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苏州园林》导学案 正文

《苏州园林》导学案

2017-02-27 05:49:4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苏州园林导学案(教师版)

姓名班级 编制:李嫚审核: 李海燕 编号

14

篇二:13.《苏州园林》导学案(师+生)

13.《苏州园林》导学案(生)

主备:熊永沾 课型:预习+展示 高石中学八(2)班 姓名:

第 组

第 号

学习流程 初读感知——导语设计——预习检查——文本分析——总结反馈

第一课时 浏览课文理思路

一、情境导入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轩榭..()()丘壑.()嶙峋..()() 镂.空()蔷薇..()()斟酌..()() 2.解释下列词语。 标本: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轩榭: 重峦叠嶂: 丘壑: 雷同: 着眼: 俯仰生姿: 珠光宝气: 别具匠心: 斟酌: 闲适: 3.了解作者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3.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4.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何特点?

(二)理清思路

1.通过以上分析,请同学们快速给课文划分层次。

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三)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四、五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四段:

(1)这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4)“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换,为什么?

2.第五段:

(1)这一段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简要解说一下。

(2)这一段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四、课文脉络清理

亭子回廊不对称(自然之趣)

完??美??

?假山配花木、活水配桥梁(自然美)

四个讲究的?高低俯仰生姿(映衬美)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层次美)

图?画

??

细处注意?角落——图画美

?

门窗——图案美

?色彩——淡雅美

总说→分述

五、拓展延伸

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想想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明特征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合作探究 (一)探究表达方式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二)把握说明方法

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小组内交流看法。)

(三)揣摩说明语言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能去掉吗?)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三、本节课脉络清理

?

表达方式——说明、记叙、议论

??分类别

作比较?说明方法

?引用??

?

举例子

列数字

说明语言——准确生动、严密精练、表现力强, 充满情趣、画意

四、拓展延伸

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13.《苏州园林》导学案(师)

主备:熊永沾 课型:预习+展示 高石中学八(2)班 姓名:

第 组

第 号

学习流程 初读感知——导语设计——预习检查——文本分析——总结反馈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现存园林近二百处,因此被人们称为“园林城市”。请随我走进苏州,走进苏州园林。

第一课时 浏览课文理思路

一、情境导入

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画,使人有观赏不尽的感觉呢。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轩榭..(xuānxiè) 丘壑.(hè) 嶙峋..(línxún) 镂.空(lòu) 蔷薇..(qiángwēi) 斟酌..(zhēnzhuó) 2.解释下列词语。

标本: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心中的设计、构思。指诗文、技艺等的独特构思。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丘壑:文中指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旧说打雷时,许多东西都同时响应)。 着眼:(从某方面)观察,考虑。

俯仰生姿:有高有矮,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闲适:清闲安逸。 3.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

【交流点拨】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交流点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交流点拨】(1)整体:①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②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③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④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2)局部:①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②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③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4.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文章结尾告诉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有很多,文中所介绍的只是一些方面。结尾留有余地,给人无穷回味。

(二)理清思路

1.通过以上分析,请同学们快速给课文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1)第一部分(第1段),对苏州园林的总的评价。

(2)第二部分(第2~9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①第一层(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②第二层(第3—9段),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3)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

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总-分-总。

3.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 (三)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四、五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四段:

(1)这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交流点拨】中心句是第1句;2-3句写假山;4-11句写池沼;这是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这是处处写“画”,突出苏州园林“画”的效果。 (4)“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换,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2.第五段:

(1)这一段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简要解说一下。

【交流点拨】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这一段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交流点拨】描写、议论、说明。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四、板书设计

亭子回廊不对称(自然之趣)

完美??

???假山配花木、活水配桥梁(自然美)

四个讲究的?高低俯仰生姿(映衬美)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层次美)

图?角落——图画美

??

细处注意??

门窗——图案美

?色彩——淡雅美

总说→分述

五、拓展延伸

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想想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交流】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建筑物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进行说明,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采用逻辑顺序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介绍说明。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明特征

一、情境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

《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叶圣陶,按照“总分”结构,先总说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每个角落、门和窗、色彩七个方面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这一堂课我们来品味一下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二、合作探究 (一)探究表达方式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1.记叙:(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 (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景象。)

(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

2.议论:(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 (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二)把握说明方法

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小组内交流看法。)

【交流点拨】1.作比较:(1)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2)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3)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引资料:“??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4.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5.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三)揣摩说明语言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交流点拨】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交流点拨】“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其共同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交流点拨】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能去掉吗?)

【交流点拨】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景象,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小结】本文说明语言准确而又生动,严密而又精练,表现力很强,使文章充满情趣、画意。作者为我们介绍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给我们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同时赞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

三、板书设计

?表达方式——说明、记叙、议论

??

分类别

作比较?说明方法

?引用??

?

举例子

列数字

说明语言——准确生动、严密精练、表现力强, 充满情趣、画意

四、拓展延伸

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交流】记叙文:重在记叙、描述与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议论文: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以理服人;说明文:重在实事求是地比较客观地说明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篇三:用 苏州园林导学案试题答案

一、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

2谈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通过对比手法引出(作比较)。

3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文章中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如在画图中”的原则?(几个方面)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

1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7、8、9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2全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由概括到具体(总—分),主要到次要。局部到细部的说明顺序。

3分写苏州园林的具体特点,为什么作这样的先后安排?

局部到细部的说明顺序。这样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层次清晰,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本文说明方法。(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在课本上标注出来。小组交流所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分享、教师补充且小结)

1作比较(结合练习二)

第1段: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第3段:将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第5段:将苏州园林与国外一般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体现了错落变化的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9段: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具有古朴、闲适的风格。

作用:通过比较,苏州园林的特征更突出了。

2打比方

第3段: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作用:形象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举例子

第5段: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第6段: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第7段: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第9段: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作用:是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更直观。

四、合作探究,学习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举例: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2、用词的准确和周密。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2(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鉴赏”词最恰当。 (3)“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4)“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5)“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6)“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五、阅读下列语段,完成6~10题。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⑤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第①句中“着眼在画意”的意思是( B )

A.重视图画的意味B.从图画的意境上考虑

C.观察画面的意趣D.把眼光放在表现一定的情调上

2.文中的“寂寞”,原意是“孤单冷清”,这里是单调之意。

3.对“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是议论,点出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B.是说明,告诉这样设计的艺术目的

C.是叙述,表明这样设计的艺术感受D.是描写,体现这样设计的艺术魅力

4.这节文字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5.文中加横线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它的理解是强调游览者面对这种成就所产生的愉快感觉。


《苏州园林》导学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64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苏州园林》导学案
相关文章
  • 《苏州园林》导学案

    苏州园林导学案(教师版)姓名班级编制:李嫚审核:李海燕编号1413 《苏州园林》导学案(师+生)13 《苏州园林》导学案(生)主备:熊永沾课型:预习+展示高石中学八(2)班姓名:第...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