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农学论文 正文

农学论文

2017-03-01 05:46:3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农学毕业论文

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沼液浸种和根外追肥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学院(系) 农学院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合作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二0一一年六月

目 录

1、文献综述 ........................................... - 1 -

1.1沼液的概述 ...................................................... - 1 -

1.1.1 沼液的成分 .................................................. - 1 -

1.1.2沼液的功能 ................................................... - 1 -

1.1.3不同原料沼气池的沼渣沼液中养分含量的差异 ..................... - 1 -

1.2.沼液浸种的研究现状 .............................................. - 2 -

1.2.1沼液浸种机理研究现状 ......................................... - 2 -

1.2.2沼液浸种在主要粮食作物的研究现状 ............................. - 3 -

1.2.3.沼液浸种注意事项 ............................................ - 5 -

1.3.沼液肥料化的研究现状 ............................................ - 5 -

1.3.1沼液用作根外追肥的研究 ....................................... - 5 -

1.3.2直接用作基肥和追肥的研究 ..................................... - 6 -

1.4.沼液防治虫害 .................................................... - 7 -

1.5.沼液养殖 ........................................................ - 8 -

1.5.1.沼液喂猪 .................................................... - 8 -

1.5.2.沼液养鱼 .................................................... - 8 -

1.5.3.沼液喂鸡 .................................................... - 8 -

1.6.沼液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 .......................................... - 8 -

2、材料与方法 ......................................... - 9 -

2.1.试验材料 ........................................................ - 9 -

2.2. 试验设计 ....................................................... - 9 -

2.2.1 沼液浸种试验 ................................................ - 9 -

2.2.2 沼液根外追肥试验 ............................................ - 9 -

2.3. 测试项目与方法 ................................................. - 9 -

2.3.1 玉米农艺性状的测定 .......................................... - 9 -

2.3.2玉米产量的测定 ............................................... - 9 -

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 9 -

3、结果与分析 ......................................... - 9 -

3.1 沼液浸种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 9 -

3.2沼液浸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 15 -

3.3根外追肥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 15 -

3.4根外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 19 -

4、结论与讨论 ........................................ - 20 -

4.1结论 ........................................................... - 20 -

4.2讨论 ........................................................... - 20 - 参考文献: .......................................... - 20 - 附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 - 22 -

沼液浸种和根外追肥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摘 要:沼液是沼气厌氧发酵后的液体剩余物,是一种新型的农业肥料,为探索不同沼液浸种和根外追肥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从而为沼液浸种在玉米上的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研究利用不同浓度的沼液对玉米种子进行播前不同浸种时间处理,同时进行沼液根外追肥浓度的随机区组试验,通过比较各个处理间的农艺性状和实际产量的差异,获得沼液浸种玉米的最适浓度,最佳时间以及沼液根外追肥的最适浓度。试验表明:

沼液浸种对玉米农艺性状有积极作用,尤其表现在穗长和鲜重上,以24h+100%为最佳。沼液浸种增加了穗行数和行粒数,因而能提高玉米产量,并且不同沼液浓度和不同浸种时间处理下玉米产量之间有差异,以100%沼液浸种24h为产量最高。并表现在在浸种时间上,低浓度需要长时间浸种,高浓度浸种时间不宜过长。

沼液根外追肥的结果表明:喷施次数以3次效果最明显。在农艺性状表现上,以100%浓度为最佳,75%浓度次之。沼液浓度对根外追肥的增产效果表现为:以高浓度最佳,低浓度次之,清水和对照效果最差。具体顺序为:100%>75%>50%>25%>0%>CK。

关键词:玉米;沼液浸种;根外追肥;产量;农艺性状

Effect of maize seed with biogas fermentation liquid and foliage dressing

on the wheat yield and the agronomic traits

Abstract: Natural pond liquid is a surplus of the anaerobic fermentation of marsh gas queen thing, is one kind of late~model agriculture fertilizer, in order to explor the influence to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of maize with different natural pond liquid seed soaking and foliage spray, for providing reliable scientific eviden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maize wirth. Reserching on treatments on seed of maize before sowing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tural pond liquid and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doing randomized block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foliage spray with antural pond liquid,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agronomic and yield between different treatments to get the most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 and the best period of natural pond liquid mazie seed soaking. The experiment shows:

The natural pond liquid seed soaking has a positive effet on the agronomic traits of maize, especially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ar length and fresh weight, 24 hours of 100% natural pond liquid seed soaking is the best.The yied of maize increases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of ear row numbers and kenel per row as natural pond liquid seed soaking. 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of yield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concentration and time, 24 hours of 100% natural pond seed soaking is the best. In the soaking time, low concentration shoud be soaking for long periods, high concentration should not be too long.

