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浙江大学2017外国文学(2)及作业答案 正文 本文移动端:浙江大学2017外国文学(2)及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2017外国文学(2)及作业答案

2017-05-05 06:56:2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浙大远程13春外国文学(2)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外国文学(2)》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学 号: 学习中心:

—————————————————————————————

说明:

“外国文学(2)课程作业”包含从第一章至第八章的“简述题”和“论述题”。请对照作家作品、教材《世界文学史》以及其它参考书,对这些答题(尚不完整,需补充)进行更完整清晰的解释。

第一章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一)

简述题: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34年8月,苏联召开了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会议讨论了苏联文学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高尔基当选为作协主席。

作协章程规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同时给这个方法下了定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这一规定在当年对苏联文学的发展曾起了指导作用。但在卫国战争胜利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成了苏联文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长篇小说《母亲》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小说反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全景。作品展示了俄国工人运动的整个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小组的成长,人民群众的觉醒。

母亲尼洛夫娜起先是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在儿子巴威尔的影响下,出于母爱自发成为革命的同情者;儿子被捕后去送传单,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

母亲的转变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意识的觉醒,显示了革命理论和运动在教育人改造人方面的巨大威力。

2、“解冻文学” 爱伦堡195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描写一个官僚主义的厂长由于不关心工人生活而酿成事故因而被解职的故事,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生活开始出现的宽松气氛。小说从此引发了“解冻文学”思潮,出版了一批比较真实地反映现实的作品。 西方评论界把这股文学潮流称之为“解冻文学”,认为小说的结尾的“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解冻文学”开启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另一途径。

“解冻文学”思潮大约流行了十年,即因几部有争议的作品出现,导致否定,而逐步终止,其中主要争议之一是围绕着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的。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和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焦尔金游地府》(1963)也是“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品。

3、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意义 多卷集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是罗曼·罗兰早期代表作。小说以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描述了一个艺术家为人道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一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在逆境中成长起来。个性倔强坦率,又有点鲁莽,但心灵世界极其丰富。为了保持人格独立与尊严,不断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在德国,反抗爱情上的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在法国他抨击巴黎艺术界的庸俗、腐败和堕落。他和法国青年奥里维真挚的友谊、和意大利少女葛拉齐亚诗意的爱情,形象地表达了他的民族和睦的思想。

代表作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首创了长河小说;心理刻画向内心世界深化。(“不以故事为程序而以感情为程序。”)

音乐性是另一独到的艺术特色。从结构上看,《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各卷有如交响乐的几个乐章一样,分成序曲、发展部、高潮和结尾,气势浩荡,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它将德意志那种深奥、富有神秘气息的思想,意大利热情的曲调和法兰西那种细腻而丰富的节奏,层次极多的和声最完满地结合在一起。

4、《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格里菲斯形象的典型意义 德莱塞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塑造了克莱特这个利己主义者的形象。通过他的奋斗、堕落和毁灭的一生,揭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克莱德·格里菲斯是德莱塞《美国的悲剧》的主人公。小说中作者着重刻画了他从一个年幼无知、天真单纯的孩子沦为杀人犯的过程。克莱德并非生来就是坏人,但从他懂事以后,整个社会展现在他面前的却是这样一个局面:有钱的人便能享受一切,成为高尚美德的标志,别人羡慕的对象;穷困的人潦倒一生,被人瞧不起,受人欺侮,成为卑贱的象征。

作者写出了克莱德悲剧的双重性。他的堕落和毁灭既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悲剧。克莱德的典型意义在于他的形象的普遍性。他的悲剧性遭遇、他的道德沦丧、他的生命毁灭,集中概括了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年轻一代遭受社会毒害的结果。

5、“迷惘的一代”(结合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阐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代美国青年抱着把民主的旗帜插遍全球的理想去参战,结果“神圣”的战争最终不过是列强间肮脏的交易。他们觉得被国家欺骗了,信仰崩溃,自我失去了生存基础,只能靠刺激和幻想来维护。他们沉浸在艺术领域,修补、慰藉受损的自我,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等。

