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 正文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

2016-11-30 11:46:51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古代汉语课程论文

“古今字”的渊源

姓名:陈芳学号:14110631867

专业: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 班级:1102班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汉字就代表

一个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词义也在不断地丰富并发展演变,一个词

除了本义之外,又产生了引申义。逐渐地,它们中有的又分化为两个

词。开始的时候,人们仍用原有的字来记录它,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

提高,人类造字能力不断增强,为了使汉字记录语言的功能更加完善,

分工更加明确,于是人们就以原有字为基础,或增加偏旁,或改换偏

旁,另造一个新字来分化原字的职务,上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新造的

字就叫“今字”,原字就叫“古字”,合称“古今字”。

古今字既是一种文字现象,也是一种词汇现象,它是随着汉语词

汇的历史发展而产生的。比如,“知”与“智”,“知”的本义为知道、

了解,由于词义引申产生智慧义,为区别这两个意义,后来另造“智”

表示智慧,这样“知”和“智”就形成一对古今字。又如“反”与“返”、

“然”与“燃”、“责”与“债”、“解”与 “懈”、“昏”与“婚”等。

除了以上由于词义的引申而形成的古今字外,古今字的产生还有另一

条途径,即文字的假借。语言中出现了一个新词,没有相应的字来记

录,于是借用一个现有的同音字来记录这个词。被借用的字的本义与

假借义同时共用一个字形,后来为了更好地区分二者,就需要另造新

字。有的是为本义造新字,如“莫”义是“日落时分”,假借为否定

性无定指代词,后来另造了 “暮”字来记录本义;有的是为假借义造

新字,如“辟”的本义是法,后来借为逃避义,于是另造“避”字来

记录这一借义,则“辟”和“避”成为古今字。

古今异义是词义在其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阅读文言

文时,一定要根据词语在句中的具体意义来理解,不能生硬地从字面

上来曲解,以至犯“以古译今”的毛病。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一句中,“妻子”一词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男人的配偶”,而是

“妻子儿女”的意思;“绝境”的意思不是“没有出路的地方”或“绝

佳的境地”,而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又如,“向吾不为斯役,则

久已病矣”一句中,“病”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生病”或“有病”,

而是“困苦不堪”的意思。“向”不是“朝着某一方向”或“朝向、

对着”,而是“假如,如果”的意思。可见,不论双音节词,还是单

音节词,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只有引导不断地归纳整理,

学生才能由浅入深地对课内外文言材料进行正确的阅读和理解。 “古今字”中的“今字”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由于词义引申促成了

“今字”的产生,二是由于汉字的假借促成了“今字”的产生。下面

我们分别作简要阐述。

一.由词义引申产生的“古今字”

1.“古字”仍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引申义。例如:

昏婚,“昏”的本义是黄昏。因为古人的婚礼都在黄昏时举行,“昏”

就引申有婚姻、结婚的意义。为了分化“昏”字记录词义的功能,后

来人们就以“昏”字为基础,增加偏旁“女”,另造了一个“婚”字,

用来专门记录婚姻、结婚这一词义。这样,在表示婚姻、结婚这个意

义上,“昏”是古字,“婚”是今字,“昏”和“婚”就是一对古今字。属于这种类型的古今字还有“取娶”、“解懈”、“知智”、“竟境”、“娄屡”等。

2.分化职务。例如:

要腰,“要”的本义是指人的腰.腰在人的躯体上处于重要的部位,因此引申有重要、关键的意义.由于“要”字经常用来表示这些引申义,为了使表示引申义的“要”字与表示本义的“要”字有所区别,从而分化“要”字的职务,做到分工更明确,后来人们就在“要”字的基础上增加偏旁创造了一个新字“腰”,专门用来表示人的腰这一意义。在表示人的腰的意义上,“要”是古字,“腰”是今字,“要”和“腰”就是一对古今字.属于这种类型的古今字还有“州洲”、“益溢”、“景影”等。

二、由汉字假借产生的“古今字”

这种假借是指本无其字的假借。我们知道,语言的产生要早于汉字,上古时期,汉字的数量比较少,还不能满足记录汉语的需要。语言中的某个词,人们还没有为它创造一个记录该词的文字,于是就借用一个与该词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记录它。这应该说是一种权宜之计。这样一来,这个字就兼表两个词了,一个是代表其本义的词,一个是代表其假借义的词。一个字代表两个词,在表义上不够明确,容易造成混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造字能力不断增强,人们就以原有字为基础,或增加偏旁,或改换偏旁,另造一个新字来分化原字的职务,这个新造的字就叫“今字”,原字就叫“古字”,合称

