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作文大全 > 高考作文 >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Ⅰ卷) 正文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Ⅰ卷)

2017-02-25 06:41:4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试说明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试说明

(附2017年高考全国卷最新题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Ⅰ.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题型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70分,分为两类:现代文阅读35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表达题80分,分为两类:语言文字运用20分,写作60分。

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12分。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4题19分;古代诗歌鉴赏,2题11分;名句名篇默写,1题5分。

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语言文字运用,5题20分;写作,1题60分。 全卷共22题。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⑶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⑷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⑸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应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⑴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⑵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⑴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⑵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⑶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⑷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⑸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E

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⑴符合题意 ⑵符合文体要求

⑶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⑸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⑹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 ⑴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⑵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⑶有文采

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⑷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附录

新课标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高中14篇,初中50篇,共64篇)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7-9年级(50篇)

1.孔子语录 《论语》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17.关雎(关关雎鸠) 《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43.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二)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 1.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 3.师说4.阿房宫赋 5.赤壁赋 6.氓 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8.蜀道难 9.登高10.琵琶行 11.锦瑟 杜牧 杜牧 李商隐 李商隐 李煜 范仲淹 晏殊 王安石 苏轼 苏轼 陆游 辛弃疾 文天祥 马致远 张养浩 龚自珍

《荀子·劝学》 庄子韩愈杜牧苏轼 《诗经》屈原李白杜甫 白居易 李商隐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13.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苏轼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辛弃疾

Ⅳ 题型示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未变,沿用)(2011年全国卷)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礞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簪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未变,沿用)(2014年新课标卷Ⅱ)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

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未变,沿用)(2014年大纲卷)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

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②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二)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新增)(2012大纲卷) 落叶 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篇二:2017年全国卷高考成语汇总

成语识记(一)

A

1.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并非悲哀而不伤心。

2.哀兵必胜:遭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必定胜利。“哀兵”不能误解为哀丧的军队。

3.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4.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正:同情;误:喜爱)

5.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重”在这里解释为“难”.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土。

6.安危相易:平安与危难可以互相转化。易:变换。

7.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8.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B不慌不忙地步行;权当是乘车。又借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

9.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

10.百身何赎:意思是白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后来表示对死者极其沉痛的悼念。赎:抵偿。

11.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需要付出艰辛。(正:培育;误:树木)

1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满足于现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成绩。百尺竿头:百尺高的竿子,佛教比喻道行修养的极高境界。

13.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指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

14.坂上走丸:坂,山坡。走:快跑,像在斜坡上滚弹丸一样,快地往下。形容事情发展很快。

15.鲍鱼之肆:卖咸鱼的铺子。比喻恶劣的环境。鲍鱼:咸鱼;肆:店铺。

16.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自然资源。暴:损害。殄:绝。

17.暴虎冯(ping)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暴:徒手搏斗。冯河:涉水过河。

18.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做完。

19. 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事业的艰辛。筚路:柴车。蓝缕:破旧的衣服。

20.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容地势险要。

21.别无长物:表面上看起来是别无特长,其实是指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

22.别开生面: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格局。生面:新的格局。

23.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正:记忆;误:认识)

24.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25.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26.不敢旁骛:不敢再来求别的.形容注意力集中于一点.

27.不分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比喻不分高低优劣。

28.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 不讲道理。(正:使明白;误:作比喻)

29.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与“不约而同”区别开来,“不约而同”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30.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31.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温和或者商品销售行情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32.不经之谈:荒诞无稽的话。 (正:正常;误:经常)

33.不亦乐乎:不也很快乐吗?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34.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35.不可理喻;不是不值得让人搭理,而是不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36.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37.不可向迩:不能接近。

38.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蛮横。

39.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40.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41.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

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容易误用为贬义。

42.不易之论: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不易理解的言论,实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43.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比喻人不成材,没有出息.作贬义。

44.不虞之事: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不虞:出乎意料。

45.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件事就可以满足的,后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是不止出现一次。

46.不肖子孙:指不能继承先辈事业或遗志的人。不肖:不像其先辈。

47.不速之客:不请自来的客人。速:邀请。

48.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用作谦词。

49.不孚众望:没有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贬义。

50.不法常可:不盲目效法因袭历来所认可的事。常可:永久认可的道理和成规。

51.不齿于人类:不能列入人类。意思是不能算人。齿:排列、并列。

52.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易混“不约而同”,只做状语不做谓语.

