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传统文化论文 正文

传统文化论文

2016-11-27 18:00:19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传统文化论文

班级:12490班

组长:张元强1244419

组员:董莹1244016,周楠楠1244902,王晴晴1244402,王

迁1244015,陈力权1244013,马希强1244019

摘要: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本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可如今饱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我们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导致传统文化的地位削弱,当我们面对是否应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答案不再是肯定,但我们坚信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应该是我们所有中华儿女永远都不变的必修课。 关键词: 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精髓,有着长远的意义和价值。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的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和西方各国日益频繁的经济交往使得文化冲突问题越来越突出,此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此,必须保持文化的稳定,并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所以我们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搞清中国文化发展的阻力,意识到在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上如何把握好自己的方向。 一,调查研究

对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据调查表明,作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知道传统

文化的重要性,觉得传统文化对于今天还是有积极的意义的,值得大家学习了解,希望能够通过各方面的教育能够使更多的人热爱传统文化。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不足,在众多大学生中读完四大名著的竟然只有百分之三十,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都还不是很深,仅仅有百分之七的同学,更多的只是一般的了解。从这点上看,我们对于传统文化,都知道要去继承并发扬,可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能够真正熟知京剧戏曲,诗词歌赋的少之又少,不能把所想的落实。当然这也和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有莫大的关联。当前高等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许多大学生现在越发对国外的节日感兴趣,认为那些节日更具有浪漫情趣。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自己想坚持过传统节日,不过实在缺乏气氛。故而我们小组觉得在大学生中把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落实成为当务之急。

二 传统文化被忽视的原因

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充满活力、个性张扬,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将来中国建设者的风采。但同时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令人感到忧虑的问题,比如学生非常重视专业的学习,但人文知识相对缺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可以说难辞其咎。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市场化的大潮不仅席卷了经济的领域,还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也概莫能外。从学校来说,面对彼此间激烈的竞争,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重视能给学校带来直接效益和回报的专业,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就算内心始终明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是所有时间

都被挤走,导致继承发扬停留于口头。

三 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曾一度被国人忽略和轻视,特别是年轻一代,不了解中国文化甚至误解中国文化的大有人在。一些学者惊呼,我们现在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当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

四 余论

如今,外国节日一直盛行不已,中国人对此也非常热衷,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可是,就当圣诞节办的越来越隆重,当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风俗习惯在今天渐渐被人民所忽略,当越来越少的人去听戏曲京剧,与此同时外国孔子学院的兴起,端午节成为韩国的传统节日,我们是不是应该清醒了呢?为什么我们不去珍惜我们现有的宝藏,却把精华留给了外国人?

如今形势已经很严峻,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犹豫,必须给出肯定的答案,我们绝对需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注释:

(1)崔海英 邵丽君 王晶,探析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天下论文网 2011-8-12

(2)李彩云,新形势下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学习2002年第7期

(3)钱致榕,文理贯通——大学教育的挑战和方向.载甘来等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北京:三联书店,2006:172.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 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发展 文明 精神

正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但是现在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所以我们会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

如果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喻成漂亮的羽毛,那么伦理道德就是皮,羽毛是根植在皮中。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根本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羽毛的风采呢?如果我们自己连赖以生存的传统伦理道德都抛弃了,何以将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是否还活在人们心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经过白话文运动和以拼音文字为目标的简化字异变,再加上民国后禁止在学校中读经,以及语文教学中的西式“科学化”的影响,当今的

年轻人极少能够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即能够直接阅读传统经典并能用古文写作散文和诗词。传统语言目前只能以“成语”、“引语”一类形式残存于人们的话语。看看他国的做法吧,印度人在建国后,花大气力复活梵文这个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国政府为了维护纯洁法语、对抗英语的话语霸权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国人何以对维系祖宗文化的语言龙脉就如此绝情?在成年累月地阅读和体会通俗文和英文之后,偶一读到古文,那种领会的透亮、亲切和理解的丰富入微让人如饮仙酿。中文的悠久、丰厚和灵性在世界文字中是无与伦比的,摧残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变草原为沙漠还充满罪过。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传统文化得到顺利的发展。有些人一提到传统文化就会想到那些封建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穿长袍、留长辫、读文言文和繁缛的礼节,传统文化更不是裹小脚、童养媳、一夫多妻、三从四德等封建习俗;当然也不仅仅只是民风民俗、民间工艺、传统节日、戏剧文学、园林建筑、琴棋书画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实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一种信仰、精神和一种价值观。