The result of foliage spray have indicated: spraying with 3 times is the most obvious. In the performance of agronomic traits, 100% natural pond liquid seed soaking is the best,75% of that is better. In performance of the effet of increasing yield with concentration of natural pond liquid: treatment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is the best, with low concentration is better, with fresh water and CK. Specific sequence is that: 100%>75%>50%>25%>0%>CK. So 3 times of 100% natural pond liquid is the best for yield.

Keywords: maize; soaking seeds with digested slurry; foliage spray; yield; agronomic traits

篇二:农学论文参考范本

论文参考范本一(综述类)

陕西省小麦产业现状与区域发展探索

摘 要: 为了提升陕西省小麦的生产能力,研究了陕西省小麦生产发展的现状、区域特点、生产技术问题,并讨论了发展的思路。结果表明,陕西省小麦必须向生产目标优质化、加工企业管理规范化、主栽品种栽培标准化方向发展;提升陕西省小麦生产能力的重点区域是渭北高原中晚熟冬麦区、关中平原中早熟冬麦区;指出了区域小麦发展的技术关键,为持续增进陕西省小麦生产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思路。

关键词: 陕西省;小麦;生产;区域

小麦是陕西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提升陕西省小麦生产能力是保障陕西粮食安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陕西地处中国内陆,是典型的大陆季风性气候,由于其南北狭长,跨越纬度近8°,由北到南热量和降雨量增加,形成了长城沿线温带半干旱、陕北高原暖温带半干旱、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秦岭山地暖温带湿润和陕南亚热带湿润等5个不同气候区。按照自然条件和传统耕作栽培习惯,陕西省传统小麦产区可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阶地平原和陕南山地(平坝)三大区域组,其中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阶地平原的渭北、关中小麦产区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优质小麦种植区[1]。

1陕西省小麦产业发展的现状

1.1生产目标转型,优质小麦发展较快

自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陕西省小麦播种面积由结构调整初期1999年的158.9万 ha降到2007年的119万ha,小麦播种面积下降了39.9万ha,但小麦总产仍稳定在40亿kg以上。同时,优质小麦生产成为粮食生产中的新亮点。 2003-2007年平均小麦播种面积120万 ha,三年平均总产40.15亿kg。同期,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阶地平原的渭北、关中小麦产区小麦年平均播种面积100万ha左右,总产40亿kg,分别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83%和总产的95%,小麦平均产量3 975 kg/ha,比全省小麦平均产量3 375 kg/ha,高出18%。2007年,全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66.7万 ha,占渭北、关中优生区小麦面积的40%左右[2,6]。

1.2面粉加工企业管理规范,但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陕西省面粉工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全民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并存、以民营和股份制为主的转变,由以分级行政体制、以面粉销区加工布厂向小麦产区加工设厂的转变;由小规模加工企业向中大型企业转变[3]。现在有面粉加工企业50多家,形成了原粮采购、配麦、加工、销售等配套的管理规章制度。陕西省小麦生产十多年来一直不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每年都需要从其他小麦主产区调入以确保产销平衡的态势。据统计,从2003-2007年,全省小麦累计产量262.3亿kg,累计消费量298.3亿kg,累计产销缺口36.0亿kg,年均缺口6.0亿kg。2003~2007年全省累计从省外调进粮食82.5亿kg,其中小麦累计调进40亿kg[2,6]。

1.3区域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主栽品种还没有形成规模

陕西省优质小麦种植规模小、管理粗、品种多,同一生产区内,种植分散、管理粗放、良种良法不配套,不能充分发挥品种潜力。农户商品麦生产量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商品小麦质量不稳定,供货批次之间质量差异较大,严重影响了用麦企业采购的积极性。从生产层面分析,土壤、生态地区条件的差异,农户分散种植的影响,标准化生产技术程度不够,部分农民重品种、轻管理的现象,加大了商品小麦质量的不稳定。

目前,我国优质小麦仍然采用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模式,一个乡往往种植几个乃至十几个不同的优质小麦品种,优质小麦品种混杂种植,给优质小麦的收购、鉴定、储存以及面粉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同一生产区内种植品种过多,商品麦是多个小麦品种在不同管理措施下形成的混合体,难以形成较大数量、质地相同的原粮,不能满足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产品质量稳定性的需求[2,5,11]。

