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时间和位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和位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1.以下的计时数据指时间的是( )
A.天津开往广州的625次列车于13时35分从天津发车
B.某人用15 s跑完100 m
C.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19时开播
D.1997年7月1月零时,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E.某场足球赛15 min时甲队攻入一球
解析: A、C、D、E中的数据都是指时刻,而B中的15 s是与跑完100 m这一过程相对应的,是指时间.
答案: B
2.如右图所示,一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下列关于它
们位移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沿Ⅰ较大 B.沿Ⅱ较大
C.沿Ⅲ较大D.一样大
解析: 该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其路程不等,但
初位置、末位置相同,即位置的变化相同,故位移一样大.
答案: D
3.下列关于矢量(位移)和标量(温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运动物体的位移大小均为30 m,则这两个位移可能相同
B.做直线运动的两物体的位移x甲=3 m,x乙=-5 m,则x甲>x乙
C.温度计读数有正、有负,其正、负号表示方向
D.温度计读数的正、负号表示温度的高低,不能说表示方向
解析: 当两个矢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时,才能说这两个矢量相同;直线运动的位移的“+”“-”号表示方向;温度是标量,标量的正、负表示大小(即温度的高低).
答案: AD
4.关于矢量和标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B.标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C.位移-10 m比5 m小
D.-10 ℃比5 ℃的温度低
解析: 由矢量的定义可知,A正确,B错;关于位移的正、负号只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其大小由数值和单位决定,所以-10 m的位移比5 m的位移大,故C错;温度的正、负是相对温度为0 ℃时高出和低于的温度,所以-10 ℃比5 ℃的温度低,故D正确.
答案: AD
5.如右图所示,某质点沿半径为r的半圆弧由a点运动到b点,
则它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 )
A.0;πrB.2r,向东;πr
C.r,向东;πrD.2r,向东;2r
解析: 位移是指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运动径迹无关;而路程是指实际经过的径迹的长度,不仅与初末位置有关,还与运动径迹有关.
答案: B
6.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沿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和路程是相等的
B.质点沿不同的路径由A到B,路程可能不同而位移一定相同
C.质点通过一段路程,其位移可能为零X k b 1 . c o m
D.质点运动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路程
解析: 由于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如果质点沿直线运动且没有往复时,位移与路程只是大小相等,若有往复,其大小也不相等,故A错;由于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与路径无关,故B
正确;若质点沿曲线运动一个过程之后又回到出发点时,位移为零,
在任何情况下质点的位移都不可能大于路程,故C正确,D错.
答案: BC
7.如右图所示,是一位晨练者每天早晨进行锻炼时的行走路线,
从A点出发,沿半径分别为3 m和5 m的半圆经B点到达C点,则他
的位移和路程分别为( )
A.16 m,方向从A到C;16 m
B.8 m,方向从A到C;8π m
C.8π m,方向从A到C;16 m
D.16 m,方向从A到C;8π m
解析: 位移是矢量,大小等于A、C之间的线段长度,即x=AB+BC=2×3 m+2×5 m=16 m,方向由A指向C;路程是标量,等于两个半圆曲线的长度和,即l=(3π+5π)m=8π m,故D正确.
答案: D
8.某人站在楼房顶层O点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0 m,然后落回到抛出点O下方25 m的B点,则小球在这一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为(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
A.25 m,25 mB.65 m,25 m
C.25 m,-25 mD.65 m,-25 m
解析: 如右图所示,整个过程小球的路程为20 m+20 m+25 m
=65 m,但其位移为-25 m,“-”表示其方向竖直向下.
答案: D
9.每逢周五,《新民晚报》会刊登日出日落时间表.下表为某年11月30日刊登的12月2
)
A.1小时25分B.3小时05分
C.2小时06分D.1小时58分
解析: 北京的白昼时间差为16:50-7:18=9:32;上海的白昼时间差为16:51-6:36=10:15;哈尔滨的白昼时间差为15:51-6:54=8:57;成都的白昼时间差为18:02-7:44=10:18;西安的白昼时间差为17:35-7:33=10:02;拉萨的白昼时间差为18:56-8:34=10:22.根据各城市的白昼时间差可知:拉萨的白昼时间差与哈尔滨的白昼时间差的差值最大,即为10:22-8:57=1:25,因此选项A正确.
