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走进世博会--世博会历史 正文

走进世博会--世博会历史

2017-02-26 05:44:1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走进世博会

走进世博会

世博会,全称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sition)。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

博览会起源于欧洲早期的集市。从15世纪起,欧洲诸国举办过多次有影响的大型博览会。18世纪中后期,伴随新的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但只展不卖的博览会。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法国都举办了多届有影响的工业博览会,以此推动本国工业生产技术,宣传新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博览会的规模逐步扩大,参展的地域范围从一地扩大到全国,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直至发展成为由许多国家参与的国际性博览会。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是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

按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定,世博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两种:一种是注册类世博会,展期通常为6个月,从2000年开始每5年举办一次;另一类是认可类世博会,展期通常为3个月,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举办一次。

世博会的组织机构是国际展览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简称BIE,总部设在巴黎。国际展览局属政府间国际组织,其作用包括组织考察申办国的申办工作,协调博览会的日期,保证博览会的质量,规范博览会的活动等。国际展览局目前有154个成员国(统计截至2008年7月1日)。

一、人类文明的盛会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会。1851年创立的世博会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它反映了世博会这一特定活动形式的指导思想以及区别于其他博览会的特性,体现了世博会组织机构、主办方以及参与方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共同意识。

1.进步——世博精神和理念的集中体现

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以后,随着人类理性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后来达尔文进化论的深刻影响,“进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观念。“进步”意味着人类社会和生活与时俱进。早在1851年,水晶宫的创始人就高高地举起“进步”这面旗帜,为世博会以后的发展定下了基调。150多年来,世博会始终如一地保持了自己独特的性格。从首届伦敦世博会一直到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可以看出“进步”这一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世博会的全部历史之中。正如美国前总统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所说,“世博会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记录下世界的进步历程。它激发了人类的活力、进取心和智慧,促进人类的聪明才智的发展。”(阿尔弗雷德·海勒著《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年)

“进步”这一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工业与艺术的结合。在当时欧洲,世博会是体现国家实力的一种表现方式。看

一个国家发达与否,主要看制造业和艺术的卓越程度,两者相辅相成,一方卓越必然会影响另一方。因此,世博会在创立之初,特别强调工业与艺术的结合。如1851年世博会的分类法中,艺术就已经成为展示体系的四大部分之一。1862年,伦敦世博会官方标题就是“伦敦国际工业与艺术博览会”。1867年巴黎世博会也展示了从石器时代到1800年的人类进化史,并把艺术放在分类体系中的第一大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艺术馆一直是世博会园区中比较醒目的展馆。

(2)人文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博会更加重视人文精神的弘扬。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以人为中心,分别按“地球的人”、“生产的人”、“经济的人”进行分类。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主题为“人类与世界”,把主题进而划分成若干副主题,即“人类——探索者”、“人类——生产者”、“人类——创造者”、“人类——社区”、“人类——自身健康”、“人类——供给者”等。在世博会发展的进程中,“以人为本”始终处于突出的位置。

(3)世界和平。经历了战争以后,人类更加珍视和平。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次举办的博览会,该博览会以科学、文明和人性为主题。对过去互为敌对的国家而言,这是一次彼此交流和沟通的极好机会。各参展国家展示了各自对世界科学、技术、政治和文化的贡献。实践证明,世博会是推动世界和平、促进文化融和的盛会。

(4)可持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举办的几届世博会形成了对“进步”再思考的一条主线。人们针对工业化、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对科技的滥用以及对环境的破坏进行反思,因此期望现代发展不再服务于经济和政治竞争,而应该提供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可能性,并夯实世界和平的基石。这些世博会更加突出对进步的反思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如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科学、文明和人性”、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人类与世界”与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人类的进步与和谐”等。

同时,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1974年在斯波坎举办名为“国际环境博览会”的世博会,第一次明确以环境为主题。从1992年联合国颁布《21世纪议程》以来,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2005年爱知世博会、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都延续了“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

综上所述,“进步”在每一个时期或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表现方式。“进步”作为世博会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世博会的历史之中并始终与时俱进。可以肯定,“进步”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仍将主导并影响未来的世博会。

