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正文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2017-02-26 05:47:4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沈国全:《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课堂实录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课堂实录

教材:沪教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试用本)》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

时间:2011.1.5

地点:嘉定二中高二(2)班

课时:一课时(40分钟)

执教:沈国全

师:上课。

学生:起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教师板书: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师:已布置大家课外看了。有几个问题:你看懂了多少,还有哪些不懂的?

生1:了解他身边发生的事情。

师:简单说说,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生:开证明书的事。

师:一件小事,是吧?

生2:读懂的是蔡先生的教学方法,风趣、幽默。

师:还有哪些不懂的呢?

生:“三不主义”。

师:这里介绍一个:不做官。还有:不纳妾、不打麻将。

生3:蔡先生是很伟大的教育家。

师:包括哪些方面?

生3:春风化雨,兼容并包。

师:还有哪些不懂的?

生: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背景不太清楚。

师:这个书上有介绍,第10段,老北大是什么?官僚养成所,培养做官的地方。详细的了解还有待课外查找资料。

师:大家都看了。文章比较长,这么读呢比较困难。标一下段落,多少段?24段。这么长的文章,要从结构入手,这是读书的方法。请大家看一看,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俗一点说,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刚才3个同学,对文章都有所了解,如果想对文章有整体把握,要从结构入手。

生4:第1段,总起;第2-22段,是分说;第23-24段是第三部分。总分总,中间部分又分为两层,2-9是第一层,10-22是第二层。

师:你怎么知道正好切在22段。

生4:正好能够回收第2-22段,照应标题,“我所认识”。(师:还有什么你看这一段最后一句是什么?)他是中国现代的大教育家。(师:跟前面哪句话是一样的?几乎一样。)第一句话。

师:写文章特别是散文,特别像散步,你晚上出去散步,你总要回家,兜回来。虽然在路上要过一条小桥,甚至一条河,甚至什么什么,但是总归要兜回来。“他是中国现代的大教育家”,兜了这么一圈子,又回来。读文章要注意作者兜回来的地方,起承转合,是吧?请(生

4)你上黑板把“春风化雨”、“兼容并包”写一下。其他同学考虑一下,她这么划分段落你

同意吗?交流一下,思考:你同意她这样划分吗?包括细部,中间部分她分成两层,2-9是春风化雨,10-22是兼容并包。

(生4板书,其他同学窃窃私语,小声讨论)

师:我注意到有的同学在说,有的同学没有说。没有说,我特别能理解,你一旦思考这个问题,你就会遇到很多麻烦。因为你粗略一看,好像是对的,再一看,又好像是不对的,再一看,又好像是对的。

生5:我同意她。

师:有没有不同意的?刚才她这么划分?“没有”?“没有”没问题。等一会我们再深入地研究下去,她到底有没有道理,包括整体的总分总也好,深层次的结构也好。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讨论清楚这两个问题(指“春风化雨、兼容并包”),这是文章的主干。他是个教育家:春风化雨、兼容并包。“春风化雨”是什么意思?注解是怎么说的?“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PPT显示:

师:我读了这个注解不太满意,于是老师就查找了资料。这样的:典出《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化”,雨能生长万物,滋润;“时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下面两句呢?(师生齐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是这样一种“化”,是一种影响,一种感染,但是它促进了变化,无论是学术,还是精神境界,都促进了变化,有所生长。“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春风化雨”,这个成语其实是“春风雨化之”,春天的风,春天的雨,化之。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

生6:温暖。

师:温和,和煦,是吧?我们现在已经稍微可以懂一点冯先生的“春风化雨”是什么样?我们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蔡先生的“春风感、春雨感”的?这个“化”,我们容易理解一些,书上有些议论性语言,作者写了自己是如何提升的。这“春风”表现在什么地方?这叫细看。读书要推敲,这“春风化雨”是怎样的境界?

