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太空探险任务
“太空挑战”场地赛规则 一、比赛规则 “太空挑战”场地赛要求选手使用自己搭建的机器人,运行自己编写的控制程序,去完成特 定的场地任务。 1. 参赛人员:比赛以组队参赛的方式进行,参赛队伍人数及年龄等须符合比赛规则要求。 比赛中选手的分工可以不同,但都必须参与比赛的全过程并承担明确的任务。场地赛进 场人员为 1-2 名。 2. 器材要求:参赛队机器人的控制器必须为“EV3控制器”。其他器材(包括马达和传感器) 必须是LEGO MINDSTORMS(NXT或EV3)系列套装中的组件。 3. 比赛时间:每场场地赛时间为 120 秒。
4. 比赛任务:场地赛共有 7 项任务。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选手操控机器人从场地上的基 地出发完成任务,出发次数不限,每次出发进行的任务数量及顺序不限,每个任务完成 的次数不限。但“启动发射”为最后一个任务,完成成后比赛结束。 基地示意图:基地指图中灰线内的范围 5. 计分方式:完成或部分完成每一项任务将获得相应的得分。得分的条件是在比赛结束裁 判计分时,场地物品呈现出得分要求的状态。 6. 比赛开始:在裁判员发出比赛开始的指令后,计时开始。选手在比赛准备就绪后,在机 器人首次出发前应向裁判员提出申请,对在裁判员未发出出发指令前擅自操控机器人出 发者,成绩无效。 7. 选手行为:选手不得触碰除基地内的机器人以外的任何场地物品。当机器人部分或全部 出基地后,选手不得触碰机器人。 8. 营救机器人:每次营救机器人时该次得分无效,且选手只能将机器人取回基地重新出发。 9. 机器人行为:每次出发时,机器人须完全在基地内(机器人的垂直投影完全在基地内)。 机器人完全出基地后(机器人的垂直投影完全在基地外)才能进行任务动作。 10. 比赛排名:根据比赛单场成绩最高分的分数高低排名。分数相同的以该场(最好成 绩的场次)所用时间为准,时间短的领先。分数及时间都相同的,该场所受处罚次数少 的领先。分数、时间及处罚次数都相同的加赛(能分出排名的情况下,加赛只进行一场)。 11. 比赛处罚: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作为犯规处罚,每次处罚扣 10 分:
(1)比赛开始后,选手碰撞或移动场地物品等; (2)营救机器人; (3)机器人出发后,选手再次触碰机器人的任何部分, 或妨碍机器人的自主行为。 12. 比赛结束: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本场比赛结束。选手应根据裁判员的指令,及时 携带自己的设备退出比赛场地:
(1)选手确认已完成比赛,向裁判员明示比赛任务完成时; (2)“启动发射”任务一旦被完成,视为比赛结束; (3)比赛时间结束; (4)任何违反比赛规则行为出现; (5)其他裁判员认为有必要结束比赛的事件发生后。 二、比赛任务说明 任务一:激活通信 任务说明:通过机器人推送卫星天线下方的红色横杆,使卫星天线保持竖直。 得分要求: 10 分——卫星天线明显离开了初始位置,但未达到水平方向及以上。 20 分——卫星天线达到水平方向以上。最终角度未在竖直方向两侧各 10 度内。 30 分——卫星天线最终角度在竖直方向两侧各 10 度内。 任务二:集合队员 任务说明:将飞行指挥官(白色小人)从月球航天基地带回并放置在基地区域,飞行指挥官 和底座的位置随机放置。 得分要求: 10 分——非指定的专家的底座与航天基地分离。 20 分——非指定的专家底座未与航天基地分离;飞行指挥官的底座与航天基地分离,但没 有放置在基地区域。 30 分——非指定的专家底座未与航天基地分离;飞行指挥官放置在基地区域。 任务三:解救 MSL 机器人 任务说明:将 MSL 机器人从斜坡上解救出来。 得分要求: 10 分——MSL 机器人的一部分离开上斜坡并接触到下斜坡。 20 分——MSL 机器人的一部分接触下斜坡,并且接触到火星表面。 30 分——MSL 机器人通过下斜坡,并且 6 个轮子全部接触到火星表面。 任务四:将卫星发射到轨道中 任务说明:将宽带通信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上,卫星需要进入标定区域。 得分要求: 10 分——通信卫星保持直立且接触基地外的场地纸,但卫星主体垂直投影未覆盖标定区域。 20 分——通信卫星保持直立卫星主体垂直投影部分覆盖标定区域。 30 分——通信卫星保持直立卫星主体垂直投影完全覆盖标定区域。 任务五:取回岩石样本 任务说明:收集三块岩石样本。在要求的三块岩石样本中,其中两块取自火星土壤,第三块 取自附近的称为灶神星的小行星。 得分要求: 10 分——有一块岩石被带回基地。 20 分——有两块
岩石被带回基地。 30 分——全部三块岩石被带回基地。 任务六:保证能源供应 任务说明:机器人通过旋转手柄展开太阳能电池板。 得分要求: 10 分——机器人转动了旋转手柄,电池板明显展开但未完全展开。 20 分——机器人转动了旋转手柄,电池板完全完全展开,但未保持竖直。 30 分——机器人转动了旋转手柄,电池板完全完全展开并保持竖直。 任务七:启动发射 任务说明:为机器人编程,使其按下发射按钮并启动发射顺序,使火箭到达火星并激活火星 通讯站。 得分要求: 10 分——火箭垂直投影完全离开地球区域,未到达火星区域。 20 分——火箭垂直投影完全离开地球到达火星区域,但通信站未被火箭激活。 30 分——火箭到达火星区域,并且通信站被火箭激活。 注: 1. 《规则补充说明》与本规则不同之处,以《规则补充说明》为准。 2. 比赛组委会对比赛规则有最终解释权。
篇二:第8课 宇宙探险
第8课 宇宙探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是人类太空探险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条件;
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人造卫星的分类及其用途;
各国进行宇宙探险的概况;
理解:宇宙探险的原因、意义;
人类不同探险阶段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提取教材和教师讲述中显性、隐性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依据史料,从具体史实出发,推导出相关结论,完成从“史实”到“史识”的学习过程。