2.创新——反映世博会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世博会是展示发现和创新的舞台,并以诸多“世界第一”而闻名。“创新”这一追求卓越的价值观是体现“进步”这一主线的理想方式。“创新”是一种姿态,它激励人们去探索历史、自然以及大千世界的未解之谜;“创新”是一种方法,它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在世博会早期主要体现在竞争上,后来重心逐渐地转移到对未来的探索和思考上。

世博会一开始激励竞争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是评奖。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一直到20世纪中期,每届世博会都有奖项,一般都有几千个,1900年巴黎世博会获奖数达到45905个。从1851年首届世博会后一个多世纪里,评奖成为体现成就的最重要的标志。后来人们逐渐

意识到,这种加剧国与国之间产品竞争的方式逐渐背离了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观,并与世博会重心由展示产品和技术向展示理念和文化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因此,1966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展区总代表团决定放弃评奖比赛。以后直到2005年爱知世博会为止,世博会对展品的评奖中止了近半个世纪。

世博会是展示发现、激励创新的舞台,人们都希望利用世博会这一平台来发布最新的技术产品或研究成果。1851年伦敦世博会第一座由金属与玻璃预制板建成的大型建筑,1876年费城世博会的贝尔电话、留声机和爱迪生电报以及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的柯达彩色胶卷等成就,在当时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很多创意都在世博会后广泛地应用于社会,造福于人类。从今天常见于图书馆的等级体系分类表,到国际化大都市不可缺少的主题公园以及国际会议中心等,都曾首创于世博会。“创新”反映了世博会的追求,也是推动世博会向前发展的不竭源泉。威廉·麦金莱说得好:“每一届世博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总是能给人以启迪,使人类的大脑更充实、双手更灵活。接踵而来的是友好的竞争,它是产业进步的动力,是发明创造及人类活动各领域所作努力的灵感源泉。”(阿尔弗雷德·海勒著《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年)

3.交流——体现世博会作为场所存在的价值

世博会是世界的缩影,人们通过世博会认识和了解世界。150多年前,世博会的主办者希望将整个世界全面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所以采用百科全书式的展示体系,让参观者可以在园区内体验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和产品。后来,随着世博展示的重心向理念和文化转移,传统的展示方式让位于能深刻反映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的主题展示体系。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发达的大众传媒技术为人们了解世界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于是,有人开始怀疑世博会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重新思考和挖掘世博会作为场所的价值。

世博会走过了150多个春秋,它之所以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就是因为人们在 发掘世博会生存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1)世博会提供了文化交流的舞台。文化没有强弱之分、贫富之分、新旧之分,大小之分,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世博会提供了一种平台,以展示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特有的文化传统、科学发现和创新精神。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正如1970年大阪世博会加拿大馆设计者阿瑟·埃里克松(Arthur Erickson)所说的,世博会满足了人类本性深处隐藏着的一种“欢庆节日”的愿望。在当今这个机械的世界,社会的内在冲动已经丧失了价值,不为人所看重;但仍有那么一些事情,特别是这样一种颂扬人类成就与愿望的庆典,仍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努力(阿尔弗雷德·海勒著《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年)。世博会正是满足人们这种节庆愿望的最佳场所。为了丰富世博会的活动,世博会将娱乐活动纳入了自己的活动范围。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娱乐活动将有2万场之多。

(2)世博会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论坛。从19世纪末开始,人们就在努力促使博览会从技术竞争的平台转向思想交流的平台,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全球未来的共同探讨上。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论坛,它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各种观念的碰撞和交流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方式。这就是世博会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从1873年世博会开始,论坛逐渐成为世

博会不可缺少的主体活动之一。上海世博会的论坛活动将分为三个层次:公众论坛、主题论坛和高峰论坛。

在1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世博会之所以保持了始终如一的办会理念,就是因为世博会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于文化的而不是商业的博览会,从一开始就确立起有别于其他任何博览会的文化性格。更为重要的是,世博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这种崇尚进步、激励创新、促进交流的价值观,推动着世博会不断地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二、中国与世博

