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正文

现代文学论文

2017-04-19 07:04:2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论文

浅论张爱玲的作品 摘要:张爱玲一生坎坷,她的作品很多都是从她的经历中折射出来的,她的生活使她成为了一个善于塑造悲凉人物,构造悲剧故事的作家。虽然她的作品中大都不是很乐观,但并不厌世。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对乱世创伤有着深刻理解的女性,因此使她的文学作品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高度赞美以及孜孜不倦的研究。

张爱玲在香港大学的求学期间因日军侵占香港而被迫中断,此后为了谋生讨活,走上了文学之路,成为作家。在此期间她先是参加了防空员,后充当看护,目睹了香港沦为一片废墟,切身感受到生死无常的虚空。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张爱玲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香港战事让张爱玲体验到战争的残酷景象,体验到人的生死的无常和虚幻,体验到人生安稳的脆弱。她深切感受到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急切和焦虑。她开始细细品味现实的人生,在世俗生活里寻找乐趣。饮食、衣服、电影、音乐、绘画、宗教等等都她喜爱的话题,她喜欢从容不迫地叙述,她的话语也常亲切柔和,让我深深感觉到她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和眷念。因此,我个人认为张爱玲的人生态度虽悲观,但并不厌世。虽然我读过的张爱玲的作品并不多,但我感觉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大都显示出这样的特点,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一种是用传奇的形式讲述着一个个毁灭或沉沦的故事,表现了作家的悲剧的人生观;另一种是面对灾变、苦难,张爱玲没有陷入绝望的泥沼地里,而是沉浸在个人世界里,从个人的生活中寻得世俗乐趣,借此忘却或逃避现实。她的悲观与坚强让我们在品读她的作品时都能深有感悟。《传奇》里的小说,张爱玲大多持冷眼旁观的眼光,直视残酷的人生,无情地揭示人性的丑恶面目,让人产生一种血淋淋的心灵震撼和沉重的压抑感。她对生活的观察也让我们感受她的细腻感情。她的部分小说都常有从日常生活折射出来的道理和现象。《流言》里的散文,大多叙述的是个人世界的日常生活的所闻所感,她的笔调温柔平和,散发出一种轻松和超然的气味。张爱玲的作品,显示了张爱玲对乱世创伤的深刻理解,也正是因为这样提升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的高度。

在她的小说里,题材尽管不同,气氛总是相近的,她的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在为情欲所困,所以他们没有不是出之于疯狂的变态心理,似乎他们的生存专为着情欲的。情欲这个主题在张爱玲小说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人认为张爱玲总是把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提升到很夸张的层面,把人的丑恶刻薄写到极致,令人读的时候汗毛耸起,将人与人的关系错位。从其背后的含义看,这种错位既是张爱玲的亲身感受,又是那个千疮百孔的时代的反映。她的家庭带给她太多不好的回忆和伤痛。由此张爱玲小说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揭示出人的懒惰和贪婪像梦魇一样无形都控制着人的存在,从而给作品带来颇为丰富的历史感。

我个人认为张爱玲小说也存在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张爱玲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最负盛名的女作家,身为女性的她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切实地体会到了女子生存的无力与艰辛。于是,她用她独特而另类的视角、用清冷的笔调与华丽的文字在一幕幕凄惨动人的故事中将中国女性苍凉悲伤的人生命运展示的淋漓尽致。她清醒、坚韧的女性意识让我折服。张爱玲的作品也让我们窥见了在上个世纪的旧社会,女人们是怎样的在社会上挣扎和生存的残酷一

面,《半生缘》这部长篇小说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顾曼璐由纯真走向堕落这个过程,具有格外的震撼人心的力量。通过顾曼璐这一形象的刻画,给文章笼罩了一层格外凄凉的色彩。也将那个时代的爱情写得动人但又发人深省。

张爱玲善于广泛运用“以实写虚”的意象技巧。《金锁记》这篇小说一开始就笼罩上了悲凉的氛围。运用的另一艺术手法,是苍凉意境的表现。悲凉是张爱玲小说的审美意象,这中悲与凉不合常情,不近常理,促使人们去审美求解。张爱玲在小说中用自己的末世眼光洞察人性,《金锁记》中的七巧用自己变态的心理去抑制人际关系中美好的部分,这也正是张爱玲所要表现人际关系中的“丑陋美”。这一点在她的其它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

当白流苏笑盈盈地把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的时候,一个张爱玲式的爱情故事终究结束了。她的故事里,总有品不尽的味道。平凡与平淡本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张爱玲的故事里永远是让人叹不尽的忧。像是道尽了人世间的沧桑,比爱情更为深远的艰涩!

