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正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2017-02-26 05:47:4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拖着、宣布、固执、比萨城、解释、胆大妄为”等词语。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初步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质疑的过程与结论,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时: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完成课前预学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搜集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和比萨斜塔的资料。

3、读写下列词语:

伽利略 辩论 信奉 怀疑 违背 一磅 拖着 宣布 固执 比萨城 解释 不容更改 胆大妄为

4、给带点字注音;

着( )地更( )正 的( )确 胆大妄为( )

5、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

6、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

7、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

教学预设: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比萨斜塔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它之所以举世闻名有两个原因:一是它在建造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未倒;二是在公元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在这里做过一次著名的公开试验。今天,就让我们和伽利略一起在这次著名试验中去探索科学的真谛!板书:29、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齐读课题,纠正读音。(着:zháo)

设计意图:利用比萨斜塔图片,情景导入,让孩子走进文本情节,为阅读学习奠定情感和认知上的基础。

二、检查预习,感知全文。

(1)这篇课文中还有这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它们吗?(课件出示)

着地 更正 的确 胆大妄为

(2)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课件出示)自己试一试:

伽利略 意大利亚里士多德 希腊比萨城

辩论家信奉违背10磅拴住 拖住 解释宣布 固执

不容更改 胆大妄为

能将第一组词响亮、准确地读出来,你敢挑战吗?

能将三组词语都响亮、准确地读出来吗?谁来挑战?

(3)“不容更改 胆大妄为”这是两个值得我们积累的四字词语,看老师写在黑板上。(师板书,边板书边说:“更改” 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知道,“容”在这里是“容许” 的意思,所以“不容更改” 就是不容许更改;“妄”是一个生字,比较难写,拿出手指,一起来书空。妄字上面部分是个亡,下面部分是个女。)

(4)请你也像老师那样在课文的空白地方写一写这两个词。相信你一定比老师写得还要好。

(5)展示评价。

①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几个同学的字,我觉得…..,做到了……谁也来说说你的看法? ②引导评价:你觉得他哪个字写得好?或者哪个字还有改进?

(6)字写好了,那么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能干的同学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课件出示)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相同条件下,重的铁球先着地”的结论产生(疑问),并当众(试验),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三、围绕“不容更改”,感受权威。

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结论产生了怀疑。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亚里士多德是个怎样的人物?

(要求学生讲究读书方法,长长的一段话,抓住其中的某个词,某个句子来思考。) (课件出示)(1)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A“奉”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课件出示)(①恭敬地用手捧着 ②献给 ③接受 ④信仰、崇拜 ⑤供养、伺候)你觉得在这里应该选第几种解释?它和“相信”有什么区别?

B、而且崇拜他的还是一些研究科学的人,连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何况是普通的百姓呢。

(课件出示)(2)亚里士多德是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

从这个“两千多年前”你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3)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①你猜想一下,“谁”指哪些人?

②是啊,总之不管是谁,只要怀疑亚里士多德,就会受到人们的责备。

这就是人们责备的话——(课件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③递进朗读:当普通老百姓怀疑亚里士多德时,人们会这样责备他——

当皇室贵族怀疑亚里士多德时,人们也会这样责备他——

甚至当国王怀疑亚里士多德时,人们仍旧会这样责备他——

4.(课件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补充资料。

①同学们,亚里士多德不仅是个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②现在,你对亚里士多德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③(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相信你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了。(指名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培养一定的语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本环节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语言文字为根,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置疑“不容更改”,挑战权威。

1.文中的这条不容更改的真理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哪一条真理?

2.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呢?

①同学们,我们来看:10磅的铁球重,那么1磅就()你能填一个反义词吗?(课件出示)10磅的铁球(重)1磅的铁球( )

②因为10磅的铁球重,所以人们认为它就落得( );因为1磅的铁球轻,所以人们认为它就落得( )你能填一组反义词吗?

(课件出示):因为10磅(重),所以10磅落得( )。因为1磅(轻),所以1磅落得( )。

③现场实验演示:一本书和一张纸同时从一个高度往下落。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④总结: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正因为人们这种习以为常的思维,再加上是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人物提出的理论,所以人们认为这是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

设计意图: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中开始的。也就是说,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就谈下上创新。古人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这说明感知、思维

和情感想象活动是互相联系结合的。这一环节通过实验,复现了生活现象,让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都是这么思维的,从而去深思,激起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同时又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对于这样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伽利略产生了什么疑问?(课件出示)