《永别了,武器》:表现“迷惘”主题的又一力作。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为背景,通过美国中尉亨利·弗里德里克的自述,揭露战争毁灭了人的精神,扼杀了人的爱情。小说形象地说明了“迷惘的一代”的形成过程,亨利由一个热情的青年演变为失望、空虚、痛苦、迷惘的典型。同时也贯穿了反战主题。

6、“冰山原则”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

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老人与海》的创作增添了象征意味,或者说是一种寓言。它形象地说明了:人在同外界势力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这是海明威的创作中反复表现的主题。不同的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强调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他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赢得了胜利,体现了“硬汉子”性格和精神。

小说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是写实与象征相结合。

论述题:

1、论述《老人与海》的寓意及艺术手法。 《老人与海》(1952)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小说描写古巴渔民桑提亚哥与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故事。

寓意:这个故事在实际生活中发生过。经过海明威的创作,故事增添了象征意味,或者说是一种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人在同外界势力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这是海明威的创作中反复表现的主题,不管这种外界势力是战争、自然灾害、战场上的敌人还是运动场上的对手,他的主人公,孤独的主人公,总免不了失败。不同的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强调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但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体现了“硬汉子”性格和精神。他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二三十年代所塑造的一系列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战士等“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

艺术手法:写实与象征相结合。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老人与鲨鱼的搏斗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

第二章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二)

简述题:

1、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有时也称“先锋派”文学,它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现代西方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反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现代非理性主义的种种哲学、心理学和美学思潮为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心内容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或者说表现现代社会的全面“异化”主题。在艺术上,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重形式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各种流派的探索成败得失不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论,是扩大了文学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的观念,拓展了文学把握世界和表现世界的能力。

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现代社会的全面“异化”

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社会尖锐对立,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局外感、厌恶感。(加缪《局外人》)

人与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无法深层次沟通,产生冷漠感和仇恨感。(萨特《禁闭》) 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自然彼此对立,由此产生了异化感、威胁感。(尤奈斯库《椅子》)

人与自我的异化:机械主义和分工制下现代人自我的丧失和个性的丧失;人与面具的冲突导致自我的丧失、本质的丧失;由此产生了孤独感和绝望感。(奥尼尔《毛猿》)

2、后期象征主义 后期象征主义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代表作家是瓦莱里、里尔克、宠德、叶芝和艾略特等。长诗《荒原》于1922年发表在英国《标准》杂志上,在文化界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影响。它是象征主义一部划时代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现代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里程碑。

全诗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界普遍的失望情绪,集中表现了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精神贫瘠状态。

3、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表现主义一词最早于当时巴黎举办的一个画展上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区别。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表现主义的先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鸣曲》等剧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其他主要作家及其作品: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奥地利的卡夫卡。戏剧的代表:美国的奥尼尔。奥尼尔的主要作品是《琼斯皇》和《毛猿》。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 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是美国的尤金·奥尼尔

《毛猿》(1921)是奥尼尔表现主义的代表作。通过司炉工扬克从“钢”演变为“毛猿”的经历,揭示现代人丧失自我的悲剧和无所归属的命运。

4、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伊斯和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

《尤利西斯》一书围绕布鲁姆、 莫莉、斯蒂芬三个人物混乱的意识流展开,表现了一个无聊、平庸、病态的都柏林小市民世界。

全书有意用荷马史诗《尤利西斯》来称呼,形成一种反讽:古代的冒险英雄已堕落为凡夫俗子,古代的贞妇变成荡妇,英气勃勃的少年英雄置换为颓废艺术家,以此表明西方现代社会之腐败和人性的堕落。

论述题:

1、论述卡夫卡的创作成就。卡夫卡是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卡夫卡的作品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合乎理性却又反常的世界。卡夫卡作品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孤独。他的人物总是孤独无援地处在一个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又十分渴望加入公众生活,消除孤独感。他们的悲惨境地是“人”囚禁在一个无法上诉的世界的象征。他的叙事手法的基本特点是细节的真实性和总体的荒诞性。解读卡夫卡的作品犹如穿越迷宫。

