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浮力教案 正文

浮力教案

2017-02-24 06:06:1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省一等奖教学设计《浮力》

设计·物理·初中

《浮力》

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郭海燕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所学二力平衡、压力、液体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加深和拓展,又是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本节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难点是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浮力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并探究其中隐含的物理规律,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直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学生及教材实际,采用“边探索、边实验、

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形式更富吸引力,课堂具有更多的生成性。在每一环节中均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准确、恰当、即时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自信,使整个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充分展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参考教材编写意图,针对学生实际水平,本节课以期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力(单位、施力物体、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学会三种测浮力的方法:静止漂浮和悬浮的物体F浮=G物;在液体中会下沉的物体F浮=G物-F拉;压力差法求浮力F浮=F向上-F向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浮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联系生活实际的习惯。

(3)体验探究过程,会正确评估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验证浮力产生原因的器材改进,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验证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由物理现象探求物理本质的求知欲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1、认识浮力的方向和产生原因。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四、教学难点:

1、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及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五、教学资源:

1、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冰块;烧杯;验证浮力产生原因的流行器材及改进器材;弹簧测力计;大钩码;透明水槽;水;色拉油;圆柱体铜柱;橡皮泥;吸盘。

2、分组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大钩码、食盐、铜块、铝块、细线、橡皮泥、透明水槽、水共10组。 六、教学过程:

篇二:第九章 浮力全部教案

第九章 浮力

第一节认识浮力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体验浮力的存在;会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

(2)经历探究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浮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习浮力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认识浮力是学习浮力知识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难点] 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力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及启发式教学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从而引出浮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2、讲授新知

探究活动一:什么是浮力

1

小组实验: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钩码的重力;

2将钩码浸入水中,同样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也变小)。 ○

分析:钩码浸入水中示数变小,说明水对钩码也有向上的托力。 师生总结;

一、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样的力,叫做浮力。

称重法测浮力:F浮=G-F'。

学生活动:物体浸在气体中是否存在浮力?思考并回答 探究活动二:探究空气的浮力。(P170图9-4)

结论:二、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竖直向上托的浮力。 探究活动三: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分析:1、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液体压强公式是什么?

2、如图:正方体前后左右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吗? 上下两个面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吗?

3、如果我们把立方体再往下移动一些它受到的浮力会变大吗? 4、如果我们把该立方体密封到水杯底部它还受不受浮力?为什么? 5、我们发现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 师生总结:三、浮力就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即:F浮=F向上-F向下

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3、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堂课有哪些收获?

生:知道了什么是浮力;液体和气体都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还学会了用实验的方法分析物理问题、探究新的知识。

4、课堂练习

1.轮船漂在水面是因为受到________,在水中下沉的石块也要受到________,在空气中上升的气球也受到_________。

2.弹簧测力计测得一铝块的重力是4.8N,把它慢慢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成了4N,则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

3、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B 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C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越深受到的压强越大

2

4、一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浸没水中,下表面距水面30cm,正方体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

帕,正方体所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在酒精中不受浮力。B、物休在空气中也会受到浮力。 C、石块在水中下沉不受浮力D、以上说法都不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认识浮力

1、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坚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F浮=G-F'

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2、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竖直向上托的浮力。

3、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

2、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较高的学习欲望,小组合作,还算成功,但有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合作意识和分析意识不强,表现展示欲望不足。

3、学生对本节课三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都能完成,通过实验从根本上让学生理解了本节课的难点

3

[布置作业]

1课后:第一题,第二题, ○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欲望较高,基本上会用测力计测重力与浮力,但仪器使用不够规范。

第二节 科学探究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秤测浮力。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准备] 圆柱体2个(体积相同、密度不同)、大烧杯一个、生鸡蛋一个、食盐一包、弹簧秤1只、石块、溢水杯、橡皮泥、钉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二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1.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1-F2;

2.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

师生讨论:这二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二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二、进行新课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浮力的大小? (2)板书: 1、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请你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注:说出猜想依据是为了保证猜想的科学性,避免出现胡猜乱想的现象)

[学生一般会从浮力的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液体入手进行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有关,也可能与液体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出的因素一般有,