通过对人类所面临困境和月球资源描述,分析整理总结人类开发月球的原因、意义
通过对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置疑介绍,树立培养“史由证来”的证据意识和敢于置疑历史的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类走出长期生活的地球,这是在生产力发达、科技日益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又促进了其发展。人类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发现精神帮助人类创造美好未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结果;人类开发月球的意义;人类探测火星的真正目的
教学难点:人类进入太空探险所必须的条件;开发月球的积极意义;开发火星的目的
【教学设计】
1 导入:5分钟
以2006年8月24日冥王星排除出太阳系这一新闻导入
同学们,初中地理课上我们都学过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分别是哪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画出九大行星图
从这副简易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冥王星位于太阳系的边缘。长期以来,天文学家对冥王星疑云重重,它原先是不是海王星的卫星呢?今年的8月24日,在布拉格参加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75国2500名天文学家投票决议,取消冥王星的行星资格。因为它的轨道和海王星有重叠,它被降级为矮行星。(展示现在八大行星图)
多年来人们对冥王星的争论终于尘埃落定。从中可见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断深入,宇宙神秘的面纱正逐渐被人类揭开。
抬头仰望,浩瀚星空,引发人们无限遐思。我们从小就知道嫦娥娘娘怀抱玉兔住在广寒宫,月亮上有棵桂花树,它的修剪工作由一个叫吴刚的包办;相信每个同学都知道自己的星座,甚至还有人迷星相说的。过去有部卡通《圣斗士星矢》,大家看后发现怎么不少星座的守护神和希腊神话里的神同名同姓?能够像鸟儿天上飞,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
2.梦想开始的地方――飞天 10分钟
小时候我们写作文就会用“天似穹庐”这四个字,我们的老祖先一直相信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一直向前走总有一天能走到天涯海角。在长夜漫漫的欧洲中世纪,绝对权威的教会绝对相信“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直到波兰科学家哥白尼耗尽毕生心血研究证明“日心说”,给大家洗脑“太阳才是所有天体的中心”。在他辞世前夕把《天体运行论》公布于世,人类才对天空的自然规律略知一二。敢于和教会叫板的大有人在,布鲁诺甚至大胆猜测宇宙无限,伽利略随后就以实际观察证明,刻卜勒则用数学方式表示出行星与卫星之间按一定轨道运行。一个苹果砸在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年轻人头上,于是就有了伟大的“万有引力理论”!这个理论非同一般,后来人造卫星能够上天,人类能进入外太空,全仰仗它的功劳。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标志经典力学的诞生。上个世纪初,公认的人类最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对别人来说这是个及其高深的理论,不过爱因斯坦解释说“如果你坐在火炉上,两分钟就像是两小时;但你若和一个熟悉的朋友聊天,那两个小时就像是两分钟。”天文学物理学的发展,为人类飞向太空奠定了科学基础。
1857年,“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在俄国一个林业职员家庭。他的人生坎坷,不断遭遇pk,堪称“男版大长今”。9岁时就因猩红热双耳失聪,在母亲的教导下读书认字,可不久母亲又病故。父亲对他管教粗暴,一系列变故使他性格孤僻。但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打开另一扇窗,在天文学领域他有独到的见解。他曾经用木桶做过比喻:“让我们假设一个装满压缩气体的大桶子,如果扭开桶子的一端的活门,那幺气流就会不断地从大桶中冲出,把气体质点推向空间,气体的弹性也同样不停地推动着大桶”。这个设想的大桶,正是现今飞船的粗糙模型。上个世纪初他就提出了火箭飞行的理论,1926年美国人哥达德点燃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但仅上
升12米。德国人对火箭做了极大改进,首先将比较成熟的火箭技术应用于导弹。不过最后解决火箭达到第一速度这一难题的仍然是苏联人。1957年,苏联科学家科罗廖夫在一枚洲际导弹四周捆绑四台助推火箭。
科罗廖夫是苏联ss-6洲际导弹的首席设计师,和军事目的相比,他似乎更感兴趣太空飞行。1956年他听说美国打算发射一颗“先锋者”卫星,立刻向苏联政府汇报,希望政府能批准赶在美国人前头发射。一开始苏联政府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不过57年的时候同意了,批准科罗廖夫全权负责。苏联宣布了,他也要发射一颗人造卫星,作为向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小小献礼。1954年地球物理国际会议召开,建议57-58年为国际地球物理年,有关国家在此期间研究发射人造卫星。不过当时苏联宣布这一宏伟壮举的时候,舆论和媒体都不怎么看好它,苏联方面也没有过多的透露有关资料。1957年8月3日,苏联成功发射了ss-6洲际导弹,在第二次成功试射后,总设计师科罗廖夫最后批准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宇宙一号”。本来苏联是打算发射第一颗卫星研究太空和地球的,好好挫挫美国人的锐气,但实际上这颗卫星的研制比原计划要迟,又听说美国那边的“先锋号”发射在即。为了抢在美国人前头,斯拉夫人决定先要速度再讲效度了,改发射一颗球面卫星来代替原先那颗设计复杂、功能全面的卫星,结果这颗球面卫星就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宇宙一号”人造卫星。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轰动世界,令美国人大跌眼镜,标志人类进入太空的开始,数百年来人类的飞天梦终于实现。