生7:第2段。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形象。

师:是“气象”不是“形象”。你知道什么是“气象”吗?(生7:注解有,情况,形象)这个注解没用。老师告诉你,好吧?我们经常说到“气象预报”,天地之间充满了“气”,大气变化会有许多外在的表现,比如刮风下雨;同样,人的“气象”,指的是,人的内在气质、禀赋,外在表现出来的东西,它是一个哲学概念。儒家特别强调“浩然之气”,人的“浩然之气”养到一定程度就会外在表现出来,这就是他的气象。所以,它与“形象”不一样,就是蔡先生的“气”让作者感受到了,不是他有多帅。“春风”就表现在这里,路过就可以感受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很有气场。

生8:第3段。(读)“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师: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让作者受到“感化”?

生8:从容不迫。

师: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淡定”(生笑)。前面哪些地方表现他的从容不迫?

生8:亲切。

师:这已经与刚才讲的不一样了。我提醒大家,还是那句话,写文章与散步一样,文章中有没有一些老是重复的词句?就是作者来来回回“钉”在那里的地方,有没有?这一段(第3段),有没有重复的词句?

生(齐):“没有”。

师:老师读读看。大家注意那些来来回回的词句,好比你散步时舍不得离开的地方。(读)?1918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接去见校长。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议室。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我说:?请校长批一下。?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代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书。?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没有、没有”,强调什么?

生9:没有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亲切。

师:读书要自找麻烦,我想“萧然物外”不一定好懂。“萧然物外”是什么意思?“萧然”是什么意思?

生10:从容。

师:还是“从容”?“满目萧然”,岳阳楼记,是冷落,寂寞,凄清。“物外”,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里,“物”是与“心灵、灵魂”相对应的一个词语,所以它指的是世俗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萧然物外”,“萧然于物外”,“没有、没有”写的就是这种“萧然”,虽然是校长,但是他“没有、没有”,什么也“没有、没有”。他是想有而没有,还是主动放弃的呢?我们知道蔡先生是革命元老,前教育总长,权高位重,他只要不有意拒绝,刚才写到的那些“没有”他原本都是可以有的,他放弃了,甘于“萧然”,这就见出境界了,这就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强大了。这个“萧然物外”一定要理解。

文章很长,老师不可能一点一点讲下去,(关于“春风化雨”)后面还有两段自己研究,方法与刚才一样,推敲词句,前后联系地去看。

师:下面我们看看“兼容并包”,这个似乎好懂一些。哪些段落写到“兼容并包”?刚才这位同学说了,第2段到第22段,似乎是这样。爱思考的同学应该提出一点不同意见,有没有不同意见?我多么希望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这位男同学?

生11:没有。

师:这里面有值得探讨的问题。“兼容并包”比较明显,它是“一面又一面”。第14段第一句话的内容比较清晰了,“另一面”,那么,前面是“一面”。前面是对学术上不同流派的兼容并包:这就是所谓“兼容并包”,这是众所周知的,不必多说了。然后说,“兼容并包的另一方面,是对于老、中、青的兼容并包”。两面,在这两面兼容并包中,“全国也出现了这种局面”。应该说,到第15段结束了。我要问的是,或者是请大家一起思考的是,第16-22段是怎么回事?这要提出疑问。请你说说。

生12:(沉默)

