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咬文嚼字》教案 正文

《咬文嚼字》教案

2017-02-24 06:13:3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 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首词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 ”

“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明确: 1、郭沫若改字。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韩愈改诗“推” 与“敲”。

4、直指义和联想义,苏轼与《惠山烹小龙团》。

5、关于联想义的弊端,“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2、具体分析文中作者举的前三个例子。

(1)找出“ 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你是什么”或是单纯的叙述语,或表假定语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感情强烈,增强了语气。可见,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2)对比“李广射虎”和改动后的例子,思考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由此可见,文字的增减,意味也就不同。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3)“推敲”也值得推敲

“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支持哪一个?

明确: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说: 推 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字眼,意境也就不同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因此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现在回到我们讲的《泊船瓜洲》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3、试分析前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看看他们在阐明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1)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说法一种意味,斟酌文字,

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的运用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是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

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3)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

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繁简、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4、在(4)(5)两个例子中作者讲到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是从哪入手的?

明确:从直指义和联想义入手,重点阐明联想义。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联想义的运用对我没写作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不是所有的联想运用都是好的呢?联想义的误用会带来什么问题?

明确: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要更好地做好咬文嚼字,必须善于运用联想。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

6、套板反应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套板反应。试举几个例子。

明确:请学生举例。

生活中的:发言稿的雷同格式;

节日收到的短信祝福语;

电影中的情节设计;

写作中的: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

助人为乐的故事前篇一律。

父爱母爱的文章故事雷同。

人物描写都是“高高的鼻子,黑黑的眼睛……”

材料也就是干巴巴的“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板凳、爱迪生的鸡

蛋……”

7、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强调的是什么?

明确:作用:总结全文

强调:指出阅读和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达到艺术的美”,并进一步强

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

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四、梳理文章结构

在内容解析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 ( 1 段至 5 段)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阐明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 字数繁简,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味不同。

第二部分:( 6 段至 7 段)

正面:善用联想义,苏轼《惠山烹小龙团》

讲联想义的使用:

负面:套板反应。

第三部分:(8 段)

总结全文,指出阅读和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达到艺术的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五、课堂总结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或写作中,要注重炼字,咬文嚼字。而我们要做到咬文嚼字就应该学会应用联想,避免套板反应,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六、布置作业

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写一篇500字的小作文。(题目自拟)

八、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朱光潜

郭老改字: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李广射虎: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贾岛吟诗:字眼不同意味不同

苏轼改诗:善用联想义

套板反应:误用生

九、教学反思

篇二: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张艳秋北京师范大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对作者及其创作要有所了解。

2.能够把握议论性文章阅读的基本步骤并应用于实践。

3.引导学生懂得“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的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4.引导学生参照文章的写法,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论说,增强艺术评论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这是一篇论说性的文章,在阅读方法上,可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阅读。

2.调动学生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写一些文艺评论和随笔。

4.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

2.逐渐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初次接触文艺评论,需要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艺术体验有所准备,思维转变上可能存在难度。

2.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实例,多谈谈自己的观点。

3.“套板反应”是人们的通病,应该作为教读重点,启发学生改变那种不动脑筋、好用陈词滥调的不良习惯。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三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这是学生经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一些文学常识的基础上,安排这个单元的。应该说,到这个阶段,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艺术体验上,已经有所准备,是能够学好这个单元的。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美学大师朱光潜,文章是一篇文艺评论,文章的写作特色是值得借鉴的,同时文章的内容包含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一些重要的观点可以让学生理解并应用于实践;此文贯穿着作者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作者对每个实例的咀嚼,都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从而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本着这个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和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这篇课文的讲解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结合学情在教学内容上做适当的调整和知识点的补充。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朱光潜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光潜先生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第三次,是在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

【设计意图】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只展示朱光潜先生的三次座右铭并作简单的说明。朱光潜是有名的大家,从其做人到其做学问,都有学生借鉴的地方。对大师的介绍要“接地气”,就像他的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略)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大体知道作者的生平,对作者要有历史性的认知。

(三)文艺评论

文学评论是运用一定的文艺理论来分析、评断文艺现象的文章。分析、评断就要有褒贬,有抑扬,文艺评论也称为文艺批评。文艺评论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一门科学。

这门科学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探讨怎样去认识和评价一定的文艺现象。从写作科学的角度看,文艺评论属于论说性文体,它既要解决“怎样去认识和评价”的问题,又要研究如何借助于一定的形式和技巧把“认识和评价”恰当地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首篇文艺评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它的相关知识是最基础不过了,有关文艺评论的内容可以再翔实些,比如它的分类,写作上的要求等,在讲课中要提炼出要点。

(四)论说性文章,阅读步骤指导

第一,从头到尾阅读,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以便对全文有个整体印象。然后再慢慢阅读,直到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大意。

第二,理清文章的思路。先理清总体思路,拟出全文纲要。然后理清局部思路,搞清各部分内容的顺序以及相互之间关系,找出重点部分,拟出各部分纲要。

第三,透过重要的段落和关键语句,抓住课文的主旨。

第四,对课文的观点和材料做出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在阅读的过程中倡导学生做笔记。

(五)走进文本

1.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参考: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

【设计意图】此题的设计前提是学生课前有预习。通读了文本,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展示参考答案,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及其整体性。

2.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初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结构把握了之后要深入小的骨架,其中文中的特色写法是举例子,这就为下题的提出做了准备。

3.文中举了很多的实例,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例说说你的看法吗?(参考略)

【设计意图】注重训练学生的体悟力。

4.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参考略)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5.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参考: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6.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分组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参考: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设计意图】第5题和第6题的设计让学生体会作者的鲜明的观点,也要意识到这些观点(尤其是第6题)带有个人特色,也要进行思辨。

