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版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课时《揭开货... 正文

...版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课时《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2017-01-07 06:19:34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高中政治 第一课 第1课时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 第一课 第1课时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 新人教版必

修1

课 程 纲 要

思想政治课必修一《经济生活》,因其理论性较强、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根据新课标对必修一的具体要求,大多数地市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基本上使用导学案。导学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欢迎,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非常有帮助,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推广导学案,是在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为了让老师用更多的时间研究校情、师情、生情,让学生用更明朗的课程纲要学习知识,训练技能,探究创新,教学备考研究中心从源头到终端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经过深度研究,科学论证,精心策划,形成了科学、客观、完善的导学案。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块内容,即“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经济理论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本模块有助于学生知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认识市场经济的特点,了解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懂得诚信的价值,增强规则意识,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1.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经济理论,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学会正确消费,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懂得基本的投资理财的知识。

2.通过设置情境,运用比较法、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意识和技能。

3.通过实践活动、综合探究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和科学发展观,学会诚实信用,遵守市场规则,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生态观,正确理解和支持国家的经济政策。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本单元内容设置包括三课,六个框题,共六个新课时。可采用学案导学与诱思探究、情景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经济现象,并结合教材综合探究活动,了解货币的产生、实质和职能,信用卡和支票,外汇的基本知识等;理解不同层次的因素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影响消费的因素,运用价格带来的影响、消费心理等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做理性的消费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本单元内容设置包括三课,六个框题,共六个新课时。可采用学案导学与诱思探究、讨论、小组辩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在活动中升华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的基本知识和投资的相关知识,

理解生产

与消费的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学会运用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和投资理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本单元内容设置包括两课,四个框题,共四个新课时。可采用学案导学与社会调查、电教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出结论,要了解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财政和税收的基本知识,明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重要性,理解财政的重要作用和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学会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要树立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单元内容设置包括三课,六个框题,共六个新课时。可采用学案导学与探究式、讨论式、讲授式、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使学生了解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知识,理解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我国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措施;坚定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提高。

全国各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一上学期开展必修一模块的学习。但本模块的经济理论较多,相对较为抽象,所以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应运用启发式、诱思探究式、模拟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课程安排:本课程由22课时完成,每周2课时,修完后获得2学分。班级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可以在教室内划分学习小组,以4~6名同学为宜,开展学习探究小组活动;也可组织学生到超市(集市)、工厂、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等场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习小组综合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模块检测)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分认定。合格者按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记录2学分。

日常评价:课堂表现、阶段小结评价、实践活动评价和学习档案评价等。

模块测试:模块学习完成后,应该进行模块学习测试,模块测试成绩应结合日常评价综合分析。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课时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2.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职能和作用;(重点)

3.理解纸币的特点及其发行规律。(重点、难点)

1.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吗?

2.比较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

3.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区别有哪些?

4.纸币与货币之间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5.流通中需要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一、判一判:判断下列产品是不是商品。

1.商品柜台上的食品。( )

2.买来后送给爷爷奶奶的花生油。( )

3.买回家要享用的盒装食品。( )

4.将被卖掉的包装盒。( )

二、用标志词判断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多用“标价”“价格”等词语。

2.流通手段:多用“购买”“买卖”等词语。

3.支付手段:多用“赊销赊购”“还债”“利息”“税款”“工资”等词语。

4.贮藏手段:多用“保存”“退出流通领域”等词语。

5.世界货币:“国际支付”“国际收支”等。

1.下列选项中属于商品的有( )。

①居民家里使用的自来水 ②从商店买来一支钢笔送给同学做生日礼物 ③农民生产的自用粮食 ④房地产商开发的住宅楼 ⑤废品收购店收购的废品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②③④⑤

2.下列对货币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因此,货币的本质是商品

B.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货币与商品既不是同时产生,也不会同时消失

C.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产生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货币来表现的

3.在某地粮油批发市场,2014年3月份的色拉油价格为6.05元/500克。这里货币执行的职能与下列选项中货币执行的职能一致的是( )。

A.李某缴纳税款400元

B.小李用68元买了一件衬衣

C.某企业付给小张2000元薪金

D.某款手机的价格是1880元

4.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国家应该这样发行纸币( )。

A.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可以多发行纸币让人们去消费

B.为了让纸币的购买力大,提高人们的购买力水平,国家可以少发行纸币

C.国家为了政府的需要,可以随意发行纸币

D.国家应根据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来发行纸币

5.下列对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有偿信息认识正确的是( )。

A.是商品,因为它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

C.不是商品,因为它是无形的服务

D.不是商品,因为它虽然有价格,但不是劳动产品

【答案】 1.C 2.C 3.D 4.D 5.B

一、9月8日是高一学生乐乐的生日,他的好朋友小强准备买一个篮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乐乐。

(1)超市里一个篮球标价98元是货币执行什么职能?小强怎样才能从超市里买到篮球?这时货币执行什么职能?

