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正文

交通工程论文

2017-03-01 05:46:0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系(专业):土木工程系交通工程专业

题目: 地铁站及其区域配套设施规划研究

地铁站及其区域配套设施规划研究

摘要:

相对于城市的整体TOD规划,具体到各站点地区时由于站点地区既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节点,兼具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因此其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作为交通节点,各条线路在站点的大量汇聚以及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联系为宜途径公交站点地区为公共空间的塑造创造了条件。作为城市空间各种城市活动和城市设施在这里集中,因此站点地区的规划也相当复杂。 首先本文列举出了以世界四大城市为例的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并指出了我国轨道交通目前存在的问题。其次对现有的轨道交通研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分类整理为本文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接着对站点模型化发展理论的由来发展及其实际应用中的成功经验进行介绍。文中对于轨道站区发展模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站区发展模型确定后的规划理念和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是以果酒厂站为例结合站点模式化发展理论对站区进发展模型进行确定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关键词: 轨道交通 TOD 站点模式化发展

Metro Station and District facilities planning study Abstract

TOD relative to the overall city planning, specific to the site area with both the site area as an urban rail transit node, both the functions of urban public space, so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a certain particularity and complexity. As a transportation node, the lines converged at the site as well as a large number of urban rail transport and other transport links appropriate way to bus stops public space areas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shaping. As urban space and urban facilities of various urban activities focus here, so the site planning is also very complex area.

This paper lists out the first four major cities in the world an examp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rail traffic,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rail transpor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ail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and pointe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Secondly, and then development of the site model theory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ls for the orbital station area, the impact on the surrounding area and the station area planning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l to determine the ideas and method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Finally, an example is the combination of fruit distillery station site model of development theor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station area to determine the model and the model based on a detailed plan. Keywords:RailTODSite development model

目次

1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 1

1.1.1 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 1

1.1.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 3

1.2轨道交通方面的研究进展 ................................................................................................. 4

1.2.1轨道交通TOD理论方面 ........................................................................................ 5

1.2.2轨道交通与空间利用及土地利用一体化方面 ...................................................... 5

1.2.3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交通设施的研究 .............................................................. 6

1.2.4 轨道交通接驳系统研究方面 ................................................................................. 7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7

2. 轨道交通站点模型化发展理论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 8

2.1 初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8

2.2 TOD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 ................................................................................................ 8

2.3 TOD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轨道交通站点模型化发展 ................................................ 10

2.4交通站点模型化发展的意义 .......................................................................................... 13

3 轨道交通的几种发展规划模型及其建设经验 ......................................................................... 14

3.1 公交社区模式——以香港为例 .................................................................................... 14

3.2 综合交通枢纽模型——以深圳福田站为例 .................................................................. 15

3.3 车站综合体模型——以深圳1号线行政中心站为例 .................................................. 17

4 确立轨道交通站点的发展模型确定前的地区条件分析 ......................................................... 18

4.1 轨道交通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 18

4.1.1轨道交通对周围用地密度的影响 ........................................................................ 18

4.1.2轨道交通和土地使用类型的联系 ........................................................................ 18

4.1.3轨道交通对地区经济活力的影响 ........................................................................ 20

4.2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划分的类型 ...................................................................................... 21

5 轨道交通站点发展模型确定后的分析 ..................................................................................... 23

5.1 轨道交通站点规划理念方法的比较 .............................................................................. 23

5.2 轨道交通与各个交通方式接驳的实例分析。 .............................................................. 24

6 以果酒厂站点设施设计为例的站点模式化发展研究 ............................................................. 26

6.1 天津地铁的发展以及未来规划 ...................................................................................... 26

6.2 地铁一号线现状 .............................................................................................................. 29

6.3 果酒厂站公共设施状况 .................................................................................................. 30

6.4 果酒厂站周边用地状况 .................................................................................................. 31

6.5 果酒厂站的交通状况 ...................................................................................................... 32

6.6 分析确定适合果酒厂站发展的模型 ............................................................................ 32

6.7 果酒厂站在确定发展公交社区模式下的周边设施设计策略 ...................................... 33

6.7.1 果酒厂站点可影响范围的确定 ........................................................................... 33