答案: A
10.2008年北京奥运会垒球场的内场是一个边长为16.77 m的正方形,如右图所示,在它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本垒和一、二、三垒,一位运动员击球后由本垒经一垒跑到二垒,求他在此过程中的路程和位移.
解析: 运动员由本垒沿直线经一垒跑至二垒,故他的路程为正方形边长的2倍,即16.77×2 m=33.54 m,而他运动的位移大小为从本垒到二垒的距离,即16.77×2 m=23.72 m,方向由本垒指向二垒.
答案: 33.54 m 23.72 m,方向由本垒指向二垒
11.如下图所示,某同学沿平直路面由A点出发,前进了100 m到达斜坡底端B点,
又沿倾角为45°的斜坡前进160 m到达C点,求他的位移大小和路程.
解析: 路程是该同学所经过的路线长即260 m,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
x =?160×2?2+?100+160×2?2 m 2??2??
=241.3 m
答案: 241.3 m 260 m
12.如下图所示,一辆汽车在马路上行驶,t=0时,汽车在十字路口中心的左侧20 m处;过了2 s,汽车正好到达十字路口的中心;再过3 s,汽车行驶到了十字路口中心右侧30 m处.如果把这条马路抽象为一条坐标轴x,十字路口中心定为坐标轴的原点,向右为x轴的正方向.
(1)(2)说出前2 s
解析: (1)马路演化为坐标轴,因为向右为x轴的正方向,所以,在坐标轴上原点左侧的点的坐标为负值,原点右侧的点的坐标为正值,即:x1=-20 m,x2=0,x3=30 m.
(2)前2 s内的位移Δx1=x2-x1=0-(-20 m)=20 m
后3 s内的位移Δx2=x3-x2=30 m-0=30 m
这5 s内的位移Δx=x3-x1=30 m-(-20 m)=50 m
上述位移Δx1、Δx2和Δx都是矢量,大小分别为20 m、30 m和50 m,方向都向右,即与x轴正方向相同.
答案: (1)-20 m 0 30 m
(2)20 m 30 m 50 m 方向都与 x轴正方向相同
篇二:时间和位移教案
1.2 时间和位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3、初步了解矢量和标量。
(二)过程与方法
1、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2、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
3、用标量表示路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2、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位移的概念及其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想一下是哪几个概念?
学生回答: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教师提问:大家想一下,如果仅用这几个概念,能不能全面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启发:那么要准确、全面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还需要用到那些物理概念?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粗看这节课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本节课还将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进一步描述物体的运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二)进行新课
1、对“时刻和时间间隔”概念的学习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时刻和时间间隔”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
1、结合教材,你能列举出哪些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说法?
2、观察图1.2-1,如何用数轴表示时间?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
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教师活动:利用幻灯片展示某一列车时刻表,帮助学生分析列车运动情况。
学生活动:思考P16“问题与练习”第1题,讨论后回答。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
2、对“路程和位移”概念的学习
教师活动:1、根据图1.2-2,让学生指出由北京去重庆,可以选择哪几种交通路线,这
些路线有哪些不同点,有什么相同点。
2、指导学生结合插图阅读教材,思考归纳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3、让学生了解矢量和标量,知道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
4、根据观察思考图1.2-4和1.2-5及其问题,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在坐标系中
利用坐标来表示或计算直线运动的位移。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初
步归纳出路程和位移的区别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活动: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及时点评。
学生活动:思考P15“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讨论后回答。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学生活动:思考P16“问题与练习”第2、3题,讨论后回答。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位置、路程与位移的概念
(1)位置:位置就是质点在某时刻时所在的空间的一点,其位置可由坐标确定,如图所示为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A、B
.