1.结缘——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

当早期世博会在欧美举办时,当时的中国人把世博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这是大清帝国对世博会的一种理解,这是由于当时的人们还未能从把技术看做是“奇技淫巧”的认识中摆脱出来,更不用说深入思索这些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人的价值观的冲击等问题,以至于最终忽略了能密切接触首届世博会的机会。1866年,清政府总理衙门首度应邀参加法国巴黎博览会,但对于博览会免除参展出口税的惯例产生疑虑,担心免税将发生走私偷漏,因而仍然未能以官方名义答应参加1867年巴黎世博会。直到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中国才有了以官方名义正式参与世博会的记录,但那一时期世博会的具体组织基本上是由外国人代办的。

(1)世博中国第一人

1850年,英国向全世界宣布,将于次年举办首届伦敦世博会,维多利亚女王盛情邀请各国政府届时参加。当时在华的英国官方机构和洋行竭力向中国官员和商人们游说,希望他们参加在伦敦举办的世博会,但由于当时的中国人并无此意识,因此首届世博会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然而极具商业机敏和智慧的商人徐荣村获悉后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他很快命人精选了12包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紧急船运到伦敦。

最初,由于包装上的粗糙,“荣记湖丝”遭到了冷遇。但好在世博会长达数月,经过反复比较,“荣记湖丝”的各种优点逐渐显现出来,受到了众人的青睐。最终,“荣记湖丝”在首届伦敦世博会上获奖,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奖牌和奖状。这一珍贵的历史记载使徐荣村成为“世博中国第一人”。徐荣村,名瑞珩,字德琼,广东香山人,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商人,在英商“宝顺洋行”(Dent & Co.)担任买办。当时的上海,群商云集,良莠杂糅,而徐荣村则以“货则上品,售之则上价”为经商之道,在沪经营丝绸、茶叶、蜚声商界。

另据一幅由英国画家塞鲁斯画的油画显示,当时中国船“耆英”号上的一位广东人(人称“希生广东老爷”)也参加了首届伦敦世博会。“耆英”号上有不少中国的工艺品,因此在纽约和伦敦吸引了不少当地人士上船参观。英国女王以及狄更斯等名人都曾参观过“耆英”号。由于在首届伦敦世博会上有中国展品参展,所以希生作为嘉宾被邀请出席了伦敦世博会的开幕式。1851年5月22日《匹茨菲尔德太阳报》对油画上的这一情节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希生与其他外国使节站在一起。当唱班唱起亨德尔的《弥赛亚》哈利路亚合唱曲时,希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突然从外国使节、达官贵人中走到女王前,优雅地向女王行了礼。 当时一些英国媒体报道说伦敦世博会吸引了中国等个国家的参与。油画之所以把中国人排列在突出的位置,完全是为了突出中国的参与。

(2)官方首次受邀,民间代表参博

1866年,清政府首次被邀请参加法国巴黎世博会,由于“轻商”观念严重,当时的清政府并无意参加世博会,因此也没有派出官方人员参加,而是一些民间商人以私人身份参加了此届世博会并获得了一些奖项。当时身在海外的中国文人王韬,以游客身份参观了1867年巴黎世博会并以文字形式记述了这次盛会。

王韬是晚清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1849年进入英国人在上海办的墨海书馆翻译中国 典籍,深得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赏识。1867年,理雅各返国,邀王韬同行,由此开始他在欧洲两年多的生活。王韬在自己的著作《漫游随录》中记述了1867年他在法国参观巴黎世博会的见闻,其中除了介绍世博会的情况之外,还专门记载了一个广东戏班在世博会上演出的情景,这是首次见诸中国人笔墨的世博会印象。

寄旅伦敦的王韬还有幸见识了已搬至伦敦郊区的首届世博会的“水晶宫”。王韬笔下的“水晶宫”是这样的:“??地势高峻,望之巍然若冈阜。广厦崇旃,建于其上,逶迤联翩,雾阁云窗,缥缈天外。南北各峙一塔,高矗霄汉。北塔凡十四级,高四十丈。砖瓦榱桷,窗牖栏槛,悉玻璃也;目光注射,一片精莹。其中台观亭榭,园囿池沼,花卉草木,鸟兽禽虫,无不毕备。”