6.7.2果酒厂站区域的空间形象规划 ............................................................................ 34

6.7.3 站点区域的圈层式规划 ....................................................................................... 35

6.7.4 站区内交通接驳系统的规划策略 ....................................................................... 36

6.7.4.1各交通方式换成的原则 ............................................................................. 36

6.7.4.2 各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的接驳的具体规划措施 .................................... 36

结论 ................................................................................................................................................ 38

参考文献......................................................................................................................................... 40

致谢 ................................................................................................................................................ 42

篇二:交通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级

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三 年 三月 二十 日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本团队专业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仿真编程、数据统计、图表绘制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等。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虹桥交通枢纽基础多级支护技术研究

岩溶地基对闸室内力及可靠度的影响分析研究

深埋硬岩隧洞围岩破坏模式研究

基于高清图像的车牌识别算法设计与实现

云桂铁路珠琳段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北京地区深大地铁基坑稳定性及变形特性研究

考虑土拱效应的桃园至巴中高速公路K103920K104+300段边坡桩板墙设计方法

广阳路K3+980K4+240段边坡稳定性评价与处治设计

震后桥梁结构时频域损伤诊断研究

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地震响应及稳定性分析

岩溶地区隧道突水机理与结构力学行为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短期预测方法及实证研究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高填方浸水路堤稳定性研究

基于CBTC的ATS列车识别与跟踪技术研究

强震后千枚岩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交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新闻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疲劳驾驶检测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曲线梁桥纵向弯曲应力的研究

若干图类的均匀邻强边染色

商丘周口高速公路商丘段可行性研究

高墩小半径曲线梁桥收缩徐变和温度效应研究

汽车停放设施几何设计关键问题研究

城市高架桥梁地震碰撞的粘滞阻尼控制

浙江省公路交通指路标志体系及信息化管理案例研究

考虑轨道若干因素的悬浮控制研究

车牌识别关键技术的研究

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过能力研究

西安地区跨地裂缝建筑物破坏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

城市道路不良汇入与变道驾驶行为特性研究

某连续刚构拱组合体系桥梁结构性能分析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绩效评价

配戴近视镜驾驶者的驾驶疲劳检测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发展战略研究

大体积砼温度效应监测与控制研究

长沙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对策分析

青海省高速公路建设模式(技术政策)研究

高速公路在雾天条件下安全保障系统研究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校正方法研究

基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公路畅通性评价

采空老区地表变形及沉陷机理研究

基于ARM的城市多路口智能交通控制器设计

城市不同交通方式能源消耗比较研究

基于实时无线传感网络的高速公路山体及桥隧安全监测系统研究 大跨轻质钢屋盖风荷载取值的研究

南水北调工程芳芝段开挖渠道边坡稳定敏感性分析

基于ATC系统的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研究

哈尔滨市商品住宅价格研究

济南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区三维工程地质建模与适宜性分区研究 关于中国工商银行乐山分行拓宽公司信贷业务增长途径的研究

城市地铁换乘站客流仿真模拟与方案优化研究

篇三:交通工程论文

淮 阴 工 学 院

毕业设计(论文)

系 部: 交 通 工 程 系 专 业:交 通 工 程学生姓名:徐东成学 号: 10215605 设计(论文)题目: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功能研究 起 迄 日 期: 2006年 2 月 20日 ~ 06月10日

设计(论文) 地点: 大学城 指 导 教 师:夏晶晶 专 业 负 责 人: 朱艳茹

第一部分绪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和汽车的普及,在世界各国的城市中导致了严重的交通问题如交通拥挤,交通阻塞,城市污染,能源浪费,交通事故频发等,这些都对交通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知道,交通需求的上升,最直接的解决办法是修建道路和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但目前从这一角度并不能从根木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所以,只有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人、车、路综合考虑,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交通问题进行解决,我国几乎每个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所不同程度地存在的交通问题。除了交通设施供给不足外,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有效地提供路网的交通信息。事实上,提供这样的交通信息需要一个复杂的、面向多系统的、实时的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因此,建设这样一个有效的交通信息系统成为交通部门函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电信科学、移动通信技术、INTERNET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据仓库技术的成熟和运用,使得建立这样一个强大有效的交通信息系统成为可能。