《审判》写无辜的银行职员约瑟夫·K的命运。如果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解读,这个小说是对奥匈帝国官僚制度的腐败本质和草菅人命的暴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如果从神学角度出发,认为小说中的审判是上帝对人的审判,而不是人的审判。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里的审判指的是主人公精神的内心历程。

如果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解读,小说对奥匈帝国官僚制度的腐败本质和草菅人命的暴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西方也有一些批评家从神学角度出发,认为小说中的审判是上帝对人的审判,而不是人的审判。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里的审判指的是主人公精神的内心历程,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的深层感觉。

《城堡》是一部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城堡是一个象征。那么它究竟象征什么呢?从社会学角度解释,城堡象征庞大的官僚机器。从哲学角度解释,我们把城堡看作一个异化的世界,K则是现代人的代表。从文化学角度进行解读,将《城堡》看作一个寻求家园而不得的“边缘人”或“局外人”的寓言式表达。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这个小说,将城堡看作是父亲形象的投射,权威、力量和传统的象征。而K则是卡夫卡本人的心理投射。

《城堡》,一部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主人公K是一个土地测量员,奉命进入城堡工作。城堡就矗立在前面的小山上,但道路曲折迂回,无法进入。K为了进入城堡,历经一系列艰难的探索奋斗,最终还是无法如愿。

社会学解释:城堡象征庞大的官僚机器。K是奥匈帝国治下的平民,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连起码的生存条件,获得职业、户口、安居乐业的要求都无法达到。

哲学解释:城堡象征一个异化的世界。K则是现代人的代表。他在这个异化的世界中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地位。

文化学解释:K是犹太人的代表。城堡是抽象的异乡。整部小说是犹太人寻求家园而不得的寓言式表达。

宗教式解释:小说是一部现代的《天路历程》。城堡是上帝,无所不在而又始终不露面,是非理性的存在。人的理性永远无法企及。

心理学解释:城堡是父亲形象的投射,是权威力量和传统的象征。K是卡夫卡本人的心理投射。他对父亲始终怀着一种既恐惧又崇拜的心理。

《变形记》(1912)是一个现代寓言或现代神话。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甲虫。卡夫卡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由人变形为虫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身体变成虫但仍保持人的感觉、思维,没有放弃人生责任。

第二阶段是随着身体变化,他开始放弃人生责任,自由自在爬行于天花板、墙壁和沙发角落,但仍未放弃介入家庭生活的愿望。

第三阶段他彻底放弃介入家庭和公众生活的愿望,最后干瘪而死。

通过格里高尔由人变虫的遭遇及悲惨结局,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主题。

这三部小说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即现代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环境脱节的“异化”状况。

第三章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三)

简述题:

1、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

篇二:浙江大学网络学习2016外国文学(1)离线作业(必)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2016)

《外国文学(1)》课程作业答案(必做)

第一章 古代文学

简述题:

1、简述希腊神话的内容与特征。

(一)希腊神话的内容

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

神的故事主要包括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天上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和神的日常活动的故事。 最古老的神话讲到了地母该娅和天神乌拉诺斯,以及由他们结合所生的十二提坦神,等等。这些古老的神话是原始社会杂婚时期和母权制时期的产物。后来,又形成了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系。在这一组神话中,希腊的神按照父权制氏族的方式形成一个大家族,表明那已经是氏族社会后期,也是父权制时期的产物了。

关于人类的起源,传说人类的先觉者普罗米修斯用泥土捏塑成人,从各种动物的心中摄取“善”和“恶”,将他们封闭在人的胸膛里。智慧女神雅典娜把灵魂和神圣的呼吸吹送进这有着半个生命的生物。于是,人类就这样产生了。普罗米修斯还把天火盗给人类,因此而受到宙斯的惩罚,被绑缚在高加索山崖上。