(2)假设当前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小强要买到该篮球,需要的钱是多还是少了?为什么?

【答案】 (1)超市里篮球标价98元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小强要从超市里买到篮球,需要付给超市98元,这时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2)需要花的钱更多了。因为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物价上涨,所以,小强要买到该篮球需要花的钱更多。

二、美联储“终于”宣布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恢复“常态化”的货币政策机制,这是一件全球金融市场的大事件,这一事件的影响力将逐渐显现。(奥巴马政府一度竟然不顾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大量印刷美元,美其名曰“量化宽松”政策)

请你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评价奥巴马政府大量印刷美元的行为。

【答案】 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美元作为纸币的一种,美国政府有权发行。

因为纸币是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价值符号,所以它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发行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量过少,则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阻碍商品流通。

美国大量印刷美元的行为违背了纸币的发行规律,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甚至会引起美国国内甚至世界经济的动荡,美联储“终于”宣布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其必然性。

一、选择题

1.作为商品的食品,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必须保证其质量。这里的质量是指( )。

A.商品的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

C.商品的价值量 D.商品的基本属性

2.2014年某县的橙子大获丰收,但成熟时间较往年推迟,错过了在春节前上市的最佳时机,造成滞销。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橙子滞销问题得到了解决,实现了“惊险一跃”。经济学之所以把上述过程称为“惊险一跃”,是因为( )。

A.商品价值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

B.货币流通手段的作用不易发挥

C.商品使用价值很容易被损耗

D.商品价值难以用货币表现

3.中央电视台播出过一则广告:3980,奔四电脑抱回家!这说的是某品牌的电脑售价3980元。这里的3980元( )。

①是支付手段职能的表现 ②仅是观念上的货币,不是现实的货币 ③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④具有一般等价物职能

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

4.如果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销售商品总量是6000亿件,平均价格水平是9元,在这一年里货币平均周转6次。那么这一年里货币发行量应为( )亿元。如果这一年实际发行了18000亿元纸币,这可能会引起( )。

A.9000 通货膨胀

B.5000 纸币购买力下降

C.18000 纸币升值

D.1000 纸币购买力提高

5.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数量( )。

①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②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③与商品价格水平成反比 ④与流通中的商品数量成正比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

A.货币是商品,有价值

B.货币能够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C.货币的流通有规律可循

D.货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7.为了密切家校联系,很多学校都开通了校讯通短信服务。通过订制校讯通,家长可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各种信息、学校的各项通知等。材料中的“校讯通短信服务”( )。

篇二:高三政治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人教版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教学案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商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构成商品的必备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②区别物品、劳动产品和商品:

是物品不一定是劳动产品和商品;是劳动产品一定是物品但不一定是商品;是商品一定是物品也一定是劳动产品

2、商品的形态:有形商品,无形商品→主要指服务业

3、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含义:①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②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

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关系:总的来说是对立统一

A:统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缺一不可

B:对立: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和商品特有的属性,体现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

b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不可兼得.商品的生产者想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提高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让度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4、 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过程:最初的物物交换→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上、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

3、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职能含义:

①货币的职能含义: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②货币的职能与货币本质的关系: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只能是货币的本质体现.

(2)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①含义: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③特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职能:

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区别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流通手段强调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②特点: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时必须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③对生产者的启发: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因此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商品

④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 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3)其它职能:

A.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

B.支付手段:随着商品买卖的产生而出现,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时空分离)

C.世界货币:作为财富代表在世界市场进行买卖商品

(三)纸币

1、纸币的产生: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2、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偷盗等损失。

3、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三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如果不是国家特定地区发行的,就不能在市场上不能流通,就是假币。二是国家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的,国家以前强制使用的而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三是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面值、发行数量、但无权规定纸币实际购买力、在市场中形成)

4、发行规律: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

5、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

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从供求关系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供不应求。)原因有三:一是需求拉动;成本上升;结构调整。

(2)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

(注意: 从供求关系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供过于求。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会引发通货紧缩现象,导致商品零售价格出现持续负增长,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经营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花钱,银行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等现象,整个经济处于长期萧条的状况。)

篇三:《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

学校:临清三中 学科:政治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难点:纸币。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定的生活感知,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略而不讲,重点放在难点知识的突破上,可运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初步把握本节主要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学生活动:思考课本上第4页的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第5页三个思考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7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第7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课后延伸拓展作业: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通?为什么?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预习第二框《信用工具和货币》。

九、板书设计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及其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3)、流通手段。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纸币

(1)纸币的产生

(2)纸币的发行规律

十、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版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课时《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40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版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第

    高中政治第一课第1课时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政治第一课第1课时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课程纲要思想政治课必修一《经济生活》,因其理论性较强、与...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