1.4优质小麦产业化链联系不紧密,加工、销售有脱节现象

近些年,陕西省各级政府和有关行业部门,在小麦农商结合、优质优价、产业化经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可资借鉴的生产经营模式,涌现出了一大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出现了许多地方中介组织,促进了小麦产业化经营发展,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这主要是因为陕西省小麦面粉、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深加工能力偏弱,市场带动性低。据统计,全省年营业收入超过5千万元的面粉加工企业有8家,能够提供小麦产前规划、产中质量跟踪、产后优质优价进行“订单生产”的企业只有1~2家[2,5]。面粉加工企业全局观念有待提高,仅仅把麦农看成是为其加工小麦原料的提供者,没有为他们切身利益着想的实际行动,伤害了他们的利益。粮食储备部门管理粗放,谷贱伤农的事时有发生,不利于小麦产业的良性发展。由于全省小麦产不足销,受市场需求拉动的影响,农民有应用科学技术提高小麦单产、改善品质的积极性,因此通过政策的合理引导,小麦产业有望获得良性发展,并最终实现企业盈利,农民得益,政府放心的局面[5]。

2陕西省小麦生产的区域特点分析

陕西省小麦从北到南依次分为长城沿线风沙滩地中早熟春麦区、陕北丘陵沟壑晚熟冬麦区、渭北高原中晚熟冬麦区、关中平原中早熟冬麦区、陕南平坝早熟冬麦区和秦巴浅山丘陵中熟冬麦区6个类型麦区[2]。各个麦区在全省的小麦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不相同,其中渭北高原中晚熟冬麦区、关中平原中早熟冬麦区和陕南平坝早熟冬麦区是陕西省的重要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

2.1渭北高原中晚熟冬麦区

渭北高原中晚熟冬麦区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是陕西省主要优质小麦优势生产区之一。包括宝鸡、咸阳、渭南北部、延安南部和铜川全部。冬春干旱,冬季寒冷,常有晚霜为害。冬小麦在水地属适宜区,旱地为次适宜区。这一区农用耕地69.5万ha,占全省耕地的18.9%。小麦面积39.3万ha,占全省麦田面积的23.3%,占本区耕地的56.5%,占粮食作物面积的

65.4%,小麦总产在8亿kg~10亿kg,占全省小麦总产的20%左右。本区种植小麦品种为冬性,中晚熟,生育期250~280 d[2-5]。

2.2关中平原中早熟冬麦区

关中平原中早熟冬麦区是陕西省的主要小麦产区。水地及西部川道属小麦适宜区,东部川道及旱地是次适宜区。气候温和,雨量较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地面积大,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方便,历来是陕西省优质强筋小麦优势生产区。本区农田耕地133.5万ha,占全省耕地36.2%,水地84万ha,占全省水地面积70.3%。小麦面积86.5万ha,占全省麦田面积51.2%,占本区耕地64.8%,粮食面积的59.2%,小麦总产30亿kg左右,占全省小麦总产的64%左右。本区主要种植弱冬性品种,中早熟,生育期220~250 d[2-5]。

2.3其他麦区

主要包括长城沿线风沙滩地中早熟春麦区、陕北丘陵沟壑晚熟冬麦区、陕南平坝早熟冬麦区和秦巴浅山丘陵中熟冬麦区。

长城沿线风沙滩地中早熟春麦区由于耗水量大、产量低、效益不高,在结构调整中已全部调整成春玉米等作物。陕北丘陵沟壑晚熟冬麦区是冬小麦种植的最北沿,由于该区干旱冻害严重,小麦产量低而不稳,加之退耕还林草和果业的发展,面积锐减,不足1万ha,成点状分布,在小麦生产中已失掉应有的地位。

陕南平坝早熟冬麦区和秦巴浅山丘陵中熟冬麦区总面积约10万ha。陕南平坝早熟冬麦区生产条件较好,属小麦的次适宜区。该区气候温热湿润,冬季低温时间短,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小麦生长发育;自然条件好,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水田多,以稻麦、稻油两熟为主;弱春性,早熟,生育期210~240d。

秦巴浅山丘陵中熟冬麦区属小麦的次适宜区。该区平缓地小麦多实行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个别田块夏闲后种正茬小麦,品种、全生育期因海拔、纬度不同,差别很大。以弱冬性或弱春性品种为主,中熟,生育期241~270d[5],由于受地貌特征影响,分布零散,收割难以机械化,加之农村劳动力不足,导致面积下降。