1869—1872年,沟通地中海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通航,缩短了欧洲和中国之间的航程;1871年上海与伦敦之间又接通了海底电缆,沟通的便利为中国参与世博会打开了方便之门。

从19世纪60年代,中国就与世博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866年总理衙门首度受邀参加法国巴黎博览会起,至1911年清朝覆亡为止,在短短的46年期间,中国共计收到超过80次以上的邀请。但是,清朝总理衙门均因对世博会不甚了解,而以拖延敷衍推辞。

(3)洋人代办中国参展活动

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中国政府第一次由官方派代表出席。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人们安于现状,甚少与外界交流,有能力办理外交,参与国际性活动的人才寥寥无几。同时财政短缺,缺乏参展所需的大笔经费。由于海关主要是负责进出口贸易和各国之间的商业往来等事务,所以总理衙门便授权当时的海关总税务司、被称为“中国通”的赫德负责选送展品和参展等事项。以赫德为代表的海关人员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首先是展品方面,包括筹备海关展览品以及在各口岸向民间征集展品,并对展品的收集、编排和运送等环节作了详尽的指示。其次,为了展示中国的港口和国际贸易状况,赫德决定将中国部分口岸的对外贸易情况展示于世界各国面前,包括中国各个口岸进出口商业贸易的样品、航运情况图表和货物的进出口数据等。此外,上海税务司还根据各司的材料编写了海关第一本十年贸易统计报告。海关总署对各海关税务司采取了激励机制以鼓励他们更好地完成收集展品、统计数据等工作,这也最终保证了世博会筹办工作的顺利完成,显示了当时海关的实力。由于维也纳世博会展览的成功,中国政府陆续参加了之后的世博会,但是,也由此形成了清王朝委托懂得外交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承办世博会这项国际性事务的惯例。

1876年,美国为纪念建国100周年,在费城举办了名为“美国独立百年展览”的世博会。中国早期参加世博会均是由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操办的,代表中国参加的也多是在海关任职的外国人。但这一次在海关随员中有一位是当时的浙江文书李圭,因此1876

篇二:走进世博会

走进世博会

世界博览会的历史与由来 1. 世博会起源,历史,发展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往往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展开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这就是世博会的最早形式。公元5世纪,波斯举办了第一个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览会。18世纪,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但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的展览会。1791年捷克在首都布拉格首次举办了这样的展览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展览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参展的地域范围从一地扩大到全国,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直至发展成为由许多国家参与的世界性博览会。

二战后,世界人民在满目疮痪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并在恢复生产,复苏经济的基

础上,于1958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战后第一个世界博览会,主题“科学、文明和人性”。为了体现科学的这个主题思想,布鲁塞尔世博会建造了一座原于能结构的球型展馆,代表看人类进入了科技进步的新世纪的象征,它独特新颖的造形,虽然时隔快半个世纪之久,但仍然历历在目。博览会的辉煌和丰富,几乎便以往的所有坞博会都默然失色。

1962年美国西雅图举办了一次规模不大的专业性的博览会 “太空时代的人类”。

博览会展出F新的先进科技,自动售货机和单钢轨铁路,使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64年为了纪念纽约建城300周年,纽约又一次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虽主题的

格调高雅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然而这次世博会浓重的商业气氛,使观众驻足不前,失去了纪念活动的意义。1970年在日本大阪首次举办了世界博览会,日本人称之为万国博览会,体现“人类的进步与和谐”,向观众展示了继东京奥运会之后,日本日本在各方面的发展和成就,得益于这次博览会,日本在以后10年的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强劲的势头。

1985年再次举办世界博览会,会址是在新城筑波市,一座距东京50多公里的全新科学文化城。博览会的主题是:“居住与环境 人类的家居科技”。时隔一年,加拿大为纪念温哥华建城100周年,又举办了一次以“交通运输”为主题的博览会。