参考书目《传奇》《金锁记》《半生缘》

篇二:近现代文学论文

近现代文学论文:读《一座城池》有感 完成时间:2015年12月5日

专业: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电子科学系 姓名:刘德富

学号:19720142203421

《一座城池》读后感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19720142203421 刘德富

摘要:作品简介、读后感受、心灵启迪

关键字:一座城池、视角独特、以点带面

一. 内容简介

本部作品是韩寒迄今最满意的作品,一部代表他文学创作最高水准的里程碑式著作。主要讲

高我一年的同学,我们住在长江旅馆里,整日在这个城市里闲晃。后来我们认识了新朋友王

中参与了一次行为艺术,这让我忆起了自杀身亡的同桌和他短暂的爱情。 我们仍然在这个城市里闲晃着。我不时做着我的奇特的梦,想着我曾经的女朋友?

二. 读后感受

作品就像一个梦境,“我”,从一开始就充满荒诞地赶命到一座莫明其妙乌浊混乱的城池里去和健叔会合。“我们”没有身份,是逃犯,也正因此才能以底层人的视角窥视社会的每个角落。小说中主角们没有鲜明的个性,可以是任何人,而他们的几双眼睛悄悄地潜入了时代的缺口。作品对每个场景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刻画,作者的笔如同隐匿的刀锋,不动身色地剖开了社会的截面。在这张截面上,作品夸张而逼真地勾画着种种现象,没有太多主观对现象的注解,把诠释的权力留给读者,这是与以往荒诞现实小说最大的不同。把真实用扭曲的方式给你看,是本小说的特点。而小说梦幻般的荒诞也就在这张梦的截面上进行,游离在现实与荒诞间,它无须写得太实,太具体。太具体了,小说如梦的感觉就打破了。

文中“我”与健叔在旅馆安顿好后,准备到一家日本料理先奢侈一顿,可胆小的健叔却对“我”说:“不行,在这个风口浪尖上,我们不能去有这么多政府工作人员的地方。” “我”认真对“健叔”说:“你要相信我们的政府。你一要相信政府总有一天会还我们清白的;你二要相信政府是不吃无包间之饭的。走!” 典型的韩寒冷幽默。接着,一位顾客因不满军妓音乐而被殴打,随着《让世界充满爱》的响起,真是荒诞而讽刺。

接着,就开始以“我”的眼睛,写在城池里第一场化工厂爆炸引起的火灾的荒诞所见—— “人们变得异常激动,买完菜的家庭妇女都像夸父追日一样朝故事方向跑去。??如果有个刚睡醒的打开窗肯定会以为中国连二0一二年的奥运会也拿下了。??很快我们骑车经过工业大学门口,看见里面忽然拥出不下五十辆自行车,并且在出校门的一号弯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我喘着气说:‘疯了疯了,这些人都疯了。’??健叔在前面半米处骑得聚精会神,屁股已然离开了坐垫。??一时间情景壮观难言。虽然几百人骑车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几百

人冲向火场肯定是一辈子只能看见这么一次了,或者抽象点说,看见几百只凤凰在骑车,真是让人生充实不少。”

写到这,我便联想到了交通事故时发出啧啧赞叹的人群;大学中情场纠纷,男子将女友慢慢杀死而周围的大学生默默旁观;某大厦发生火灾,无数人聚集一起仰头观看,以致于有小偷这时偷钱无人发现。还有当初中国申奥2008成功,突然电视上的主持就无故哭泣起来,然后还四只拳头一般立即从屏幕上打出坚决反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大字:“我们赢了!难道其他申办国家就是输了?”据说其它电视台主持们都紧急并且非常“艺术人生”地也被传染性大哭!而且还男女拥抱哭成一团。真的是:申办奥运我们赢了艺术人生的爱情!我能想象北京的很多大学门前,肯定都会出现“里面忽然拥出不下五十辆自行车激烈的争夺。我喘着气说:‘疯了疯了,这些人都疯了。’”的场面!