英雄传说是对于远古的社会生活和人与自然斗争的回忆,英雄被当作神和人所生的后代,不仅体力过人,而且智勇超群,实际上是部落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的代表。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主要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有名的“大力士”,“杀死九头巨蛇的怪物许德拉”,“一日间冲净三十年未清理的奥革阿斯牛圈”),忒修斯为民除害(杀死怪物弥诺陶罗斯),伊阿宋取金羊毛,特洛伊战争和奥德修斯漂泊等系统。 希腊神话故事除了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外还包括一部分关于生产知识的传说。例如普罗米修斯教人如何造屋,航海和治病的故事。也有一大部分神话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欢乐和愁苦。(例:农神得墨忒耳和爱女珀耳赛福涅的悲欢离合)

(二)希腊神话的特点

希腊神话的特点是高度人格化,人神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民族的神话不同,既不是抽象道德概念的化身,也不是阴森、怪诞、令人生畏的偶像。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不仅在造型上人神同形同性,甚至和人类一样有爱有恨,七情六欲样样具备,他们很任性,好嫉妒,爱虚荣,复仇心强,还不时来到人间同美貌的男女谈情说爱。他们同凡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长生不死,具有无比的法术和智慧,有超乎凡人的力量。(例:宙斯和伊娥的故事)

总之,希腊神话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它不仅对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对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简述《荷马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

首先,荷马史诗反映了古希腊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历史社会生活。史诗中描写的公民大会和长老议事会具有古希腊氏族社会的特征,而史诗中希腊部落英雄作为氏族贵族拥有奴隶等内容的描写,则反映了氏族瓦解向奴隶制过渡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

其次,史诗热情歌颂了英雄们的勇敢、智慧、刚毅、顽强和崇高的荣誉感、责任感,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等人物。这些英雄人物各自都有自己的个性。《伊利昂纪》中希腊方面主要英雄阿喀琉斯凶猛顽强,骁勇善战,暴烈任性,对自己的部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特洛亚方面的主要英雄赫克托耳,为了保护自己的城邦,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奥德修记》中的奥德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英雄人物。

再次,荷马史诗中已经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热爱现世生活。古希腊人也有关于冥府和乐土的观念,但谈得极少,他们不太考虑来生的问题,他们的希望在人间。二是肯定人的力量。古希腊人的思想是受到命运观和神话观念支配的。但是在史诗中,人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因素,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三是歌颂了劳动。例如赫维斯托斯锻造甲胄的场面描写,就是一首劳动的颂歌。

(二)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史诗中已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因素。史诗中人神交战,表现出幻想与现实的彼

此辉映,超自然现象描写与社会生活具体描写的相互交织。《伊利昂纪》有着对战争的具体描写,对于事情的完整叙述。《奥德修纪》中描写海上经历的部分富有浪漫的幻想,家庭生活的部分有写实的特点和抒情的气息。

史诗结构巧妙完整。作品没有从头至尾叙述十年的战争。而是采用高度集中概括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情、一段时间上。《伊利昂纪》写最后一年五十一天的事情,而比较具体描写的也只是四、五天的事情,围绕“愤怒”的主题。《奥德修纪》也把十年漂泊压缩在四十天,而具体描写只有五天。结构上比《伊利昂纪》复杂一点。漂泊和求婚两条线索平行交织。另外还采取倒叙方式,听来亲切动人。

3、简述《俄狄浦斯王》的艺术成就。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神话。它的问世标志着希腊戏剧的成熟。悲剧中既重视神和命运,又宣扬人的才智和力量,表现的是人同命运的冲突。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使用了“回顾式”的结构:不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而是在故事临近尾声时落笔,写“追查凶手”一件事。将时间(一天之内)、地点(王宫前)、事件高度整一,结构紧凑。