1988年是英国人在澳洲建立居住点200周年,为铭记这一日子,澳大利亚在东部黄金海岸城市布里斯班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的主题“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体现了人类在当今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中休闻和娱乐。各国都围绕这个主题大做文章,以体育、文娱、旅游、休闲、烹调、园艺等等各种内容来体现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

1990年日本大阪举办丁AI类专业性的国际花绿博览会,主题是:“人类与自然”。展出以世界园艺为内容,作为庆祝大阪“新的开端”100周年的纪念活动。这次展览会共有82个国家参加,55个国际组织与日本各省市和大企业都单独设了展馆或展台。百次在亚洲实现了大型国际园艺博览会,取得了臣大的成功。

1992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为此,西班牙政府在塞维利亚举办了世博会,把博览会的主题命名为“发现的时代”。世博会占地面积478万平方米,有100多个国家参加。观众达的6000多万人次。距今最近的一次博览会是1993年韩国大田博览会,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主题为:“新的起飞之路”。

筹备世界博览会是一个浩翰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国家政府的重大行动,它不仅成为纪念某个重大历史性事件的国际活动,而且可以展示和传经济、文化、科技某一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因此,筹备时间,一般都需要5~6年的时间。在本世纪以末前已经拟定的世博会有:1998年在葡萄牙里斯本世界博览会。1998年是联合国批准的国际海洋年,博览会的主题为:“海洋——未来的财富”。博览会占地55公顷,特有12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接待观众预计2000万人次,这是一个专业性博览会。

1999年我国在昆明申办AI类专业性的世界园艺博览会。5月1日,中国1999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云南省昆明市隆重开幕。这是在我国首次举办的全球性园艺盛会,其主题是“人与自然,迈向二十一世纪”。博览会展示了各国的园艺传统和园艺品种,每天吸引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历时184天,于1999年10月31日闭幕。

2000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21世纪第一个国际博览会,使汉诺威闻名世界。

200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简称为“爱知世博会”)于2005年3月24日下午在日本爱知县举行开幕式。

日本天皇夫妇、皇太子、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以及各国代表近2500人出席了当天下午的开幕式。

“爱知世博会”自本月25日起将进行历时半年的大型博览活动。本次世博会的主题

是“自然的睿智”。共有121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参加本次世博会,中国也是参展国之一。“爱知世博会”的中国馆以十二生肖、九龙壁等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景观进行装饰,其主题是“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

经国务院批准,并获国际展览局确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国家名义于1993年5月3日正式申请加入国际展览局,并于1993年12月被选为该局信息委员会会员。

中国政府何时第一次以国家身份参加世博会

中国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国家身份参加的世界博览会是1876年的费城世

界博览会。当时作为中国工商业代表的人叫李圭,他是一个有智、有勇、有谋、有骨气的中国人,但淹没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李圭写了一本书叫《环游地球新录》,记录了1876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虽然他是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一个中国人,但毕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正式踏足世界博览会。

2. 上海世博会主题,意义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世博会或上海世博会。由中国主办,上海承办,是国际展览局注册类世界博览会。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下设五个副主题,分别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世博会五大副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从发端之日起,城市就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多元文化同时意味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cultural identification),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城市经济的繁荣

最早的城市是从集市发展而来的。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城市的集聚效应。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创业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基于其研究实力,但更多来源于人与人之间富有创造性的互动。创业能力固然和城市的财富有关,但其实更多地植根于鼓励创业的文化传统,而城市是否具备优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具备吸引一流人才的能力,又直接关乎一个城市的经济前途。此外,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完备的服务业,也是城市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

毋庸讳言,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存在冲突。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倡导减少生产中的资源利用

(reduce)、产品反复多次使用(reuse)、以及废弃物再利用(recycle)的3R原则,最终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

总之,未来城市的经济将更充满活力,而这种活力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的,一是市民的创新和创造力,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是人类科技创新的巨大舞台。城墙之内,各种创新要素汇聚交融,创新思想由于人们的密集沟通和互动而得以迸发。与此同时,城市的研发和生产设施又使得创新的火花快速转化为技术,进而变成造福人类的产品和服务。