3陕西省小麦生产力提高的区域性技术问题

3.1渭北高原中晚熟冬麦区

渭北高原中晚熟冬麦区小麦生产的限制条件,一是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少,多数田块不足0.8%,氮磷极缺和较缺,氮磷比失调,施肥方法以撒施为主,造成肥效较低;二是干旱缺水,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小麦生育期降水少,全年降水只有500~560 mm,冬春多干旱,境内河流少,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位低,发展灌溉水资源差,投资多,成本高,难度大;三是耕作粗放,机械化程度低,劳畜不足,经济条件差,单产水平低而不稳,有的田块产量仅100 kg/ha左右,有的年份更低;四是选用品种不当,现有品种难以发挥其生产潜力。

该区域小麦的发展趋势,从小麦生产条件考虑,首先要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其次要应用量水栽培技术,依据小麦休闲期降水量,合理调控

品种、施肥、播种期和播种量,发挥限制资源的最大生产潜力;三要培肥地力,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改进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四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改造传统旱作农业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技术,提高自然降水的生产效益和利用效率;五要强化旱作区高产稳产抗病优质品种的科学选用,合理密植,适期播种,主茎和分蘖并重成穗,精细管理;六要积极推广覆盖种植高产技术,提高单产水平[6,17]。

3.2关中平原中早熟冬麦区

该区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一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争时矛盾突出,加之小麦播种期雨水缺乏或过多,常常导致有些区域整地、播种质量不高;二是土壤肥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和生产要求还差的较远,有机肥用量少,化肥使用上重氮轻磷,氮磷比例失调,中量和微量元素肥料几乎不使用;三是晚播小麦管理粗放,多采取大水大肥或以水肥代管理,群体大,个体弱,群体与个体矛盾突出,病虫草害较重,倒伏严重,常有干热风发生;四是土地大平小不平,生产用水不足,灌溉方式落后,水分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低;五是主栽品种推广力度不够,因品种和种植技术不同的分户条带种植依然普遍[1.7]。

该区域小麦发展的趋势是高产更高产,从生产角度考虑,主要表现在:一是选用中早熟中矮杆抗病高产品种;二是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实施配方施肥,增氮增磷补微,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三是应用传统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提高自然降水的生产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四是积极推广小麦高产高效优质生产技术,在提高单产水平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和品质[6,16]。

3.3陕南麦区

陕南平坝早熟冬麦区生产的限制因子:一是秋淋夏涝,湿害严重。地湿土粘,通透性差,难以耕作,再加上地下水位高,对回茬麦整地播种不利。二是整地粗放,播种质量差。小麦成苗率低,苗期往往形成地上苗系与地下根系生长不协调,群体小,成穗不足;三是生育后期,又易导致赤霉、条锈病、白粉病的发生;四是农家肥施用量少,底肥不足。由于前茬是水淹密植作物,土壤速效养分接替不上;五是比较效益低。生产上群众历来重视水稻生产,小麦一般选择早熟品种,早收获为水稻插秧腾茬[1]。近年油菜籽大幅涨价后,压麦扩油成了政府和农民群众的一致行动,小麦面积逐年减少。

该区稻茬麦的发展趋势:一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要排灌渠系配套,根除湿害和涝害;在前茬作物水稻沟头撒籽时,要及时清沟排水晾田,为小麦播种创造条件;二是合理轮作。实行小麦、水稻、油菜三年一倒茬的轮作制度;实行秸秆还田,推广稻茬免耕穴播稻草覆盖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增施有机肥,搞好氮磷配合,不断提高和改善土壤肥力及其理化性状;三是选用抗病高产品种,推广包衣种子;四是开展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

秦巴浅山丘陵中熟冬麦区生产的限制因子是:立地条件差,地貌起伏大,造成坡度陡,耕地质量差,降水利用率不高。小气候类型多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土壤质地差,山地石渣土、黄泥巴等瘠薄土壤面积大,土层薄,肥力水平低,缺磷面积大。小麦耕作技术粗,晚播面积大,品种多乱杂,科技水平低、生产投入不足等。近年由于劳动力不足,小麦生产又难以机械化,加之比较效益低,导致面积下降。

