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作文大全 > 高考作文 > 2017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word版) 正文

2017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word版)

2017-02-24 06:02:3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皖南八校”201 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 文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易》思想的核心是?时中?,这是清代学者惠栋概括出来的。他在《易汉学·易尚时中说》

中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这个概括是很精辟的,因为我们在《周易》里,随处可

见?中??时?或?时中?这样的字眼。那么,什么是?时中?呢?

?时?是指火候,是节点;?中?是位置,是分寸。也就是说,人们行为处世,时间上能不能把握

火候,空间上能不能把握尺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说?应时而行??合乎时宜??天时地利?,或

者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把握时机?,说的都是?时?的问题。而?中?则是个度的问题,孔子说?中

庸?,讲的也是度,即?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合乎中正之道。能把握?时中?,事物便会处理得

当,达到和谐状态。

我们不妨看看太极图,它在很大程度上阐述的就是这个问题。太极图出现得比较晚,明朝

初年赵搞谦的《六书本义》里首先提到它。太极图中,白的代表阳,黑的代表阴;白的里边有黑

点,黑的里边有白点,代表的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这个图里,阴与阳对应而生,相互拥抱又

相互制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地处于统一体中。阴与阳、黑与白,唯其不同,故能互动;唯

其制约,故能和谐;唯其和谐,故有极强的运动感。这一图示凝聚了先哲们对宇宙本质的认识和

智能。内外和谐是物质运动与生命存在的依据和条件,宇宙运动的目的是在追求永恒的和谐。 任何事物一旦失去和谐便走向崩溃,走向瓦解,走向死亡。这种和谐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各

个领域。

?阴?与?阳?的概念,太极图能给我们哪些重要启示呢?

第一,和谐。?阴?与?阳?的本质是和谐,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有着体现。我们常听中

医说某人属于阳虚、某人属于阴虚,这就是不平衡,这个人至少属于亚健康状态,所以人要尽力

保持身体阴阳的平衡。由人自身生命体征的和谐扩大开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同样

需要保持和谐的状态。

第二,运动。我们发现,?和谐?常常是在动感中实现的,就像《韩非子·五蠹》中所

不腐,户枢不蠹?,运动的状态是保持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再看太极图,它中间不是直

线,而是曲线。直线如果加在其中,我们会感到一种生硬的割裂感;只有曲线才能表现出这种天

然的动感,像风吹水面,像垂柳飞舞。所以这样的设计,在和谐之美中呈现着一种生生不息的运

动感。

第三,相对性。其实世间万物都是阴和阳的组合,而?阴?和?阳?又是相对而言的。对于男

性来说,女性就是阴;但即使没有女性,男性一个人身上也永远有阴和阳。所以中国的理论不是

绝对的,而是客观的;?阴?和?阳?不是死板的概念,而是一种活动的概念。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思

维传统,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看见。比如张飞和刘备、李逵和宋江,这样组合才能产生故事性,

才能产生戏剧冲突与和谐平衡。

第四,隐蔽性。任何事物都有阴有阳,然而?阴?的一面常常是隐蔽的,是人所看不见的。也

就是说,人能看得到的那一边就是阳,看不见的那边就是阴。我们可以把这个原理运用到生活

当中。我们认识一种事物的时候,一旦看到这个事物的表面,就应该想到它背后阴的那一边是

什么。如果我们有这种阴和阳的意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可能要深刻一点。

所以对?阴?和?阳?的内涵及其性质的把握,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以及人的生命状态有更为

深刻的认识。

(摘编自刘毓庆《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思想的核心是“时中”,“时中”一词是清代学者惠栋概括的。他认为,易道深广,

可以概括为“时中”。

B.“时中”即人们行为处世,时间上能把握火候,空间上能把握尺度,事物便会处理得当,达

到和谐状态。

C.“阴”与“阳”的本质是和谐,在人自身生命体征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都能

体现出这一点。

D.“阴”和“阳”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而是客观的、相对的、活动的,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

传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说的“中庸”之“中”即过犹不及,恰到好处,与《周易》之“中”,讲的都是

B.出现得比较晚的太极图,在很大程度上阐述了“时中”这个问题,凝聚了先哲们对宇宙本

质的认识和智能。

C.“和谐”常常是在动感中实现的,太极图中间的曲线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D.任何事物中都有的阴阳常常是隐蔽的,人能看得到的那一边就是阳,看不见的那边就