好的文学,并不在于它能把生活表面临摹到如何繁华热闹,而在于它能或不能以一种特定氛围和情绪,而勾起读者内心的无数体验与联想。而写者若能先深入自己还能再抽离现实,最后以作品而异于生活,那才算是真牛的文字。 我们原路返回

我说:“这火八成要烧好几天。”健叔说:“是啊,除非下雨。”

话音刚落,雨丝飘下。

我说:“你这乌鸦嘴,你等我们回酒店再说啊。”

健叔说:“我好人,我祈雨。”

我说:“这么小的雨也没用啊。”

健叔说:“是啊,灭这火除非暴雨。”

说完,雷声大作,暴雨倾盆。

又是一处冷幽默,看完白戏,终遭报应,真是人类一开口,上帝就发笑。健叔也发生了“安全事故”,掉进沟里跌断了腿。不久,健叔在看学生踢球时,听着感人的校园歌曲而感叹命运,却被飞来的球撞倒,引来一阵轰笑,结果手也断了。人到此等境地居然还无法深刻地悲哀一场,真是悲哀无处藏身,眼泪无处流啊。

可命运就这样,在你即将成为行尸走肉时,好运突降,我与健叔中了奖金,自然有了新居。随后,作品相继写到梦中抓住买了电视的“我”的那些以公谋私的警察,给健叔看病的医生,在大荣公寓下的店铺着火时救火的老太太遭到人的鄙夷以及消防员说的话,呼唤和平友爱的行为艺术家阿雄被人们冷嘲热讽,朴实单纯的同桌最终跳楼,无望的小客栈和路面结冰后在桥下欢欣鼓舞的人们和吊车师傅都是社会不同层面的缩影。此外,文中插叙了几个人物,我

过去的两个女友,一个带着小资的虚荣,在金钱至上的“上流社会”鬼混,精神不入流但却属于上流社会,一句“你就没有上流社会的命”充分显现其有着阶级优越感,对“中下层社会”不屑一顾,笑贫不笑娼,这又是一个社会阶层间矛盾的缩影;另一个是典型的房奴,带着浓厚功利的爱情,这一切现象都渐渐造就了真情的荒漠。而小C是个微妙的人物,她无知而善良,就如苍天注视下的小花,还未来得及受污染。“我”真可悲,小C是“我”眼中难得单纯,能让我感受到美好的人,却并不了解我,也不懂得爱,因此我们没有缘分一起飞翔,“我”更多出于保护和她在一起,不让她受伤害。至于王超,只是千万个没有理想的大学生中的一个,可以代表一群人,也无须太多笔墨刻画其个性,他的出现,道出了流行在大学里变质的速食爱情。

在艰苦的生活中我反而磨练出了些许韧劲,我们开往超市途中听了广播中中年男人充满童趣的看法,我们竟然找到了生活在当下,境由心造的感觉。但每当黑夜来临时,希望如此飘渺地挣扎,我已经不只一次在夜里,在黎明苏醒时分看见了无法穿越的漆黑的夜。我经常喜欢穿越楼下的树林,可能是面对黑夜中大自然能够找到自己吧。在黑夜中穿树林时的心理感受就是“我”内心的潜意识。此时,我感受到“晚上则完全是一个黑洞,虽然你背着身子,向前迈着脚步,却感觉后背被什么东西吸着,每一步都是退向后方。大荣公寓是我惟一能看见的有灯的建筑,我的脸正向着它,走的每一步也是无比的坚决,但感觉离它的距离渐渐遥远。突然间,仿佛穿过了空气中的什么障碍,大荣公寓出现在了眼前一百米的地方,脚步也终于变得实在了。”这一段传神地刻画出“我”潜意识中的希望挣扎的感觉,生活希望渺茫,大荣公寓像海市蜃楼一样,离“我”越来越远的感觉。随着钱一点点耗尽,我们居然违心地把损坏的取暖器卖了。作者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人在苦难时与之抗争的情形,在绝望中反而能把人的潜能和生活的欲望充分激发出来,这依然难以抵挡难熬的黑夜。此外,用景物来描绘人的潜意识,远强于一连串的修饰词。