(2)路程:质点位置发生变化时的径迹长度叫路程,其单位通常用米(m),另外还有千米(km)、厘米(cm)等。路程是标量。
(3)位移: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根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初、末位置间的直线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它与物体具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其单位与路程的单位相同。在直线坐标系中,常用?x表示。求位移时必须回答方向。
注意:①位移与路程不是一回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除此之外,两者大小不会相等。②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路径有关。
(四)实例探究
☆时刻和时间的区别与应用
[例1]关于时间与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息时间表上标出上午8:00开始上课,这里的8:00指的是时间
B.上午第一节课从8:00到8:45,这里指的是时间
C.电台报时时说:“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这里实际上指的是时刻
D.在有些情况下,时间就是时刻,时刻就是时间
解析:时刻是变化中的某一瞬间,时间为两个时刻之间的长短,时刻是一个状态而时间是一个过程,所以答案应为BC。
答案BC
☆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例2]质点沿着下图所示的边长为10 m的正方形路线,从A点开始逆时针方向运动,每秒运动5 m。问,从开始运动时计时,到下列表中所指三个时刻的三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路程和位移各多大(填在表中相应空格中)?在图中画出三个位移矢量图。
解析(1)0~2 s末:运动路程10 m,位移大小为52m,位移矢量由A指向B点(bc边的中点)。
(2)0~4 s末:运动路程20 m,位移大小等于10 m,位移矢量由A指向C点(cd边的中点)。
(3)0~8 s末:运动路程40 m,位移大小为零(回到出发点A)
☆关于矢量和标量及位移的应用
在运动问题中时间、路程为标量,而位移为矢量,计算时注意各自的规律。
[例3]一质点绕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了一圈,则其位移大小为 ,路程是 。若质点运动了13周,则其位移大小为,路程是4
程中最大位移是最大路程是 。
解析:如图所示,运动一圈位移是0 m,路程为s?2?R;若运动1
置在B点,位移大小s?3周,则物体末位42R,路程为s?2?R?37?2?R??R;运动中最大位移42
为AC?2R,最大路程为s?n?2?R(n为圈数)
答案:0;2?R;72R;?R;2R;n?2?R 2
★课余作业
书面完成P16“问题与练习”第4题(参看教材P15图1.2-5)。
★“问题与练习”(P16)参考答案
1、A:8点42分指时刻 8分指时间 B:“这么早”指时刻“等了很久指时间” C:“前3秒钟”“最后3秒钟”指时间
2、“公里”指的是路程
3、(1)100m100 m (2)相同 不相同
本节学习的位移、路程等概念是运动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运动学知识的基础。
初步掌握位移的矢量性、画法及简单的一维运算,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积极进行讨论、加以区别。
★资料袋:
设想在沙漠中有一条很长的笔直的道路。一辆汽车沿箭头所指方向在路上行驶,朝着一个方向,时而行进,时而停止;时而加速,时而减速,有时匀速。假设沙漠中没有山谷,十分平坦;道路也很直,没有弯曲。如果不去考虑周围广袤的沙漠,让这辆汽车在笔直的一维轨迹上行驶,那么可将这辆汽车看作在一维空间中运动。这种运动不同于轮船在海上航行那样作两维空间运动,当然也不同于潜艇和航天飞行器那样作三维空间运动。汽车被限制在这条笔直、平坦的道路形成的一维空间里。如果我们在图上画出汽车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 一个一维图象。这个图象没有体现出汽车的运行状况,只是描绘了汽车行驶的空间轨迹。为了把汽车运行的状况充分体现出来,我们需要引入时间。我们常常在一幅图上画出距离和时间,更好地体现汽车的运动情况。
这幅时间-距离关系图反映了汽车的运行情况。曲线弯曲处表示汽车加速或减速。同一角度上升的直线表示车速不变。水平直线表示停车。
姑且撇开说明这张示意图所用的细节与具体方法不谈,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汽车运行状况曲线是用两维而不是一维空间得到的。在图上,时间为横轴,高速公路是纵轴。这张图表明了时间变化时,汽车在空间中的位移,也就是里程。
如果从公路上悬停的直升机上观察汽车的运动,就会发现一个点沿着一条直线移动。无论这个点何时加速或减速,它的轨迹始终是条直线。如果在胶片上查看这一运动,我们会看到每幅画面上只有一个位置,有一个点,而失去了所有的时间感。事实上,我们知道在电影中关于运动和变化的感觉都是由于视觉存留而产生的幻觉,视觉存留可令人感到运动的连续性。
对比之下,这幅图描绘了运动的全过程,显示了汽车在运动中的每一瞬间,形成了所有连续的位置或点。它不仅描述了汽车的运动,而且记载运动的全历程,正像这个运动在“时一空’中冻结了一样。虽然我们没有在空间维内经历时间,但仍然可以这样表示,从而得到了汽车的运动情况。就像是把一生中不同阶段的好书摆在与起,通过这种形式就能把生命过程表现出来。在这个汽车行驶的简单图象中,可以看出时间和空间的作用是相同的,即构成一个两维的连续的时空,我们才有了这样一幅反映人车行驶过程的时-空图。
篇三:时间和位移说课稿
《时间和位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时间和位移》,取自于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我将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教学设计。
研究一种物理现象,总是要先从现象的描述入手。机械运动作为自然界最简单和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它所描述的是物体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因此,本节学习描述质点做机械运动需要时刻、时间间隔和位移等概念。相当一部分高一学生在具体过程中难以区别时刻和时间间隔。另外,由于思维的定式,在第一次接触既要考虑大小又要考虑方向的问题时,会因不适应造成学习困难。所以,区别“路程与位移”“时刻和时间间隔”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与方法对学习速度和加速度可以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在好奇善问、创新意识强烈的青少年期。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简单的代数运算阶段,对于矢量和矢量运算的理性认识几乎没有。且对生活中出现的时间、时刻、时间间隔等不能做出很好的区分,对时常提及的路程、距离等形成了模糊的前概念。