20世纪以来,科技的突飞猛进令大规模城市化成为可能。同时,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提高在城市得到集中体现。科技大大改进了人类的日常生活,而这种物质生活命也在人类的文化精神生活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未来城市中,科技将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集约利用能源、保护物种多样性、创造可持续的人居模式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城市社区的重塑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人最通常生活空间形式。健康的“细胞”才能造就健康和谐的城市。文化融合、经济繁荣,无不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实现的。

城市社区的建设和重塑一直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最直接的任务。如何才能让贫困社区从城市的社会地图上消失,曾经是城市发展史上最鲜明最持久的困惑。当今时代,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结构的变化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空前增长令这项任务更为繁重。联合国人居组织在其《千年宣言》中提出了建设“无贫民窟城市”的目标,力争在2020年使世界城市中的一亿贫民区内居民的生活获得重大改善。

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21世纪城市社区的重塑意味着必须创造“均衡社区”,而“均衡社区”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合理的居民构成、合理的房屋所有权结构、完善的基础设施、宜人的居所环境,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以及深厚的社会凝聚力。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自从城市诞生的那天起,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就是相互依存的。农村居民通过向城市销售产品谋生,而城市的繁荣也依靠了农村腹地的资源和需求。

城市的扩张给不可再生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城市规划的新思想、建筑和能源科技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这种压力。同时,大量农村人口的流入给城市管理提出了艰难的课题。一方面,城市社区的建设和改造将赋予城市化人口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另一方面,小城市和集镇的建设,也能有效减轻大城市所承受的人口和就业压力。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一些国家的农业地区丧失了竞争优势,良好的城乡互动能够帮助农民成功地转换经营、重谋生计,或者重塑农业生产结构,恢复农业的竞争力。如何协调在城乡间的人员流、资金流、商品流和信息流,与城乡能否和谐同步发展紧密相关。

目前全世界人口的近一半生活在农村,发展中国家城乡间的差异促使有关国际组织呼吁充分利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互补作用和相互联系,在设法消除城市贫困的同时,努力消除农村贫困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上海世博会会徽形似汉字“世”,在中文里可理解成“世界”,也有“世博会”的含义。“世”与数字“2010”以及英文书写的“EXPO”、“SHANGHAICHINA”巧妙组合,表现出强烈的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和谐融合的意境,绿色的基调富有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

34岁的设计者邵宏庚说:“三个人可以抽象概括为由?你、我、他?组成的全人类。我希望用中国的国粹书法表达出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传达出上海世博会是一次全人类的和平盛会的信息。”

举办世博会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庆祝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某个国家、地区的重要纪念活动,以展示人类在某一领域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举办世博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给举办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大了举办国家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10年,全球总人口中的55%将居住在城市。因此,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憧憬与展望是一项全球性课题,它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人民都休戚相关。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跨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则是世博会一如既往的使命。“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上海世博会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宏扬“创新”和“融合”的主旋律,创作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次伟大聚会:一方面,她将努力吸引两百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另一方面,她将始终以全球的视野来筹备和举办上海世博会,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最大限度地争取世界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的参与、理解和支持,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3. 世博会前景,我看世博会,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其命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日本爱知举行的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从这点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对生态越来越关注。二十一世纪主导的住宅是绿色家园,二十一世纪主导

的食品是绿色食品,二十一世纪主导的的环境是绿色环境。绿色也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绿化就是体现绿色的一个重要环节。

绿化,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众所周知,绿化可以美化环境,释放氧气,减弱噪声,降低气温,阻挡风沙、改良环境。不仅如此,绿化还可以减低人类害怕及生气的情绪促进正向的心理反应。可以说,绿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上海把绿化作为城市规划的重头戏。随着世博会申办工作进入倒计时,表盘上那分分秒秒都躁动着的指针撩拨起所有关心世博会的人的心弦,特别是与世博项目休戚相关的上海市绿化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毕竟400公顷的申办会址上有60%-80%都将是绿地。绿化对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城市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都非常重要,而且还能带动经济增长。

