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正文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2017-02-28 05:40:2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溶解》单元的第2课,主要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实验观察”、“小组合作”等方法,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通过猜测、实验验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实验步骤,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明显存在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细致的问题;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展开了教学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时间,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对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进行充分的观察,指导学生详细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通过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努力使学生不仅掌握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而且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进而了解到溶解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观察交流、探究发现、口语表达、动手操作等综合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有效的提升新课导入、知识新授、练习反馈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效益,根据教学内容我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质教学资源,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过程。

四、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一瓶高锰酸钾 一个小勺 2个烧杯 一个过滤漏斗 一根搅拌棒 一个装水的水槽

学生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4个烧杯、一个装水的水槽、一根搅拌棒、一小包高锰酸钾、一小包食盐、一小包面粉、一小包沙、记录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大屏幕,谈话: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会发现什么?

2、引导想象:说一说,食盐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板书课题) 课件想不想亲眼看看物质的溶解过程?认识一位朋友—高锰酸钾,来满足大家的愿望。(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科学观察

1、出示课件介绍高锰酸钾,演示高锰酸钾正确取放方法

注意:我们在取高锰酸钾时不能直接用手去取,而是用小药勺,尽量避免化学物品直接与我们的皮肤接触。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课件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高锰酸钾这一化学物品的特点和作用,在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2、观察、描述高锰酸钾

①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观察高锰酸钾

②组内观察、描述高锰酸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实验前观察相关材料的习惯)

③猜测:把紫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猜测”对于科学实验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勇于猜测,敢于猜测,说明学生已开始为实验做准备,他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活动二:溶解实验

1、出示记录表,引出实验提示

①思考: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②强调: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2、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①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前后有什么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描述搅拌前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的,搅拌后高锰酸钾和水有怎样的变化,使学生初步形成"溶解"的描述概念。)

篇二:八年级科学上册专题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专题四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 水的组成 (1) 电解水的实验

a. 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

b. 可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出现 ;

c. 用点燃的火柴接触液面下降较多()燃烧(火焰呈 淡蓝色 ,点燃时发出一声轻微的爆鸣声),这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是 氢 气;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端,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这是 氧 气; d. 产生氢气的那个电极是极,产生氧气的那个电极是 e. 通过精确实验测得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

(2)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 氢气 和 氧气 ,

通电

?? 。 这个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

(3) 实验结论:氢气中的 氢 和氧气中的 氧 是从水中产生的,所以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二、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 溶质、溶剂和溶液

a. 的物质称为溶质; b. 的物质称为溶剂;

c. 溶液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

定。

均一性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 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溶液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a.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 固体、气体 ,溶剂是 液体 ;

b. 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 溶质 ;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 。 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等。

(2) 悬浊液和乳浊液

a. 悬浊液是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如就是悬浊液。 b. 乳浊液是c. 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

(3) 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三、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a. 涵义:在一定 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不饱和 溶液。

b. 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3) 某种溶质。 c.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对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

不饱和溶液

对熟石灰这类物质而言:在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中,改变温度则与上述物质相反。

(2) 浓溶液和稀溶液

a. 人们常把的溶液称为浓溶液,

b. 溶液的浓和稀是溶质在溶液中含量的多少,它与温度的变化、溶剂量的多少无关,不受条件的限制。饱

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则是指溶质的溶解是否达到最大程度,要受温度和溶剂量两个条件的制约。 ① 浓溶液 不一定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不一定 是不饱和溶液;

② 对于同一种溶质和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一定 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3) 溶解性

a.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大小叫溶解性。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b. 一般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是不同的。

可见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的大小主要是由 溶质 和 溶剂的性质决定的。例如,食盐容易溶解在 水中,而不易溶解在汽油中;而油脂容易溶解在 汽油 中,而不易溶解在 水 中。

(4) 溶解度——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方法

a. 固体溶解度的涵义。

在 一定温度 下,某(固体)物质在 100 克溶剂里达到 饱和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 越强 。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就表示在 20℃ 时, 100克 水中最多(即达到 饱和 状态)能溶解食盐 36克 。 b. 对固体溶解度涵义理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温度 100克溶剂饱和状态 克) ① 要强调在一定的温度下,因为 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大小有一定影响;

② 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量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涵义中以 100克溶剂 作为标准; ③ 因为每一种溶质,在一定量溶剂里达到饱和和不饱和状态时溶解溶质的量是不同的,所以应规定 达到

饱和 状态;

④ 这里指的质量用 克 作单位,与溶剂单位一致。 c. 溶解性等级的划分。

① 溶解性等级的划分依据: 室温(20℃)时的溶解度 。 ② 等级的划分。(溶解性等级的划分是相对的)

(5) 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以硝酸钾为例)

a. 提出探究的问题: b. 建立假设: c. 设计实验:

饱和溶液

① 在室温下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② 给饱和溶液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现象: 硝酸钾又溶解了 ,一直加到硝酸钾不能再溶解为止; ③ 将上述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现象: 有较多的硝酸钾固体析出 。

d. 得出结论: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温度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

的因素 。 e. 合作交流。

(6) 溶解度曲线

a. 通过实验测出物质在各个不同温度的溶解度,运用数学方法可以绘制出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表示物

质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曲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① 曲线上每个点表示某温度下某溶质的 溶解度 ;

② 溶解度曲线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 溶解度 数值; ③ 曲线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 溶解度 数值; ④ 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 温度 变化影响大小的情况;

⑤ 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 温度 下两种物质的 溶解度 相等;

⑥ 曲线上每个点所配制的溶液是该温度下这种溶质的 饱和 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

的 不饱和 溶液。(100克溶剂) b. 从p.35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图中可以看出:

①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 硝酸钾 ; ②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 氯化钠 ; ③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 氢氧化钙 。

(7) 根据溶解度的计算

a.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要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溶液一定要是

的。

b. 由于在饱和溶液中,溶液、溶剂和饱和溶液的质量比是确定的,因此

溶解度跟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和溶液质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定量关系:

m质

m质S

= 或 S=×100克;

m剂m剂100克

(8) 溶质质量分数

a. 涵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 质量与质量的比值。 b.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a=① 溶质的质量分数只是一个比值, 没有 单位;

② 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小数或 百分数表示; 计算时溶液不一定饱和 ③ 公式的变换形式:m质=m液×溶质的质量分数(a%) 。或:m质 = V ρa%

(9)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a.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固体溶解度的比较。

① 固体的溶解度是在 一定的温度下,100克溶剂中达到 饱和

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它有单

m质m液

m质m质?m剂

位,单位是 克 。大小主要由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决定,与外界 温度等条件有关,与溶质、溶剂的多少 无关 ,溶液一定要 饱和 。

②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在整个溶液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无单位,大小由溶质、溶剂的多少决定,

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无关 ,与外界温度等条件 无关 ,溶液不一定饱和。 ③ 溶液的稀释问题(浓缩)

关键是: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保持不变。 m浓 a1% = (m浓+ m水) a 2% m1 a 1%+ m2 a 2% = (m1+ m2) a 3%

b.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a%)与溶解度(S)的关系:

四、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叫结晶。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获得晶体有两种方法:

① 冷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固态溶质 ② 蒸发溶剂——常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 即“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五、 水的利用和保护 (1) 防止水污染

a. 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 ① 工业废水中常含有许多 有毒物质 ; ② 农业废水中常含有 农药 、 化肥等;

③ 生活污水中常含有 微生物 或有利于 微生物 生长的物质。 b. 污水排放流人湖泊和河流中会造成。

c. 污水的作用会导致生活在河流和湖泊中的水生生物难以生存,甚至死亡,同时还会污染地下水源。 d. 被污水污染的水不能直接饮用和使用,必须经过污水的处理,除去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2) 污水的处理

a. 沉淀法:

[实验] 在一杯浑浊的泥浆水中加入明矾或活性炭(作凝聚剂),静置5分钟,可以观察到泥沙 沉到杯底 ,水 变清了 。 b. 过滤法:

① 过滤时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指: ;

“二低”指: 、

“三靠”指: 漏斗下端紧靠接受器内壁 、 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在有三层滤纸的一侧 、 上面烧杯嘴紧靠玻璃棒中下部 。

②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 c. 蒸馏法:

① 熟悉书p.48蒸馏装置中的仪器; ② 用蒸馏法制蒸馏水。

d. 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的比较:

(3) 纯净物的含义:由 一种物质组成的 物质,叫纯净物,如蒸馏水。

篇三: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

龙洲湾小学 廖万清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一:说教材

前一课内容是《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由于食盐没有颜色,我们看不见它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学生看不清晰,认识很朦胧,但又很好奇,因此教材就安排了这一课。教材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能够仔细观察溶解现象,描述紫色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了解高锰酸钾水溶液是均匀、稳定的,从而对食盐的溶解产生丰富的联想,描绘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形象,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二、说学情

四年级上期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实验与记录技能,养成长时间观察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本学期中要接触较多的科学实验,是学生实验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学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第一次接触,学习观察的方法要正确,记录要实际,推断描述要科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溶解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实验记录:学生要能正确地记录实验数据,正确地判断和描述溶解过程。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情感价值观:

认识到溶解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紫色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五: 说教法

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结合本课特点,我将采用观察、实验法,既使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便于理解理论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辅以实物演示,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六:说学法

小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应捉住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分组实验法,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5、玻璃棒5、高锰酸钾5份、小药勺5只。四种物质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1张。

七:说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把学生在非教育环境下形成的“溶解”概念作为本课起点,以有结构材料搭建起有价值、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期待学生在活动中对已有经验和概念产生不满,能动地去修正和完善。本课中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在水中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 “溶解”和“不溶解”的描述性概念。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设疑引入——发现问题——探究记录——归纳总结——课外拓展。在探究问题中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形成一个对溶解非常直观的认识形象,帮助他们形成对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理解溶解的现象和本质。

活动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观察比较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是对溶解现象观察的梳理和总结。从中概括出溶解的特征。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的、稳定的、不沉降、滤不开的溶液的过程。

现在就具体的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一)设疑引入(增强好奇心)

食盐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了的?学生通过上节课实验时的现象会

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引入新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

此环节的教学意图:学生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是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溶解”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现问题(寻找目标)

1、能否给食盐加上颜色进行观察?

2、能否用其他有色物质代替食盐来做溶解实验?

3、替代品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三)探究记录(解决问题)

活动一 高锰酸钾的溶解

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实验。

2:高锰酸钾常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高锰酸钾(紫色的)粒状物。

3:演示实验:

A:在盛水的玻璃杯上方,轻轻地投入几颗高锰酸钾。

B:观察并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C:小组交流。

D: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再观察、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E:小组讨论交流。

4: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5: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6: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7:小组完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的记录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对溶解的直观认识的过程。那么让学生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主要是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搅拌后观察高锰酸钾是为了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的,而且高锰酸钾是不会自行沉降的。也就是说高锰酸钾溶液是比较稳定的。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较,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而边实验边记录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活动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进一步观察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3:根据表二的数据,推断“溶解”概念的关键词汇。

设计意图:对这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的观察是对溶解现象观察的梳理和总结。从中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使学生掌握对溶解和不溶解进行判断的基本方法,并能说出判断的依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723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相关文章
  •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二、设计思路本节课是《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