科技发展到今天,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远不止苏联和美国,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我国的太空探索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样,卫星的数量种类质量都大大提高:我们知道有通信卫星,传送电视节目信号,不然我们怎么能够同步观看世界杯,东方卫视湖南卫视,上星上的什么星?通信卫星了;还有用于科学研究的卫星,研究南极上空臭氧层就需要科研卫星;用于观察的卫星,这类卫星就厉害了,无孔不入,全球定位系统的作用强大,不然萨达姆躲在地下怎么还能被挖出?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掘地三尺也能把你挖出。”03年欧洲太空署发射的“SMART-1(智能一号)”卫星更是有着非凡的任务,这里先设个小伏笔,后面会有讲解。
再回到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给美国人造成极大压力。舆论的压力,民众的压力,苏联的光辉形象频频出现于国际舞台。Uncle Tom坐不住了,赶紧建立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开始美国人对如何打翻身仗还是一头雾水,总统和国会指引航向:把宇航员送入太空。
3.梦想更进一步――奔月 15分钟
赫鲁晓夫认为,在航天科技上超越美国,将会在政治经济上影响第三世界和不结盟国家,也奠定它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人也见识到太空竞争的政治影响。于是双方开始pk,他们都把下一个目标锁定这
里――月球(运用太阳系八大行星图)人类开始向更为广阔的宇宙空间进发,越来越远离地球。
人类似乎对月球有特殊的情愫,中国人更是钟爱月亮,中秋赏月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月亮确实也值得人们的厚爱,月球土壤中有丰富的硅、铝、铁、钙以及钛、锰、镁、铬等元素的氧化物,有地球上稀有的“清洁”核燃料氦-3,在月面上可直接利用太阳的辐射热获得熔炼矿砂的高温,太阳能发电的效率也比地球上高得多。这些都是建设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月球上的高真空环境,没有有机物污染,对生命科学实验研究非常有利。月球直接承受太阳宇宙辐射,没有大气、磁场和振动影响,重力波强度只有地球的1/10—1/9。这些是探测中微子、引力波,进行带电粒子加速和高速碰撞实验研究、核聚变实验研究等的有利条件。月球上没有大气带来的各种影响,自转速度小,重力只有地球的1/6,地震也很微小,没有尘埃污染,有漫长的黑夜和极低的温度,在月球背面更没有人造光源和无线电波的干扰。这些都是有利的天文观测条件。
1957年的11月,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卫星“宇宙二号”,这颗比第一颗更具有科研价值。在它的增压舱里装有一只用来试验的狗,它的名字我想大家一定很熟悉(写下英文LYCRA,学生认出是“莱卡”)这说明苏联有想法把生物体,包括人类送上太空。有想法就有行动,1961年的4月,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环绕地球一周后返回,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美国这个时候在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技术方面都落后苏联,胜过苏联必须要有大的行动,于是美国人一狠心,一咬牙,一跺脚,实施了20世纪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1961年5月到1972年12月,阿波罗登月计划历时11年半,耗资250亿美元,参与的主要公司达两万多家,120所大学左右,成为美国继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之后的又一个高度综合性的大型科学工程。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接着他用特制的70毫米照相机拍摄了奥尔德林降落月球的情形。他们在登月舱附近插上了一面美国国旗。接着,宇航员们装起了一台“测震仪”、一台“激光反射器”……在月面上他们共停留了21小时18分钟,采回2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7月25日清晨,“阿波罗11号”指令舱载着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溅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类首次登月宣告圆满结束。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置疑这次登月的真实性,尤其在NASA宣布有关资料和照片都不幸丢失后,更增加了人们的怀疑。前面我们提到的“智能一号”探测卫星,它的职责除了为未来的国际登月计划搜集资料,更重要的它要飞越“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在月球的降落点,观察月球表面究竟有没有这艘飞船的遗留物,以确定美