1. 1城市交通安全现状与交通信息系统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机动车辆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发生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1995年,我国公安交通部门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271843起,造成71494人死亡,15930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5.2亿元,平均每天有196人死于交通事故。1998年346129起道路交通事故造成78067人死亡,222721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3亿元,平均每天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214人,到2002年,交通事故达773137起,死亡人数达109381人,平均每天因交通事故而丧生人数高达300人。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10万人死亡率等指标近年来持续攀高。1998年度我国民用机动车拥有量不及世界的3.5%,而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20%,居世界之首。 自80年代以来,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交通网络的改善以及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也逐年增多。但是与此同时,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以及机动车辆总量和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交通管理水平的改善,万车死亡率指标有所下降。 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了高等级公路数量的增加,相应地造成了行车速度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机动车驾驶员总量的增加造成了驾驶员素质的良莠不齐,加剧了交通事故的严重性,每万人死亡率开始上升。随着交通安全事故发生频率的上升和事故破坏性的增加,交通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在逐年增加。 驾驶员违章操作、行为规范差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据对2000年交通事故原因的分析可知,机动车辆驾驶员违章操作、经验不足、行为规范差,造成的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占总数的83.7%,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67.2%,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所有经济损失的88.7%。 交通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加剧了交通安全的严峻性。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道路交通状况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中、美、日三国交通数据的比较表明,我们在公路交通环境上同汽车化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道路通行能力、交通基础设施标准低,行人、非机动车辆和机动车辆混行的混行道路导致事故多发。 我国交通安全管理体制的缺陷 ,交通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各界通力合作进行综合治理。管理部门的多头分割体制是影响交通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交通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既不能对全国交通安全进行全局考虑,也不能制定国家统一的交通安全策略框架,从而无法使各部门和地区有一致的目标和行动依据。 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经历了几次改革。第一次是1983年,在此之前除

39个大中城市以外全国交通监理全部归交通部门管理,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又将66个大中城市的交通监理划给了公安部门,此次改革只是局部调整,仅仅改变了部分城市交通监理部门的隶属关系。第二次是1986年,将原归交通部门管理的交通监理全部成建制地交给公安部门,交通管理职能(实质上是交通安全管理职能)从交通部转移到公安部,这是中国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但不久这次改革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对两部门的职能界定不细,使交通、公安两个部门在行使职能时出现了职责交叉、政令不畅、机构重叠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和管理效能。为了协调两部门的工作,1993年国务院再次对两部门的职能作了必要的调整,明确“公安部是国务院管理全国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的职能部门”,并对两部门的具体职责进行了划分。由于我国的交通安全所涉及的人、车、道路环境三要素的综合治理的规划、政策规范、规则、决策、执法及不同的机动车和道路等,即使国务院有明文规定,错综复杂的路面交通安全也难以由不同部门共同管理。交通安全的多头管理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各部门仅从各自管理的特定对象和范围出发制定相关的交通安全政策和法规,致使至今未能形成全国范围内统一、完整、科学的法规体系。由于目前涉及到对交通安全中人、车、道路环境3个基本要素进行管理的管理部门众多,又因各个部门管理对象、范围的特定性和差别性,致使各个部门出台的关于交通安全的政策和法规既缺乏权威性、统一性,又缺乏规范性。政出多门导致交通安全政策和法规疏漏之外,更严重的是不同部门制定的政策和法规之间的相互冲突,难以形成统一的交通安全政策。此外,由于交通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多头管理增加了交通管理的成本。涉及交通安全的各部门在本部门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均存在重本部门利益、轻社会效益的倾向。许多部门对本部门职责疏于管理,对非本部门职责却越俎代庖、越位管理。最终使得交通安全管理部门交叉、重叠,给交通安全涉及的各方参与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的多头体制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现行交通安全管理职能的划分欠科学。例如,目前的交通安全管理,其内容仅为公安交通部门的“交通秩序维护、交通事故处理、车辆安全检测、驾驶员考核、安全宣传教育”等,这实际上大大缩小了交通安全应当涵盖的内容与范围。从对交通安全管理的实际效果看,现行的交通安全管理只在表面层次上就人、车、路的安全与管理来谈论交通安全,严重忽视了道路环境对交通安全的作用及人、车、道路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动关系。由于交通安全涉及人、车、道路环境3个基本要素,其安全对策应是包括针对这3个要素事故前的预防、事故中的损伤降低及事故后的挽救等一系列具体措施。脱离道路的安全设计、建设和维护,脱离车辆的主动和被动安全性能,脱离运输车辆的日常安全管理,脱离汽车运输企业、汽车修理企业的安全认证和行为规范来谈论减少和预防交通事故、提高交通安全水平无疑是不科学的。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交通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公路运输相比,仍然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如高速公路上近几年来重大、恶性交通事故一直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管理滞后。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管理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如由道路收费引起的超载运输现象,由车辆承包引起的疲劳驾驶现象,对行驶违章以罚替管现象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现有的交通管理法规存在着许多空白点,亟待交通管理部门充实、完善与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的交通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正面临挑战,一些沿用多年的交通管理方式已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性。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关键因素。近半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城

