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正文

西方哲学论文

2017-04-19 07:05:0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西方哲学论文

考试序列号____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哲海拾贝

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导论

学 院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学 号3113003436

姓 名 黄权峰E-mail 512053007@qq.com

教师姓名 秦瑜

2014年 4 月 20 日

哲海拾贝

探讨西方哲学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影子

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在地中海爱琴海湾附近古希腊城邦出现了世界古代三大哲学源之一的希腊哲学,从此之后这里的哲学内容不断发展,传播不断扩大,最后形成了一个被人称为的西方哲学体系。依我看来,不妨先简短了解一下西方哲学的基本表征特点。西方哲学在历史的长河一直都像是一个理智的思想集体,从古希腊的无宗教哲学到基督教时期的宗教哲学,之后发展到与自然科学想结合的近代哲学。无不反映出理性这一鲜明的标杆,而且逻辑思维十分强(可能这与西方的海洋文明有关),语言的思辨性高,而且自从基督教诞生后,绝大部分人都有信仰,讨论的内容为世界的本源,什么是哲学,存在与否等问题的根本性。

而我们反过来看看在与欧洲大陆相隔甚远的东方古代中国(本文的古代中国指的是在清末之前的中国),那时我们是一个封建帝制皇朝,农耕自给自足的大河文明社会环境。我们的哲学并没有成为一个一个系统,而是有某些具有深刻思想的哲人口述或者写著作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是零散的,无序的,只能通过后人的总结才得出主体思想。一般内容则是与做人处事,思维方式有关。从这简单初步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西方的哲学背景,哲学观,哲学形式是很不一样的。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草率的下定论这两者没有交集,本文就是通过举出一些西方哲学的例子反映里面有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子,来说明两

者之间微弱的联系,以便以后根深入学习西方哲学,讨论西方哲学。 在公元前500年的时候古希腊有一位叫巴门尼德的哲学家其中一种思想十分深刻印在我的脑里,就是对“是者”的意义进行充分的辨析。其中的内容可以简化为“思维与存在统一”。之中有这么一句原句:“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是者不是,而不是的东西必定是,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这里的“是者”可以一般的理解成存在。看到的心里想到的东西一定存在,存在的也一定在心里存在(对世界的普遍认知)。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日本一部轻小说Fate Zero里有这么一段关于主人公向圣杯许愿的时候却无法成功,因为主人公是想拖圣杯的奇迹力量去实现全人类没有邪恶的存在,但是圣杯拒绝的理由是他本人并没有确切方法去如何实行这一奇迹。这就好比作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同步,只有心里存在的东西现实才存在,也就可以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我在这里就发现到了南宋的时候有一位叫朱熹的大儒对“格物致知”的深刻理解和解释中可以体现到微妙的巴氏哲学。原句是“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虽然这里指的是先为格物,后而致知。但他们都如同一撤的对事物的存在与思维的统一性表示了认同。朱熹认为我们可以在条框的世界感受自由的思维王国。也就说存在的事物与思维是相对应的。巴门尼德的“是者”里有了一些朱熹对个格物致知认识的影子。

下面我在介绍另一个让我对生活有新的体验的一位著名哲学家,斯

多亚学派初祖并创办了名为画廊的著名学校--芝诺。以精密的逻辑论证斯多亚学派那种乐观生活伦理学。“幸福就是按自然地活着”就是这一句多么经典的句子打动了我。不过在这里先解释一下关于芝诺所说的“自然”的哲学概念是指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规律生活。虽然在斯多亚学派中他们主张我们不能违背命运,就是要服从命运。但是在我看来,命运在回事是无法在现在叙述的,一切都依据死后的盖棺定论来评论命运。我认为命运永远也只有一个,就是死后人们所总结得出的一段经历。因此顺应命运并非无为,而是更加“自然”地有为。与此相差近100年的东方中国古代世界存在着一位史称伟大哲学家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有着与斯多亚学派的自然伦理观想近的德道哲学。同样老子也是倡导自然而且有规律的生活,他曾说:“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包括人的思维都应顺应自然并且遵循万物规律,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老子的那种朴素唯物主义在芝诺的哲学上有所体现。

西方哲学的发展已经有了将约2500年历史,我们不得不对西方人这种追求永恒的真理,朴素的根源问题里思考探索的精神所敬佩。严谨的思辨能力,系统的科学思维是我们东方人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我们古代中国所产生让人思考终生的人性思考精髓是值得发扬的!从本文的简单论述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其实中西哲学文化在整体相对不同方向的情况下,仍然有许多相交融的地方。这也是哲学在人类社会如此被高度认同和作为全人类所终生追求的精神科学的原因。

篇二:西方哲学论文

内容摘要:尼采是一名对德国哲学影响深刻的哲学家,是哲学界的狂人。他的强力意志哲学对德国社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哲学预示我们,生活中有痛苦也有欢乐,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关键词:哲学;尼采我更新;强力意志;人生

- 1 -

在我对西方哲学的些许认识中,我觉得尼采是一个狂者,一个看破一切,对任何人任何事不屑一顾的顽固的分子,一个敢于以不同于他人的理解方式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表达自己思想的狂人。

