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 正文

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

2016-11-04 14:44:45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国际政治学导论

国际政治期末复习提要

责任教师 李天祥

一、 几点说明

1.课程性质:国际政治是中央电大和四川电大“开放教育试点” 行政管理当业以及成人大专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省开选修课,学分4个,一学期学完。

2.考核要求:本课程的成绩考核分为两种情况。(1)中央电大和四川电大开放试点班学生的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作业一共四次,满分为20分。期末考试采闭卷方式,卷面分数为100分,实际折合为80分。两部分成绩之和达60分者,视为及格。(2)成人大专班没有平时作业要求,故不计分。期末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达60分者为及格。

3.期末考试题型及分数比例:(1)填空(20分);(2)名词解释(20分);(3)简答题(24分);论述题(36分)。

二、 复习范围

导 论

1.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际政治理论:

(1)国际社会是一个体系。包括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两条线,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2)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国际社会“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充当了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

(3)争霸和侵略战争是“国际政治的秘密”,革命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它是世界性的”。

列宁的国际政治理论:

(1)国际社会已从欧洲资本主义体系演变为帝国主义“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全融扼杀的世界体系”。

(2)世界区分为压迫民族即帝国主义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即殖民地民族,并超越两大国际性阶级成为国际政治最主要的行为体。

(3)战争与革命是世界的主题。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4)两制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是和平、和平共处和做生意。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国际政治理论:

(1)国际社会以两大阵营的对抗为中心,日渐出现“第三种立场”和“第二个中间地带”。 (2)世界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世界战争的主要危险,先是来自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称霸世界的野心,继而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第三世界“是反殖、反帝、反霸的主力军”。

(3)认清敌友是国际关系的首要问题。两大阵营和三个世界的划分,都是以敌友关系为前提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

邓小平提出的国际政治新理论: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霸权主义是践踏别国主权的行为。反对霸权主义,以国际关系公认准则为标准,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划线。

(3)国与国关系应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2. 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的主要内容

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指的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从中国的角度研究国际政治演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它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1)以国家权利为核心,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突出主权利益同强权利益的关系。在国家权益中主权利益间是相容的,强权利益间是不相容的,主权利益同强权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必须尊重主权利益,反对强权利益。国际政治具体体现为主权利益同强权利益间政

治、强权利益间政治和主权利益间政治。

(2)把生产力标准引进国际政治领域,确立经济优先观点,注重政治同经济的相互渗透。国际社会的主要任务应该注重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把消除贫穷,缩小贫富差距放在第一位。 (3)以改革促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弄清稳定与进步的关系。世界范围内的改革应该是不针对任何社会制度,在承认“一球多制”的前提下,变革不合理、不平等的具体模式和具体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行协商和调整;在尊重主权独立的原则上,从经济发展入手,并同政治相结合推动世界进步。

重要名词: 国际政治学

第一章 总论 国际政治的总体全貌

1. 国际社会的构成及其基本特征

国际社会的构成主要是国家。

由国家间的联系到构成国际社会需要三个条件:(1)经济联系密切,既分工,又相互依存;(2)主权国家为重要组成单位,相互间既对立,又统一;(3)具有共识的准则为纽带,既无序,又有序。只有主权国家间正常的、直接的、持续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联系,才最终形成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1)国际社会是一个总系统或母系统,包括许多子系统和孙系统,其具体表现为体系及其结构——格局和秩序。世界经济体系、格局和秩序,是联结国际社会的基础和纽带;国际政治体系、格局和秩序则是国际社会的集中体现。

(2)国际社会充满对立统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国际社会各行为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责任,也有种种分歧和对立。

(3)国际社会处于多中心状态,有序与无序并存。国际社会不具备国家属性,也无世界政府,没有统一的主权、法律、价值观念和论理道德,它是一个多样性的社会,不权利益各个特殊,而且分合改组频繁,力量中心不断更新。但国际社会不是无政府主义社会,它逐渐确立了一系列公认准则和国际控制调节机制,这对任何一个组成成员来说都是公平合理的。反对强权,维护公认准则,是一个协调和斗争的过程。