“古今字”。这种“本无其字的假借”在开始的时候并不产生新字,没有增加汉字的数量,但后来人们另造新字来分化它的职务,就间接地促进了新字的产生,所以人们又把这种假借称作“六书假借”或“造字假借”。新造的今字,有表示本义的,又有表示假借义的。

1.“古字”表示假借义,“今字”表示本义。例如:

然燃,“然”字的本义是燃烧。“然”字后来被借用来记录与之同音的指示代词。这样,“然”字就同时记录了两个词,为了分化“然”字的职务,人们又以“然”字为基础另造了一个“燃”字专门用来记录燃烧义,而“然”字就主要用来记录指示代词了,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久借不归者。在表示燃烧的意义上,“然”和“燃”就是一对古今字.属于这种类型的古今字还有“莫暮”、“其箕”、“午杵”等。

2.“古字”仍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假借义。例如:

辟避,“辟”的本义是法,法度。后来“辟”字被假借来记录与之音同的表示避开意义的词。在表示避开的意义上,“辟”字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即语言中表示避开意义的词,还没有为它创造一个字来记录它,于是人们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表示法度意义的“辟”字来记录它。这与“其”字假借去记录代词,“莫”字假借去记录否定词,“然”字假借去记录代词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辟”字并没有久借不归,为了分化“辟”字职务,人们又为它的假借义另造了一个“避”字。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本字后造的假借。那么在表示避开的意义上,“辟”和“避”就是一对古今字,而“辟”与“避”两字之间并没有假借关系。所谓“假借”,是说“辟”字和它所记录

的表示避开意义的词之间是假借关系。属于这种类型的古今字还有“牟哞”、“戚慼”、“辟僻”。

总之,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古今字”中的“今字”的产生是人们为了使汉字能够满足记录汉语的需要所发明的一种造字的方法。它推动了汉字系统的不断完善、汉字数量的不断丰富,它是汉字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积极的现象。“古今字”反映了汉字的造字过程,是汉字造字过程中的一种历史现象。研究“古今字”问题,对研究“汉字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一种是以古字作为声符构成今字。如“禽’字的意义是指飞禽,又用它表示“擒获”的意义。后来以“禽”为声符加上义符“手”构成今字“擒”。又如“其”加上义符“竹”构成今字“箕”。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如“昏——婚”、“要——腰”等等。另一种是改换古字的义符创造新字。如“说”字既表示游说,又表示喜悦的意思。后来把“说”的义符“言”换成义符“忄”,构成今字“悦”;又如“讣——赴”,义符“走”换成义符“言”构成今字“讣”。再如“错——措”、“竟——境”等。但这种结构关系的古今字远不如前一种多,通假字并不一定都具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归”通“馈”。

我们对於古今字的态度应该是:(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掌握古书的词义;(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要厚古薄今和是古非今。从前有些文人专写“本字”,不写后起字,那是应该批判的。

篇二:古代汉语 论文

论绘画中的“工用”对中西方绘画的意义

陈建

(安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 安徽省 芜湖市 241000)

关键词:工用;工具材料;中国绘画;西方绘画

摘 要:绘画中的“工用”即绘画的工具和材料。绘画的材料和工具在绘画中有着绝对的重要性并且对中西方绘画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无论在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中,材料和工具都是创作一件作品前必须要考虑好的问题。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对作品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绘画中的“工用”有很多种,中国绘画中常见的笔墨纸砚以及西方绘画中的油画布,媒介剂等都属于工用的范畴。中国唐代画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体工用拓写”这一章节中特别强调了“工用”的重要性。在西方美术史上由于绘画材料的不断创新,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在一件作品中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往往成为了一件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 (2007) xx-xxxx-xx