该区小麦增产的途径:一是综合治理,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造生产条件;调整作物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小麦生产,发展豆科作物;二是增施有机肥和化肥,氮磷配合,平衡施肥,培肥地力;深耕改良土壤,重视抗旱保墒措施;三是适时播种,作到条播,提高播种质量,推广小麦留空行间套种植方式;四是引选良种,搞好品种布局与组合,推广良种包衣,加强麦田管理。五是病虫害防治技术[6-10]。

4讨论

陕西省小麦产区南北跨度较大,区域性较为明显,提升陕西省小麦生产能力要突出优质,兼顾高产,实现高效,分区域建立和完善优质小麦发展思路。

渭北高原强、中筋硬质白粒冬麦区,充分发挥其土层深厚、土地平整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利用政府的惠农、助农、扶农政策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和投资小麦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科学技术在优质小麦生产中的贡献率[17]。到2010年,该区小麦面积稳定在26.7万ha、平均产量3 750 kg/ha,总产10亿kg,其中,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18.7万ha,总产7亿kg。到2020年,该区小麦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平均产量4 500 kg/ha,总产12亿kg,其中优质强筋小麦24万ha,总产10.8亿kg。

该区域为典型的雨养农业区,提高小麦生产能力的关键是用现代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改造传统的旱作农业技术,致力于降水的蓄、保、用、耗研究,应用深松蓄水、秸秆覆盖保水技术;其次是配方施肥,施配方肥,深施施足底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再次是以统繁统供为突破口,实现优质品种合理布局和集中连片种植,选择应用冬性、半矮杆、抗旱、耐寒、综合抗性较好的硬质白粒小麦品种。最后是按品种分区域抢时机械化收获,提高籽粒商品性[15]。

在产业化运作上,应在产地发展大中型面粉、食品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的产业化运作带动优质小麦生产,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关中平原强、中筋硬质白粒冬麦区,合理利用该区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机械化程度高、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强等条件。到2010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73.3万ha,平均亩产280kg,总产30.8亿kg,其中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36.7万ha,总产15.4亿kg。到2020年,小麦种植面积不变,平均亩产330kg,总产36.3亿kg,其中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50万ha,总产24.7亿kg。

该区域提高小麦生产能力的关键:一是优化区域品种结构,布局以半冬性、矮秆、优质多抗小麦品种,实行种子统繁统供;二是以提高播种质量为突破口,改适期播种为适期晚播节水防冻,改精量播或大播量为适量播种保证小麦群体合理,改化肥撒施为配方肥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改撒播为机条播保障苗匀苗壮;三是重视和加强田间管理,玉米秸秆还田地要早灌保灌冬水,壮苗晚灌春水,肥水后移,高产田要增灌花粒水;应用冬前化学除草和小麦生长后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16];四是加强产销衔接,改变混种、混收、混储、混运状况,提高优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商品率,扩大本省优质小麦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完善优势区水利设施,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设施、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实现良种、成套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的合理运作,做大做强

篇三:农学论文参考范本

灌水和非灌水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群体动态及其产量相关性的影响

摘 要: 在灌水和非灌水条件下研究了5个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群体动态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表

现。结果表明,各基因型小麦在灌水小区的群体指标明显高于非灌水小区;叶面积指数(LAI)变化呈“S”形曲线,且与产量有显著相关关系;在干旱条件下全生育期的LAI变化幅度较灌水条件下大,且拔节以后的LAI对产量影响较大;各处理下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群体变化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因此,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小麦除了选用大穗型品种外,还要力求保持小麦生育后期有较高的绿叶面积,并使各方面协调发展,以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关键词: 灌水;不同基因型小麦; 群体动态; 叶面积指数; 产量

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是影响该地区小麦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系统研究了不同的灌水措施对小麦生产的影响[1~12]。有研究表明[14],采用传统地面灌每次灌溉定额相同的条件下,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水以2~3次较为适宜,增加灌溉次数小麦灌产量并不增加,甚至下降。群体大小是群体结构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群体结构、制定栽培措施、调节群体与个体关系的重要指标[8]。研究表明[11~16],小麦高产群体结构受品种、施肥、灌水等因素的影响;就同一品种而言,群体结构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分蘖与叶面积形态指标上,水分胁迫可降低小麦的粒叶比,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本试验研究了5个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群体结构和LAI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以期为西北干旱地区小麦栽培以及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

试验于2003-2004年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试验田进行。试验田前茬休闲,土质为中壤,土壤耕层0~20 cm,有机质含量13.98g/kg,全氮0.87 g/kg ,全钾11.29 g/kg,全磷0.59 g/kg,速效氮0.18㎎/㎏,速效磷15.85㎎/㎏,速效钾191.90㎎/㎏,pH 8.0。