2. 国际政治是一种综合现象

(1)国际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表现。世界经济以市场为代表,是国际范围内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称。国际政治以国家为代表,是国际范围内战争、和平、冲突、合作、强权、民主、主权、人权、动乱、秩序等政治现象的总称。两者的基本关系是:世界经济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国际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表现。两者不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具体说来:⑴国际政治以世界经济为基础和根源(国际政治体系、格局和秩序的形成与演变取决与世界经济的发展);⑵国际政治反作用于世界经济(影响和制约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世界经济起导向作用);⑶国际政治向世界经济渗透(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不权使相互政治军事化转向政治经济化,而且渗进世界经济,使其政治化)。

(2)国际政治以国家对外战略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内容。国家对外战略指的是国家为了国家权益,从国际全局出发,运用外交的谋划和指导,其目的是实现本国国家权益,特点是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国家对外战略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种种双边与多边关系,产生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并联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体系及其结构——格局和运行秩序,构成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一般说来,大国对外战略往往起着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美国、中国、西欧、日本、俄国和以不结盟运动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对外战略的相互作用上。

(3)国际政治的直接目标和主要表现是国家权益。国际政治主要围绕国家权益运转,它集中体现在世界各国为维护或扩张国家权益的对抗与合作上。国家权益以国际法公认准则为标准,区分为强权利益和主权利益。在国际社会中,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享受国家主权利益上一律平等。主权利益只能争取和维护,不能扩大,一旦扩大就是强权。当今世界,由于主权利益界定的分歧,引起较多的冲突和战争,但更为普遍的则是主权利益同强权利益的

对立,以及强权利益间的争夺。这种对抗和冲突是造成国际社会动荡和危机的主要根源。 (4)国际政治充满意识形态色彩。国际政治不仅深深打上了不同社会制度的烙印,也渗透有各种意识形态的色彩。除了国家间政治外,国际政治还包括意识形态强烈的国际组织间政治和阶级政党间政治。当今世界存在着两种制度,三类国家,各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权益活动都渗透有意识形态因素,最终都是为巩固和发展各自的社会制度服务的。冷战结束后,社会制度问题谈的较少,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则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

3. 国际政治是体系、格局和秩序的统一

国际政治体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同步进行,密切相联,并以其为基础。国际政治体系最初也是资本主义的统一天下,后来才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社会主义世界体系,以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体系、民族主义国家体系和社会主义国家体系。无论哪种国际政治体系,都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和不平等性的基本特征。

国际政治格局寓于国际政治体系之中,是充当主角的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式的一种结构。它具体表现为主要角色在追求权利与权力、利益,维护和平与发展等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各样关系,以及相互间展开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抗与合作式样。“角色”、“主要关系”和“式样”,是构成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要素,其中核心是“主要关系”。在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中,主要关系不再仅仅表现为集团对抗和大国争夺,而且出现了相互协调与合作,特别是反霸与争霸、民主与强权、人权与主权的较量日趋增多。

国际政治秩序指的是主要角色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它也以国际政治体系为依托,以主角的对外战略及其实施为基础,表现主要角色在国际政治体系和格局中的地位。国际政治秩序从一开始就是由充当主角的国家设计,经相互作用建立的,其基本特征是稳定,但可以调整,可以突破,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国际政治体系、格局、秩序均属动态范畴,它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国际政治体系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各行为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按一定的规律运动。这种内在联系和规律运动的具体体现就是国际政治格局;其运行机制和规则就是国际政治秩序。因此,国际政治是体系、格局和秩序的统一。

重要名词: 国际社会 国际政治 国家对外战略 国家权益

第二章 行为体论 国际政治的诸角色

1.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必备条件和基本特征

国际政治行为体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必须是一个实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一定的共同利益基础,并以某种纲领原则为纽带。

