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正文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2017-02-24 06:02:2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2 新人教版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公车上书的时间、戊戌变法的时间及内容、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知道维新派创办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和主要刊物《万国公报》;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 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分析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的相关信息,从而加深学生们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戊戌变法能从一种理论成为一场重大革新运动,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历史事件是历史要求的直接表现。

教学难点:(一)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变法的最高峰,是维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不少的局限,但这表明维新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并在积极谋划中国的出路。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作为资本主义方案的一次尝试,虽告失败,但它体现出的进步性、启蒙性和爱国性,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以今日新闻的形式请同学播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并提出听闻此新闻的感受,借以吸引同学注意力。(《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转折,对这古老的帝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并不代表整个社会也是沉沦的。晚清70余年,中国逐步陷入了一种受侵略、受奴役的境地。中国民众遭受着苦难,但是沉沦仅更多的体现在政治上(特别是政府行为),它也没有阻止帝国的官僚们,开明士大夫和广大的民众却未曾放弃探索中国富强之路。他们的努力也成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关条约》的签订,人们就自然会想到这一回可真要弄得国将不国,濒临灭亡的边缘了。 1895年以前皇帝、官僚、士绅大多数生活在传统的思想世界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历次侵华战争,也都以中国的失败和签订丧权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但随着烽烟的暂平息,朝野上下在受过一阵惊恐和发生一番吵嚷之后,很快就又恢复老样子。依旧是文恬武嬉,歌舞升平。严重的内忧外患,不但未能使这个昏睡的,陷于麻木状态的帝国的大多数统治者们惊醒、振作。他们在自欺欺人的“自强中兴”和所谓“中外和好的”的梦幻中自我陶醉。甲午惨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情形已和已往不同了。一则是这次战争败得太惨,日本提出的条款太苛刻。再则是这次战争的对手是中国人一直看不上眼的小国日本。战后社会各阶层都是极大的震撼和痛心疾首。惨败的

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他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朝霞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张之洞和易顺鼎的奏折指出,“如批准条约,不仅台湾人民反抗闹事,各省军民也‘必致痛哭深怨,断不甘心。’结果会弄得‘民穷财尽,国防解体,海军无归宿,陆军无利器,‘各国侵凌,商人嗟怨,外患迭至,内变将出’,‘地险商利,饷力兵权,一朝夺尽神人共愤。’‘行见奉(天)、锦(州)、登(州)、(蓬)莱一带不复立锥,江浙粤各疆,不复能安忱,海口、海面,皆非我有,饷械无济,而海运即穷;战争无能布置而海防又立穷。中国将来必无可办之洋务。’”) 生:(思考、回答)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模拟: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2—3位当时人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

①有的认为必须改革。

②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有的认为必须实行革命等。

师: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第七课 戊戌变法(注意戊戌的写法)

一、公车上书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看课本29页大字部分,对其中不理解的字词加以勾画,并组建学习小组讨论引发公车上书的原因、领导者、意义。

生:(阅读教材,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生:回答

师: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虽然公车上书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不屈不挠的维新人士为继续宣传改革思想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体会维新运动走向全国并蓬勃开展)

学生表演短剧:

旁白: 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荣: (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呢?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荣:祖宗之法千真万确,只能遵行不能变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法里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荣禄等一时无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旁白:这次问话后,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二 、百日维新

生:(阅读教材,了解开始的时间、标志)

师: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师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

师:由此可见新政的诏书名义上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理解康梁维新派力量弱小,只能采取渐进改革的策略;光绪帝不是维新派的

皇帝)

师:戊戌变法实施仅几月间,就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效果,激荡神州、振奋人心,出现了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的局面。该年上海出版的英文《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报道:“激进的改革举世为之震惊,第一他们终止了对外国人的传统憎恶和闭关自守的政策,鼓吹与列强友善与结盟的政策,倡导全国开放;第二他们改革了那个愚蠢傲慢、自称世界第一的教育制度;第三不复以中国文明与制度为自满,维新派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起这个青年中国来,就连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堂乎其后。”西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多位评论家都对康先生倡导的改革给予极高的评价,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在其主编的《Cambridge: China History of The late Ching 1800~1911》(《剑桥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吗?

2.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①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②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③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④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⑤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⑥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传播。⑦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

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势力反对破坏变法的具体史实)师:(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命运。

三、戊戌政变 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出卖了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

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

师: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及其教训

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思路,并加以归纳失败原因、历史意义、教训)

失败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⑵客观上: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②资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⑶主观上:①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②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③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④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派为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为什么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生:(回答)

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并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加以讲解)

⑵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①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②经济: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进步性。 ③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促使中华民族觉醒。 ④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 ⑤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师: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由此我们得出什么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虽然这次改良运动失败了,但我们的中华脊梁没有停下脚步,他们依旧奋首前行,为民族的独立于富强做出贡献。

篇二: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 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学习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请同学们阅读“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思考: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请学生试着归纳:上书皇帝、创办报刊 、创办新学堂 、成立学会、著书讲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答?冲击了封建社会腐败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索救国救亡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百日维新”,思考: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时间是哪年?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主要内容?结果?性质?影响?

关于变法法令内容,试让学生制作一个表格,来归纳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讲述中可对每一项内容设问,如政治方面:广开言路是什么意思?为那些人开了路;裁撤冗官,是那些官,他们会支持吗?经济方面的措施,则有什么作用?文化方面的措施,又会有什么作用?

1

科目一考试 http://km1.jsyst.cn 科目一模拟考试 仿真考试 最新试题

2

篇三: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材料、图片,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能够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复习提问:洋务运动的结果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导入新课: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于是,他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及经济原因。

自学指导:

1、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

2、公车上书的时间、要求、带头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3、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后,有哪些主要活动?

4、戊戌变法的时间。

5、变法法令的内容。

6、变法期间,遭到了哪些人的反对?

7、变法结果如何?

新课学习:

1、请学生依次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解释公车的含义。

3、出示资料:思考:“拒和”指的是什么?变法指的又是什么?

结论:“拒和”指拒绝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指改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介绍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分析君主立宪制与封建君主专制的区别。

5、对比: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区别。

结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维护封建统治。

6、材料: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写了一份万言书,阐述变法的迫切性和变法措施,这份上书没有送到皇帝手里,但全文辗转传诵,风行一时。上海、广州等地还特地刊印《公车上书记》,广泛宣传。各省举人回到本省后,也多次传播了这些言论。扩大了变法思想的影响。 思考: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7、思考:维新派为进一步宣传变法,开展了哪些活动?

8、过渡: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时候,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出示《时局图》)。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刚刚亲征的光绪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变法。

9、提问:变法的时间、法令的内容。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

课堂练习

原因: 。

序幕: 时间: ;发起人:、 。 戊结果:

戌意义:。 变维新派活动:创办报刊,如《》;兴办团体,如 。 法时间:

内容:政治上: ; 经济上: 。

文化上: ;思想上: 。 军事上: 。 性质:。 结果:失败:标志:。戊戌六君子: 等。 意义:。 板书设计

公车上书1、创办报刊 戊戌变法 顽固派发动政变

2、组织强学会

时间:1985

原因:《马关条约》签订

内容:变法、拒和

意义:揭开序幕

教学后记:

在谈感受的时候,启发的不够。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39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相关文章
  •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2新人教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公车上书的时间、戊戌变法的时间及内容、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知道维新派创办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