国人在1969年7月21日那天,究竟有没有真的登上月球!据美国一家权威的社会调查机构统计:竟有约2500万美国人认为:所谓美国人先后6次登上月球,是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制造有一科技发展史上空前的大骗局。 曾在阿波罗计划中工作过的比尔〃凯恩教授,最近写了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书,书中对阿波罗登月计划列举了以下一些重大疑点:
1.没有大气折射的月球上看星星应该更加明亮清晰,可许多所谓“登月照片”的太空背景上却看不到一颗星。
2.登月飞船降落时,火箭发动机的巨大推力应在粉尘遍地的月球表面留下明显的痕迹,而在照片中却看不到。
3.在一些照片上,近景与远景之间有一条不易察觉的线,使人联想到电影特技中的“褪光描画”法,即画出远景再运用光与影来遮掩。 如果登月飞行是假的话,那是用什么手段来瞒住全世界数亿电视观众的呢?比尔〃凯恩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随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同学们如若有兴趣可以上网搜集有关内容,我们不妨课后小小讨论,到底有没有“阿波罗登月”,不管是真是假请拿出证据来。
现在我们暂且不管它是真是假,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类已具备了登上月球的能力。地球上人口日益膨胀,资源越来越匮乏,能够有效利用月球资源,也算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条路径了。美国科学家设想在月球上建立前哨,日本科学家则想先让机器人把燃料 通信设备送往月球,让机器人先为人类开垦月球,一切打点妥当后人类才冲上云霄,移民月球。听上去像是人类的又一次大殖民,anyway人类的生存空间总是得到拓展。奇奥科夫斯基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我们也总不能生活在摇篮里,我们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二三百万年,一直生活在摇篮里的婴儿总要有长大探出脑袋看看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已经到达了月球,我们还要我们更精彩的世界。
4.梦想飞翔――探测火星
(讨论外星人激发学生兴趣)ET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是外星人。cctv-10科教频道曾有过一档探索栏目,专门访问那些自称和外星人有过亲密接触的目击证人。有一个故事我印象满深刻,“是谁背着我飞行”,好像是一个河南的老汉说有几年中他曾经到过哪些地方,全是梦境般。(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关于到底先是上月球还是上火星,科学家们是有过争论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大家讨论火星的特征)
火星的自然条件比月球更接近地球,火星与地球可以说是一对在宇宙中遥望的“兄弟”,03年的8月27日,这对好兄弟有了一次“最亲密接触”――火星冲日。就是说那一天火星位于日地连线上并且在地球同位于太阳的一侧,太阳地球火星三点一线。这万载难逢的一天被称为“火星日”。火星有坚固的表面,有大气和四季交替变化,昼
篇三:《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光辉中心小学 耿会娟
一、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单元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隶属于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里的第五小节“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星体”部分。本单元主要内容有《登月之旅》、《太阳系大家族》、《看星座》、《探索宇宙》、《地球以外有生命吗》五部分内容。而《探索宇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中的第四课。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1、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2、介绍运载火箭。3、介绍各种航天器,包括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实验卫星、宇宙飞船和星际探测器。4、介绍探索太空的英雄。5、认识航天事业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登月之旅》、《太阳系大家族》、《看星座》等相关知识,对宇宙、月球、太阳系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和过程也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探索宇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发展想象力,建立抽象的空间观念,应该不是很艰难的。所以,凭借学生具有的初步的理性思维和上网查询能力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就会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让课堂充满活力。
三、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3、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4、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5、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6、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并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望远镜、火箭、航天器、太空人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习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宫中的很多故事真是精彩,让我们大家百看不厌。这就是古人对太空世界的一种精彩的描绘,说明了古人也想了解神秘的宇宙。