但是这一切改变了,在我们和阿雄合作,阿雄向我们讨方案时,我们看到了莫名的希望,居然做起了不切实际的发财梦。这些情节很真实,绝望中看到希望就像恶狼扑食,恨不得马上咸鱼翻身。此时,我的心情也爽朗了,在冷天哈出的空气感觉自己活着,初显生机。随着拿到了1000元的资金,希望又膨胀了,不满足于温饱了,健叔提高价格到10000元,而温饱思淫欲,他对永久妹妹的欲望进一步觉醒了。我们居然开着车,不顾天气的恶劣,去接永久妹妹。结果乐极生悲,王超的车损坏了,又是“我们”不切实际的一个惩罚。我们还依然亢奋着,我再一次在夜里进入树林时,居然觉得那座墙没了,正如我心中的那块枷锁没了一般,心中泛起希望的“我”又一次尝试着穿越树林,穿越了许久,居然碰到了墙,看来希望还是要在现实面前触礁啊。“我”用了很长时间,经过一番周折,以为自己走到什么机密地,结果还是回到了公寓。可见“我”一定在原地瞎转。在希望中折腾了半天,其实并未走多远。现实不会因为你的希望而改变。而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果然,报价被拒绝了。此前的亢奋化成了泡沫。健叔回到现实,把价格降低到500元,连上网吧发信的价格都要盘算一下了。消息发出后,便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悲喜交加,平静得只有心潮在泛着波澜,事实依旧在原地,可一个梦碎了。在韩寒的笔下,

命运的起伏没有戏剧性,但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平凡人一丝希望的熄灭,然后,化为百无聊赖。生活仍将继续,对多数普通人或底层人而言,命运就像漩涡,你不停地旋转于其中;生活就在希望忽明忽灭的循环中,显现其本来面目。

随着个人希望的破灭,一场更大的火灾开始了,主人公们的命运没有下文,也无须下文,他们已卷入了一场浩劫狂欢的洪流中,人们骤然撕下面具,露出狰狞的一面,大规模的打砸哄抢,尽显世间百态。人们既在内心的深度不安中不可终日,却又敢在莫大恐惧中去变态狂欢。我和永久妹妹,两个还算正派的人物在逃,没有参与其中,而我还怀疑长江宾馆的善良老奶奶也是打砸抢的一员。所有的矛盾因一场爆炸而立即爆发。

靠近结尾处:“在我的记忆里,似乎这条路有一条平行的铁路。不幸的是,在现实里,它交错了?? 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是这样的不牢靠,我们生存所必需的阳光和温度都来自一个距离我们亿万公里远的大火球。也不知道这个火球什么时候会灭掉——它孤零零地挂在天上,并不像放在桌上那样让人感觉放心塌实。它灭了,我们也灭了??找的太阳公公啊。 一切多么不牢靠,我们的光和热都要靠身外的遥远的“太阳公公”?那我们的太阳呢,我们心中的太阳在哪里,我们的信仰和理想在哪里?速食爱情泛滥,离婚率居高不下,寒窗苦读进大学的学生最后流连于网吧,错对日渐模糊,只有输与赢才是真。有多少父母在高中用残酷的方式禁止子女恋爱,而到大学恨不得把她嫁掉,还要嫁有房子,有身份的?没有信仰的年代,一切会变得功利,标准渐渐混乱;没有信仰的年代,规则会堕落成动物世界里的弱肉强食;没有信仰的年代,短期利益会成为真理,社会阶级矛盾会加剧。在这样的年代,我们的幸福是如此脆弱,会因一根导火索一触即崩,就像作品最后的那次暴乱,就像波音坠机永远会发生在将来的某一刻。

《一座城池》透过种种怪诞,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日子?本作品的一大特征,就是它能极具多棱放射力。它就不写你身边的绝对真实,可就能让你立即折射联想及身边的点点滴滴。作品的创作视角敏锐而锋利,也总是怀着贴切温和并隐含着巨大悲伤。将当今众多城池中隐匿着的种种不安全感与危机心态,在开放的想象与虚构之中呈现得出色甚至超前。

最后,随着车队的到来,将一切回归如常,这是必然。 “忽然,我感觉身上暖了很多,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体温。我转身,在她耳边说:‘你是害怕了吗,还是别的什么?’”纵使世界再悲哀,人间温暖仍然在。在巨大的悲伤过后,一丝温暖悄然升起。

