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论文 正文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论文

2016-11-11 10:41:53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深化教育改革的综合问题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未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教育活力,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政策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对教育的新要求,但在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教育部分中都被首先强调。这表明,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工作还有提升的空间,必须常抓不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根本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其核心要求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持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首先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需要,体现的是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的价值观;同时它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只有在深厚的、普遍的人的创造性基础之上,才能使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基础教育首先要面向全体,培养每一个人的创造性,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拔尖创新人才。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的统一。面向全体不是“一刀切”,如果教学是“一刀切”的,势必有的学生听不懂,有的学生“吃不饱”。实际上,只有因材施教,只有面向差异,只有符合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让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飞的就飞。这也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所强调的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也是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也就是最好的面向全体。面向全体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战略,是一种价值观,需要研究在不同教育阶段面向全体的具体实现策略,也有必要开展专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不断探索经验。

(二)坚持德育创新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德育为先,首先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创造性问题,不仅是一个认知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认知的问题。要成为有益于科学和人类的拔尖创新人才,就必须有高远的志向和高尚的品行,就必须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力宛若发动机,道德就是方向盘。人类能够以智慧去创造一切,人类也应该能够以品质去掌握和控制一切。落实德育为先,就要坚持德育创新。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底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及其具体化,就体现了德育创新的精神。

如何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信息时代和普遍的独生子女群体,就是我们要深刻研究的四个时代新特点。它们带给德育的影响,往往是双面的。以市场经济为例,德育既要服务市场经济,又要超越市场经济。如何把握规律性和增强实效性?回到基础、回到生活、回到实践、回到以人为本,就是我们加强德育的四个抓手。针对当前社会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应该着力强调诚信品质与社会责任感。

(三)坚持能力为重

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就要坚持能力为重,改变“高分低能”现象。2009年上海学生首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均列第一。2012年上海学生再次拔得头筹,成绩更为优异。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成绩与长足进步,可喜可贺。但正如上海PISA项目主持人张民选教授所言,在成绩面前应该“三自”:自信、自省、自觉。阅读、数学、科学三科不等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不等于教育;上海不等于中国。上海并不是中国的标准样本。从全国范围来说,问题依然存在。其中,对记忆的过分强调、对标准答案的过分重视、对分数的斤斤计较,仍然是教育中的弊端。标准答案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体现的是惯性的巨大力量,也折射了现实中评价制度的制约。而如何让“高分数”成为“高素质”的体现,如何让屡屡获奖的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成为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前奏,如何把“走得早”的少年班学生变为“走得远”的拔尖创新人才,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重视体育和美育

全面发展离不开体育和美育,一则为基础,一则为升华。但长期以来,体育在教育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美育甚至在一些学校是空白。正由于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毛泽东同志当年第一篇研究论文即为“体育之研究”,我们更应该切实重视面向人人、以健康生命强健体魄为本的体育,防止体育中的“应试”倾向。就美育来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载体,美育的功能却超越了艺术本身,它让人们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让人们陶冶情操,让人们境界升华,让人们爱好美好和良善。如同德育一样,它渗透在各育之中。

(五)坚持学生为本

坚持学生为本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教育为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滋养、教育的力量、教育的快乐、成长的快乐。一定程度上说,我们的孩子活在成人的世界中,缺乏自己真正的兴趣。面对普遍的独生子女群体,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们对自己子女的期望普遍升高,“望子成龙”愈加心切。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口号下,教师、学生行为短期化,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多数学生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陪练,许多学生为提高最后几分透支学习热情。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真正的兴趣逐渐失却,更缺少了童趣,缺少了童年的快乐,好奇心与求知欲没有得到鼓励,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也可能被搁置

一旁。学生为本要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服务人的发展要与服务社会发展相结合,这正是教育的两个基本职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服务社会主要体现在宏观教育方向上,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则还体现在教育结构等中、微观层面。

二是教育依靠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当然要依靠教师,否则就是自学;教育同时要依靠学生,外因终归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否则教育就没有发生。真正的素质教育是有灵魂的,它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会不断变化,但素质教育的灵魂将永存。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来讲,主体性是创造性的基础,创造性则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要我学”只能成小才,“我要学”才能活力迸发。主体性、主动性,是创造性之根,是创造力之源。这也就特别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养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养成学生学思结合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主体品质。