1.2 试验材料与处理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灌水与非灌水两种处理,灌水小区分别在越冬期和返青期灌水,灌水量分别为40m3/hm2和20m3/hm2。非灌水小区在小麦的全生育期均不灌水;副区依课题要求选择5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系)(西农9766、西农794、西农580、西农1043和西农1726);每处理重复3次,共30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5.2㎡。

小麦品种于2003-10-17日播种,采用人工开沟条播,行距20㎝,播量240万粒/hm2。播种时耕层(0~20cm)土壤含水量为233.8 g/kg;拔节期土壤含水量灌水小区为214.1 g/kg,灌水小区为206.4 g/kg;成熟期土壤含水量灌水小区为115.8 g/kg,非灌水小区为108.6 g/kg。

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123.3 mm。灌区灌水量由单位时间出水量换算求得;田间管理措施同常规大田。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 分别于分蘖期、越冬期、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成熟期调查,采用人工定点记数法测定群体茎蘖动态变化情况,再折算成单位面积平均值。

1.3.2 叶面积指数(LAI)测定 采用人工直尺法测定,分别于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成熟期进行,各处理随机取具有代表的10株用直尺测单株叶面积,再折算成单位面积平均值。

1.3.3产量测定 在小麦成熟期,从各处理中选取均匀一致、有代表性的2 m2进行实割测产,测定穗数、粒数、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再折算成单位面积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灌水和非灌水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群体茎数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非灌水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冬前分蘖情况基本与灌水条件下相近,即从出苗到越冬期不同小麦品种在这两种条件下的群体茎蘖差异不大,且群体茎蘖的增长速率较为缓慢,而差异表现在越冬后。在越冬期后灌水处理小麦的群体茎蘖增长速率略高于非灌水处理下各相应品种的群体茎蘖增长速率,但各处理均以拔节期达到分蘖高峰。最高群体出现在灌水条件下的西农794,达到了2165.25万/hm2。拔节后,群体茎数向两极分化,大蘖成穗,小蘖消亡,到成熟期基本稳定,最高群体为灌水条件下西农580,达到了836.54万/hm2。从分蘖成穗率可以看出,灌水小区的分蘖成穗率高于非灌水小区。在灌水条件下,西农580的分蘖成穗率最高,西农580的分蘖成穗率最高,为45.11 %,其次为西农1043和西农1726,分别为35.68 %和34.91 %。在非灌水条件下,西农580的分蘖成穗率最高,为35.77 %,其次为西农1043和西农794,分别为34.06 %和34.01 %。

表1 不同处理时小麦群体茎数的动态变化

处理

品种 西农 9766 非 灌 溉

西农794 西农580 西农 1043 西农 1726 平均 西农 9766 西农 794 灌 溉

西农 580 西农 1043 西农 1726 平均

群体茎数(万·hm-2)

分蘖期 460.05 461.37 324.95 425.96 456.11 425.69 391.73 405.26 444.51 428.1 372.6 408.44

越冬期 592.5 603.38 495 626.53 654.38 594.44 628.41 609.28 675.95 708.47 555.56 435.53

起身期 1 318.5 1 314.67 1 042.6 1 305.19 1 362.48 1 268.69 1 331.63 1 194.28 1 100.07 1 314.63 1 050.74 1 198.27

拔节期 1 901.55 2 165.25 1 854.47 2 037.28 1 893.83 1 970.48 1 479.47 1 545.28 1 516.03 1 924.53 1 739.72 1 641.01

孕穗期 673.5 758.13 857.9 746.05 678.12 724.74 496.3 537.62 554.68 673.02 574.69 576.26

成熟期 657 739.32 836.54 726.82 661.23 718.243 485.33 525.55 542.25 655.57 560.34 553.81

分蘖成穗率 %

34.54 34.6 45.54 37.06 35.42 36.88 30.69 32.02 33.79 35.56 32.78 33.77

在灌水和非灌水两种处理下,品种西农1043的分蘖成穗率相差不大,仅为1.62 %。由此可知,西农580的分蘖成穗率最高,而以西农1043的抗旱性最强,受土壤水分的影响最小。

