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端午的鸭蛋》教案 正文

《端午的鸭蛋》教案

2017-02-25 06:50:2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灵璧中学 张军 年级:八年级 时间:2015、05、1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

多媒体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读音

2、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你感受到了什么?

3、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三、合作探究、把握内容

1、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 1

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四、品味语言

1,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五、小结

1、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2、总结写法:借物抒情

3、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六、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十、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板书设计】

端午的风俗(预设背景)

端午的鸭蛋家乡的鸭蛋名声久远质细油多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挑鸭蛋

端午的鸭蛋

【课后反思】 吃鸭蛋玩鸭蛋

2

篇二:《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戴鸿敏

课型:阅读课

三维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指导朗读,感受情味。

2、理清思路,理解情感。

3、揣摩语言,品味特色。

过程、方法目标:

1、学会梳理思路。

2、学习品味语言。

3、知道关注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关注生活细节,发现生活情趣。

2、了解端午习俗,热爱自己家乡。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感受情味。

2、理清思路,理解情感。

3、揣摩语言,品味特色。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涵泳品味法

学法指导:教给归纳段意的方法,指导品味、朗读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端午:端午常识知多少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沈从文的入室弟子、得意高徒——作家汪曾祺的一篇散文:《端午的鸭蛋》。说起端午,大家喜不喜欢过?那么,考考大家,我们来个抢答,好不好?

1、端午节指的是那一天?

2、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位爱国诗人的,他是谁?

3、在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过端午节的风俗?(包括吃的、挂的、玩的)

【创意说明:由端午风俗导入,亲切,能一下子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二、理结构:我来拟上小标题

过渡:作家汪曾祺的家乡又有哪些端午的风俗呢?

1、速度段1:

(1)标注风俗

在第一段,挑出端午的风俗,加上△△△。

(2)认识风俗

参见书上122面插图,结合第一段文字,依次说出挂的,装的,母亲手上端的,孩子额上画的所代表的端午风俗。

(3)为画拟名

为本幅图画拟上名称。

参考:如“端午风俗画”“图说端午”之类。

(4)拟小标题

为第一段拟上小标题,可以挑第一句中的短语概括。

参考:如“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风俗”“端午的风俗”让学生比较选择。

(5)理解作用

提问:“端午的风俗”与课题“端午的鸭蛋”有什么关系?写端午的风俗有什么作用?

明确:营造浓浓的节日气氛,为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做铺垫。

【创意说明:第一段的文字很平淡,也很抽象,借用插图、拟题等形式,学生感兴趣,学习很踊跃,开课之初即掀起小高潮。】

2、读2—6段

(1)拟小标题。

学法指导:挑出每一段关键句,画上

框出关键句中关键词,标上□□□□

要求:不超过五个字。

明确:

第2段关键句:“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

关键词:出名

第3段关键句:“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鸭蛋的吃法??” 关键词:特点,吃法

第4段关键句:“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关键词:挂鸭蛋络子

第5段关键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把鸭蛋壳??”

关键词:吃鸭蛋,玩鸭蛋壳

(2)合并,分层。

明确:

2、3两段写鸭蛋的出名,特点,吃法,都与特定的地点——家乡有关,可以合并为“家乡的鸭蛋”。

4、5两段挂鸭蛋络子,吃鸭蛋,玩鸭蛋壳,都是端午节当天的事,都与孩子,与一段特定的时光——儿时——有关,可以合并为“端午的鸭蛋”。

(3)美化句式。

每一段都用词或短语概括,读一读,强化美化结果:词性一样,短语结构一致,字数基本相等。

(4)归纳方法。

概括层意的三部曲:1、逐段提取2、合并同类3、美化句式

【创意说明:有操作指导,有方法归纳。长文短教,体现方法的授予,技能的习得。】

三、说感情:故乡童年入梦来

问题:

小小的鸭蛋让作家念念不忘、津津乐道,鸭蛋中寄予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

作家之所以对小小的鸭蛋念念不忘、津津乐道,是因为小小的鸭蛋寄予作者对家乡浓浓的热爱,对儿时深深的怀念之情。汪曾祺的散文体现了一种“小叙事”、

真感情的特点。

是啊,家乡,童年,是我们生命是空中的至爱,无论隔了多么遥远的岁月,多么遥远的距离,一提起家乡、童年,我们的心总会无限的温柔起来,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谓的“家乡情结”“童年情结”吧!