(二)灵活运用“发现”和“突变”技巧。据亚里士多德《诗学》,“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或仇敌关系。“突变”,指行动突然发生意外,转向与预期相反的方向。二者常结合使用。如:波吕玻斯死,报信人迎俄狄浦斯回国为王,但俄狄浦斯怕娶母,报信人“道破俄狄浦斯的身世,以安慰俄狄浦斯,解除他害怕娶母的恐惧,却造成相反的结果。”这是“突变”。忒拜牧人承认婴儿是王后交给他的,这时候俄狄浦斯才发现他杀父娶母,这是“发现”。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不应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又说,“由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可然率的事件而引起观众惊奇的‘发现’是最好的。”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简述题:

1、简述骑士文学的主要特征。

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与教会文学完全不同的一种世俗文学。它产生于十一到十三世纪。由于骑士制度的确立、骑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产生了骑士自己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准则。他们突破基督教的出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要求现世享乐,向往世俗的爱情,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骑士荣誉和侠义的扶弱除强的骑士精神以及温雅知礼的骑士风度等。骑士文学就是这种精神特征的集中反映。

骑士文学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骑士抒情诗,以骑士和贵妇人的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心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其中《破晓歌》描写天将破晓,骑士与贵妇人离别时两情依依、难舍难分的场面最为精彩。另一类是骑士传奇,以骑士征战冒险、建功立业为主要内容。主要的骑士传奇包括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特里丹和绮瑟的故事等。

论述题:

1、试述《神曲》的二重性。

《神曲》包括《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象征着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神曲》广泛地反映现实,给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同时透出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神曲》中反映出但丁世界观上的矛盾。在政治上,但丁渴望祖国能实现正义与和平,但又把希望寄托在纯粹中古的政治力量,神圣罗马皇帝身上。

在哲学观点上,他通过维吉尔的话肯定理性的局限:“谁要是希望人的理性能够走遍三位一体的神所走的无穷的道路,谁就是疯狂。”然而,又通过尤利西斯的话,认为人类“生来不是为了象兽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这是人文主义思想。

在生活态度上,他一面把现世生活看成是来世永生的准备,把代表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圣者放在最高的天上;但另一方面,诗中主要还是表现了他对现世生活的兴趣。

在对待诗中人物的态度上,他一方面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把保罗和弗兰齐斯嘉作为犯淫乱罪的人放在地狱里,但同时又对他们的命运极度同情,以至晕倒过去。维吉尔作为异教徒,被放在地狱外围“悬狱”里,不能升天国,可是但丁把他选为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称他是“拉丁人的光荣”、“其他诗人们的荣誉和光明”、“智慧的海

洋”,对他怀有无限的尊敬和热爱。对于“悬狱”里的其他希腊和罗马诗人、哲学家、政治家等也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敬意。凡此种种矛盾,都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个诗人的矛盾。

在艺术方法上,《神曲》具备了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色,又表现出近代文学的新的艺术特色。

《神曲》采用了中古文学常用的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书充满了象征和寓意。《神曲》的艺术结构严密,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所有这些匀称的结构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并不是从作品本身的内在必要性产生的。

然而,《神曲》对于地狱、炼狱、天国的描写不象中古一般文学作品那样模糊混乱,而是构思明确、想象丰富。三个境界的性质不同,因而色调也各不相同。作品对自然的描写也极富画意,足见但丁对自然美的敏感。这一点也是他作为新时代诗人的特征。另外,《神曲》是用意大利民族语言撰写的,这打破了正统的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的统一起过很大的作用。因此,但丁成了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而这一点也是近代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简述题:

1、简述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主流,它的基本特征包括:

(一)人文主义文学以反封建、反教会、反禁欲主义、争取个性自由、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罪恶为中心主题。

(二)人文学院文学的创作方法:从现实生活出发,把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统一起来,具有世俗性和时代感。创作方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也有浪漫主义的。

(三)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个性特征更加明显,人物性格往往会有所发展,直接从矛盾的冲突中塑造人物。

(四)人文主义文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都采用本民族的语言写作,不用拉丁文。人文主义文学创作了许多新的体裁,如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十四行诗、随笔等多种形式,为欧洲文学各种体裁的发展奠定基础。