(2)必须具有交往的能力,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同自己特性和职能相符合的作用。 (3)必须参与国际活动,发生外向行为。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三个条件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以实体为依托,以交往能力为基础,以外向活动为标志,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上述三个条件决定了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是稳定和外向。稳定来源于有组织的实体、共同利益基础和联结纽带;外向主要表现为“参与”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必备条件是一样的,但各自的能力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无论力量大小、强弱,均能对国际社会施加影响,发生作用。

2.国家成为重要行为体的关键在于拥有主权

在国际政治中,国家由于拥有主权而成为具有严整的组织结构和完全独立自主地位的重要行为体。这是因为:

(1)主权赋予国家独立的内外职能,即对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进行独立的、有组织活动的职能。从国际政治角度讲,主权赋予国家的主要是对外职能。国家内外职能的完整和独立自主的活动,标志着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决定着国家在国际社会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使国家成为稳定的基本行为体的基础。

(2)主权要求国家建立庞大而严密的由各种机关和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即国家政权机构。国家政权机构由于具有严密的组织系统、统一的法律和强有力的纪律,这是国家成为稳

定的基本行为体的坚强保证。

(3)主权使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虽然统治阶级的主导意识形态和民族意志也具有凝聚力,但主权的凝聚力是首位的,只有主权才能使地域稳定,居民固定,组织系统健全,吸引不同民族、阶级的居民凝成一个坚强的整体。

国际政治是以主权国家的诞生及其交往为前提,并随着国家的兴衰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而演变的。国家间关系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离开了国家间关系就不会有国际政治。其他行为体的活动虽有其特殊规律,但也是以主权国家为基础,受主权国家的制约。所以,国家成为最重要的基本行为体,就在于它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3.应该怎样判断国家权益的正当与否?

国家权益是一个客观存在,但许多方面又需要通过各阶级、民族、国家的代表人物的主观认识加以确定,国际政治中的较量和冲突莫不来源于对国家利益主观判断的失误。判断国家利益的正当与否应坚持以下几点:

(1)国家权益应以国家的本质属性(即国家的阶级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等三重性)为依据,正确处理好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的结合,本国权益和别国权益的统一。在国际政治中,国家权益内应当是民族权益至上,阶级权益服从民族权益,但民族权益至上并不针对别国,不得损害别国权益,这是寻找阶级权益和民族权益的结合点和本国权益与别国权益的统一点的前提。

(2)国家权益应符合国际法公认准则,正确区分主权范围内外的权益。主权范围内的权益以国际法主权原则和平等互利原则为标准,是正当的、应该享有的;超过主权范围之外的国家权益则是不正当的、损人利已的。

(3)国家权益必须相互对等,应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在国际社会中,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富穷,在国家权益上都是对等的,它同实力无关,不受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必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总之,正当的国家权益是国家三重性的有机统一,符合国际法准则,而且相互对等,相反则是不正当的国家权益。在国家权益中,虽然必须承认“权力”,但应突出的是“权利”。 4.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主要机构和积极作用

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的联合国是世界各国政府参加的最大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在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国际政治中具有重大的影响。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1)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2)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3)促进国际合作。(4)协调各国行动。

为了实现上述宗旨,联合国组织和会员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主权平等、互不侵犯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相助与和睦相处。

为保证上述宗旨与原则的实现,联合国设置了四个主要机构:

(1)联合国大会。(2)安全理事会。(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4)秘书处。

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世界人民的正义要求和愿望,又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成立之初即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后来又成为美苏争霸的场所和“表决机器”,从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开始,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大量加入和联合斗争,使其在国际政治中日益处于重要地位。联合国虽然走过曲折的道路,犯过严重的错误,但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外国军事侵略和占领,推动改革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关系,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反面,作了大量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它对世界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重要名词: 国际政治行为体 国家主权 国家权益 综合国力 国际组织