首先,绿化对上海的城市建设有促进推动作用。据了解,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有多条与黄浦江垂直的绿色植物走廊,将绿化带从滨江地区延伸到城市腹地,犹如现代城市与大自然连接的纽带;在满目绿意的衬托下,一条长四五百米、专供游人徜徉观光的花桥将横跨浦江两岸,成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标志性建筑。世博会之后,将根据这一地区的城市雏形改造博览会的空间,将其融入上海市区。绿色走廊和运河将予以保留。穿越黄浦江的花桥也将保留,它可把散步的游人引向新的城市公园,在展览会之后,作为上海市容的一部分,成为上海的又一标志性景观。

其次,绿化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004年2月2日上海被正式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上海也提出了要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在1990年,上海还处于还清债务阶段;但就2004年上海全年新建绿地18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内环线内基本消除绿化500米服务半径盲区,建设了一大批大型公共绿地;由于2010年世界博览会建设的城市绿地将更多。在绿地建设中不仅突出生态功能,更加注重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景观功能。以这种发展势头,到2010年,上海达到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不仅如此,绿化还带会动经济的增长。由于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缘故,上海的房价将会有所增长。房地产投资方面有数据显示绿地最直接的收益者就是房地产开发商: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园绿地总是"泽被"周边---公园附近的房价几乎没有不"草长价高"的。近年来,公园附近的楼价每平方米至少上涨1000元,靠近绿地的楼盘的平均销售套数也会高出远离绿地的楼盘许多。

缺少绿色的家园就缺少了宁静、安详。没有了茵茵绿草,只有片片惨白的路面,在强烈阳光下泛着刺眼的苍白……

水是生命的源泉,而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只有充满绿色的城市才有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绿色,是人类永恒的理念

绿色,是文明的象征。

绿色,它显示了大自然的灵感和魅力。

让我们从现在行动起来,让城市多一份绿色,添一份活力。

我的2010,我的世博!

周汉民:本届世博会的目光,不仅着眼于举办期间的6个月,更聚焦在未来的60年。一些永久性的场馆建筑,将发挥其后续会展作用自不待言,此外,很多重要场馆设施将成为优秀的旅游场所,世博会的绿化带将成为上海市的重要“绿肺”得到保护,园区便捷的交通、流畅的通讯、响亮的国际知名度,都将促使其成为上海优秀的新城区,发展成为上海会展、外事活动的中心,总之,此次世博会规划的原则就是:一次规划,两次开发。

篇三:4 走进世博世博历史150年 连载四

走进世博---世博历史150年 连载四

艺术与工农业相遇-----1855年巴黎世界工农业和艺术博览会(下)

时装与模特

1855年巴黎世博会留下了太多法兰西民族钟爱艺术、推崇浪漫、时髦的特点,演绎出世博会的精彩纷呈。现今的巴黎时装早已成为国际流行趋势的风向标。而巴黎时装繁荣的开拓者是一位名叫查理·沃斯的英国人,他是世界服装史中无可争辩的巨人。他从一个宫廷裁缝变身为“世界时装之父”是得益于1855年巴黎世博会的造就。1855年,沃斯以层叠的布料衬裙取代了传统的裙箍设计,将妇女们的身体从夸张的“母鸡笼”里解救了出来。对这一变革作出积极响应的女人中,有一个被称作那个时代的戴安娜或杰奎琳·肯尼迪,她就是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欧仁尼皇后。欧仁尼非常喜欢沃斯服装体现出的优雅、高贵与奢华,她建议并

促成沃斯在1855年世博会上展出他最新设计的样式。 1855年巴黎世博会上,沃斯展出了一种新礼服,肩部下垂,线条别具—格,成为世博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几乎引了每一位女士艳羡的眼神,最终荣获金牌。为了这件礼服的设计,沃斯请其夫人一遍一遍试穿并走动展示以观察和修正效果、这种以实际人体着衣的模特展示,成为后来时装模特表演的开端。

皇帝陛下,请给门票一个说法

1855年巴黎世博会的资金只有少量捐赠,大部分是政府财政投入和地方债券,政府为此甚至削减了对海外战场上军队的拨款。为了缓解财政压力,也已有伦敦和纽约收取世博会门票的先例,皇家委员会决定本届世博会采取门票制度.,但买票参观展览,这在法国可是头一回。

