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学案例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学案例
长治县二中 贾玉凤
案例背景:
青少年是极富开放,创新,先锋与蓬勃朝气的新一代。他们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机与活力,代表着中国的未来与希望,是社会生机勃勃的象征和动力。但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社会责任感比较淡薄,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比较关注自身的发展和自我的需要。在这种情势之下当代青年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价值和价值观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生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它对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案例主题:
这节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价值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做了如下设计:首先,通过展示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材料,并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从而引出课题。其次,帮助学生理解价值观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再次,对价值观导向作用的理解是通过师生共同设置教学情境,开展学生的探究活动,采取课堂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自觉树立奉献意识。
案例过程:
环节一:情景展示,问题导入
(多媒体展示“飓风洪水中救人”的资料),这件事情过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用几个人的生命和直升机坠毁的危险作为代价去救援一个人是否值得。
思考: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并说一说理由。(设置学生探究活动,展开讨论,学生代表回答)
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需要注意的
是在分析和评价问题的时候,“价值”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词,它表达了我们对问题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不论同学们持哪一种观点,其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同时思考多媒体展示的内容。
思考: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如何理解人的价值的?(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二者不同,哲学中的价值指事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论物质还是精神现象,都能以自己的属性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价值是一种关系,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构成价值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多媒体展示成龙的资料)成龙在他的演艺生涯中,扮演了一个又一个正义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他一次又一次回报着社会和他人。在获得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资格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公益事业有起点,但没有终点。我要一直做下去,直到不能做为止。”
探究:同学们从成龙的事例中体会人的价值是什么?(多媒体展示)
老师总结: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在对社会评价时,要懂得人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只要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劳动就是贡献社会和他人。
环节三:案例再现,升华认识
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作出判断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就是价值观。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有着辩证统一关系。在一定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价值观。那么,价值观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多媒体展示“范跑跑”和“谭千秋”的材料)
探究:是什么让他们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结果也就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表现为:
①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②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环节四:展示平台,回归生活
教师提问:谈一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
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所作出的选择。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环节五: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问题,教师对照,解析)
案例结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学三维目标被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统一。尤其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拉近了哲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但是,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时没有能够深入学生,与学生一起讨论,没有很好的在学生讨论问题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深入。
案例反思:
这节课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很大的启示:一是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要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教师要尽职尽责地做好指导。三是注意创设矛盾性的问题,在冲突与比较中引发学生的思维高潮。四是要多创设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篇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教学设计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框题思路清晰,主要向学生介绍两个概念,价值和价值观。一个关系,即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价值观由社会存在决定,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高中哲学常识从知识体系上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而第六课的内容本框题是高二哲学下册第六课第一节第二框的内容,就是向学生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入门课。本课是第五课内容的延伸,第五课中提出人要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而在各种主观的因素中,价值观是首要因素。本课又是第七课、第八课的先导,本课讲述的是一般价值观,第七课则是人生价值观,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同时,第八课讲述的是实践问题,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也涉及到价值观问题,所以,本框题的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性。
同时,本框题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可通过对不同价值观及其作用的比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实践中自觉运用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生分析】
“价值观”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每个学生都会自发的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但是在哲学上如何理解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对学生来讲有些抽象。因为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也自己体验过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但是日常生活中学生自己很少从哲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角度去思考与分析。因而对具体价值(包括经济学中的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和哲学价值的关系难以把握和区分;二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受之影响,部分学生在对价值观的认识上难以做出明确的判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哲学上价值的含义、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导向作用;能够认识、分析不同价值观的现象与本质;提高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案例导入,通过案例进行启发探究学习,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互动学习的氛围,共同分析探讨不同价值观的实质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现实生活中分析比较区分不同价值观的实质及作用,初步树立以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这是本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落脚点。
2.难点:价值的概念和价值观的概念。本框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加以生活实践的复杂性使学生更加难以认识和理解真善美。
【设计思想】本框题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知识迁移和案例问题情境的方法。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经济常识》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概念,迁移到对哲学上价值和价值观的理解。教学模式上,注重针对社会热点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在探究中建构知识,拓展学生能力。始终贯彻教育和教学相结合,体现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的思想。学生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自觉指导自己行为。从而达到认知和态度情感上的教育目的。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正课] (出示幻灯片1)
案例1:“台湾地区歌手周杰伦的一首《蜗牛》被政府部门第一次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
歌曲推荐目录之列”,要求学生思考分析“你认为歌曲《蜗牛》能体现了爱国主义吗?”“《蜗牛》该不该进教材?”