53.不逞之徒:指心怀不满而胡作非为的人。不逞:不得志,不如意。

54.不足为训:并非不值得作为教训,而是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

55.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56.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正:对;误:这样)

57.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58.不学无术:既没有学问,又没有能力。(正:学问;误:学习)

59.不速之客:没有邀请而门己来的客人。(正:邀请;误:迅速)

60.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61.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却意外地遇上了。(正:约定时日;误:日期)

62.不能自已:自己不能控制住感情。(正:停止;误:已经)

63.不可胜数:数都数不尽, 形容极多。(正:尽;误:胜利) C

64.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65.沧海横流:海水四处泛流。比喻时世动荡,社会动乱不安。沧海:大海。

66.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67.察颜观色:观察对方脸色,以摸清其真实的意图。(正:脸色;误:颜色)

68.差强人意:差:稍微地。原来意思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容易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69.长治久安:国家长期太平、安定。(正:太平;误:治理)

70.尝鼎一膏:膏:切成块的肉,尝鼎中的一块肉,从而可知鼎中食物的滋味,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知全体。

篇三: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新增背诵篇目

2017新增背诵篇目

高中14篇背诵课文不变。初中删1篇换2篇增13篇,具体如下:(1)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2)换:《论语十则》换成《论语》12章,《孟子二章》换成《孟子三章》 ;

(3)增:①《庄子》一则②《礼记》一则(虽有佳肴)③《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④《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⑤《湖心亭看雪》⑥《河中石兽》⑦《十五从军征》⑧《登幽州台歌》⑨《木兰辞》⑩《黄鹤楼》(崔颢)⑾《卖炭翁》⑿《满江红》(秋瑾)⒀《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1.伯牙善鼓琴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2.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3.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4.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5.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坐断:占据、割据。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7.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8.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9.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

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10.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1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斯人 一作: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

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11.(3)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12.虽有嘉肴(《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

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古代设学施教,每一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遂设有学校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然后就足可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人心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

《记》中说:?幼蚁时时学习它(幼蚁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大学开学时,官吏身穿朝服以素菜祭祀先圣先师,教育学生求学要首先具备谦虚和恭敬的态度;在祭祀时,齐颂《小雅》,练习三首(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从学习像这三首诗所描述的长幼有序,各自劝励那样去做官开始;学生入学时乐师的助手击鼓召集学生,然后发放盛有所发经书的书筐,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恭顺于学业;夏楚两件东西,是为了让学生害怕,用以整肃学生的威仪;夏祭之前天子诸侯不视察学校,不考查学生经业,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教师时时观察学生,而不加以指导,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让学生在心里翻来覆去的思考,直到怎么想也想不通,想来想去都无法表达时,才去启发,这样学生才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初学者只可以听,不允许插嘴,教育学生要知道谦让,长幼有序不能逾越次第。这七点,教学的宗旨呀。

《记》中说:?凡学习,想做官的先学习管理,想做学者的先立志。?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大学教育的原则:在问题未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从而达到不发生问题叫做?防患于未然?;在最适合学习的时候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学习叫做?抓住最佳学习时机?;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叫做?循序渐进?;相互观察,效法从而达到各自获益叫做?同学互相切磋?。这四点,教育成功的经验呀。

问题发生之后再设法禁止,则学生会产生强烈抗拒心理而没有效果;如果错过了最佳学习时机才去学习,即使勤奋刻苦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杂乱无章而不能做到循序渐进,则教学会陷入混乱而学生学习没有成效;如果独自冥思苦想的学习而没有学友相互切磋,则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品行不好的朋友交往会学到一些坏习气而违逆师长的教诲;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会荒废学业。这六点,教学失败的原因呀。

13.木兰辞(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 通:帖;惊忙 一作:惶 火伴 通:伙)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Ⅰ卷)》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47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Ⅰ卷)
相关文章
  •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Ⅰ卷)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试说明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试说明(附2017年高考全国卷最新题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