中国第一部绘画著作通史《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所著,在第二卷“论画体工用拓写”中所说:“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齐纨,吴练,冰素雾绡,精润密致机杼之妙也。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沙,越隽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 (上品石绿),蜀郡之铅华 (黄丹也,出《本草》),始兴之解锡 (胡粉),研炼、澄汰、深浅、轻重、精粗;林邑昆仑之黄(雌黄也,忌铅粉同用),南海之蚁矿(紫矿也,造粉燕脂,吴绿谓之赤胶也),云中之鹿胶,吴中之鳔胶,东阿之牛胶(采章之用也),漆姑汁炼煎,并为重采,郁而用之(古画皆用漆姑汁,若炼煎,谓之郁色,于绿色上重用之)古画不用头绿、大青(画家呼粗绿为头绿,粗青为大青),取其精华,接而用之,百年传致之胶,千载不剥。绝刃食竹之毫,一划如剑。”的意思为: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齐地之细绢,吴地之练帛,质地如冰一样透明,像雾那般轻盈,精细致密而润滑,真是丝织物中的绝妙之品啊。武陵水井、磨嵯山中的丹砂;越隽的空青,蔚的曾青,武昌的扁青(最好的石绿),蜀郡的铅华(即黄丹,出自《本草》),始兴的解锡(即胡粉),经过研磨提炼,澄净淘洗,分出浓淡、轻重、粗细)。林邑昆仑的石黄(即雌黄,忌讳与胡粉一同使用);南海的蚁矿(即紫矿,可制胭脂粉,《吴录》中称“赤胶”);山西云中的鹿角胶,吴地的鱼鳔胶,山东东阿的牛皮胶(傅色彩绘时使用),与漆姑草的汁和在一起煎熬,一并用于重复着色,即“郁色”时使用(古画皆用漆姑草之汁,如果再加以煎煮,就叫做“郁色”,用于在绿色上重复着色)。古画不用头绿、大青(画

家把“粗绿”称为“头绿”,“粗青”称为“大青”)。选取上述这些东西中的精华,配合在一起使用。用存放了百年的胶作画,可以千年不脱落;用生长在山峰绝顶处之山鼠的毫毛来制笔,划出的线,就会像利剑一样刚健劲挺。这都是强调了绘画中工用的重要性。中国的一些传世名画有的甚至长达几千年却依旧保存完好,这除了与保存的环境有关之外与作品自身的材料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西方绘画史中,绘画材料的运用往往决定一个时期的绘画风格,对作品的保留同样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凡·爱克的一些作品历经700多年依然光彩照人。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艺术时期的一些大师作品长达四五百年依旧完好无缺,他们的作品绘画媒介大多是堪培拉和油混合而成,这也依然反应“工用”的重要性。

1 中国绘画中“工用”对中国绘画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古代画家就注意到材料以及工具的重要性。北宋的苏宜简的《文房四谱》中就讲述了笔墨纸砚的故事和原委,米芾的《砚史》也提到材料的运用。现代的蒋玄佁等也都写过绘画材料史。

中国画中的笔大多数指毛笔,古代多用动物的毛发制成笔头,现代也常用尼龙等化纤材料制成;笔杆常用竹子或者树干等材料制成。不同材料制成的毛笔对一个艺术家想要表达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我国古代元以前以宣笔最为有名,苏东坡,柳公权等都喜欢用宣笔。元以后的毛笔以浙江湖州的湖笔,河南太仓的毛笔最为有名。无论什么时期,制作毛笔所选的材料的差异,使用

该毛笔所创作的作品都会有不同之处。如羊毫,质地柔软,用其作画,大多柔和秀美;而兼毫相比羊毫更为挺拔硬朗,作品大多气势宏伟。制成毛笔材质有多种多样,如羊毛 ,鼠须,兔毛等。选择什么样的笔去创作对一幅作品的成败至关重要。

砚即砚台,作书画时常用来磨墨用的。砚台选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以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河砚,山西的澄泥砚最为著名。砚台对于下墨,发墨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制作砚台的材料的差异。

墨即墨锭又叫墨块。由石墨和烟墨并用,石墨到魏晋之后几乎不用,都改为烟墨。由用粥和到用胶和,使墨可以直接在砚台上磨。上乘的的墨块墨出的墨汁乌黑浓郁,且墨香宜人。次一点的墨块质地粗糙,研磨出的墨汁灰而难闻。墨块以徽墨最佳。

纸在中国画中大多指宣纸,宣纸始于唐代。好的宣纸质地柔软,但是经千年而不脆而且不褪色。相比而言差一点的宣纸对于墨的晕染和保存来看都是和质地上好的宣纸差别很大。这更加显现出材料的重要性。宣纸以青檀和稻草等农作物加工而成。宣纸以安徽泾县产的宣纸最为有名。

文房四宝是中国绘画中的主要材料,随着这些绘画材料的不断改变,中国绘画在风格上和形式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宋代以后文人画的出现和工笔的流行。“工用”对中国绘画发展的意义是巨大的。

2“工用”对西方绘画发展的重要意义

西方绘画中油画是由凡·艾克发明,油画艺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成为西方美术发展中重要的艺术门类。油画的发展离不开油画材料技法的发展与变革,材料技法的发展又推动了油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很多油画大师在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对材料技法进行研究和创新。油画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史很明确的说明了“工用”对其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同时期的媒介剂,油画颜料等材料的不同对油画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油画材料技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透明技法(又称间接画法)、直接画法、现代综合材料与技法,油画材料技法的发展与变革推动了油画艺术多样性、多元化的发展,对油画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材料的使用使得油画大致分为三种画法,分别是透明薄涂画法,不透明厚涂画法,暗部透明薄涂亮部不透明厚涂画法也叫直接着色法。