最近,因为著名抗日英雄葛振林的逝世,“狼牙山五壮士”被人们重新提起。但是有人发现:在新的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被正式删除。(后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狼牙山五壮士》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教科书中并未被删除,目前该教材仍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要求学生思考讨论“《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该不该从教材中删除?”。 附:《蜗牛》 作词:周杰伦 作曲:周杰伦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随着轻轻的风轻轻的飘,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我有属于我的天,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由于选取的案例正是学生生活中所关心的、所思考的,问题的争论和探讨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两种观点褒贬不一,不同的人对此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对周杰伦:正方特别是周杰伦的歌迷们(他们为之欢呼雀跃)认为“《蜗牛》宣扬的奋斗不屈精神就是爱国教育”;反方认为“以‘爱国’的名义将爱国主义贬值了”。
学生以前学过的《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感觉并不陌生,该文讲述的是五壮士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对“《狼牙山五壮士》该不该删除”的争论有,认为该删除表示,五壮士所处的时代与现代社会,同学们现在的生长环境有很大差别,是单一的革命战争题材,难以引起同学的共鸣,在新时期,需要新形式的革命英雄主义,这样对同学们能够产生最直接的教育和示范作用。
持反对意见的认为:“狼牙山五壮士”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来的凛凛大义、不屈斗志正是英雄主义的典范,那么其内蕴的精神价值何以又会在我们这个时代突然“脱节”、过时呢?正如岳飞、文天祥等历史更为久远的人物以及他们身上寄寓的英雄主义精神不会过时一样,通过教科书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永远不会过时。一首流行歌曲《蜗牛》能成为爱国主义歌曲,一段真实的革命历史却变得不合潮流,过时了,这是多么可笑、可悲呀!
[第二部分:新课讲授](出示幻灯片2)
⑴试听并欣赏周杰伦的《蜗牛》歌曲及歌词,“这首歌的歌词挺好的”,“感觉这首歌的思想内容十分上进,唱起来琅琅上口”。这首歌具有什么用途和价值?
——艺术价值、德育价值
⑵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课文可以感受五壮士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了解中华民族抗日的历史。这篇文章具有什么用途和价值?
——文学价值、德育价值
⑶回忆《经济常识》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概念,与哲学所讲的价值有什么关系? ⑷同样的东西(如《蜗牛》《狼牙山五壮士》),有的人认为有价值,有的人认为没有价值;有的人认为价值大,有的人认为价值小,这是为什么?
⑸同样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在新的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教材中,该文被正式删除。人们对之的观点在不同时期为何会不同?
1.价值和价值观概念的讲授
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感觉与生活很贴近,很容易理解与把握。用知识迁移的方法,从回忆《经济常识》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概念,迁移到哲学角度理解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并通过对比清楚哲学上的价值要比具体领域中的价值概念更加广泛更加抽象。
总之,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反映了人们需要与事物属性的一种特定关系,由于人们总是同周围事物处在一种价值关系中,任何人都会对客观的价值关系进行这样那样的反映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自不同的价值观
而通过对⑷⑸两题的探讨分析,学生明白了不同时期的价值观的变化,很容易就能把握“价值观由社会存在决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这个知识点。教师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全国共用一套教材的局面越来越不适应中国地广人多、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于是,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各地自主编写教材应运而生。自主编写教材,对文章的选择标准就会不同,侧重点不同,具体篇目也会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需要、利益和认识发生变化,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价值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2.价值观的产生和变化
——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价值观既然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就具有社会意识的共性。请大家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社会意识如何产生?由什么决定?
(学生发言归纳:)
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如此。
1.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群体有不同价值观;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
该问题设计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把价值观和社会意识结合起来,指出价值观的本质是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具有导向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人、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存在差异性。
那么不同价值观对人们有什么导向作用呢?
3.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导向作用的讲授
(出示幻灯片3)(并播放背景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甘萍演唱)
案例2:
1.大学生张华为救一位70来岁的老农民而牺牲,值得吗?
2.一个女大学生为救一只丹项鹤不幸而牺牲,死得其所吗?
附:1982年7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共产党员张华为抢救一个沼气中毒落入粪池的老农,光荣地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事情发生后,全国上下广大青年掀起了学习张华事迹的热潮。可是有人却说: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为了抢救一个普通农民而牺牲,是“金子”换了“石头”,太不值得了。
《一个真实的故事》 甘萍
(白:有一个女孩 她从小就爱杨丹顶鹤,在他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 划进了沼泽地里就再也没有上来)
走过那条小河 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 她曾经来过 走过这片芦苇坡 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 她留下一首歌 为何片片白云 悄悄落泪 为何阵阵风儿 轻声诉说 呜~~~~ 喔噢~~ 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 轻轻地飞过有一位女孩 她再也没来过 只有片片白云 悄悄落泪 只有阵阵风儿 为她唱歌 还有一只丹顶鹤 轻轻地 轻轻地飞过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选出代表发言,之后不同见解的小组进行辩论。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总结,最后得出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不同价值观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两个方面的不同导向作用。
[第三部分: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了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产生和变化?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导向作用?
[第四部分:主题作业]
(出示幻灯片4)(要求学生在下列三题中选取一题撰写一篇政治小论文,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立场)
1.你是一位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学生,某保健品公司要出资50万元,要求你为他们的产品做广告,并要在广告中申明是因为长期服用该公司的保健品才智力出众,你会做何选择?
2.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你捡到了5000元钱,你将如何处置?
3.如果世界只剩下三天了,你会怎样渡过这三天?