第三章体系论 国际政治的体系系统

1. 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标志

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1)系统性。国际政治体系是一个大系统,包含众多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大系统表现出来的是众多子系统的“含力”。这个特征表明,国际政治的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的、绝对的,都是大系统的一部分,都会对大系统全局产生影响。

(2)联系性。国际政治体系各行为体间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既表现为相互并存,更表现为相互作用,即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国际政治体系内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间关系。

(3)不平等性。国际政治体系形式上由平等的行为体所组成,实际上从来就是不平等的。主要体现在行为体间政治经济关系不平等,政治经济地位不合理,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正是这种不平等,构成了国际政治体系内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根源,揭示了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国际政治体系始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它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同步,并以世界经济为基础,其形成的基本和客观条件是:

(1)两次科技革命的成功。(2)垄断的产生和发展。(3)殖民扩张的全球化。

国际政治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1)国际分工的完成。国际分工始于地理大发现,中经三个阶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其主要内容是“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主要作用是同殖民扩张相配合,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把世界各国联结成一个无法分割的世界体系。

(2)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并以世界货币为纽带,其形成过程就是欧洲市场扩大到全球的过程,其要害在于把世界所有国家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均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流通之中。

(3)殖民体系的建立。殖民体系是帝国主义统治、控制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总体。殖民体系建立于世界被瓜分完毕之际,它标志着帝国主义对被压迫民族的统治和掠夺达到空前的规模,使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成为世界的普遍现象,其基本特征是对殖民地的独占和垄断。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是国际政治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

2.国际政治体系演变的原因和规律

迄今为止,国际政治体系的演变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纯粹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此时国际政治的实质与重点是军事政治、统治政治。

第二时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并存的矛盾统一体,此时国际政治的实质与重点是战争政治、革命政治。

第三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政治体系内部与相互间既矛盾又统一的整体,此时国际政治的实质与重点是冷战政治、控制与反控制政治。

当前进入了第四时期,三类国家体系内外部都在相互渗透、相互开放,进一步加强了相互依存的局面,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趋向,形成了由不同类型国家组成的区域体系和集团体系。当前国际政治的实质与重点是日益突出权利政治、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经济政治。

国际政治体系演变的主要原因有:(1)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2)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曲折发展。(3)第三世界的崛起。(4)垄断资本主义的两重性及其发展。(5)霸权主义的盛行和调整。

国际政治体系演变过程中出现如下一些带规律性的现象:

(1)演变不是单线行进,而是多线运动的。这种多线运动表现为所有对立各方和种种关系的“合力”。国际政治体系演变就是各种力量围绕战争与革命的主题相互作用进行的。 (2)演变不是直线发展,而是曲折前进的。这种曲折发展既表现为某种进步力量的暂时受挫,又说明演变中的困难,但总的趋势是国际社会在走向进步,迎来光明。

(3)演变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多种模式并行的。传统的模式是战争与革命,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当今世界突出了一种新模式,即战争与革命的主题逐渐为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所取代,改革正在成为国际社会不可抗拒的潮流,对话与合作上升为国际关系的主要形式。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际政治体系的继续演变将主要以改革为动力,采取改革的模式进行。

重要名词: 国际政治体系 殖民体系

第四章 格局论 国际政治的基本结构

篇二:政治学概论论文

浅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执政 合法性

近来,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诞生给了世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人们对新领导集体的执政有了新的期待。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不仅体现在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选择上,也体现在发展着的现实中。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历史依据

中国共产党最初执政时的合法性来自于暴力革命中的实际成就。中国自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即被强行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之中,在被动和依附的状态下开始了现代化历程。20世纪以前以 “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是在帝国主义要求的范围内进行的,因而也只是有限度的现代化;康梁维新运动比较地提出要独立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收效甚微。进入20世纪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顺应时势,走革命之路。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但随之而来的是军阀统治和军阀混战,民族独立问题也没有解决。因此,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真正意义的现代民主国家,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