2.2灌溉与非灌水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影响

987

叶面积指数 LAI

6543210

30

6090120150180出苗后天数(d)Days after emergence

210

图1 非灌水条件下叶面积指数 图2 灌水条件下叶面积指数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灌水与非灌水两种处理下,不同基因型小麦的LAI变化均呈“S”形曲线。从出苗到返青期(出苗后约90 d天)叶面积增长较慢,返青后叶面积迅速增长,拔节期(出苗后约150 d)达到峰值;而且在非灌水条件下,各基因型小麦LAI的变化幅度较灌水条件下大。在灌水和非灌水条件下,最大LAI分别为8.81(西农794)和6.25(西农9766);非灌水条件下,西农580拔节后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较其他品种缓和,较长时间保持较大的叶面积指数;由于西农9766为早熟品种,在拔节期后其LAI下降较快。

2.3 不同基因型小麦群体茎数、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 2.3.1 不同基因型小麦群体茎数与产量的相关性

由表2可以看出,非灌溉条件下,各小麦品种(系)的产量与基本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小麦拔节期除西农794外,各基因型小麦的群体茎数均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成熟期,西农9766和西农580的群体茎数与产量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西农1043和西农1726的群体茎数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西农794的群体茎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西农1726全生育期的群体茎数大小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在干旱条件下,由于养分的无畏消耗,小麦的群体茎数越大,后期产量越低。

在灌水条件下,各基因型小麦的基本苗、越冬期群体茎数、拔节期群体茎数均与产量呈正相关。西农1043全生育期的群体茎数与产量的关相关性均不显著,而西农1043的千粒重居5个品种(系)之首,达到了54.99 g。说明群体茎数不是影响西农1043产量的主要因素,通过群体内部的自动调节功能,仍能从其他方面获得高产。这也说明,不同品种(系)的抗旱性不同,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

2.3.2不同基因型小麦LAI与产量的相关性

小麦群体叶面积的大小及其持续时间的变化决定了小麦光合生产能力。表3可知,非灌水条件下,在苗期除西农794外,其他基因型小麦的LAI均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拔节期除西农1726外,LAI均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而且拔节以后的LAI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说明

在干旱下小麦拔节以后叶面积指数对产量影响较大,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持后期植株有足够的绿叶面积是提高产量的重要保证。

在灌水条件下,除西农9766和西农1043外,其他基因型小麦孕穗期以前的LAI 与产量呈正相关;成熟期的LAI 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均达显著正相关。表明小麦生育后期的绿叶面积对产量的贡献较大,因此保持拔节以后小麦群体有足够的绿叶面积,尤其是灌浆成熟期的绿叶面积;采取一定的栽培措施减缓叶面积的衰减速度,保持较高的叶面积系数,对提高冬小麦产量十分重要。

表2 不同基因型小麦不同生育期群体茎数变化与产量的相关关系

处理 非 灌 溉

品种 西农 9766 西农794 西农580 西农 1043 西农 1726 西农 9766 灌 溉

西农 794 西农 580 西农 1043 西农 1726

基本苗 -0.931** -0.973** -0.967** -0.768** -0.777** 0.6462* 0.762** 0.984** 0.375 0.659*

分蘖期 0.213 -0.404 0.965** 0.81** -0.700** 0.5* 0.974** 0.9999** -0.102 0.971**

越冬期 -0.911** -0.595* 0.301 -0.947** -0.554* 0.804** 0.909** 0.9995** 0.184 0.984**

返青期 -0.729** -0.291 -0.961** -0.016 -0.897** 0.795** 0.874** 0.578* -0.206 0.994**

拔节期 -0.849** 0.719** -0.932** -0.96** -0.963** 0.604* 0.983** 0.965** 0.142 0.842**

孕穗期 -0.912** 0.801** -0.856** -0.983** -0.544* -0.182 0.364 0.724** -0.399 0.901**

成熟期 -0.638* 0.932**

-0.9997**

-0.071 -0.205 0.5* 0.497 0.997** -0.442 0.991**

注:*,**分别表示在0.05和0.01水平上的显著性。下表同。

处理 非 灌 溉

品种 西农 9766 西农794 西农580 西农 1043 西农 1726 西农 9766 灌 溉

西农 794 西农 580 西农 1043 西农 1726

基本苗 -0.962** 0.685* -0.203 -0.544* -0.986** -0.117 0.938** 0.898** -0.335 0.358

分蘖期 -0.197 0.059 5 0.997** 0.927** 0.875** 0.425 0.9897** 0.807** -0.293 0.9996**