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密度;③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⑵与周围物体有关的因素:①液体的密度;②液体的多少;③被排开的液体体积。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把上述猜想归结为以下4个:

物体的密度;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注: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这些猜想进行分析、归类,去伪存真,以便实验探究更加顺利)

4

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来设计这一实验呢?(注:引导学生注意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要控制变量)(见P173图9-7、9-8、9-9)

1.对鸡蛋加盐上浮实验,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力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来认识,鸡蛋由静止到运动是浮力增大,而浮力增大又是由于加盐导致液体密度增大的结果。

2.观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时,浮力是否变化的实验,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什么是物体浸入部分的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主选择探究以上的一个或几个猜想,并注意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浮力的大小的。

(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必每个人都要进行完全的探究,藉此引导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巡视中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指导,兼顾学生对猜想的选择情况,进行正确引导,保证每个猜想都有多组学生来验证。

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的典型展示。

(注:探究成果共享,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同时,不要忽视错误探究过程的展示,犯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得出的结论是: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密度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请大家思考:

物体在密度大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否一定大?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大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一定大?在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都不同时,物体可否受到相同的浮力?

探究2:浮力的大小

前面介绍了浮力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但只是给了定性的分析,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课本中P173-174实验探究的是在前面两个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定量分析下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①实验所需的器材,重点介绍溢水杯的使用。 ②实验的方法,如图9-10 ④分析与讨论

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F浮和G排得出的结论。

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F浮)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这个结论叫做阿基米德原理。

对阿基米德原理的说明:

①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达式:F浮= G排 ②物体浸在液体中有两种可能: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等于物体a、全部浸入V排=V物,b、部分浸入V排﹤V物 如图所示:

篇三: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教 材: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五节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设 计 者:周

班 级:

学 号:

《浮力》 菲 09物理一班 40906050

【课题】浮力

【教学时间】90分钟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本节是新课改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五节的内容,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学情分析】

1、兴趣特点:初三的学生对物理已有初步认识,对实验有很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也比较强。

2、知识基础:在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压强的知识,浮力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3、认识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②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并能用浮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确定浮力的定义,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索浮力大小;

③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浮力的实验,学会用差量法计算浮力;

④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阿基米德定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

③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以及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小木块、橡皮泥、烧杯、水、盐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将乒乓球放在大量筒中,问同学们:“除了将乒乓球倒出来,用什么方法能把乒乓球从量筒中取出来呢?”答案是加入水,让乒乓球浮起来。

然后观看图片(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人飘在死海水面上;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学生活动: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由此引入新词“浮力”。

接着可以进行课堂提问,教师问:“同学们觉得浮力是什么?是不是浮起来的物体收到浮力,而石头金属块一类沉到水底的物体就不受到浮力呢?”同学们可以尽情猜想作答,教师不回答对否,学习浮力后再统一作答。

设计说明:通过趣味问题和图片、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再结合浮力猜想,让学生在已有思维的基础上加深认识。

二、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2.浮力大小等于什么?3.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4.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先将小石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示数为F1;再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将小石块从水中取出,给它一个向上的托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能变为F2。

学生观察对比,由此得出水给小石块一个向上的力。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 示

探究二:探究浮力的大小

V2

V1

教师演示实验:

将小石块悬空于弹簧测力计下称重,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等于小石块重力G);在量筒中加入V1体积的水,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量筒中液面示数为V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之差(F1-F2)与V2-V1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探究:

改变小石块的重量,多次重复以上实验,对比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之差(F1-F2)与V2-V1的数值关系。

得出结论: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即阿基米德原理)

探究三: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弹簧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6)利用弹簧测力计、小石块、小木板等探究物理沉浮的条件

得出结论:

(1)浮力与物体密度的没有关系;

(2)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跟物体所处深度无关;

(3)对于漂浮的同一物体,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无关;对于下沉的同一物体,物体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成正比;

(4)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即阿基米德原理;

此时教师再次强调阿基米德原理,并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活跃课堂气氛。


浮力教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41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浮力教案
相关文章
  • 浮力教案

    省一等奖教学设计《浮力》设计·物理·初中《浮力》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郭海燕一、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所学二力平衡、压力、液体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加深和拓展...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