师:还在写“兼容并包”,或者不再写“兼容并包”?请大家讨论讨论,不想讨论,独立思考也可以。课堂上思维要活跃一些。

生讨论。一生举手。

师:他是举手回答的。其实有些同学我知道她是想回答的,比如这位女同学,她肯定是有答案的。但是我已经请她回答过问题了,我不能再请她回答了。

生13:我认为第16-22段也是写兼容并包的。指的是,搞新文化的向西方学习(师:是兼容西方的思潮,对吧?)是的,用“兼容并包”发起新文化运动。

师:这个“兼容并包”,主要看兼容的主体的立场。比如,站在京师大学堂的角度,它曾经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正统思想的学堂,所谓的独尊儒术。它兼容的就是各种思潮。从蔡先生角度来说,他是革命家,他兼容是前面说到的各种旧派、但有学问的一些老牌文人。就是说这两层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来介绍的,很深刻,坐下吧。我本来认为很多同学会以为这部分是说兼容并包的成效的,应该说这也是这些段落的作用之一,也对。但,更深刻的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但是,还有更深层的。你们注意看,他在跟不同意见的人,他们学校的老师,论战时用什么方式?(一同学举手)戴眼镜的同学说。

生14: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师:他举了例子,他有例子。(生14:20段)请大家跟我看,蔡先生这位主将,他回答谁谁的长信和为谁谁写的长序,他的论战他有没有以校长的架子或官员的身份去遏制或把他们开除了,有没有?(生14:没有)。他在干什么?他是跟别人平等论战,以一个学者的身份跟别人平等论战。这也是他的兼容并包的思想,在骨子里。说实话,兼容并包,作为策略,可能是集体的智慧,但作为人品,是受人尊敬的,哪怕是他的敌人。他没有使用我们所见的、常规的、用行政的手段去搞别人。这才是有价值的东西。

生15:他兼容了西方文化,取各家之长,有了发展,形成了新文化。

师:也就是说,它是有方向的。这就是兼容并包的第四层意思。兼容并包也不是捣糨糊,他有他的原则。好了,“春风化雨”、“兼容并包”都清楚了。现在要思考的是第9段,刚才这位同学归在2-8这一层,也就是中间段落的第一层。

(生15举手要说)

师:请说。

生15:她说归在2-8这一层,我不同意。(师:我就是这个意思,我特别希望有人提出挑战,哪怕最后发现她是对的,但是我们要思考:这个段落是承上的呢?还是启下的?还是承上启下的?这个问题要讨论。)不对的,我认为应该归入下一层。因为下面的段落讲“兼容并包”,而这一段里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中庸”就是讲的“兼容并包”。

师:问题就在这里。

(板书:极高明而道中庸)

师:“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中庸”是什么意思?“极高明”我们好像能懂一点,指的是那种崇高的境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

生15:“道中庸”,(师:接着说,我特别欣赏你的回答)道家文化(师:是道学家,跟“道家”不一样,道学家就是理学家),中庸之道,就是包容。蔡先生到北大就是践行了这一点。 师:这么短暂的时间就掌握了这一层次,了不起,比老师聪明。请坐下。我们先来看这首诗,作者就是用这首诗来解释的。

PPT显示:

我们来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睡觉(jué)”,读jué,觉醒,古代没有什么睡觉(jiào)。我们再来读一遍怎么样? (学生齐读)

师:“道通天地”,“思入风云”,这是指他极高明的境界。“道通天地”,达到一种天地之外的、宇宙的境界,“思入风云变态”,关注民族危亡或者是时代风云,是他所达到的高度,他是“极高明”。这两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讲的是他“道中庸”,“道”是动词,取道中庸,“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个句子多解,如果以万物为主语,“万物静观”,他们自得其乐;“四时佳兴与人同”也是这样,是说“万物”与人类相同,也有它们生长的兴趣,乐趣。也可以以“我”为主语,“我”静观万物,“我”有“我”自己的所得,“我”和别人一样有好的兴致,多解。我们不要把问题搞得很复杂,但是从“皆自得”能看出来“兼容并包”,让很多人在这里都能得到自己的位置,老派的,新派的,总而言之,大家各自“自得”。我们再看蔡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

所以,还是“兼容并包”。

面,平常、日常在里面。那么,这样看,跟前面2-8段有关系吗?再看——

“易”,换的意思。他还要守住正道。这样来看,“中庸”实际上有三层含义:一是调和,一是平和,一是守正,守正道。最后这结论并不重要,第9段到底归在哪里呢?是上一层呢?还是下一层呢?(学生:下一层)还是放在下一层好一些,跟上一层也有联系。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大家可能觉得“文眼”这个词很陌生,但是,对散文阅读来说,用“文眼”阅读法很重要,“文眼”就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我把问题简化一下:这篇文章的“文眼”是第一句呢?还是最后一句?