越冬期 -0.994** 0.815** 0.092 -0.089 -0.911** -0.552* 0.334 0.548* -0.618* 0.693*

返青期 -0.538* -0.651* -0.798** -0.332 -0.689* 0.319 0.039 0.986** 0.080 0.984**

拔节期 -0.674* -0.829** -0.91** -0.69* 0.433 -0.72** 0.609* -0.048 -0.64* 0.941**

孕穗期 0.438 0.823** 0.170 0.812** 0.409 0.699* 0.508* 0.254 0.843** 0.999 6**

成熟期 0.985** 0.9998** 0.447 0.104 0.04 0.717** 0.753** 0.835** 0.973** 0.9895**

3 讨论与分析

由本试验可知,在旱作生产条件下,冬小麦全生育期的群体茎数和叶面积指数变化均呈“S”型曲线,群体茎数的最大值出现在拔节期,拔节后群体向两极分化,大蘖成穗,小蘖消亡。而且不同基因型小麦群体的变化亦不尽相同,茎数最高值为灌水条件下的西农794,达到了2165.25万/km2。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与群体茎数的变化趋势一致。

不同基因型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群体茎数变化对旱作冬小麦的产量贡献不同,在小麦拔

节期,由于水分的限制,分蘖加剧分化,而非灌水处理的5个基因型小麦的产量与基本苗和冬前分蘖期的群体茎数变化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性。由此可见在干旱条件下前期的群体茎数越大,后期的产量就会越低。本试验经计算也表明,干旱条件下的小麦产量与其穗粒数及千粒重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大穗和较高的千粒重才是旱作冬小麦夺取高产的基础。生产上应根据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表现而采取不同的栽培措施,争取取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王馥棠等[6]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叶面积系数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呈线性关系,叶面积指数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关系数r=0.9989。研究表明[17],水分胁迫使小麦的相对生长率、叶面积比率、叶片相对伸展速率都降低,受旱冬小麦具有较小的细胞和较厚的细胞壁,在这种情况下,细胞分裂虽可继续进行,但细胞伸展却受到极大的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叶片伸展值的下降。在干旱条件下小麦孕穗期以后的光合叶面积下降较快。本试验发现在水分较充足灌水条件下,冬小麦生育后期的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而非灌水小区小麦的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现的相关关系因品种而异。因此,在旱作生产中,选用抗旱高产品种是提高产量的关键,除此之外,还要力求保持小麦生育后期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各方面协调发展,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参考文献

[1] 布伦格尔K. G.. 旱地农业理论与实践[M]. 冯祖光等译.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2] 信乃诠,赵聚宝主编. 旱地农田水分状况与调控技术[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3] 山仑,陈国良. 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4] 赵聚宝,李克煌. 干旱与农业[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5] 信乃诠,王立祥. 中国北方旱区农业[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 王馥棠,徐祥德,王春乙. 华北农业干旱研究进展[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7] 黄祥辉,胡茂兴. 小麦栽培生理[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8] 于振文. 作物栽培学各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9] 兰林旺,周殿玺. 小麦节水高产研究[M].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10] 张保军,王银银. 渭北旱塬冬小麦高产栽培的几个问题[J]. 作物杂志,2002(5):27-29.

[11] 马瑞昆,寋家利,刘淑英,等. 冬小麦推迟春季首次灌水后不同品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J]. 华北农

学报,1995,10(4):20-25. [12] 范仲学,王璞, Boening-Zilkens M,等. 优化灌溉与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3,

23(4):99-103. [13] 李朝霞,赵世杰,孟庆伟,等. 高粒叶比小麦群体生理基础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2002,22(4):

79-83.

[14] 高聚林,刘克礼,张水平,等. 不同栽培条件对春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3,

23(3):85-89.

[15] 张水平,刘克礼,高聚林,等.春小麦优化栽培群体形态指标及其动态变化[J]. 麦类作物学报,2003,

23(3):75-78. [16] 高聚林,刘克礼,张水平,等. 不同栽培措施下春小麦光合势的变化[J]. 麦类作物学报,2003,23(3):

70-74.

[17] 梁银利,康绍忠,张成娥. 不同水分条件下生长特性及氮磷营养的调节作用[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9,17(4):58-64.


农学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74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农学论文
相关文章
  • 农学论文

    农学论文对贵州农业发展的几点看法——农学院农学091雍刚“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句话是曾经对贵州省情的概括,虽然“人无三分银”这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下...

  • 农学论文

    农学毕业论文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沼液浸种和根外追肥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学院(系)农学院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合作指导教师:完成日期:二0一一年六月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