开幕典礼上,拿破仑三世关于收取门票的演讲堪称经典,他说:

“现在我结束免费参观展览这一法兰西延续了几个世纪的老传统。我认为建立门票制度是公平的,让那些真正欣赏博览会并从中受益的人们自愿掏钱买票,比强迫每一位公民为他们无法受益的事情付费要强得多。让参观者为博览会降低成本,而不是让每一位公民为博览会赋税。我 们要知道,外省的工匠和农夫不能立即从博览会获益,他们当然不应该像巴黎参观者一样付费。”

1855年5月,世博会如期开幕。门票售价5法郎,结果是门庭冷落,只有几个贵族参观者。到了8月,门票售价降至2法郎,并且星期天票价只有20生丁(相当于0.2法郎)。于是所有的人都在星期天蜂拥而至,包括那些收入丰厚的富裕阶层,他们在向政府表明一种态度:门票制度是“英格兰模式”,而法国人永远喜欢免费参观展览的“法兰西模式”。统计表明:星期天的参观人数超过2万,而平时每天只有约300人;艺术展总参观人数为93万,工农业展有四百多万参观者。

1855年巴黎世博会最终亏损了八百多万法郎,只不过法国人依然气定神闲,丝毫没有美国人对亏损的焦虑,法国长久以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才是1855年巴黎世博会的真实注脚。

工农业与艺术交相辉映

在这次世博会期间,英、法两国确立了新的同盟关系,作为这种新关系的体现,维多利亚女王访问法国并参观了博览会,这是英国王室自亨利一世以来400年间首次访问法国。

1855年5月11日,人们蜂拥在香榭丽舍大街,在着装绚丽的骑兵护卫下,拿破仑三世国王和王后从杜伊勒里宫来到工业宫,为世界博览会揭幕。除了当时与法国在克力米亚半岛作战的俄国拒绝参展,其他接到邀请的各国都积极响应,共有11986名法国人和11968名外国人带着他们的作品和产品前来参展。

工业宫位于香榭丽舍大街和塞纳河之间,也是伦敦水晶宫的仿制品。各国的展品被分成27类,包括矿业、金属、林业、纺织、食品、科学仪器、化学品、医药、玻璃和陶器、乐器等,每一类展品设有三个等级的奖项。在工业宫内,展出了当时新发明的混凝土、铝制品和橡胶等材料。当参观者在工业宫里对机械和原料的展示看累了,对数不清的玻璃瓶里的农作物种子、大块的肥皂、巨大的机器引擎产生了疲劳感,被齿轮和曲轴搞得头晕眼花时,便可以沿着一条林荫道走进艺术宫放松自己的神经。

艺术宫共展出来自近三十个国家2054名艺术家的五千多件作品,其中1366名是外国艺术家。所有展品都是由谢涅维尔伯爵主持布展的。美术宫的墙面呈深绿色,有三个大型展厅,若干附属画廊和一个雕塑厅。每个展厅作品按国家和地区陈列,展厅中心位置穿插布置了单个或成组的雕塑作品。法国艺术家的作品比较多,占了三个大厅中的两个和一些附属画廊。法国画家安格尔、维尔纳、德康的作品分别设在独立的画 廊,代表不同流派的典范。被称为“浪漫主义狮子”的德拉克洛瓦共有35幅作品参展,与另外两名画家作品共同分享一个大展厅。尽管参加巴黎沙龙展不拒绝外国艺术家作品,但此前从未有一次沙龙展能像1855年世博会艺术展那样,给公众一个机会同时学习、比较、思索本国艺术和别国艺术的差异及特点。

1855年11月15日,拿破仑三世在盛大的闭幕式上亲自颁奖,世博会在柏辽兹指挥的200人合唱中落下帷幕。巴黎世博会无论在物质还是文化领域都被认为是进一步激励了国际合作和发展的一次博览会,它像世界宣传工业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好处,对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走进世博会--世博会历史》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53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走进世博会--世博会历史
相关文章
  • 走进世博会--世博会历史

    走进世博会走进世博会世博会,全称世界博览会(WorldExposition)。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