【创意说明:概说情感,从文中来,水到渠成,教师顺势升华提升课堂魅力。】

四、品语言:品品读读悟真味

1、特色概说

汪曾祺的散文,语言上很有特色(参见练习二):

(1)平淡而有味

(2)方言,地方特色

(3)淡淡的幽默

2、分组品析

品析形式:

分组进行。分为两大组,重点品析特色(1)(3),特色(2)以抢答方式进行。

品析要求:

(1)找出能体现这一特色的2例进行赏析。

(2)把句子画上“ ”,句子上进行赏析批注。

(3)赏析范围:平淡而有味(3、4、5段),淡淡的幽默(2、3段)

3、交流、朗读

交流典型例句,赏析并进行朗读指导。

示例:

语言平淡而有味

(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品析:吃鸭蛋描写生动。“扎”“ 吱”“ 红油”“ 冒”,绘行绘声绘色绘态,生动传神。

朗读指导:重读“扎”“ 冒”,“ 吱——”读出延长音。

(2)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品析:挑鸭蛋有情趣,有讲究,有学问。“一要挑淡青壳的”“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这是我们平时没留心的,或是没有生活体验的。

朗读指导:“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读出一般疑问语气;“有!”读出知道挑鸭蛋的学问的自豪、得意;两个学问“淡青壳的”“ 形状好看的”都应重读。

(3)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品析:玩鸭蛋壳描写生动。“洗”“捉”“装”“糊”一系列动词,生动写出玩鸭蛋壳的过程,描写生动。

朗读指导: 亮的方式“一闪一闪”,好看的程度“极了”,都应重读。 归纳小结:语言平淡而有味,有味可以是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写出情趣。

语言有淡淡的幽默

(1)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品析:大实话构成了幽默。

朗读指导:重读“并无”“ 还不就是”。

(2)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品析:对比形成幽默。“称道”和“不大高兴”形成反差,作者感受到的是鄙视和瞧不起。

朗读指导:重读“就出”,强调不大高兴。

(3)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品析:大词小用形成幽默。“曾经沧海难为水”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用来指见过自己家乡的鸭蛋,他乡鸭蛋瞧不上,大词小用。

朗读指导:重读“实在”,强调瞧不起的程度。

(4)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品析:运用对比构成幽默。对于袁子才这个人“不喜欢”,因为他提到自己家乡的鸭蛋“很亲切”“ 与有荣焉”,前后态度形成对比,更突出对家乡鸭蛋的热爱。

朗读指导:重读“不喜欢”“很亲切”“与有荣焉”,强调情感的对比。

(5)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品析:反问形成幽默。蛋黄浅黄色的鸭蛋,就不叫鸭蛋了吗?

朗读指导:重读“什么”,强调不能算鸭蛋。

归纳小结:读来哈哈大笑的,叫很幽默;读来让人会心一笑的,是淡淡的幽默。大实话,对比,反问,大词小用等,均可以形成幽默。

4、教师小结

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语言也别有一番情致和韵味。

【创意说明:语言品味指向明确,指导具体,品读细腻,有分析有归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五、品生活:说说写写享乐趣

1、教师提示: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小小的鸭蛋是那么令人神往,掀开记忆的一角,打开尘封的岁月,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有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壳那样类似的经历;挑选的过程充满了学问,享用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2、教师示例:

冬天里,吃烤红薯是一大享受。挑烤红薯很有学问:一挑工具。烤红薯的烤炉有两种,有烟囱的和无烟囱的。我们往往会挑那种有烟囱的无烟烤炉,比较环保。这种烤炉上一般都配有电子秤,免了算账的繁琐和亏秤的担心。这种烤炉上还配有塑料小勺,用小勺挖着吃,方便、优雅。二挑卖家。挑那些干净、清爽、利索的阿姨、大叔。人好服务绝对不赖,“小朋友,来个中不溜的热热的吃?”拉出烤炉屉子,过秤,报价,包上,装好,送勺,“找的钱拿好,下次再来!”三挑红薯。那些匀称的,冒油的卖相好,首先会被我们挑中。当然我们也不忘问上一句:“是红心的吧?”确认一下。

热乎乎的红薯拿在手里,扒开包裹的纸,掐尖,剥皮,露出橙黄的瓤,挖上一勺,甜甜的,香香的,软软的,热热的,吸吸溜溜的吃进去,“哈——”一口热气哈出来,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3、学生体验

交流、分享:挑瓜果、零食、玩具、文具、饰物??挑选的学问,享用的乐趣,讲出你的小发现,小情趣,小细节,小快乐。

【创意说明:小迁移聚焦生活,切口小,感悟细,学生有样可依,有话可说。】

六、结束语:送话结课留余韵

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生活中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让我们放慢脚步,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小情趣,小发现,小快乐,品味生活的乐趣,享受成长的快乐吧!