是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要尽力保持身体阴阳的平衡,如果一个人身上阴阳二气是和谐平衡的,就说明这个人

是健康的。

B.运动的状态是保持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宇宙在运动中追求着永恒的和谐,唯其运

动,才能生生不息。

C.“阴”和“阳”是相对的,这种思维传统在任何地方都能看见,文学作品中人物构成上也常

常采用这种阴阳对应组合。

D.只要把握了“阴”和。阳”的内涵及其性质,我们就能对事物以及人的生命状态有更为深

刻的认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施一公:他在探究生命的密码

2008年2月,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40岁的施一公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执教的职务,放

弃优厚的待遇,从美国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

学研究院副院长。

施一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就是一心为公的意思。施一

公说,当时做出回国决定,实际上只用了一个晚上。2008年,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对他

说:?清华急需人才,希望一公回国。?第二天,施一公就回复说,决定回国。

《纽约时报》曾这样报道施一公的回归:?施一公和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是一种信号,中国

在拉近和发达国家科技鸿沟的时间上,比许多专家预期得要快。?如今,施一公和他的同事们,以

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科研成果,让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

2015年8月21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连续在线发表两篇施一公教授研究组中国科

学家研究?剪接体?的论文,并首次报道了分辨率高达3.6埃的?剪接体?分子结构。著名癌症生

物学家、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学院讲席教授王小凡评价说,?我个人相信,施一公取得的这项

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虑。?

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人类曾经花了很大气力鉴定老

年痴呆症的起因,终于找到γ一分泌酶是最重要的?罪魁祸首?,可一直以来的结构研究却屡屡

碰壁。获得γ-分泌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已成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早在2004年,还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施一公,就把目光锁定了这个结构生物学制高点,但研

究却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

施一公回国后,迅速组建起实验团队,也把攻克这个世界级难题的梦想带回了清华。这个

团队除导师施一公外,完全由年轻博士生组成。27岁的年轻博士生马丹和26岁的卢培龙是夫

妻,他们俩和远在伦敦求学的好友清华毕业生白晓晨一起,共同组成最核心的力量,此外,还有

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谢田、闫创业、孙林峰、杨光辉、赵燕雨和周瑞。

在新闻发布会上,施一公言简意赅地介绍完重大成果,骄傲地把在场的所有团队成员一一

介绍给媒体。这是比这个世界级的研究成果更让他珍视的?作品?,?我毫不怀疑这些年轻的学

生大多数会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如今,面对众多赞誉之声,每一位成员都在强调团队的意义,?科学研究从来不是单打独斗,

协同创新才能有大的突破。?

施一公总是向学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应有的担当,?全世界都在为科学研究争分夺秒。基

础研究是一个国家腾飞的引擎,科学发展这么快,你在科学上的作为在哪里?你对国家的贡献

又在哪里??

虽然身兼数职,事务繁忙,施一公在正常的科研和带研究生之外,他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课,

每年将近100个课时。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他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在研究上施一公喜欢有个性的学生。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课堂上,他总是尽力启发学生的

思维,希望学生挑战他的推理,鼓励学生与他争论,多次公开反对对所谓学术权威或权威思想的

迷信。每次学生跟他有不同意见时,他更会刻意表扬学生!

多少年来,他一直为教育学生的方式自豪,在他看来:?我们现在开始在大学中大力提倡拔

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不从基础上改变鼓励‘乖孩子’的教育习惯,就很难持续大规模地培养

出拔尖创新的人才。?

施一公曾说,?相比院士二字,我更喜欢别人称我为老师,这是莫大的尊称。?他正是这

位谦恭而伟岸的师者,激励那些年轻而积极向上的灵魂夜以继日的拼搏,终于让?白手起家?的

中国科学家领跑全球。

如今的他,尽管已经站在了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却仍然时刻保持着拼搏的

警醒和担当。

?不能只把眼光盯在现在的成功上。别忘了,中国的整体创新力还只排在世界20多名。要

是在所有的科研领域都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那我们的国家就真的不得了了。?

