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移花接木--混淆时态判断的诡辩 正文 本文移动端:移花接木--混淆时态判断的诡辩

移花接木--混淆时态判断的诡辩

2019-02-20 23:26:4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 移花接木--混淆时态判断的诡辩

  “移花接木”本指把花木的枝条嫁接到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使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表现在诡辩手法上,则是混淆了时态判断的含义。

  有个人娶妻生子,高兴得不得了。过年抱着娃娃、领着妻子去丈人家拜年。丈人一家招待得很好。但这个人回来后就要把妻子给休了。妻子问他原因,他说:“我看见你娘老得满脸都是皱纹,怕你将来也是这个样子,所以还是趁早先把你给休了吧。”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过去怎样,现在怎样,将来怎样。对于如何表达事物的这种发展变化,人们形成了时态判断。

  时态判断是由时态语句表达的判断。由于现在时时态判断一般作为性质判断处理,所以,时态判断有以下四种基本形式:“过去是P”、“过去曾总是P”、“将是P”、“将来总是P”。

  时态判断之间也具有相互制约的真假关系,其中的等值关系有:

  过去曾总是P等值于并非过去非P;过去曾总是非P等值于并非过去是P;

  过去是P等值于并非过去曾总是非P;过去非P等值于并非过去曾总是P。

  将来总是P等值于并非将是非P;将来总是非P等值于并非将是P;

  将是P等值于并非将来总是非P;将是非P等值于并非将来总是P。[28]

  由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过去怎样,不等于现在怎样;现在怎样,也不等于将来怎样。同样,将来怎样,不等于现在怎样;现在怎样,也不等于过去怎样。“休妻者”的诡辩是故意混淆了时态判断的诡辩,他把将来时态的“老”混同于现在时态的“老”,但将来怎么样并不等于现在怎么样。现在只能说是现在,不能说现在等于将来。二者不能混淆。

  又据《战国策•秦策》记载:

  梁地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执政大臣,宰相)曰:“公之爱子也,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

  这是一个混淆过去时态判断的诡辩。

  “尝无子”是过去时态判断“过去曾没有儿子”,“无子之时”却可以表述为“现在没有儿子的时候”和“过去没有儿子的时候”的两个不同时态的时态判断。在“过去没有儿子的时候”,根本就不存在父子关系,自然也就谈不上父子之情;而 “子死”和“现在没有儿子的时候”,则存在有父子关系,理应当有父子之情。由于“现在无子”并不等于“过去无子”,所以“过去无忧”推不出“现在无忧”。亦即“过去无忧”真时,“现在无忧”真假不定,亦即“过去无子之时不忧”与“现在无子之时不忧”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推导关系。

  但东门吴在辩解自己的“子死不必忧”的论题时,故意把“子死”、“无子”、“子死之时”、“无子之时”等不同的时态判断像绕口令一般地混扯在一起,以轻描淡写的一句“与无子时同也”,就把不存在有父子之情的时态,偷换到了有父子之情的时态。由此才产生出这种不近人情的“子死不忧”。

  有意思的是,先秦时代的“辩者”也曾提出一个类似“子死不忧”的“奇辞怪说”:“孤驹未曾有母”。

  辩者们对“孤驹”概念进行语义分析,得出“孤驹没有母亲”的结论,继而从“孤驹没有母亲”推出“孤驹从来没有母亲”。

  先秦典籍《墨经》在两千多年前就驳斥了辩者们的这种诡辩,并从时态上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无”:一种是“无之而无”,即从来没有;一种是“有之而后无”,即曾经有过,但后来没有了。这后一种“无”是:“有之而不可去,说在尝然”。“尝然”即“曾经如此”。“已然则尝然,不可无也。”[29]

↩返回目录


移花接木--混淆时态判断的诡辩》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8824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