一、 从尼采的经历谈感想

如果在读一位哲人的著作之前不了解哲人的经历,我们在读著作的时候能真正理解这些高尚的哲人的思维中去,会造成对此哲人的思想造成误解。

1844年,尼采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1865年,作为古典语文学专业学生的尼采在莱比锡阅读了叔本华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莱比锡的最后一个学期的11月份,他结识了理查德·瓦格纳。 1869年春天,还不到25岁的尼采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前就已经受聘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文学的副教授.十年之后(1879年),尼采放弃了教授职位。1889年1月,尼采得了精神病。1900年8月25日去世。[1]

在巴塞尔时期,尼采就从内心深处摆脱了叔本华和瓦格纳。直到1880到1883年间,尼采才真正发现自己。这意味着:他找到了对整个世界的理解的基本态度,从而决定了他思想本源。

对于尼采出生于一个牧师之家,我想他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尼采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这使他总是有一种内心自卑感。或许这是他一生都在追寻一种至真至圣的人生哲学来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的原因。尼采的哲学打破了往常历史的哲学发展进程,他的哲学道理是他自己的灵感,因此他的著作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深奥难懂,而且文笔优美,寓意深刻。与其说尼采是一个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散文家或人。

与叔本华一样,尼采去世以后,其哲学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他的强力意志哲学对德国社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尼采青年时代崇拜叔本华哲学;迷醉于瓦格纳的音乐,后来他却成为叔本华、瓦格纳的激烈批判者。一生思想之曲折、挣扎可以看出尼采是个理性的人,不因自我认可而一直盲目向前的伟大哲人。

二、从尼采的著作谈尼采哲学

- 2 -

尼采的代表著作有《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善与恶》、《权力意志论》等。他强调世界是有它们无意义的生成,因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所生成的世界而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

尼采说:“哲学就是这种暴虐的冲动本身,就是最神圣的权力意志,‘创造世界’的意志,探求第一原因的意志。” [2]他甚至还把生命也联系进去,说“生命首先力求释放自身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权力和意志”。尼采说“一切情绪都是强力意志的发展”。或许对于尼采而言,它们本质的基础都是强力意志。

他说:“一切皆轮回,这是一个生成世界向存在世界的极度接近——此乃观察者的顶峰。” [2]按照人们的说法,尼采的这两个学说是统一的,可以看作对以往一切的重新评估。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决定性的思想就是:如果我们必须确定什么应当真正存在,以及什么必须相应地生成,那么,只有当我们事先获得了关于存在的东西和构成存在的东西的真理性和清晰性的认识之时,上面这一点才得到肯定。

或许到这里我们只是有一点认识:尼采的哲学思想好象很易懂,但是却又有一种能给人正力量的东西。这就是一种神秘的色彩笼罩这尼采的哲学

三、如何理解尼采

尼采给西方文明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动。在他之后,人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权力意志——人性中最深刻的东西,会感到内心的颤抖,这就是尼采哲学的威力所在。这也是我对尼采的哲学的最为敬服的地方。

尼采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实际是同一个东西,即求生存的欲望和创造的本能。不过二者也有差别。在叔本华那里,事物的生存意志的目标仅仅在于求生存,尼采则认为事物的生存意志除了求生存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求生存可以说是事物最基本的,也是最低的要求。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决不会满足于这种要求,凡有意志存在的地方,即一切事物,都必须追求力量的强大,竭力占据优势。尼采的哲学是一种具有积极外表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疯狂色彩的哲学,这是让我十分着迷的地方。

- 3 -

在西方思想史上,尼采恐怕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评价不一,用不同的观点对他的思想作出各种各样的分析。尼采也常常遭到误解,有人说“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在尼采逝世后不久,他的学说就开始传入中国。20世纪初努力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思想家梁启超、王国维一直到鲁迅、陈独秀,大都对尼采作肯定的评价,推崇他破坏旧文化,创造新文化,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

在尼采看来,生命具有自我超越的本性,而这种本性主要体现在强者、优秀者身上。我们每个人不能成为最强的人,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人生的强者——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人,用我们自己的生命力来战胜人生的悲剧,直面人生的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完善,升华自己的意志和人生。

尼采的学说预示了西方社会进入了价值观念根本变化的时代。因此,可以说如果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那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这些或许是那些学者们对尼采的理解,然而我们也要有我们自己的理解。对于尼采的哲学思想,他要求我们首先肯定生活,生活中有痛苦也有欢乐,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参考文献:

[1] 马丁·德格尔,《尼采》商务印书馆

[2] 尼采,《尼采成功意志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4 -

篇三:西方哲学史论文

课 程 论 文

题 目:

所在系别:

作 者:

学 号:

专业年级:

所在班级: 关于西方哲学中“存在”的理解

摘要:在西方哲学和宗教学研究中就“存在神学”问题的探讨,是历代学者们经常予以关注的重要话题,在不同时期里的不同哲学家、宗教学家和史学家从多方面曾做过诸多论说。“存在”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两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着西方哲学的发展。因此,本文就“存在 ”这个概念进行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巴门尼德 存在 唯一 本质