而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给整个社会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困苦和失业者遍布城乡,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制一面固然增加财富。一面却也增加贫乏。孙中山也看到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某些弊端,在阐述其民生主义纲领时,明确提出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又要防范于未然,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孙中山之后,中国还遇着两次机会——1927年国共合作和1946年旧政协的协定——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是都没有成功,因为,蒋介石不但要反对共产党,而且要反对民主主义。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当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变为丰厚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政治力量之后,否定中国革命的资本主义前途,代之以社会主义前途,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之义了。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担负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历史使命,以其完整性和彻底性的纲领继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同时又以革命领导权的置换表现了新旧革命的更替。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前途,意味着既承认了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又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这种社会设计,不仅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所决定的,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二十世纪前半期世界潮流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改革开放前寻求合法性的曲折历程

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是一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在亿万人民以实际行动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情况下才成为可能的。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政治合法性的实践证明。但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赢得政权不是最终的目的,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才是最终的目的。“赢得国家政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前提;而巩固国家政权,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前提。”中国共产党巩固新生政权的最有利资源,除了军事上的不断胜利之外.还有被压迫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人重新站起来的那种自豪感和热忱。但这些因素只是为政权本身提供了合理性基础和良好的政治建设氛围及条件。“实现政权巩固的决定因素是这种合法政权本身的能力,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存抗变能力;二是汲取资源能力;三是发展社会能力。”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体系的巩固和发展就是围绕着增强这三方面的能力展开的。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方位的建设,这些建设的成就是显著的。

当然,中国共产党在前进中也走了弯路,在领导经济建设过程中未能很好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国家陷入灾难的深渊。其严重后果,就是导致了一定范围内的“信仰危

机”。但是,我们党终究会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纠正这些错误,以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重新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样,中国共产党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对社会的有效性,不仅很快消除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合法性的危机,还使党和国家经受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内外严峻政治局势的考验。

(三)新时期对执政合法性的自觉追寻

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党的建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人们普遍认识到,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是危及党的生存的直接因素。近年来党政官员腐败的案例逐年上升,被起诉的党员甚至上至党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等职。这显示了党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和依法治党的必然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腐败现象的蔓延,已经严重危害了党的形象,导致一种无法回避的合理性危机。如此多的腐败分子落人法网,为什么腐败现象还屡禁不止?可能的回答是,在这种危机中,腐败仍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这在中国目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向而导致的国家和社会日益分离的条件下,会因为缺乏有效监督而导致权力对中国共产党的严重侵蚀,也会因此而削弱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党的高度集权主要体现为国家领导体制的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对经济、社会、文化等事务的全面干预和直接管理。因此,邓小平指出:“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 要放在第一位。”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以党政分开为主要突破口、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方案。应该说,自十三大以来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党政关系,使传统的党的集权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但由于习惯政治思维的阻力,党政关系依旧没有多少改变。但是,如果长期持续这种无效的状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趋于停滞,人民利益也将无法保障,进而就将导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出现问题。因此,确立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最重要的步骤,是用新型的党政关系代替传统的党政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为新型党政关系的确立提供了有力的现实基础。”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就内在地包含着执政方式的科学性。“七一”重要讲话,特别要求改变党政不分,党的领导的有效性弱化的局面。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充分尊重和利用现实的制度安排和合法程序,积极主动地履行法定的义务,使党的领导从民主和法治的内在要求出发,通过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行为来体现。事实上,早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所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方略,就开始了党的领导方式的自我创新。十五大报告强调:“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意味着,党对国家的领导一定要通过法律和制度的途径,党的领导行为一定要成为一种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行为。另外,党在刚刚颁布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不难看出,党一直致力于加强自身建设,达到更好的执政效果。

当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还与它自身有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他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些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马美娜