(摘编自201 6年2月《中国人物传记》修新羽《他在探究生命的密码》) 相关链接:

①我们为什么来大学呢?我以为,是学做人。做人并不是一定要做我们觉得可望不可及的

英雄模范,更不是要学八面玲珑会做人的那个?做人?,我觉得是学做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

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人。

(施一公《大学的意义》) ②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

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施一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纽约时报》曾预言,施一公等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意味着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科

技差距将迅速缩短。

B.施一公总是向学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基础研究是国家腾飞的核心,

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C.在科研和教学领域,施一公总是希望学生挑战他的推理,开展学术争鸣,他也多次公开

批评学术权威和权威思想。

D.相比院士的称号,施一公更喜欢别人称他为老师,主要凸显了他激励年轻而积极向上的

学子努力拼搏的高尚人格。

5.施一公教育学生的方式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6.已经站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的施一公,却仍然时刻保持着拼搏的警醒和担当。

施一公的“担当”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油 麻 地

吴克敬

篇二:安徽省淮北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地域文化散文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创作的散文。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鲁迅先生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来自作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之一。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他在《艺术哲学》中明确提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因此,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为最关键的了。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园。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它甚至可以伴人终生。柳宗元的?海上尖峰若剑芒,秋来处处割入肠。若为化作身千亿,遍上峰头望故乡?,传达的就是这种意绪。这种故乡情绪,或日乡土情结,是构成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正因为如此,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很少不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如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

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折射出作家对本土文化的洞悉与思考,呈现了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揭示出人们忽略的种种地域文化现象,形成了各具形态的地域文化新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味。

(节选自董小玉《贾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审美观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进行创作,且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的散文。

B.地域文化散文能恰切地展示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

惯、价值观念等。

C.地域文化散文常常通过描写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

等来展现其地域特色。

D.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呈现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因

而有更高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味。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

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并在创作时展示出来。

B.丹纳和鲁迅的话告诉我们,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或者地域文化风情的散文更能被

世界各国人们接收。

C.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知识积累及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

理解力比地域文化本身更关键。

D.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在作家贾平凹的《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

《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中得到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家本人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作家童年和少年时代生长地的自然风物、乡俗

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B.柳宗元的诗句“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中传达的乡土情结,构成了作

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它甚至可以伴随作家终生。

C.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大都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他们创作的

具有地域文化意识的散文,从文化的深度去揭示人们的生存世故。

D.在美学家丹纳看来,特殊地域的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它直接关乎

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袁隆平,半世纪的盛名与争议

袁隆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民间一度流传: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他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带来了盛名,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

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日日下田,而已。?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1992年,农业部主办的某报纸上刊登了一次座谈会的报道。会上,一些权威人士大肆斥责杂交水稻,称其为?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他的同事、学生都让他声明反驳,他说:?没事,会解决的。?他心想,事实胜于雄辩。几个月后,江西省副省长舒惠国来访,直截了当地问他报纸报道是否属实,舒惠国对他说:?那些言论让群众产生了困惑,许多人在考虑要不要种植杂交水稻。我要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这是袁隆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个人荣辱毁誉的范畴。不久,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杂交水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才算是稳定了全国种植杂交水稻的信心。

2014年秋天,安徽蚌埠等地的近万亩?两优0293?(超级稻品种)出现大面积的绝收或减产。一时间,对超级稻的质疑甚嚣尘上,?超级稻稻种严重过剩??超级稻口味品质不佳?等话题在网上流传。本性里,他愿意安之若命,上世纪60年代刚做杂交水稻时被人揶揄理论不对,?文革?期间甚至遭遇秧苗全部被毁,都鲜少与人争论,觉得?做好研究才最重要?;但现实是,他不得不出来反驳,因为袁隆平早已经不是独属于个人的袁隆平了,他的身后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是这个国家农业的定海神针。隆平高科旗下密密麻麻的组织结构,从育种科研到育种公司,经销商到肥料公司,都有赖于?袁隆平?三个字熠熠生辉,全中国数以亿斤计算的杂交稻种都可能因为他的一句话无法被播种。

2014年10月,他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为《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的文章,从历史发展、现实数据的角度对网友的质疑一一进行驳斥,承认有问题,但也绝不是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描述的那样,文章不卑不亢。结尾处他写道:?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

2000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没同意,后来多位国家级领导劝说,加上他考虑到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就同意了。隆平高科许诺每年提供200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由姓名使用权换算而来的5%股本。许多人说袁隆平卖掉股份就能轻松拿到上亿元,他说:?我一分钱都不能卖,我一卖,隆平高科

就垮掉了。人家会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他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

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隆平高科成立不久,袁隆平辞去了董事的职务,埋首新一轮超级稻的研究,他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相关链接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