作者单位:湖北省老河口市第四中学

通联地址:湖北省老河口市第四中学

电话:15972242259

邮编:441800

电子邮箱:lhkszd@tom.com

篇三:端午的鸭蛋 公开课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合肥市永和学校 马丽萍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本课则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以及作者对故乡的乡土风情、民韵习俗的深深思恋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有求知欲,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些疏远,因为他们缺乏认知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就少了欣赏传统文化的情趣,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号召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教学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结合本文特色和学生实际,将目标确定为:

1、“思路清”

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写法妙”

通过删减法,掌握文章的几种表现手法;

3、“语言美”

通过赏析,品读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4、“故乡亲”

通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理思路——品鸭蛋——赏语言——谈感受

【课前学生预习】

1.自我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2.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好!你们知道我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在咱们合肥端午节有什么风俗?节日的欢乐祥和都写在你们脸上了呢!

2、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看看作者从一枚小小的鸭蛋里咂摸出怎样的生活情趣。

意图:从节日的体验中走入文本,感受民间文化习俗。

二、学习目标一:“思路清”

(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一)积累词汇,扫清字词障碍。

籍贯、络子、车胤、大襟、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曾经沧海难为水等。

(二)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端午习俗)

1、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之后教师给予评价指导)

2、询问本节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其中哪些是作者家乡特有的端午风俗?

(三)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段(家乡鸭蛋)

1、读前设问:这部分在作者又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

2、学生1回答,学生2补充,教师小结:

家乡鸭蛋最有名,一说高邮遂起敬;

上海店铺必标明,双黄鸭蛋真喜庆;

清代袁枚是吃货,《随园食单》有佐证;

曾经沧海难为水,字字饱含故乡情。

(四)小组合作(端午鸭蛋)

1、提示要求:四人小组,边读边讨论在4-6段落中找出端午节那天孩子们都了什么?(问题已在设定当中,让学生在一起合作中一起感受作者端午的快乐)

2、教师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糊鸭蛋灯,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

(五)“思路清”

看看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试试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提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就是文章的清晰的写作思路!

三、学习目标二:“手法妙”

(通过删减法,理解文章的几种表现手法)

(一)讨论几个话题

1、不写第一段不行吗?

2、不写他人知道我籍贯后的肃然起敬不行吗?

3、不写袁枚《随园食单》一节不行吗?

4、不写北京咸蛋蛋黄浅黄不行吗?

(二)教师提示:同学们自由选择话题,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和常用的表现手法来思考。(如:对比、侧面烘托、铺垫、用典等)

(三)教师小结

端午风俗,背景铺下;

他人称道,侧面烘托;

引用经典,名气真大;

北京咸蛋,相比差啦;

质细油多,正面描画。

原来,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在夸家乡鸭蛋的名气大品质顶呱呱。

教师提示:老师倒认为文章手法并非作者有意为之,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四)从文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热爱、赞美、自豪)

意图: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思路清”后,即知道了文章写了“what”后,还有知道为“why”写这些(选材和情感表达的关系)和“how”写的问题(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辨析能力,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四、学习目标三:“语言美”

(通过赏析,品读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一)提示:汪曾祺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二)要求:请你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其语言上的特色,然后可以和你的同桌分享。

(三)学生分享例句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语言平淡而有味,读起来亲切自然

2、“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一个“吱─”字,绘声绘色、真切生动;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活灵活现;若删去,缺少味道了。

3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趣味。字里行间饱蘸对故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

(四)延伸思考

作者用平淡而有味的语言津津乐道,仅仅是在怀念赞美鸭蛋吗?

小小咸鸭蛋,

生活滋味甜;

平淡而有味,

从容故乡谈。

【布置作业】(巩固教学目标4)

故乡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或许生活中的一情一景,甚至身边拂来的一缕春风,都可以触碰我们关于家乡关于童年的记忆。

请运用今天所学,写写关于你家乡的记忆。


《端午的鸭蛋》教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52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端午的鸭蛋》教案
相关文章
  •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授课人:灵璧中学张军年级:八年级时间:2015、05、19【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