①同学们,这段话很长,而且比较难懂,你至少要好好读三遍才能读懂。第一次读,把它读正确,第二次读,圈一圈这段话中的反义词,然后看着这些反义词,你再好好地读一遍。

②检查,读正确。

③三次读下来,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你读懂了吗?加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中的铁球慢。

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③根据刚才同学说的我们用图示再来直观地看一看。(教师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这是本堂课的难点,需要学生理解的是伽利略从亚里士多德的真理中得出的这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按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加上“因为……所以……”来说,很容易理解的。而因为有了前面的训练,在这里让学生加上“因为……所以……”来说,降低了难度。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读懂了这段话,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一举两得。]

五、围绕“胆大妄为”,学习伽利略精神。

1、虽然一个事实中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但是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而发出挑战的是年仅25岁的年轻数学教授,人们都说了些什么呢?(课件出示),你认为,当时人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把这种感情放进去读读这几句话?请生读:

A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B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在这2000多年来大家从没有怀疑过,也没想过怀疑,认为这就是真理,因为大家实在是太崇拜他了;但是在2000多年后,居然有这么一个不知死活的年轻人,居然敢质疑他们心中的偶像,真可谓“胆大妄为”。所以人们说——再读!

伽利略还不单单是个人观点的怀疑,他还要站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公然挑衅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更是“固执己见”。 所以人们说——再读!

2、伽利略通过反复多次科学严谨的试验,终于在比萨斜塔上向世人公开试验了,向权威发起了挑战,实验结果如何呢?课件出示: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六、拓展运用,质疑教材。

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受益匪浅。那现在同学们你仔细读读伽利略得出的结论。(课件出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你觉得它表达没有出入吗?(引:同样重的铁球一个从10米高处落下,一个从100米高处落下,也同时着地?)(课件出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看来作者、教材编者也有失误的时候呀!

七、布置作业,课外阅读。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下请同学们再细细阅读本文,相信你在课文内容、语言积累和人物的刻画方法方面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板书设计:

29、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不容更改亚里士多德=真理 ?不全是对的胆大妄为 伽利略 反复试验 大胆推测

篇二: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比萨斜塔。它之所以闻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在建筑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不倒;另一个原因是在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读后交流:

(1)出示第一组词:着地 当作、胆大妄为 不容更改的确、违背 发现了什么?(多音字)

(2)出示第二组词语:辨辩辫 ( )论家不寻常 解答

你觉得应该填哪个?怎么区别这三个字?(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根丝线扎成辫)

用这三个词,说说读书时期的伽利略。

(3)出示第三组词语:伽利略、疑问、试验、比萨斜塔

用上这四个词来介绍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聚焦“胆大妄为”

1、当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时,人们有什么反应?

出示: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2、自由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出了人们对伽利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看出?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吗?

4、过渡:当时的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是“胆大妄为”、“固执”,请你再细细地品读全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伽利略真是“胆大妄为”,极其固执,用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

1.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

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研读。通过图解、数学算式理解伽利略通过假设推出的两个不同结论。

3.深思。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大胆地怀疑,会遇到什么麻烦?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来回答。

(1)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责备”等词语感悟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经到了盲目迷信、盲目崇拜的地步。

(2)补充资料: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把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他还被人们称为“人类的百科全书”。

(3)引读:难怪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生接读),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接读)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接读)

漫漫2千多年,谁都不会违背他!谁都不会怀疑他的话——(接读)但25岁的伽利略却这样想——(接读)这难道不是胆大妄为,固执透顶吗?

(二)品读“妄为”,体味“试验”之严谨

1、出示语句:“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篇三: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茨沟镇景家小学刘荣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走近文中人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手上有两块石头,一块大,一块小,假如这两块石头同时

从高处落下,哪块先着地?到底谁的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历史上有两位科学家也曾经争论过一个类似的问题.今天我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课文

中的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

违 妄 执 辩论 寻常 解答 信奉 违背曾经拖住解释 教授 宣布 固执 胆大妄为

(2)抽学生读、集体读。

三、再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走近人物。

1、让我们走近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默读课文1-2自然段,谈谈你对 他们两位的认识。

2、交流反馈:

(一)走近伽利略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

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

(二)走近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

话是真理。

3、他们为了什么在争论?

两个不同重的铁球从同一个高度落下,哪一个先着地?

4、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谁的结论是正确的?

五、小结

孩子们,你们说的真好,年轻的伽利略通过一次次的试验坚持了科

学的真理,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目中“真理”的形象,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年轻的伽利略为什么会做这个试验,他是怎样做成了试验,试验中会承受那些压力,试验成功又说明了什么, 我们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55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教学目标:1、认识4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拖着、宣布、固执、比萨城、解释、胆大妄...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