1、“死”与“活”,“张”,“身下”;

2、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

3、“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却没有离开?

随机叫学生读读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

4、呈现:“然而??”

引读句子“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平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5、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生命的蓝天。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

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顺势呈现:——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读写结合

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

六、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拉、撑、护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129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桃源小学王道滨一、教材分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 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