根据以上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结合物理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与联系,会在具体情境下识别时间间隔和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与方向;
3、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的差异,会进行一维情况下的矢量运算;
4、能区别位置、位移、路程等概念。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1、经历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的过程,体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体验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形成用科学的角度看待现实的思维。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从描述物理量的严谨性,领悟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的重要性;
2、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领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具体教学过程是:
(一)利用火车时刻表,区分时刻与时间间隔的概念
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一张列车的时刻表,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阐明时刻表上所示时间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上描述的方法,画出时间坐标轴。在描述时间坐标时,学生已经在思考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与联系。教师提问时间坐标轴上各个点与各点之间线段的意义,引导学生区别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含义。然后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分清楚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的具体含义。
物理规律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运用实际生活的例子来探讨教学,学生映象更为深刻,运用已学的图像法来学习概念性的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通过讨论、作图、联系实际、举例巩固,使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分过程。同时通过学生自己举例,教师得到及时的反馈,确保学生对知识的准确理解。
(二)利用航空港航线分布,区分路程和位移的概念
从生活场景出发,创设情境,在屏幕上展示上海航空港的航线分布情况,并提问:各点之间的线段有何含义,是否为飞机行驶的轨迹。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路程这个概念,知道它用来描述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为了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再提问:线段的长度是否代表路程的大小?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
接着,画出学校操场400m的草图,对跑道中运动员运动一半路程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很容易回答出经过半周后运动员产生的路程。教师提问:如何表述运动员位置的变化情况?用路程来描述是否确切?从而提出位移的概念,强调位移可以用来描述位置的变动,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然后,通过航线图与实际航道、运动员实际路径与位置变化的比较,让学生明确路程与位移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三)联系前例,提出矢量和标量和标量的概念
教师从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出发,直接提出矢量和标量的概念,并让学生分析其区别,并分小组进行讨论,举出生活中属于矢量和标量的物理量。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作出及时的纠正、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四)从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变化,深入理解矢量与标量
在屏幕上展示,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境,教师提问:我们要准确的表示汽车运行的位置变化,应该用“位移”还是“路程”。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知道要用位移来描述。教师提问:从A点到B 点,汽车走过的位移是多少?路程是多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根据位移的定义来进行计算。在算出位移和路程后后,教师引导学生计算从B点到A点的路程和位移,同时提问和强调产生的负号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与联系,真正理解位移的矢量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了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反馈,并据此调整教学过程。
在课的最后,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反映时刻与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的例子,让他们对知识学以致用,体会物理学贴近生活和应用于社会的情感,强化他们科学学习的志向。
板书设计:
时刻:时间轴上的一个点
路程:物体运动的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时间和位移》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65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