(部分学生私语:第一句)

师:有同学说是第一句。这没问题,但是,如果以最后一句为“文眼”呢?是不是可以感受到更多的东西?最后一句和第一句有什么不同?(朗读)因为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像蔡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这是放在历史长河里所做

篇二: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理解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2、学习本文平凡之中见深远、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笔法。

3、准确理解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 难点:准确理解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1月17日晚,于丹在北大百年讲堂上被观众“轰下台”,此事一经报道,舆论哗然。对于北大学生的行为,一些人批评,说北大学生没有涵养,不懂得尊重,但也有人认为,北大精神不是哈腰妥协,而是不苟同,能够把于丹轰下台,恰恰是一种不对名人的崇拜,恰恰是一种对真理的渴求,北大学子当有这种精神。孰是孰非我们姑且不论,但“北大精神”在国人心中的影响力非同一般是不争的事实。那北大精神的发轫者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故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蔡先生的人生经历。

二、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892年中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从事教育事业,1902年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1907年赴德国留学,研究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1912年回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出以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学教育五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实行全面改革,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

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能为两个兵戎相见的政党所共同推崇,恰说明了蔡先生有超越政党见解的巨大人格。那作为蔡先生学生的冯友兰先生,他怎么评价自己的老师呢?

三、整体感知

1、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2、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作者把蔡元培先生的事迹概括为哪两条?

“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

四、文本分析

1、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来写“春风化雨”?

学生圈划,品味,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挑选印象最深的来谈,不必面面俱到) 初见蔡先生,感受其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

请先生开证明,亲见其从容不迫的书生本色和超乎事物、萧然物外的气象。

作者作为接待委员会成员在纽约接待蔡先生,再现先生的书生本色。

在美聆听先生演讲,再次感受其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言语。

2、“兼容并包”指什么?对北大产生怎样的影响?

内涵:不论政治派别和意见,不论年龄和资历,唯才是举,学术自由,百家争鸣。 影响:改变校风:提倡为学术而学术。 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思考:在“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之间,作者认为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

“兼容并包”可以是一种思想、一种举措。而“春风化雨”则是个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后者更难得。只有这种境界才会有“兼容并包”的举措,才有可能成为大教育家。

“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4、作者如何概括蔡先生的精神境界?

“极高明而道中庸”

5、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和“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有什么关系? 补充材料: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中庸》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孔子

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那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

“中国哲学求底最高境界,是超人伦日用而又在人伦日用中。”“因其是世间底,所以是‘道中庸’;因其又是出世间底,所以说是‘极高明’。即世间而出世间,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这种境界底人的生活是最理想主义底,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底。”(冯友兰《新原道·绪论》)。

总结: 极高明出世 理想主义

道中庸入世 现实主义

五、文本探究

思考探究:作者把蔡元培先生誉为“中国近代最大是教育家”,并且认为更难能可贵的是蔡先生身上的“春风化雨”,而不是“兼容并包”。就蔡元培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而言,你认为在“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之间,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如果我们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并不一致的话,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就蔡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而言,显然“兼容并包”更为重要。作者之所以强调“春风化雨”更为难得,是因为作者是蔡先生的学生,是亲身经历过蔡先生的教化的,他对蔡先生的精神境界有更为直接和深刻的体会。

六、结束语:

这是一块神圣的土地。百余年来这里是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耿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

这是一片自由的阵地。从十九世纪末叶到如今,一百多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民主与科学已成为这块阵地不朽的灵魂。