市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人们交通观摧于数据仓库技术的ITS信息系统(UTIS )框架初探念的需求和变化,现代交通使用者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主要表现在:乘客:需要可靠的出行信息来节省出行时间和减少出行压力;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高质量的运输服务与便捷的支付手段。职业用户:需要运输部门提高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政府:需要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安全性和改善环境。驾车出行者:需要最新的交通信息;及时的危险警告;推荐最佳的行车路线;适宜的速度限制;在不利的道路与天气条件下,对司机的有效支持;对紧急情况的快速反映。这些越来越高的交通需求是传统交通运输系统所难以满足的,因此,必须对传统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与建设思想进行深刻地反思。城市交通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休戚相关的一种交通方式,其现实矛盾更为突出:一方面,信息社会的加速到来使得人们对交通设施和交通服务的要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城市可供修建道路空间的宝贵性和有限性使得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变得更为困难。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交通管理部门越来越多地借助当今科学发展的高新技术来保障交通畅通、改善道路安全、减少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

1. 2发展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必要性

(一)澳大利亚交通信息化介绍

澳大利亚在交通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隶属于新洲道路管理局的交通管理中心TMC(Transport Management Centre)对新洲180000公里道路进行一天24小时的监控和管理,以保证道路网络的充分使用和安全高效的运作,包括对交通高峰期、交通事件或事故的监控与管理。我国目前有很多城市相继引进的SCATS(Sydney Coordinated Adaptive Traffic System)系统就是TMC主要的运行系统,是RTA于七十年代开发使用并不断改进的,SCATS区域交通控制系统在悉尼、堪培拉、墨尔本等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超过80个城市先后引进这个系统。TMC集中反映了澳大利亚交通管理和交通信息化的水平,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和经验,以下主要介绍TMC在筹建及运作时的一些经验。 地处悉尼红番区的TMC主要运用了SCATS区域交通自适应协调系统,它是控制悉尼交通信息网络的一个先进系统,控制悉尼市及其周围主干公路的2200多个路口及3000个交通信号,监控覆盖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悉尼市拥有汽车约300多万辆,平均每天出行达200多万辆次,在SCATS系统的控制下,很少看到路口、路段有排队或堵塞现象,汽车经过路口一般只需等一个信号周期即可通过,对上下班交通高峰期,对进出城道路要道还有专门的系统进行科学的调节,如在悉尼港大桥采用的能自动调整路向的“电子路向调节系统(The Electronic Lane Changing System)”,平均每天五次以四种模式自动根据车流状况调整路向。SCATS系统可以大规模减少交通停顿、延误和油耗。据统计,SCATS系统可以减少40%的行进中停车和20%的延误时间,降低12%的油耗。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与他们重视交通的综合管理,重视运用现

代化信息手段分不开。

(二)日本的交通信息化简介

在发展智能交通的过程中,日本非常重视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对交通信息的采集维护和发布工作。日本于1994年1月成立了由当时的警察厅、通商产业省、运输省、邮政省、建设省(上述五个部门现调整为:警察厅、总务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支持的日本“道路?交通?车辆智能化联席会议(VERTIS)”,目的是促进日本在ITS领域中的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工作的开展。

