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正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17-02-26 05:48:5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市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朗读桃花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由。5、朗读比赛(男生VS女生)

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

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学生自愿客串桃花源村民代表走进新闻会客厅)

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

自先世避秦时乱。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神秘,美丽)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里人如何相处?是与世隔绝吗?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画外音:这里人们性格是那么善良淳朴。

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画外音:村里人是那么好客。

通过村民的介绍,我们大体了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面请观众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脑海中的桃花源。

总结:桃花源中风土人情是热情好客,善良淳朴。环境优美,人与人,人与自然处处体现一

1

种和谐之美。

感谢桃花源村民代表,本期新闻会客厅到此结束。谢谢收看。

节目结束了,我们的比赛仍在继续,“限时背诵比赛”

6、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自己的生活感受。(结

五、赏读课文

1、刚才我们收看了“桃花源访谈”节目。通过所见、所闻,我们知道桃花源实在是令人陶醉。它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

(1)桃花源美在何处?试以“桃花源之美,美在_________,不信你看(听、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描绘一下桃花源的美。(后一空,可以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小结感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画卷?(教师归纳) 桃花源的确是一幅美丽的画,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情,它风景秀丽,它宁静和谐,它民风淳朴,这里人人劳作、人人平等、关系融洽,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真是一个温暖自足的理想王国啊!(板书)

(二)感受《桃花源记》的美好

过渡语:一篇不过三百来字的《桃花源记》令桃花源这一景点声名鹊起、驰名中外,它跨越千年,仍经久不衰,传诵古今,魅力何在呢?大家可以从语言(句式、用词)、结构、写法等方面来再次品读这篇美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就近形成学习小组,探讨《桃花源记》的美。(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逐一咬文嚼字,无处不让人感到此文美不胜收:叙事简洁, 情节曲折;层层设疑,引人入胜;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韵律美。它既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又是一首动人的曲子。

六、探究考证

当我们徜徉在桃花源中流连忘返时,我听到这样一种观点: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你同意吗?四人一组探究考证,考证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存在,证据何在?

【1】不存在!证据:(课文中句子)既然桃花源不存在,陶公为何虚构这样一个社会? 引入时代背景介绍,作者生平介绍。

士族、地主把持朝政,社会黑暗,作者抑郁不得志,辞官归隐,于是创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是不能实现的。

【2】存在!桃花源存在于陶公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相信和谐理想的存在,有陶诗为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七、感悟桃花源

感悟理想,和谐,并为之奋斗!

八、结束语

1、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他也应该无比欣慰!其实古往今来许多的仁人志士也一直在为自己理想中的桃源奋斗不息。古者如墨子、屈原、杜甫……今人如鲁迅、方志敏、焦裕禄……等等,举不胜举呀。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了人们的理想的化身,衍化成了一种“桃源情结”。我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也能志存高远,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2、同时出示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2

篇二:《桃花源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3

3、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释,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收集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

二、 教学课题《桃花源记》

(一)知识目标

1.借助工具书,顺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并翻译全文。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 教材分析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桃花源记》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家喻户晓的精彩作品。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不满社会现实,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己经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结合课本上的注解,疏通

文意已不是难事。学习这篇文章,词语解释、内容的理解翻译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课文注解,小组内相互补充疏通,教师针对疑难点进行点拨强调。

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通过对内容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

四、 教学方法

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下,运用1、读书入境法: “读人使人如见其人,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境,读事使人如历其事。”而本文正是一篇具备了人美、景美、情美的文章,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领会情感,学懂课文。2、讨论法:在讨论中释疑解惑,提高认识,巩固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合作探究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本文采用诵读、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重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发展,既重视促进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又重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百度搜索】/programs/view/VIhvAzemkUs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溪亭醉饮,醉意未消,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作者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是何等美妙的景象!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2、作者介绍:(展示陶渊明画像)/minghua/02/202L.htm

3、【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4220.htm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

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开创了文学上的“田园诗派”。

2.作者的诗歌名句: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诗句

三、初步感知课文(准备课件,听名家朗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百度视频】/w45/play_album-aid-7291982_vid-NDMxODYzMTA.html