三. 心灵启迪

通过阅读韩寒的《一座城池》,我明白了只有最接近社会底层才能写出最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尽管文章中有些语言很粗俗,但是文风诙谐幽默,道理显而易见,很适合在空闲时间进行阅读。

篇三:现代文学论文

从《边城》浅谈沈从文的湘西情怀

沈从文的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而且,沈从文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所以,他对苗族风情情有独钟,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融入了他的文学理想和追求,不乏有对湘西名俗风情的细致描写。

本文以《边城》为例,以审美的角度,结合沈从文的艺术创作手段,对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和对人物的塑造方法以及人物特点的分析,领略沈从文对湘西的情感

关键词:湘西情怀 边城 真善美

引言

沈从文是一个有着浓厚传奇色彩的作家。他生于一个军人世家,长于湘西一个边远的城镇,只具有小学文化却孤身一人闯荡都市,并且在大家云集的现代文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他所处的年代社会局势动荡不安,社会心理矛盾复杂,但沈从文的文学既不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党派文学,也不是商业味很足的文学。他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寄托在了湘西的那些如画的自然风光,淳朴的古老风俗和美好的人物身上。

正文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蕴含着的人性、人情与青山绿水相融洽,一切都是“自然天成”,透着原始生命的明净与强劲。比如《边城》,《边城》的开头是这样描写翠翠生活的那条小溪:“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㈠舒缓清澈的涓涓细流不正是翠翠生活的写照吗?这里的溪水是圣洁的象征,寓意翠翠纤尘不染的圣洁之美。如果说翠翠是沈从文内心某种美好理想的化身,那么小溪就是翠翠的心灵外化。翠翠是湘西的清泉,她的形象与故事中的溪水互相映照,暗暗契合,翠翠身上具有湘西水一般美的生命特质。

同时,沈从文对湘西的湘西女性的观察和描写也是不留余力:翠翠一出场,作品就有一段精彩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的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㈡。把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写,找到了湘西少女翠翠的生活特点,既根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又超越自然,这种恬静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少女们的性情。生活在湘西农村的乡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以风雨为伴,与日月为伍,人与山与土地形成了一种天然联系,凭着双手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人离不开自然,自然养育了人,形成了人的生命和智慧。这一切都是源于沈从文对湘西人民的热爱和对湘西风情的赞美。

“水”这一自然的物象也是沈从文用于塑造人物和表现湘西自然风光的重要媒介。他尤其喜欢把人物放在有水的背景中来写,“我作品的一切背景都少不了水㈢”也是这“水”,湘西葱绿山林中的水,赋予了湘西女性如水一般的自然的生命特质:美丽、纯净、温柔、活泼、健康,无论从外表到心灵,从感情到意志,都闪烁着爱的光辉。沈从文还多次在自己的文论中提到“水”对他的影响:“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㈣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沈从文受湘西大自然的影响之深。

沈从文的理想的民族人格就是:保留有湘西原始本真精神,远去都市文明异化,祛除湘西自身文化诟病的生命理想人格。而他在文学作品中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点,在《边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沈从文对于自己钟情的湘西的坚持:疏离了政治,远别着丑恶的都市文化,在湘西营造着爱与美的天地,《边城》中展现的是梦幻般的世外桃源图,翠翠则代表着完美的“人生形式”。

结语

沈从文是个理想主义者,自身的经历促使他对湘西世界的真善美执着追求,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探寻、追求着朴素动人的美好人性。他继承了“五四”文学以来新文学中要求人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传统,寄情于湘西那群性情美好的女性,希望通过作品美好人性的描写,使人们普遍倾心于美与善,摒弃恶与丑,从而实现人性的复归,也是希望通过《边城》中人性美好的一面,引导人们重新追求以前的真、善、美。 ㈠

㈡ 沈从文:《边城》,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4页 沈从文:《边城》,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114页

㈢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沈从文选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434

页。

㈣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沈从文文集》第9卷,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年版,第109页。


现代文学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22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现代文学论文
相关文章
  • 现代文学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论文浅论张爱玲的作品摘要:张爱玲一生坎坷,她的作品很多都是从她的经历中折射出来的,她的生活使她成为了一个善于塑造悲凉人物,构造悲剧故事的作家。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