七、课后练笔

参照文章的写法,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论说。

篇三:《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精神。

[教学重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③评价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话说明朝时有一位京官姓钱名宰,这天上早朝时可能迟到了,挨了批评,心想,在皇帝眼皮底下为官真累,回家后发牢骚写了一首,诗曰:

四鼓钟声起穿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本是在家发发牢骚,没想到这事传到皇上的耳朵里,皇上不高兴了,于是,第二天上早朝时,在处理完公务后,皇上特意说起了这件事,皇上说:“钱爱卿,听说你昨天写了一首诗,诗写的不错,但如果改动一个字这诗就更好了。”钱宰一听吓得浑身发抖,心想这皇上太厉害了,在我家里都安插了耳目,于是连忙说:“请皇上赐教。”皇上说:“将‘嫌’字改成‘忧’字就更好了。

同学们说一说,“嫌”改为“忧”,有何变化。

明确:“嫌”字明显有发牢骚之嫌,我起这么早来上早朝,皇上你还嫌我来迟了,换 成“忧“字境界全变,起这么早上早朝都担忧来晚了,简直是一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公仆了。 可见,一字之易,境界全变,所用词语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所以我们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要字斟句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专门谈论这一问题的文章——《咬文嚼字》

二、解题

1、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题目的含义: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文本探究

(一)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成果。

(二)学生小组上台展示(一人为代表,其他人补充)

探究论题一 :郭沫若改字(第1、2段)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单纯的叙述语,不带感情的判断)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坚决的判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1) 郭沫若是怎么看待“你是”,和“你这”这两个句式的区别的?

(2)既然郭沫若觉得“你这”的句式表示坚决的判断,所以他又对另外一个句子也做了改动,我们看看,这个句子改动如何?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和“有” 性质完全不同。

(3)由此,给我们的启示什么?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例子吗?

教师小结补充:句式不同,意味不同,感情不同

探究论题二:王若虚改字(第3、4段)

(原文)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改后)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1)朱先生怎么看待王若虚的改动?(改得似乎简洁些,却远不如原文)

改动的句子失去了什么意味?(失去了: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2)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文字好不好,其实不在于简洁,而在于意味) 教师总结补充: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探究论题三(第5段)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1)后人多赞美韩愈的“敲”用得好,作者对此怎么下结论的?(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 )

(2)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样的意境?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敲”显得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敲”的空气没有“推”上的那么冷寂。)

(3)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你能列举诗歌中炼字的例子吗?

(看来,朱先生认为,“推”和“敲”一字之差,没有高下之分,却营造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所以,文学的语言要描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意境。)

教师总结补充: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探究论题四(第6段)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1).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 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品茶,赏月)

3)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4)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

5)由此,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教师总结补充:联想与否,意蕴不同

(三)小结四个例子。(例证法)

(1)四个例子,四个角度;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联想与否,意蕴不同。

板书:

(2)朱先生不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他还给了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大家读第7、8自然段,找出他的观点。(叫学生说)

明确:语言要创新(推陈出新),不能走“套板反应”(正反对比)。就是韩愈的那句话“惟陈言之务去”(引用)

(3)看了朱先生对四则材料的咬文嚼字,你觉得,文学的语言要怎么样?(叫学生说) 师:文学的语言要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要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通过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心情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什么样的文章。

师小结: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法国)

第二课时

拓展训练:1、炼字

早 梅 (齐 己 )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

一”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拓展]认真推敲文字,我们不仅会发现写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可以发现写作者的心理及身份等问题,最后我们来看一个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成功抓获罪犯的案例:

2、余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中曾多次提到过湖北的绑票杀人案。那起案件8年前就发生了,但久查未果。一次,一位刑侦专家翻阅旧卷宗,在仔细分析了案卷中保留的一张绑匪写的字条后,果断地决定重新侦察并确定了罪犯的身份,从而将范围缩小,很快破了案。 纸条是这样写的:

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

请根据纸条的内容推测罪犯的思想及心理,并确定罪犯的范围和身份。

纸条分析:这十九个字,罪犯为了把藏信的地点说清楚,不用东西南北、几步几米的一般定位法,而是用动词来一路指引,这在修辞上显然是极聪明的选择。四个指引词,“过、顺、向、见”,准确而不重复,简直难于删改。特别是那个“见”字,用在此处,连一般精通文字的写作人也不容易办到。多数会写成“有”,但只有用“见”,才能保持住被指引者的主观视角。更有趣的是,这个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在两个“二三”结构的重复后接一个“五四”结构,十分顺口。

罪犯当然不会在这里故意卖弄文采,只能是长期读古文、写旧体诗的习惯的自然流露。如果他自己发觉了这种流露,一定会掩盖的,但他没有发觉,可见实在成了一种表述本能。时至今日,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因此侦查的范围可缩得很小。

心理:罪犯写这张字条时竭力想把句子缩到最短,以减少信息量,但他忘了,文字越简缩就越能显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

谁揭发了他?——文化!

3、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语句能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2】要求扩展后的语句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教学反思:

这节课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完整。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以学生为本,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这节课还是有些遗憾的地方。教学设计的初衷是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课下及课堂的积极性。可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公开课学生过于紧张及预习不够充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并没有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针对这些我在课堂上实行积分的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在每节课前三分中,让学生讲一个成语或病句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虽然这次公开课已经结束,但我们在教学道路上的探索还没有结束。让我们一起用这句话来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咬文嚼字》教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448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咬文嚼字》教案
相关文章
  •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高中部:汪俊鹏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3、在理清文...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