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荆轲刺秦王课件PPT 正文

荆轲刺秦王课件PPT

2017-01-12 06:12:5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结合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

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

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知识链接:(用PPT展示)

晋平公炳烛而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叔父炳高尚不仕[做官]。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抗拒]贼,贼十几人皆披散[分散,此指逃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都]以文艺[写作方面的学问]为业。炳素[一向]高节,诸子群从[好多年轻的兄弟子侄。从,读zòng]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乡里]所称[称赞]。

1、 翻译全文。

2、 加点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A宗悫 悫què B披散披pēi

C乡曲 曲qūD群从从zòng

3、 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高尚不仕 仕:做官 B士人并以文艺为业 并:并且

C十几人皆披散 披散:逃跑 D不为乡曲所称 乡曲:乡里

4、 与“不为乡曲所称”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茅屋为秋风所破B徒见欺

C霓为衣兮风为马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 与“以文艺为业”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B以天下为己任

C夷以近,则游者众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6、 对“任气好武”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纵任意志勇气,喜好习武 B意气用事,喜好打架

C任性有气魄,有一身好武艺 D以勇气自任,喜好习武

答案: BBCBA

二、背景及文学常识

初中已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战国策》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战国策》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刘向其人:约-77年至-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人物形象的塑造。全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鲜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绘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

(2)、语言艺术上举得空前成就。《战国策》的文章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4、战国四大刺客

(1)、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2)、吴国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

(3)、魏国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4)、燕国荆轲

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诵读课文。

教师正音,学生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熟读课文。

【字音】(PPT)找同学读。

a.拜谒(yè) 濡(rú)缕 变徵(zhǐ) 淬(cuì)火

b.忤(wǔ)视 图穷匕(bǐ)见(xiàn) 八创(chuāng)

c.箕(jī)踞 揕(zhèn)之 偏袒(tǎn)陛(bì)下

d.拊(fǔ)心 瞋(chēn)目樊於(wū)期 怒叱(chì)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积累重点字词、句式。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落实本文中重点字词含义,能够记住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辨析并翻译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教学过程:

1、学生分为四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2、每个小组依次提出在字词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其他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不能解决或解决不规范的,由老师予以讲解。建议采用全文串讲的方式。

资料储备: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露出

(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环绕

(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仓猝,突然

【古今异义词】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长者:古义,德高望重的人;今义,年长的人。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可以:古义,两个词,可以用来;今义,能够,可能。

(5)、将军岂有意乎?

有意: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7)、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所以:古义,表示原因的虚词,“??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9)、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

不顾:古义,不回头看;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10)、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11)、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1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柯

提:古义,掷击,投击;今义,拿着。

(14)、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左右:古义,皇帝身边的侍卫;今义,①表示两种方向,②大约,③控制。

(15)、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16)、今行而无信

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

(1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宾客:古义,门客、食客;今义,客人。

(18)、愿大王稍微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词类活用】

(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 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8)、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9)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11)、倚柱而笑,箕距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文言特殊句式】

A、介词结构后置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

(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3)、燕王拜送于庭

(4)、使毕使于前

B、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

(2)、今闻(秦)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

(3)、太子闻之,驰往,伏(于)尸而哭

(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5)、以(之)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6)、欲与(之)俱(往),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7)、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8)、愿举国为内臣,比(于)诸侯之列

(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10)、使(之)毕使于前

(11)、而(按)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2)、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

(13)、顷之(荆轲)未发

C、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定语后置句

(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E、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F、固定句式

(1)、为之奈何?“为??何?”译为“对??怎么办呢?” 作业:

翻译全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

①指出本文中的主要事件。

②课件出示主要事件:

(一)开端:行刺缘起。

(二)发展:行刺准备。

(三)高潮:廷刺秦王。

(四)结局:荆轲被斩。

教学过程:

一、分析鉴赏

1、读第一段,找出六个动词。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篇二:《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 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

况。 二、解

题: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

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文言知识梳理(小组分工展示整理结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

长, 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3、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4、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 同上。

(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15)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使……闻,禀告

(16)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17)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马上

5、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

皆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

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

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

(3)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6、文言固定结构: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你/您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奈何】怎么办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何如】怎么样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乃今】现在,这才 乃今得闻教

【顷之】不久 顷之未发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所”+动词】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宾语。

【岂……乎】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呢。

【岂……哉】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7、 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篇三:5、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 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解题: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 创(chuāng) 揕搭(zhèn)拊(fǔ) 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3、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文言知识梳理(小组分工展示整理结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3、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4、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 同上。

(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15)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使……闻,禀告

(16)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17)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马上

5、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

皆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

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

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

(3)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6、文言固定结构: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你/您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奈何】怎么办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何如】怎么样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乃今】现在,这才 乃今得闻教

【顷之】不久 顷之未发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所”+动词】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岂……乎】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呢。

【岂……哉】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7、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研习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


荆轲刺秦王课件PPT》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80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荆轲刺秦王课件PPT
相关文章
  • 荆轲刺秦王课件PPT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结合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③学会从人物的...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