就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吧,“清明节”表面上看祭扫和修整祖墓,其实更是一种对祖先的怀念;还有“重阳节”,古代是要祭飨天帝和谢祖先恩德的,之后又添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内涵,这两个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还比如“端午节”难道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吗?“端午节”体现的是一种爱国的精神和对爱国人士的一种敬仰和尊重。春节民间有祭灶神、放鞭炮、大扫除等风俗习惯;祭灶神是对赐予我们食物的灶王爷表达感恩之情,而放鞭炮和大扫除则是寓意驱赶灾难和破旧立新的愿望以及辞旧迎新的祈求。另外中

国古典戏剧文学大多是宣传惩恶扬善、体现仁义道德和真善美的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调客观以及包容的理性精神,与西方传统文化所拥有的科学和宽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符合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思想进步。因此,我们根本不必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一种失望乃至鄙视甚至彻底摈弃的悲观态度。西方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原来就具有的宝贵之处。 文化与文明是有着本质不同的。前者是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积累起来的一种自然意识,有着显著的时空局限性;后者是人类社会对自身文化进行反省反思后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任何传统文化,都有着其自身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理由,但也有着进一步按照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和提升的必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它,并引入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来改造它、提升它,使之更加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系别:09级建筑环艺系

班级:环艺一班

姓名:张蔷

学号:20095130970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文章来源:

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1日

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淡薄,对于传统文化的践行也不足,这些问题呼唤我们关注并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我们需要从教育内容、教育实践、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机制建设等方面来入手,寻找工作的着力点,提升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是涵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机整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I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现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崇尚人际和合、社会和谐、天下和平的伦理文化,涵盖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生存智慧,是我们构筑现代精神文明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丢弃和遗忘。然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为大学生带来了不同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二文化空间”,外来思

文章来源:

想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身上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阻碍,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疏离传统文化的现象。

(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目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状况不容乐观。2004年《中国新闻周刊》对北京几所高校开展了关于“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

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了解程度不高。《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据《文汇报》的调查,应用型书籍占据了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一半以上,娱乐休闲类书籍在大学校园同样也很受欢迎。圈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鲜少阅读,能完整背出一些着名古诗词并正确回答出作者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在《新闻周刊》的调查中,有79%的受访者对于传统文化着作“偶尔翻阅”,13%的受访者“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受访者说“爱不释手”。同时,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甚了解。

(二)传统伦理道德淡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质体现在“德”、“善”、“和”三方面。“德”指人的本性、品德。“善”指好的行为、品质,是内在德性主导下的外在良好行为。

“和”指相安,谐调,“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和”的概念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共生、长远发展。三个方面综合,很好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然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会通”、“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大学生中日渐式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个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诚信缺失、自制力差、道德实践不足等问题,可以说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观念和意识十分淡薄。

文章来源:

(三)传统文化践行危机在一项调查中显示,4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圣诞节一类的西方节日比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更加重要。唷一部分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不假思考地全盘接受,崇尚美国大片、韩剧、13本动漫、洋快餐甚至是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他们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分析能力。另外,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比如考试作弊、学术不端等等,也体现出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的践行不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践行不足最终会导致社会范围内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

导致大学生疏离传统文化的原因,一是历史上对传统文化认识和继承的种种失误导致传统文化的继承出现断层;二是外来文化涌人造成的文化多样性冲击冲淡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三是当今高等教育过分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导致传统文化教育遭遇冷落;四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塑造和维系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认同的需要,环境的变迁、教育体系的乏力、榜样的示范力量与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削弱,使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节节败退。

二、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曾说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嘲从《离骚》,到《正气歌》;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

文章来源: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韩愈,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顾炎武,这些仁人志士的慷慨言行无不表明爱国是一种意识、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行动。当前,我们需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力量,在大学生中开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树立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坚定信念,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在文明发展历史过程中,沉淀、流传下来,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魂”。道德教育一旦离开本民族文化的根,就会变成断了线的风筝。孑L子日:“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德经》中说人生者,珍贵在生,然而只有“道生之,德蓄之”才能使得生而美,真而美,美而善 。从儒家经典着作中集中体现的“仁、义、礼、智、信”到张岱年总结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即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和勇毅力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美德为我们指明了完善人格和道德品质,促进个人健康发展的路径。叫 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顽强意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威武气节,“万众一心”、“共渡时艰”的团结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等等,无一不是锻造青年大学生思想作风和意志品质的文化养料。

(三)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中提出了人生修养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将“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同时指出,“修身”不是“独善其身”,修己与“敬”、“安人”、“百姓”密切相关,“修身”就是要达到“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此外,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不懈进取的人生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气度,最终到达“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优秀传统文

文章来源:

化为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的人生信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大学生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生命的智慧和生存的勇气。优秀传统文化为理想信念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也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信念做出了有益补充。

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和成才。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忱、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消解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基础之
传统文化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34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传统文化论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