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袁隆平的研究给国家带来了希望,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这既为他带来了盛名,

也不可避免地给他带来了争议。

B.权威人士斥杂交稻为“三不稻”,袁隆平一开始不反驳是因为他相信事实胜于雄辩,

后来处于无奈才为自己辩护。

C.在《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一文中,袁隆平承认“三不稻”确实有问题,这体现

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D.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完全是因为

他不愿意放下研究水稻的事业。

5.作为一位负有盛名的科研人员,袁隆平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6.袁隆平“坚守”的是什么?“放弃”的又是什么?“坚守”和“放弃”的关系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及相关链接分析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

从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人,名叫法尔博斯。尽管他非常富有,但他也很痛苦。 他用尽一切办法,想抚平自己的痛苦。他去看医生,但他们全都说他气壮如牛。他去玩音乐,玩各种运动,尽情跳舞,去旅游,甚至尝试冥想,但这一切似乎全都没用,他仍然很无聊,很郁闷。

无奈之下,他向一位智者求教。

?你的问题,?智者说,?是因为你从未做过慈善。你完全是为自己而活——所以你会痛苦。如果你要快乐,那就开始去帮助他人吧。?

这是他从未想到过的!他可以做慈善,然后就可以摆脱忧郁。他带着新希望离开了智者。 但是,他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那些看起来贫穷的人给他的感觉是他们并不是真的贫穷。他相信,一定有很多人真的需要钱,但他们并没有表露出来。他不可能就这么把钱给每一个人,如果把钱给了那些不该给的人,那根本就不是做慈善。

于是,他有了一个主意:他把钱给那些已经绝望了的人。他认为,这种人才真的贫穷。 他开始到那些可以找到不幸的人的地方:医院、孤儿院、监狱、酒吧和贫民区。但他根本无法成功。 他见了有困难的人、有疾病的人、有债务的人、有对手的人,他见了无家可归的人、身无分文的人、失业的人、无助的人,但却没有见到绝望了的人。

他感到越来越绝望了。

有一天,当他在一条小巷中行走的时候,他听到了从垃圾场方向传过来的呻吟。他立即朝那个方向走过去。

垃圾堆上坐着一名男子,他衣衫褴褛,浑身疖子,不停地呻吟,仿佛这就是他的工作。?你怎么了??法尔博斯急切地问道。

?哎呀,不要问了。?男子回答,他双手抱着头,来回摇晃,?我失去了一切!哦!我的钱,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朋友,家人,所有的一切!现在我又长了这么多疖子!哎呀!?

?告诉我,?富翁激动地问,?你还有希望吗??

?希望??他回答,?你说希望是指的什么??

?你知道的,?富翁说,?希望事情会变好。?

?当然!?穷人睁大眼睛看着他回答。?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都有希望。进坟场就没希望了!你在寻找无望?到坟场去吧。?

此时,法尔博斯真的是绝望了。难道他注定要痛苦一生吗?他就没有办法把钱给出去吗?

突然,有个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他可以采纳这个人的建议!他可以到坟场,把钱放在那里。

他知道这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做法,而且也不是真正地做慈善。但至少这是给与!而且,钱肯定不会落入不对的人手中。

于是,当天晚上半夜,他带着一麻包钱和一把铁锹,悄悄地潜入当地一处墓地,随便挑了一座坟墓,挖了一个洞,把钱扔进去,用泥土覆盖好,然后跟进来时那样悄悄地离开。

他一回到家,立即就感觉好受多了,仿佛一块压在他心头上的石头被取下来了。他终于开心了!

一眨眼,两年过去了,法尔博斯几乎忘记了坟场这件事。但是,造化弄人,此时,他的命运轮盘朝着厄运方向旋转了——他生意大不如前。5年后,他已近破产,迫切需要一笔现

篇三:2016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

2016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 文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⒉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请务必在 “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⒊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正版学生字典。 ⒋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二、阅 读 (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 (23分)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她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

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她灌好热水袋给惜愉捂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谁也无法代替的。”女儿( )低下了头。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都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

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

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笑了。

那个春天,很暖……

(选自《2015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改动)

⒌“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你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4分)

[二] (17分)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 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

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 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④ 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 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 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⒑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那一句话? (2分)

⒒本文②③段,列举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这一中心论点。 (5分)

⒓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⒔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6分)


2017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word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39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2017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wo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