透明薄涂画法以歌德式绘画的创始人凡·艾克为代表。这种画法对于材料的要求很高,使用透明的颜料和罩染媒介通过反复罩染着色最终达成自己

想要的画面效果,工序繁琐。但是由于材料的特性,通过这种技法配合材料完成的作品颜色靓丽而且经久不变,不容易画面开裂。

不透明厚涂画法以威利斯画派的提香为代表。用单色构形,在直接进行创作。对于颜料的透明度和材料的选择相比于透明薄涂画法则更为随意一些。主要根据画家所提前设计好的画面效果来进行。

第三种暗部透明薄涂亮部不透明厚涂是综合南北绘画而演变出来的。以巴洛克时期的鲁本斯为代表。结合了前面所提的两种画法的材料,有一种取长补短的意味。

西方绘画中材料的研发结合相应的绘画技法可能导致某一时期的绘画风格的趋向的转变。西方绘画中的艺术中一些重要的时期,如巴洛克,洛可可等,包括一些如威尼斯画派等它们的来源以及区分除了和思想有关之外,与当时油画材料的不断发展创新有着极大的关系。 3绘画材料对现代中西方绘画的意义

现代绘画中,绘画材料本身就作为一门艺术,绘画材料的创新使用不但丰富了画面,而且提升了人们的审美。现代兴起的综合材料绘画对于材料的要求更是主要的。现代艺术家强调中西结合,不仅在技法和绘画元素上的结合,材料上也需要结合。材料的不同导致画面效果的巨大差异,久而久之便是风格和思想上的差异,然后便形成风格上的不同。

“工用”对于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影响虽有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从本质上说都是材料的使用以及创新都会导致绘画作品的差异以及绘画风格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浙江美术出版

社:2011-12.

[2] 苏宜简.文房四谱[M].重庆出版社:唐秉钧.2015-5. [3] 李超. 中国现代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7.

[4] 刘孔喜.坦培拉绘画技法[M].合肥.安徽美术出

版:2002.

[5] 范梦.世界美术通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2001.

篇三:古代汉语,论文

题目:看《史记》中的虚词

摘要: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类。《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

关键字:虚词、史记、代词、副词

正文:

一、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代词可分为五种:人称、指示、疑问、兼职、附着性代词。

《史记?平原君列传》有言:“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斥曰:‘胡不下!吾乃与尔君言,汝何为者也!’”其中“客”、“尔”、“汝”是为第二人称,“吾”是第一人称。在人称代词中除此以外还有“之”、“其”、“彼”、“夫”、“厥”等可做第三人称,如:“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史记?卫青列传》),“四人从太子,??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史记?留侯世家》)有谦词“臣”、“愚”、“寡人”、“妾”等,和敬词“君”、“子”、“足下”等。

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人、物、事,又可分近指代词、远指代词、虚指代词和无指代词等类。“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之中的“是”为“这”的意思,另有“此”、“斯”、“之”等在古汉语中可表达“这”、“这里”、“这个”的意思。与此相反的远指代词常用“其”、“彼”、“夫”等表示“那”、“那里”、“那个”等的意思,例如:“今欲举大事,则非其人不可。”(《史记·项羽本纪》)虚指代词含有不确定性,常用“或”来表达“有的人”、“有的事”等意。《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的“或”便是“有些人”之意。无指代词用来指代那些不存在的人或物,有“莫”、“无”常用,如:“臣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恶”、“焉”等。例如:“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中“孰”意为“哪一个人”。“焉”、“诸”它们同时兼有一个代词和一个介词的作用,我们把它们称为“兼职代词。”最后一种附着性代词“者”和“所”,它们只有附着在其他词先后时才具有指代性,如:“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史记·萧相国世家》),“者”与“追杀兽兔”组成“者”字结构,意为“(追杀兽兔)的”。

二、副词

在古代汉语中,副词可分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情态副词等类。

程度副词用来表达动作或状况所到达的不同程度,表程度深的有“最”、“颇”、“尤”等,如:“自殷以来,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史记·三王世家》);表程度轻微的有“略”、“稍”、“少”等,如:“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还有一些表示比较,可随时间推移而加深程度的有“愈”、“益”、“弥”等,如:“退而修《》、《书》、《礼》、《乐》,弟子弥众。”%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60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