1 存在的提出

“存在”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来的。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处于繁芜丛杂的流变中,直接对于万物进行研究,只能获得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由于事物的流变性而不够稳定与可靠。他认为,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是对于整个世界的普遍必然性的认识,而其认识对象必须具有永恒性,因而只有常驻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认识的对象。自希腊哲学诞生之日起就以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最高理想,而自然哲学由于自身局限于感性领域而无法达成这一目标。基于对自然哲学局限性的认识,巴门尼德将眼光从流变中的万物投向单一的本质,从而提出“存在”这一概念。进而开创了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形而上学之路。

在《论自然》一开头巴门尼德就借助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第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第一条路被他称为真理之路,第二条被他称为意见之路。他认为,只有沿着第一条路研究,即认为承认万物的本原——存在,并对其进行研究,才有可能获取真理性认识。接下来他又描述了“存在”所具有的属性:

第一: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

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

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从上述的几条我们发现:巴门尼德所描述的“存在”,并不是一种我们所能具体感知到的经验的存在,而是一种由我们理智所把握到的一个抽象范畴。前四条所描述的属性,使得我们很难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设想出这么一个东西,这也是巴门尼德所要达到的效果:他所认为的“存在”,是一种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深层次的范畴,这就不能用具体事物的属性来描述与辨别。但是,在巴门尼德那里,他并没有对于存在有更进一步的具体描述,这也为后世研究存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人们所具有的常识性的思维方式,人们在理解巴门尼德所描述的“存在”的时候,会尝试着用常识的思维模式去理解(特别是在古希腊时期,这一点在自然哲学家身上显得尤为突出),这样就违背了巴门尼德的初衷了。因而在这里,人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则分为对于“存在者”(存在物)的理解和对于“存在”本身的理解。而对于这两个不同方面的理解,产生了后世缤彩纷呈本体论思想。

2 存在与本质 在西方,随着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发表,一种从古希腊到黑格尔为止的哲学史观便形成了。于是,人们按照黑格尔所提供的线索,来认识西方哲学的发展。海德格尔却在《存在与时间》等著作中,对西方传统的哲学史观和全部理性主义哲学发起了挑战。这样,人们就不得不通过海德格尔,来重新评价我们所熟悉的哲学家,并进而重新认识西方哲学的发展了。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现代西方、也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存在不是存在者”——这是海德格尔著名的“存在论区分”。他认为,“存在”与“存在者”完全不是一回事。世界上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存在者”;而“存在”却是最普遍的概念,但它又不是“种的普遍性”,而是一种“超越者”,超越于所有的存在者。宇宙本身也只是一种最大的“存在者”,它生发了“存在”,但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存在”。任何可以定义的东西,都只是“存在者”;而“存在”既然不是“存在者”,当然是无法定义的。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海德格尔用“此在”这个术语来称呼他。“认识是在世的一种方式”,人之所以能够认识万物,是因为人一向就已经融合于世界万物之中。这就是人与其它存在者的特殊之所在。 海德格尔说:“在西方思想的历史中,尽管人们自始就着眼于存在而思考了存在者,但存在之真理始终还是未曾被思的,它作为可能的经验不仅向思想隐蔽起来了,而且,西方思想本身以形而上学的形态特别地、但却一无所知地掩盖了这一隐瞒事件。”“根据这种历史,在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整体的显现中,并没有发生存在本身及其真理”。在他看来,自古以来,西方哲学就有两个追问方向:一是追问“存在者”,一是追问“存在”。但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的占主流的西方的传统哲学,就其总体而言,忘记了“存在本身及其真理”,模糊“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并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并以传统的理性主义的方法孜孜以求。而追问“存在”的哲学思潮,虽然在古代曾经有过可喜的开端,但后来几乎被淹没了。从柏拉图到黑格尔,长达二千五百年期间,这种迷误居然得以延绵。因此,新哲学的使命应是:重提“存在”问题,揭示“存在”的真相,以恢复其“超越者”的地位。

围绕着对存在的研究,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点。两种追问的对象:追问“存在”与追问“存在者”;两种追问的方法:“客体化”取向与“主体化”取向;两种类型的智慧:采取“客体化”取向、追问“存在者”而得到的理性主义的智慧,以及采取“主体化”取向、追问“存在本身”而得到的“非理性主义”的智慧。

3 结束语

从追问“存在”的视角来看,哲学应当是关于人对于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既不能把哲学等同于具体的实证科学,也不能将哲学仅仅归结为认识论。哲学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高秉江.《从语言与存在的维度看巴门尼德的Being》

[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西方哲学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22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西方哲学论文
相关文章
  • 西方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考试序列号____通识教育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哲海拾贝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导论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专业班级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学号3113003436姓名黄权峰E-mail512053...

  • 西方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考试序列号____通识教育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哲海拾贝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导论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专业班级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学号3113003436姓名黄权峰E-mail51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