——谢冕《永远的校园》

篇三: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教案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凝聚其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相关中西方文化知识,以知人论世和文化阐释两种方法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体会蔡元培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 并能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向蔡元培先生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重点字词、语句的内容,领悟其深刻含义;了解蔡元培先生人格中蕴含的中西方文化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进一步体会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并向蔡元培先生学习。总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1898年戊戌变法:废科举兴学校—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学

1912年中华民国:北京大学

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1916年6月袁死,黎元洪由副总统继任总统。 民国初的北京大学

人事混乱严复为首任校长。但校内山头林立,派系纷争,严复没干几天,被指抽鸦片而掩面下台。其后,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任校长:章士钊、何燏(yù)时、胡仁源,大都因人事问题,板凳没坐热就走人。

官气较重 官僚养成所:科举的替代品,要一个“进士出身”,混一个资格为将来做官做准备。老爷学堂:学生多为官僚子弟,称“老爷”。

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以此为仕途捷径。

二、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1940) ,字孑民,浙江绍兴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916年12月—1927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北大,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传播马克思主

义的最初基地。

影响北大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五四运动策源地,其影响远超教育领域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逝世。国民党总裁蒋中正在陪都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中共领袖毛泽东发唁电;“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教育部北大在诔词道:“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作者介绍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字词注音

文章共十三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以能为先生写传为荣,表达对蔡先生的敬仰之情。

第二部分(2-9) 写蔡元培先生严词责人的三件小事。

第三部分(10) 澄清世间对蔡元培先生接物“滥”的原因剖析其行为深处的文化内涵。

第四部分(11-12) 写蔡元培先生临大事而不苟的勇气魄力。

第五部分(13) 画龙点睛地指出蔡元培先生伟大人格中蕴含的两种伟大文化,并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对先生深深的敬仰之情。

中心问题:我们为何敬仰蔡元培先生?

三、研读课文——小事见风范

本文标题为“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文中哪句话直接点明了敬仰的原因

文章结尾以两句话点明敬仰原因:“蔡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觏。”文章里所写蔡元培的事迹均以此贯穿始终。

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作用。

本文第一段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缘由,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蔡元培先生的无限敬仰之情,从侧面表现了蔡元培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一段 “我以为能给蔡先生写传,无论为长久或为一时,都是我辈最荣幸的事” 中“荣幸”一词的理解。

“荣幸”一词既表现了作者对蔡先生的尊重和敬佩,是作者情感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蔡先生“高深的理想”的独特魅力的展现,作者不仅以是蔡元培先生的学生僚属而感到幸运,更是为能够受到蔡先生的教益而感激。

逐一分析每一件小事,仔细品味先生的言辞,看看这些小事突显了先生怎样的人格特征.1.文中有(一)(二)(三)三个序号,分别写作者记录的蔡元培先生的几件小事,这三件是都写的是关于蔡先生哪方面的事情?

明确:先生生气责人。

2.逐一分析每一件小事,仔细品味先生的言辞,看看这些小事写突显了先生怎样的人格特征?试着填下面的表格。

1.第一件事,写先生谴责匿名揭帖“讨伐”同学的行为。

意在表现此事不合做人道理,要有责任意识;不合做人道理:方法不正当,品行不磊落彻底理解“正心”“诚意”“不欺暗室”之意;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 光明磊落的君子作风,宽而有度的处事方式。

2.第二件事,写先生批评阻止性情荒谬的学生前来拜访的建议。

其深意是告诫弟子们要以圣言引领行动,心口一致,宽以待人待人以宽,多看优点,既往不咎 《论语》:“人洁己以进,??”要以圣言引领行为,心口一致,宽以待人。 以发展眼光看学生;言行一致;胸襟开阔。

3.第三件事,写先生斥责“我”信口开河“驱逐”“西洋鬼子”。

其深意是要面对现实,不要言过其实,想入非非异想天开要不得 不耐烦,声色俱厉 不要夸夸其谈 尊崇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实践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简要分析第2段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第2段总体介绍蔡先生的为人是宽以容众,不严责人,也不滥奖人,有时也很严词责人。其作用是领起全文。