2、听过了课文录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518015222f60ddccda38a0d6.html

3、采取多种方法诵读课文。

A、配乐朗读B、个别学生朗读C、分组朗读D、自由朗读E、全班齐读

(一)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安排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语速适中,四 语句流畅;

五 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诣(yì)太守 垂髫(tiáo)

刘子骥(jì) 阡(qiān)陌交通 便要(yāo)还家

(二)熟悉课文:(播放课件)

1.疏通字词。

⑴捕鱼为业:作为; ⑵缘溪行:沿着;划行;

⑶芳草鲜美:鲜艳美丽;⑷渔人甚异之:以??为异、认为??奇异; ⑸复前行:向前,名做状; ⑹欲穷其林:走完;这;

⑺便得一山:于是;看见; ⑻才通人:仅仅;

⑼豁然开朗:开阔明朗; ⑽土地平旷:开阔;

⑾桑竹之属:类; ⑿具答之:详细

⒀妻子:妻子儿女; ⒁邑人:同乡人。

⒂延至其家:请; ⒃此中人语云:告诉;

⒄不足为外人:值得;向;⒅既出:已经;

⒆便扶向路:顺着、沿着;⒇处处志之:做标记;

(21)及郡下:到了??的时候;(22)遣人随其往:派;

(23)欣然规往:计划; (24)寻病终:随即、不久;

2、学生再次朗读,加深文意理解;

分男女各读一段,比一比谁读的好

要求:语句流畅、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四、归纳字词句式,提高能力:

1、通假字:

具答之:“具”通“俱”,全,都; .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

2、古今异意:

⑴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的味道好

⑵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邮电和运输事业总称

⑶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⑷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⑸无论:古义:更不要说 今义:表条件的关联词

⑹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⑺开朗:古义:开阔明朗 今义:性格乐观

⑻缘 古义:沿 今义:缘故,缘分

⑼延 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⑽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3、一词多意:

⑴乃: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

⑵舍:便舍船(放下,舍弃);屋舍俨然(房屋);

⑶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⑷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向所志(标记,名词);

⑸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最终,终于);

4、成语:

⑴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⑵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

5、作业:

篇三:《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理解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检查预习

1、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2、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你能背诵我们学过的陶潜的诗吗?)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桃花源记》。

三、诵读和复述

1.课件展示[显示课题],配乐朗读。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时空连线。[多媒体显示]

[各位同学,我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今天我把远离我们1400多年曾到访桃源的渔人和桃源村里人请到了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台,也许我们有许多的问题等着他们来解答,现在请大家开怀畅“问”吧!把时间交给来到现场的42位好奇的孩子和来自远方的两位客人。时间5分钟]

众人为采访者,另指名二人为受访者(村里人,渔人).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准备好渔人、村长的服装、道具及回答同学们的问题的答案

学前预设:

渔人你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桃花源的景色怎么样?里面的人生活习惯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村里人你好,你们桃花源里有最高统治者吗?你们村民之间会有邻里不和打架斗殴偷窃的情况发生吗?你们为什么热情接待了渔人,又不让他告诉别的人??? 好,感谢两位先生为我们作耐心细致的解答。[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和受访者(村里人,渔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四、疏通词句

1.小组合作译文,请小组派代表上台译文,其他小组负责质疑,同时译文小组负责释疑,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请学生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如下)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

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如此:像这样。

遣:派。欣然:高兴地。

(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①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②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寻找 (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

3、请学生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学生合作完成全文通译(老师分任务到小组,再由小组上自由分配任务到个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背诵课文

用你最擅长的方式把前面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背诵下来,并做好展示准备。

六、拓展延伸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展示课件图片欣赏](云南风景名胜: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富宁驼娘江、

砚山裕仙湖、广南八宝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向往。

[展示课件]有一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东晋的著名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指名配乐朗读

(积极引导,充分评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读诗文的好习惯。)听了这位同学的精彩朗读,更增添了我们对桃花源的无比向往之情,也许同学们还有更多问题需要解决呢!

三、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点击课件显示:美丽、神秘、幸福

1.桃花源美在何处?请以“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齐齐。)

学前预设:略

总结: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56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市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