2、简述堂吉诃德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重要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著名小说。作品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的形象。

堂吉诃德的性格具有矛盾的二重性:是喜剧与悲剧形象的结合体。

首先,是个脱离实际、耽于幻想的喜剧形象。堂吉诃德要恢复过了时的骑士精神,用主观幻想代替现实。他把风车当巨人,把客店当城堡、把羊群当军队、把苦役犯当当受害的骑士。他行为荒唐、鲁莽,从来不知道吸取失败的教训,他从不考虑对方是否强大,总是单枪匹马地蛮干,得了害人又害己的结果。

同时,又是一个悲剧形象。他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废除了私有制、人人平等的社会;他行为的动机是为了扫除人间不平;他为了追求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都与封建社会的骑士精神并不一致,显示出人文主义的光辉。

堂吉诃德性格中的矛盾正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西班牙社会矛盾的反映,也表现了作家人文主义思想的进步和局限。

论述题:

1、试析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这是一出根据中世纪的宫廷复仇故事改写的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其悲剧根源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作为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具有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他曾经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对于世界和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曾满怀激情地称颂:“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时,哈姆雷特是一个“快乐的王子”,他对爱情,对友谊、对人性都有一整套人文主义的观点。

然而,现实中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使他的理想遭到幻灭,父死母嫁、鬼魂道出阴谋,叔父是弑君篡位的魔鬼,同时又是乱伦的奸贼。这使他从原来理想的境界跌入现实的万丈深渊。原先那个阳光普照的光明世界变成了陋行败德

普遍流行的荒场。坚贞的爱情,忠诚的友谊,一个人文主义者所宝贵的生活理想,都开始破灭了。他感到忧郁:“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此时,哈姆雷特成了“忧郁的王子”。

“现实和理想的不相适应”造成了他的忧郁,“审慎的思辨”导致了他的行动的延宕。鬼魂出现后,他找到了罪恶的制造者,并立意报仇。但他立刻把个别和普遍现象联系起来,看出这是一个“整个时代脱榫”的问题。他决定把个人复仇和“重整乾坤”的历史责任结合起来,但又感到力不胜任,诅咒命运。“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任务的艰巨使他迟迟不能行动。另外,鬼魂是真是假也令他犹豫不决。

尽管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并且认为自己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但他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思考多于行动。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表现了哈姆雷特的困惑,反映了哈姆雷特的内心斗争。他的理想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不愿也不能放弃,因而造成不可解决的内心矛盾和悲剧结局。正如黑格尔所言:“哈姆雷特在内心上是不果断的,可是他所怀疑的,并不是他必须做什么,而是他怎么去完成这件事。”这也反映了人文主义者自身的矛盾。

哈姆雷特的悲剧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剧中形成尖锐冲突的两种社会力量悬殊。代表进步的社会势力的哈姆雷特尽管为人民所爱戴,但他孤军奋战,他只想用个人力量来拯救世界免受邪恶的蹂躏。“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而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社会恶势力过于强大,上至波洛涅斯大臣,下至哈姆雷特的同学甚至情人都成了克劳狄斯利用的工具。强大的恶势力把哈姆雷特王子的人文主义大厦击得粉碎,使他要实现重整乾坤的历史任务成为不可能。因此,悲剧在人文主义和现实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简述题:

1、简述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包括:

(一)、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古典主义作品大多描写主人公的感情与家族责任或国家义务的冲突,表现感情服从责任,个人服从义务的主题。不少作品直接歌颂国王贤明,或者由国王充当矛盾的裁决者和调停人。对于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非法活动加以犀利抨击,表现出拥护中央王权的强烈政治倾向性。

(二)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主张要以理性去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誉观念的矛盾,因而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有的作家将吝啬、伪善、淫邪等等看作是不符合理性的情欲横流,力求加以讽刺。