201100030032

2011级 公管一班

篇三:国际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

导论

? 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广义地理解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地理解,国际政治学即指有关国际政治的学说。

? 国际政治:是指行为主体间围绕权力和利益实施对外决策的活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全球范围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强权与民主、人权与主权、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现象与关系的总称。

?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 国际政治学的永恒主题是战争与和平。

第一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

马列主义基本观点:

? 1.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体系

? 2.要依据时代性质及其特征来认识世界的发展阶段,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条件的政策

? 3.殖民地理论

? 殖民主义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一个主要因素,具有双重作用。灾难;积极意义。

? 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 4.帝国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相互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 5.世界各国经济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与外国经济的关系

? 6.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的,要用一切力量来维护和平 ? 7.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列宁认为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是产生战争的根源,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而且是和平时期政治的继续,和平则是战争时期政治的继续

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见ppt)

新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

?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 3.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 4.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5.合作共赢

.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

? 第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 第二,国际新秩序中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参与协商解决世界事务。

? 第三,各国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任何国家不得干涉别国内政,不得把某种特定模式强加给别的国家。

? 第四,国际新秩序应包括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两个方面。

? 第五,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

中国国际政治学学科的发展

(一)理论框架基本形成

20世纪80年代引进西方理论(P54①)

90年代确立自己的理论框架(P54②)

(二)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论文、专著、教材)

(三)与世界的学术接轨正在进行

? 参加学术会议

? 发表论文

? 刊发国外学者的论文

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指的是在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相互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

?

?

?

?

?

?

?

? (一)整体性 是无政府的,又是统一的整体 (二)联系性 1.经济决定政治 2.世界政治对世界经济有反作用 3.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相互渗透 (三)不平等性形式上平等、理论上平等 等级性: 国内社会权力决定等级(南非)

?国际社会实力决定等级(联合国)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国际政治格局可以区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 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

? 两极多元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

?

?

?

?

?

?

?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4.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总是相互交错、呈过渡性特征 (一)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二)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世界各国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 (四)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影响

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制约

? (一)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国际政治环境制约着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三)世界舆论、世界潮流和世界性的运动能够形成一种迫使国内政策调整的国际

压力

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相互关系

(一)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

1.对外政策是国内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集团利益的集中体现

2.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受着国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制约

3.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二)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区别

1.对象不同

2. 形式不同

3.制约因素不同

结论:国家的对外政策在一定的条件下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甚至能够对国家的对内政策产生影响和作用。

? (三)对外政策对对内政策的影响和作用

? 对外政策对对内政策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

? 对外政策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服务于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为国家的政

治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 1.对外政策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国家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的对外政治经济关系,而国

家的对外政治经济关系是实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 (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国家的对外政策影响着对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 ? ? ? ? ? ? ? ?

第三章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国际行为主体的特征

? 1.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和行为能力

? 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 3.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

? (一)国家行为主体

(二)非国家行为主体

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 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国家必须具备三大要素:

? (一)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

? (二)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

? 暴力手段→对内镇压,对外防御

? 管理机构→对内协调各阶级利益、协调关系 ,对外交往合作

? (三)拥有主权

? 国家最根本的属性。

? 否则是殖民地或者行政区。

国家主权: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如何认识国家主权理论的发展

? 1.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和国家主权观正受到强烈的冲击 ? 在国际关系实践中,主权不可分割的原则已经受到越来越大的现实挑战。

? 主权被分割(受限)的现象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是常见的:一是国家主权被霸权主义

的外部力量强行干涉和分割;二是传统的国内事务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三是主权国家对自身主权的让渡和分享。

? 国家主权受限的原因:

? 冷战结束后,主权的内容和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量变,表现为行使主权时受到

国际社会公约、条款、规范、惯例和舆论的限制。在主权的四个基本内容(管辖、独立、平等、自卫)中,对内管辖权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 经济上,国际规则越来越多。