VERTIS确定的今后30年的工作目标是:将现有道路交通死亡事故减少50%;消除交通拥挤;减少汽车的燃料消耗及尾气排放,其中CO2 减少15%,Nox 减少30%。为实现上述目标,日本警察厅、总务省、经济产业省和国土交通省联席会议于1996年7月制定了《日本ITS框架体系》。该框架体系由先进的车辆导航系统、自动收费、安全驾驶、交通组织优化、高效的道路路政管理、公共交通信息系统、专业运输车辆的管理、行人辅助系统、紧急车辆运行系统等九个系统构成。 以上对澳大利亚和日本的交通信息化情况作了粗浅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的过程中,各国都特别重视多部门的合作,特别重视交通基础数据采集、整理、维护和发布等环节的建设与管理。在交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先进的技术是基础,但成功的关键在于各交通管理部门的充分协调配合,在于如何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导向,并充分推动社会的积极参与。

二、广东交通信息化发展概况

(一)广东省交通信息资源现状

交通部门方面 经过几年的发展,广东省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政务信息化方面。广东交通厅机关办公自动化已经顺利实施几年,交通厅及各级交通管理部门都已经建立交通信息网站,信息发布基本实现了正常化,近来又开通了网上办公业务,大大提高了厅与地市交通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程度,运政管理系统、水运管理系统等多项交通管理业务系统已经建成或在建设之中。 公安部门方面 近年来交警部门在交通信息化发展中也取得了可人的成绩。如广州市很早就建立了交通监控中心,建立了多个交通信息网站,特别注意引进先进的道路管理系统,如近年来引进的SCATS系统就比较成功,在道路网络程度低、道路渠化差等诸多不利条件下局部应用SCATS系统,仍然取得较好效果。据对广州市越秀区40个路口的统计分析,SCATS系统投入使用后,车辆停滞时间减少38%,车辆通行时间缩短23%,综合经济效益显著,节省开支360万元。 由此可见,全省各交通管理部门积累的交通信息资源已经相当丰富,如道路状况、车辆、驾驶员、交通地理信息等。参与发布交通信息的媒介也有很多。如网站,交通电台、电视台、街头路边的公告牌,电话、手机、路边动态信息显示板、交通信息网站等。进行采集交通数据途径与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专门组织的专项抽样调查和普查、公路普查和专项交通量或OD调查、定期报告、通过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采集交通即时信息等等。 另外,在交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广东省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硬件资源,如各高速公路的通讯光缆,各部门的网站资源,采集数据的各种设施(传感器、GPS),信息传输所需要的通信线路和资源、各种先进的数据存储设施等。 同时,交通和其它各部门对信息资源和开发应用出现了前所未的重视,包括交通厅系统,公安交通警察部门,交通集团公司,国土资源厅等等都是交通信息数据的采集、使用和发布的重要部门,与公路建设及运输相关的一些科研部门也是交通数据的组织采集和使用的重要部门。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交通基础信息。

在车路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交通拥挤导致车辆延误,运输成本的提高,交通事故频发和严重的交通污染等突出问题。而且仅靠增加公路数量无法解决交通拥挤以成共识。提高运输网络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利用公路运输能力是解决交通拥挤和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是指“收集相关交通信息,分析.传递.提供信息,从而在从起点到终点的出行过程中,向路面运输中的出行者提供实时帮助,使整个出行过程舒适,方便,高效”。交通信息系统可以向交通出行者提供出行前和出行后的交通信息。出行前的交通信息系统使出行者在家


交通工程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74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交通工程论文
相关文章
  • 交通工程论文

    交通工程论文浅谈城市道路中的交通安全⒈城市交通问题的提出及我国交通安全现状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世纪各国的城市区域组建扩大,城市人口组建...

  • 交通工程论文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系(专业):土木工程系交通工程专业题目:地铁站及其区域配套设施规划研究地铁站及其区域配套设施规划研究摘要:相对于城市的整体TOD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