(三)尖锐地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古典主义作家敢于揭露社会上的恶习和弊端,对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罪恶活动的不法分子和团体给予毫不留情的打击。尤其是喜剧,主张在笑中移风易俗。

(四)在艺术规范和标准上,要求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戏剧需围绕单一的剧情进行,排除一切次要的插曲;在一天中进行;在一个地点进行。“三一律”的创作规则是建立在对希腊古典戏剧创作规则的曲解上的。 “三一律”虽有使剧情集中,冲突尖锐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束缚。此外,古典主义对文学体裁作出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和民间文学,反映了一种贵族观念。

2、简述《伪君子》中的达丢夫形象。

《伪君子》的中心人物是达丢夫。他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假虔徒、伪君子的典型。莫里哀集中笔力,通过答丢夫言行表里的矛盾,逐层剥析这个伪善者的本质。

首先,通过前三幕的冲突,作者揭示出达丢夫不是什么苦行僧,而是一个贪食、贪财、贪色之徒。

其次,作者进一步撕破他伪善的画皮,暴露其狡黠、奸刁的特性。

最后,作者揭露了达丢夫伪善的危害性。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简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简述哲理小说的特征。

哲理小说是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其特点在于艺术形象与哲理的融合。

著名的哲理小说有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狄德罗《拉摩的侄儿》、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等。在小说中,作者常常通过传奇的故事来影射、讽刺社会现实,反对封建专制制度,阐明哲理和宣传启蒙思想。其手法灵活多样,语言简洁,生动活泼;但由于忽视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成为作者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因此作品也就缺乏艺术感染力。

2、结合具体作品阐述狂飙突进文学的特点。

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 und Drang)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提倡自然、感情和个人主义,主张民族统一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通过一个感伤的爱情故事,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阴谋和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市民悲剧。作品通过贵族青年斐迪南与平民之女露易丝的爱情悲剧,写出了平民与特权贵族的矛盾冲突,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

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的作品往往取材于本民族历史,倡导表现上的民族风格,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是德国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

论述题:

1、试论浮士德形象的哲学意义

《浮士德》描述浮士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通过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歌德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热爱生活的过程,描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浮士德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浮士德在寻求真理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内涵集中表现了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通过浮士德的知识悲剧,歌德回顾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觉醒过程。浮士德在中古时期的书斋里觉醒,面对欢乐的人群,大声呐喊:“这儿我是一个人,我敢是一个人!”而且强调行动,把《圣经》里的“泰初有道”译成“泰初有为”,对一切都采取积极的态度。在爱情悲剧中,浮士德对爱情的欢愉的追求,曾经是早期人道主义者热情歌颂的主题。然而浮士德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他从个人的爱情悲剧中走出来,是一次精神上的升华,由小我走向大我。政治悲剧反映了成熟的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及其对封建王权又斗争又妥协的双重性。美的悲剧是对资产阶级艺术道路的回顾和反思,海伦的消逝表明了从古代艺术中寻求美的理想的破灭。事业悲剧则反映了启蒙学者肯定人用自己的劳动改造社会、建立理性王国的主张。这样,浮士德在从个人的天地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几度磨练,几经失败,最终在自由劳动中认清了生活的意义:“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的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总之,浮士德的经历是对于三百年的资产阶级思想发展史的回顾和总结,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的艺术概括。

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他曾经解剖自己的内心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附着这个尘世,另一个要猛烈地离去凡尘,向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这是说,浮士德既有崇高向善的一面,又有卑俗驰糜的一面。但以前者为主导。卑俗的一面使他常为靡菲斯特所诱惑,但向善的主导面又决定他终能战胜诱惑,走向新的境界。因此,他能够不断克服弱点,实现自己的追求。浮士德身上的“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与外界的矛盾,体现了歌德的辩证法思想,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在于向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净化,为追求崇高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篇三:外国文学(2)离线作业[1]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外国文学(2)》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学 号: 学习中心:

—————————————————————————————

说明:

“外国文学(2)课程作业”包含从第一章至第八章的“简述题”和“论述题”。请对照作家作品、教材以及其它参考书,对这些答题进行更完整清晰的解释。

第一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一)

简述题:

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在逆境中成长起来。个性倔强坦率,又有点鲁莽,但心灵世界极其丰富。为了保持人格独立与尊严,不断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在德国,反抗爱情上的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在法国,又反抗将艺术市场化、商品化的现实。最后在宗教音乐中找到心灵的和谐和宁静。 小说反对帝国主义的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主张人类和谐一致的人道主义理想。作者通过克利斯朵夫和法国青年奥里维的友谊,和意大利妇女葛拉齐娅的富于诗意的爱情,形象地表达了他的民族和睦的思想。

2、“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代美国青年抱着把民主1、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意义: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的旗帜插遍全球的理想去参战,结果“神圣”的战争最终不过是列强间肮脏的交易。他们觉得被国家欺骗了,信仰崩溃,自我失去了生存基础,只能靠刺激和幻想来维护。他们沉浸在艺术领域,修补、慰藉受损的自我,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等。

3、“冰山原则”: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论述题:

1、论述《老人与海》的寓意及艺术手法。

答:寓意:这个故事在实际生活中发生过。经过海明威的创作,故事增添了象征意味,或者说是一种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人在同外界势力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这是海明威的创作中反复表现的主题,不管这种外界势力是战争、自然灾害、战场上的敌人还是运动场上的对手,他的主人公,孤独的主人公,总免不了失败。不同的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强调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但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体现了“硬汉子”性格和精神。他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二三十年代所塑造的一系列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战士等“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

艺术手法:写实与象征相结合。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老人与鲨鱼的搏斗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

第二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二)

简述题: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2、“解冻文学”:西方评论界把这股文学潮流称之为“解冻文学”,认为小说的结尾的“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解冻文学”开启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另一途径。 “解冻文学”思潮大约流行了十年,即因几部有争议的作品出现,导致否定,而逐步终止,其中主要争议之一是围绕着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的。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和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焦尔金游地府》(1963)也是“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品。

论述题:

1、分析《静静的顿河》中的葛利高里形象。

答:

第三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三)

简述题:

1、现代主义文学

答: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有时也称“先锋派”文学,它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现代西方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反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现代非理性主义

的种种哲学、心理学和美学思潮为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心内容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或者说表现现代社会的全面“异化”主题。在艺术上,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重形式创新。

2、后期象征主义:后期象征主义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代表作家是瓦莱里、里尔克、宠德、叶芝和艾略特等。

3、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表现主义一词最早于当时巴黎举办的一个画展上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区别。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表现主义的先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鸣曲》等剧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其他主要作家及其作品: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奥地利的卡夫卡。戏剧的代表:美国的奥尼尔。奥尼尔的主要作品是《琼斯皇》和《毛猿》。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

4、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伊斯和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

论述题:

1、论述卡夫卡的创作成就。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卡夫卡的作品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合乎理性却又反常的世界。卡夫卡作品的人物都是些奇形怪状的人物,他们的精神十分孤独,又十分渴望加入公众生活,消除孤独感。他的叙事手法的基本特点是细节的真实性和总体的荒诞性。解读卡夫卡的作品犹如穿越迷宫。《城堡》是一部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城堡是一个象征。那么它究竟象征什么呢?从社会学角度解释,城堡象征庞大的官僚机器。从哲学角度解释,我们把城堡看作一个异化的世界,K则是现代人的代表。从文化学角度进行解读,将《城堡》看作一个寻求家园而不得的“边缘人”或“局外人”的寓言式表达。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这个小说,将城堡看作是父亲形象的投射,权威、力量和传统的象征。而K则是卡夫卡本人的心理投射。


浙江大学2017外国文学(2)及作业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428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浙江大学2017外国文学(2)及作

    浙大远程13春外国文学(2)离线作业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外国文学(2)》课程作业姓名:年级:学号:学习中心:—————————————————————————————说明:...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