这一设计把知识外化为行为,内化为品德。既能评价知识和能力,又能体现方法和过程,落脚点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后记】
在以上教学设计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反思:
(1)从本课的内容来看,知识框架思路比较清晰。在教学设计中由于注重针对社会热点案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同时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多媒体的利用是比较恰当适度的。本框题只有设计四张幻灯片,很少,且没有更多图片和视频。但是还是恰当的发挥了的多媒体的教学辅助功能,创设了几个问题情境,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思考探究学习。
(3)感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不够,课堂内教学的生成能力不强。尤其是在案例学习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时候,没有能够深入学生与学生一起讨论,没有很好的在学生讨论问题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深入。
篇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活动一:课堂调查
虽然我们高中的学习生活很紧张,但我想大家都能忙里偷闲上上网。请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浏览哪些网页?
现场随机采访几位同学。
学生回答:在线看新闻、听歌、看球赛、打游戏等等。
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同学们的选择各有不同,但不管怎样,大家都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有意义的,即有价值的。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利弊皆有的环境。进入网络世界,看什么,听什么,受观念的支配,是价值观指导下的价值选择,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情趣问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政党还是国家,总有许多事情、许多
时候需要我们去选择,人们为什么选择做这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为什么要选择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为什么有的事有人认为没必要做,另一些人却干得津津有味;为什么有人认为自己很聪明,别人却认为他很愚蠢;有人认为自己得到了很多,却有人认为他失去了很多,等等。当然各有各的理由,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价值选择问题,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值不值”。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选择自己认为“值”的事去做。这就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今天我就与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板书)
价值,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如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医疗价值、文学价值等。但今天我们所研究的价值,不是这些具体领域的价值,而是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 活动二:想一想,议一议
请说一说这四组物品的用途与价值,并分析四种物品具体价值的共性。它们与我们哲学中的价值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油画《蒙娜丽莎》具有审美价值或经济价值,小说《红楼梦》具有文学价值或史学价值,葡萄具有营养价值或食用价值;药物能有效地医治疾病,保证人们身体健康,具有医疗价值。
教师总结:审美价值、经济价值、文学价值、史学价值、营养价值、实用价值和医疗价值等都是价值的具体形式,它们的共同点和本质属性是:
人的需要和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这就是哲学上对“价值”的界定。所谓价值,就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哲学上的价值就存在于上述的具体价值之中。价值和价值具体形式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如何来理解价值这个概念?
(1)价值是一种关系(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不能单纯归结为人的主观愿望,也不能单纯归结为事物的属性,而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没有这种特定关系,就没有价值,无论此时人的需要多么强烈,
也无论事物的属性多么丰富。
(2)价值具有客观性:人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作为价值关系的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这里的精神现象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如书籍、雕塑、绘画)才能表现。因此,任何价值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都具有客观性。
(3)价值具有多样性: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多种多样,它可从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满足人的需要,也可以从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满足不同个体和群体的需要。这样,人的需要和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但无论是什么样的价值,它必然要体现出事物属性对人的需要的积极意义。
活动三:看一看,说一说
《蒙娜丽莎》给每个人以艺术享受、美的魅力吗?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每个人的利益、爱好、需求、认识水平等各不相同,所以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评价各不相同。
教师总结:这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
人们在判断事物属性从何种程度上对自己具有积极意义时,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判断它们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观念,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如何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即我们所说的价值观。
思考:前面我们学过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价值观属于什么范畴?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不同的人价值观有所不同?
活动四:看一看,谈一谈 生态价值观的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阐述: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性质一无所知,认为自然是人的主宰,人是自然的奴隶,人只能服从自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有了一定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改变了过去的被动地位。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人成了自然的征服者、主宰者,只注意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自然的生态价值。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最终遭到了报复。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共生共荣、协同发展、和谐相处,人应当是自然的朋友。于是,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应运而生。
教师总结:这说明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的特性……”“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板书)
任何人都要从客观事物的属性中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需要,并由此产生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形成一定的价值评价标准,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人皆有。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价值观。在阶级社会,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需要、利益和认识发生变化,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价值观具有多样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特点。
◇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多样性)
◇ 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群体有不同价值观。(阶级性)
◇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时代性)
活动五:思维拓展、考察练习
《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在野生动物条目的释文中删去了“肉可以吃”、“皮可以做皮褥”等话语,增补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这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随着社会的发展,“肉可以吃”、“皮可以做皮褥”等观点已经显示出其滞后于时代的特点,是一种愚昧、陈腐的价值观,价值观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教师总结:重视保护野生动物,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人类价值观的进步,辞书编撰要与时俱进,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
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而在指导人们的行为活动中,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追求的具体目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必然不同,行为和效果也不一样。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仅由社会存在决定,而且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板书)
活动六:是非评说
思考:同是一场雪,冷暖味不同,喜乐各自别。有一个故事,说皇帝,大臣,财主,乞丐的联诗。皇帝说“大雪纷飞落地”,大臣说“此乃皇家瑞气”,财主捧手炉子喝暖酒,说“下它三年何妨?”那乞丐就骂财主“放你妈的狗屁”。同是看下雪,态度为何如此不同?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65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