?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加快,很多国家的经济决策权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 一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主权受到市场的制约,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作用减弱。 ? 二是在国与国的经济关系中,政府之间的相互制约增强,限制了主权的行使。 ? 另外,国家对资源和居民的管辖权也受到新的限制。

? 政治上,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人道主义干预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政治原则。 ? 首先,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后,其他大国在安理会的影响力减小,这使得安

理会达成一致决议的机会增加,并能调动足够的军事力量保证决议的执行。

? 其次,发展中国家无法再利用美苏矛盾,抵抗国际组织和西方国家集体对其干涉的

条件更加不利。

? 最后,建立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多边集体安全合作的呼声增高,要求每一个国家对

集体安全承担义务,自我限制,接受他国监督。

? 2.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的基本属性

? 互不侵犯主权还是大多数国家所坚持的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 尽管国内事务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的现象十分普遍,但其依据仍然是现有的

国际法体系,方式主要是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协商和交涉;

? 尽管主权让渡的现象在国际关系中日益频繁,但主权的让渡具备三个基本的属性,

即:自愿性、平等性和共享性。 (P91)

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

跨国行为主体的基本类型

? 跨国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

? 1.从成员的性质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大

? 2.从目的和职能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政治性组织和专业技术性组织两大类。 ? 3.从成员构成的地域范围来看,国际组织又可分为全球性组织和地区性组织两大类。 国际组织还包括世界性政党(政党)、国际宗教组织(教会)、世界性运动(国际组织机构)等。

? ①按其资本构成的国度,跨国公司一般可以分为由几国资本共同形成的多国公司和

由一国资本形成的跨国公司两大类。

? ②按其资本所属国的经济社会性质,跨国公司也可分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

司、社会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等。

跨国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的联系和区别

? 1.二者的联系

? 跨国行为主体是在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国家

间相互关系的补充和延伸;

? 跨国行为主体和国家行为主体一样,具备构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四大基本要素,即行

为能力、职能作用、实力和组织形态、独立自主性和独立决策权。

? 2.二者的区别

? ①跨国行为主体没有固定的领土和居民

? ②跨国行为主体不拥有集中统一的政权机构和暴力工具

③跨国行为主体的成员来自两个以上的国家

跨国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

?

?

?

?

? 1.行为作用的跨国性 ①跨国行为主体成员构成的多国性 ②跨国行为主体的活动范围和影响作用的跨国性(面临和解决的是共同问题) ③跨国行为主体自身利益的超国家性 2.参与方式的间接性 跨国行为主体一般不拥有强制推行其对外政策的手段,因而它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主

要是通过召开国际会议,通过会议所作出的决议和制定的准则和规范,通过动员世界舆论,通过其成员广泛、积极的活动等途径,对成员国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对国家间的关系起到调解和推进的作用,从而影响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进程。

3.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由于行为作用的跨国性、参与方式的间接性两个特点所决定,跨国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能够发挥主权国家难以发挥的作用。

4.措施手段的非强制性

跨国行为主体作为若干个国家成员的集合体,不拥有集中统一的政权机关和暴力工具。因此,各成员国共同协商做出的决议和规则对成员国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力,主要还是通过道德和舆论压力的约束。

即使是联合国安理会这样拥有一定强制力的机构,其做出的决议如果没有某些拥有巨大权力的成员国的支持,也往往不能得到执行。 ? ? ? ? ?

第四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一)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 (二)生产力发展是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

二、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三、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 (一)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

? (二)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

权力的概念

?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主要是指,在国际政治互动关系中一个国家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

行为的能力。

? 这一定义包含四层含义:

? ?权力是一种影响国际政治关系或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因素。

? ?权力只有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 ?权力所体现的能力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的。


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82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
相关文章
  • 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

    国际政治学导论国际政治期末复习提要责任教师李天祥一、几点说明1.课程性质:国际政治是中央电大和四川电大“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当业以及成人大专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省开选...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