2、讲述:无边无际的宇宙,它究竟藏着多少奥秘?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宇宙的真面貌。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板书课题:4、探索宇宙
3、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二)引导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2)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3)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说明古人对天地产生最初的思考,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4)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知道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怎样构成的,为此一直在努力地进行探索。虽然探索宇宙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在各国科学家的努力
下,目前在各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下面,我们来看看人是怎样观察宇宙秘密的。
(2) 提问:人类是最初靠什么来观察宇宙、观察天体的?(望远镜)
(3)介绍望远镜的发展: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全班交流、汇报人类从肉眼观察-----第一架望远镜-----各种现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尤其展示现代望远镜的先进功能及特点。
①天文望远镜 ②光学望远 ③射电望远镜 ④太空望远镜
(4)教师讲述:1610年1月10日,伽利略用第一架望远镜观察到了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情况,其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他看到了在木星周围有4颗卫星围着它转动。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地球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绕地球转动的。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更远的天体。(5)谈话: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不满足于在地面观测,更想冲出地球,飞向宇宙近距离探个究竟。一个可喜的消息传来了----人类冲出了地球,这个梦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实现了。
(6)提问:人们凭借什么冲出地球的呢?(运载火箭)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火箭的发展史。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全班交流、介绍火箭的发展史,重点介绍多级火箭的结构及发射过程,教师进行整理。
(7)讲述: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躺在摇篮里。现代航天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将人们带进了崭新的航天时代,让人们有机会探索更加遥远的宇宙深处,了解到更多有关宇宙的信息。刚才我们了解了运载火箭的发展史,那么人类又是用什么来探测宇宙信息的呢?(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整理)
航天器: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卫星、宇宙飞船及各种探测器
(8)教师补充介绍:人造卫星是利用火箭发射、围绕地球转动的飞行器,在人造卫星上安装各种观测仪器,既可以观测地球上的情况,又可以观测宇宙空间的情况。目前,只有少数国家能发射人造卫星。我国近些年来,已成功地发射了很多颗卫星,并且能使它们自动返回地球。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都是以火箭作动力的载人宇宙飞行器,人们乘坐它可以飞往更远的宇宙空间去观察,甚至可以登上其他星球。现在,人们已经成功地
登上了月球;将来还会登上其他星球。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人们探索到很多宇宙的秘密。
(9)讨论:
①根据以上情况,请你总结一下,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由错误到正确,由少到多,由近到远,由现象到规律。)
②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为什么能不断发展?(一是人们前仆后继、一代一代的苦苦探索,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为人们的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2、认识探索太空的英雄
