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阅读题(附答案) 正文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阅读题(附答案)

2017-02-23 06:10:0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八年级语文(上)课后训练-第20课落日的幻觉

课后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绮丽( ) 殷红( ) 暗弧( ) 折射( ) ....

散射( ) 衰减( ) 迷惑( ) 尘埃( ) ....

2.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 )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

3.把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并说说哪一种句式表达效果好。

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8题。

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郤诜对自己的评价,郤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

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

4.称我国是“桂花的故乡”,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段主要说明了______。本段中加点词语“创”的意思是______。

6.第③段引用朱熹诗句的作用是______;引用屈原诗句的作用是________。

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桂花和梅、菊、兰、莲、牡丹等都是中国名花。

B.科举前三名的代称和蟾宫折桂的典故有关。

C.燕、韩两国用桂花表示亲善友好之情。

D.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爱种植桂花。

8.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

三、综合运用

9.根据语境仿写句子。

欣赏是一种领略,欣赏也是一种收获。欣赏日出,自然会在日出的喷薄中感受向上的力量;欣赏大海,自然会在大海的浩瀚中领悟博大的胸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qǐ yān hú zhé sǎn shuāi huò āi2.列数字 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3.就连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原句表达效果好,反问的语气比陈述语气强烈,强调了人们不喜欢夕阳的原因,感情色彩浓厚。而陈述句表达太平淡。

提示:否定的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改为肯定的陈述句即可。表达效果要从语气和强调的内容两个角度来回答。

4. 史料记载,桂花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部。

提示:本题可采用抓关键句法,结合第一段找到答案。

5.桂花和人们的生活贴得最近(关系密切) 被砍伤

提示:要结合该段中列举的各个方面,归纳提炼其说明的共性问题,找到说明的核心。后一问考查词语的理解,结合语境理解即可。

6.说明桂花的观赏价值说明桂花的食用价值

提示:既要大体理解诗句含义,又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中的说明,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引文后的句子均指明了答题的思路,提炼概括即可。

7.D 提示:本题考查从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进行辨识的能力。仔细阅读,注意所给选项内容上的关键之处,和原文进行比对,即可找到正确答案。

8.赞成的理由:桂花是光荣称号的代名词,2008年奥运会应在桂花的故乡举行,等等。 不赞成的理由:桂花未必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届奥运会已经用了橄榄枝,我们仿效就缺乏新意,等等。

提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可巧妙借助文中内容,进而形成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9.答案示例:

示例一: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感悟理想的崇高

示例二: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的尊严

提示:仿写时要注意提炼出句式(找出原句的共同部分即可):“欣赏??,自然会在??中感悟(获得)??”,然后选取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加以填充即可。

篇二: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0《落日的幻觉》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

落日的幻觉

一、积累运用

1. 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qǐ yǐ)丽。

(2)日薄(báo bó)西山,气息奄奄。

(3)随着太阳的坠(zhuì duò)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消失。

(4)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xuàn xùn)丽,变化多端。

2. 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颜色是那样深黄、阴红。

改为

(2)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出现神密的蓝灰色暗弧。改为

C. 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

绮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D. 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

衰减:减弱、减退。

4. 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1871

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

光——紫色光波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

(2)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16.5:32。()

5. 本文选自于_______________ ,是一篇_____________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的时候,光线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朝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深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肉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中合而产生的。

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1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 选文第1段中的破折号起到什么作用?还可以用什么标点符号来代替?

2. 作者在解释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神秘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这一现象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 将第4段中加粗的“到”改为“或”行吗?为什么?

4.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解释光的散射和折射。5. 在《两小儿辩日》一文中,其中一个小孩认为日出时太阳大,日中时太阳小。对此,大教育家孔子也无法解释。请你给这个小孩一个合理的解释。

20.落日的幻觉

一、基础积累

1. (1)qǐ (2)bó(3)zhuì (4)xuàn

2. (1)“阴”改为“殷”(2)“密”改为“秘”

3. B

4. (1)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2)列数字作诠释

5. 《科学与生活》事理说明 黄天祥

二、阅读理解

1. 解释说明括号

2. 作诠释例如:在说明天空中出现蓝灰色暗弧时,作者解释太阳穿过大气层时的速度减缓,太阳沉入地平线造成地球的影子等知识,这就是作诠释。

3. 不行。因为“到”表示落日看起来比高挂天空时的太阳大“两倍半至三倍半”之间,是一个范围,若换成“或”,则表示不是“两倍半”就是“三倍半”,是两个确数,与事实不符。

4. 蓝灰色暗弧亮弧美丽的紫光扁的大 逻辑

5. 散射:当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一部分光线不能直线前进,而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形成光的散射现象。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6. 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早晨)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或:同一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早晨(下午)太阳的背衬是群山、树木、房屋等,而中午,太阳的背衬是广阔无垠的天空,因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

篇三: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1

《落日的幻觉》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设计:学生自读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代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 ——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教师板书小结。

(见板书)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

是 。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

着 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明确:

1、描写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过渡句 承上启下

3、举例子、作比较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第5段开头部分)

5、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四、课堂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推荐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来朗读课文第2段。大家说说这段的语言描写如何?谈谈感受。(鼓励学生发言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

鲍晓晖《阿里山今昔》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作业:完成相关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落日

原理: 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眼睛叠合 折射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阅读题(附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38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阅读题(

    八年级语文(上)课后训练-第20课落日的幻觉课后训练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绮丽()殷红()暗弧()折射()....散射()衰减()迷惑()尘埃()....2.判断下面...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