文章第5段中作者说“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彻悟”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要“正心”“诚意”“不欺暗室”来处理问题,选择正当渠道待人待事。

二是做事决不推卸责任,决不匿名,要正大光明。

文章第6段中写出蔡先生批评我们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你认为先生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蔡先生引用《论语》中的话来批评他们有比较深的用意:首先《论语》中的观点是圣人的观点,用圣言指导自己的行为,张扬善行,有很大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其次,要学用结合,把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引用《论语》中的话也告诫大家要做到言行一致。

深入解读——言行显文化

阅读文章第10自然段,“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不全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滥”有何含义?什么是“高深的理想”?

明确:“滥”表面上似乎是老好人,任何人犯错,任何错事都不予追究,相信人的品质都是美好的,但这深层确实先生“仁者爱人”的“恕”的精神的体现。这就是先生身上“高深理想的体现”。

第11-12自然段

作者用三件事证明蔡元培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又举一个远例,说明蔡先生“在大事上是丝毫不苟的”,是哪一个远例?作者曾经说过,蔡元培先生既有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又有法国大革命中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从这三件事和一个例中,可以看出来吗?

面对北洋政府的施压、恫吓,再加上“谋客”的“高见”,蔡元培先生表现出了临艰危而不惧,当大难而不惑的丝毫不苟的精神;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蔡元培先生既有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又有法国大革命中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

结合本文说说蔡元培先生为什么拒绝辞退思想激进的陈独秀、胡适二人?这件事表现了蔡元培先生怎样的精神?

蔡元培拒绝辞退陈独秀和胡适,是为了坚持他所倡导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先进办学理想。

这件事体现出蔡元培先生坚持实践先进办学理念,不畏强权勇于担当的大无畏性格。 纵读全文,你认为蔡元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蔡元培为人宽以容众,不严责人,不滥奖人,有时也很严词责人。

本文是如何表现蔡元培性格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凝练的语言,叙述了“批评匿名揭帖者”“批评拒绝同学来访”“批评作者说大话”三个典型事例,刻画了蔡元培的性格特点。这样写能全面、立体、真实的塑造蔡元培先生的伟大形象,而且给人一种亲切感。

先生为何会有这种高深的理想?也就是我们敬仰先生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找到?

明确:

融汇中西方文化精粹

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

仔细推敲文中讲述的三件小事,是否都体现出蔡先生代表的两种伟大的文化?分别都是怎样的文化?

匿名揭帖,讨伐同学:不欺暗室;博爱

阻止拜访先生:待人以宽,既往不咎;发展的眼光看人,博爱

“我”信口开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由平等博爱

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是叙议结合,请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谈谈这些议论的作用。 议论的作用:这些议论性的文字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既是记叙性文字的深化,也是对文章主旨的一个升华。

文中的这些议论性文字,真实而具体的表现作者受教益后的感悟与感激,从而表现了作者对蔡元培先生发自肺腑的敬仰之情。

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写蔡元培先生严词责人的三件小事,澄清世间对蔡元培先生接物“滥”的原因,写了蔡元培先生临大事而不苟的勇气魄力,最后画龙点睛地指出蔡元培先生伟大人格中蕴含的两种伟大的文化,并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对先生深深的敬仰之情。

总体特色

1.追根溯源,凸显人物神韵。2.语言刻画,写法因事多变。3.结构层进,主旨逐步深化。

互乡难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地方的人难于跟他们交谈,一个互乡的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疑惑。孔子说:“我只赞许他的进步,而不赞许他的退步,这样做有哪点过分呢!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抓住不放。”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559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相关文章
  •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沈国全:《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课堂实录《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课堂实录教材:沪教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试用本)》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时间:2011 1 5地点:嘉定二...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