(1)讲述:在探索太空的历程中,我们应该铭记这样一些名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 ,踏上太空探险之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太空英雄。
(2)根据学生介绍,用多媒体逐次播放:
万户------加加林------阿姆斯特朗-----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遇难的太空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探险图(最好播放神5、神6的视频)
在播放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这些英雄冒着生命危险探险的大无畏精神。
(3)谈话:看了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你想对这些英雄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3.了解中国航天大事记。(学生自由默读补充资料)
4、拓展性讨论:
人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这样做是否值得?
(三) 总结:人类正逐渐向宇宙的深处进军、探索,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到宇宙空间,接近遥远的星球,探索更多的宇苗奥秘。然而,浩瀚的宇宙总让人感到神秘和无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吧!
(四)布置作业
1、阅读有关宇宙秘密的书籍,把相关的资料、故事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2、收集各种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及文字介绍等资料,办一个小小展览会或办一份手抄报。
七、教学评价:
在《探索宇宙》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资料给学生视觉冲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宇宙的迷人,宇宙的神奇,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留下足够的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学得尽致,教师教得尽兴。此外本课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抽象难想像难理解,因而课前我收集了大量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及文字资料。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古今能同时呈现,使“宇宙”变得亲近,更利于学生理解。通过图片资料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宇宙的神奇,在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懈努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介绍了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拓展延伸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出一份手抄报,既了解中国探索宇宙的历程以及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教学中仍有一些遗憾的地方:
在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即教学难点的突破上,最好采用边讲解边画简笔画的方式或用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好一些,以弥补课件的局限性。
八、设计特色简述:
本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图片资料视觉冲击下,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宇宙的迷人,宇宙的神奇,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的教学的重难点。
1、以谈话导入,与学生聊西游记中能上天入地的神话人物,从而很自然而然地引出古人探索宇宙靠的是想像。也由此而引入从古至今人类从没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教学也就一步一步地沿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进行:望远镜——运载火箭——航天器——太空英雄。
2、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本课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抽象难想像难理解,因而课前我收集了大量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及文字资料。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古今能同时呈现,使“宇宙”变得亲近,更利于学生理解。
3、课堂讨论的设计切合学生心理特点。“你认为探索宇宙有什么困难?”、“探索宇宙,有时会牺牲生命,你认为值不值得?”等等,这些问题,既让学生对宇宙展开充分的想像力,又让学生思考探索宇宙需要什么准备,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收集人类探索太空
《太空探险相关资料课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15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