(六)养成学生 “四个学会”综合素质

这里所说的“四个学会”,指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四个学会”不完全相同)。学习是输入,是认识世界;创造是输出,是改造世界。自立是处理自己与自身的关系;合作是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自然界的关系。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基础,学会自立是学会生存的支柱,学会合作是学会生存的环境,学会创造是学会生存的超越。以学会学习为基础,以学会自立和学会合作为两翼,进而达到学会创造。这是笔者心中理想的综合素质模型,盼望它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培养21世纪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二、关于教育改革的宏观考量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1]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引领,促公平、调结构、提质量、转职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促公平、调结构、提质量、转职能

促公平,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教育公平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这是改变社会分层、促进社会流动、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是人们对教育的首要期盼,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就要保障教育公平。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四方面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要突出重点,一是兜底线,保证每个孩子有学上;二是保基本,让每一所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三是上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

调结构,以教育结构升级版支撑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需要,服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调整我国教育结构。调整教育结构要突出重点,一是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常

态化;二是调整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三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提质量,以教育强国建设推进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关键在于实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质量,也是世界性的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要求,也就是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要加强保障,一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二要研究建立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筹好、用好、管好教育经费;三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机遇,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转职能,以教育管理方式、教育治理方式创新推动教育发展方式创新。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是正确处理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管理方式转变要突出重点:一是中央向地方放权,加强和改善省级政府教育统筹;二是政府向学校放权,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着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三是切实加强过程监管和督导评估,确保“放而不乱”、“放而有效”。

(二)推进管办评分离

全能型政府的职能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十八大报告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建设公共服务政府的要求,适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教育治理方式上,要继续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发展新格局。管办评分离的改革是最具全局视野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因而也被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

三、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我国教育的厚实基础,使我国教育站在比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更高的历史起点之上,赢得了全世界的肯定与尊重。与此同时,随着义务教育的快速普及,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的教育差距也凸显出来。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结合点,抓住了均衡,就既抓住了公平又抓住了质量。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均衡发展既要求发展,又要求改革。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要求,实现“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在已有改革的基础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一)推进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化

教师是教育中的第一资源,择校主要是择师。均衡发展的核心要求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为在国家层面建立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江苏、浙江、湖北、福建以及辽宁大连、四川成都、山西晋中等全国许多地方已经出台有关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的文件并付诸实施。从国家层面而言,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2012年国务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文件、教师队伍建设文件总体要求,集中各地智慧,出台既有明确导向要求又能因地制宜的全国性教师交流文件的时机趋于成熟。为推进教师交流制度化,需要实行“县聘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变“学校人”为“区域人”、“系统人”,从而为教师交流奠定制度环境。

(二)对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初中随机配置生源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的基本原则是就近入学,这一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但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不均衡,这就带来了择校问题(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分择校)。其中,“推优”是典型的“以优择校”、“以分择校”。“推优”未必没有自己的道理,但可能助长“应试竞争”,也使得“优校恒优”(一定意义上,好的生源是学校的第一红利)。着眼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局,成都市对优质初中随机配置生源的做法可以借鉴。成都市石室、七中、树德三所最好的优质学校初中新生全部微机摇号入学,推进机会公平,推进程序公开,及时在社区、学校和媒体公开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每个学生都有公平进入初中名校的概率(避免了“胡同定终身”),同时又避免了以优择校加剧不均衡。

(三)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加大推进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力度

2012年教育部和发改委、审计署联合印发的《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要求:“将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名额按不低于3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现在已经高于30%的要巩固提高并逐步扩大分配比例。”这一改革可以引导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流向,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目前,山东招远、河南新郑、山西晋中等地已经100%实现指标到校。对于大多数地方来说,可能难以做到全部指标到校,辽宁大连等地的经验值得借鉴。2012年大连市各区指标到校比例由2011年的70%提高到75%,指标到校最大分差由30分提高到35分,择校生比例由30%降到近17%,政策设计非常细致。山东省教育厅规定全省指标到校比例达到60%以上。

(四)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作为推动均衡发展的有效抓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2013年已经展开。当年的“两基”国检,促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乃至全面普及,可以预料,均衡发展的评估认定,也必将推动我国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带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另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一些同志担心教育过于均衡化影响质量,韩国高中的确就曾出现过过于“平准化”的问题。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不是过于均衡,而是过于不均衡,要抓主要矛盾。同时,注重抓好细节,注重做好政策设计。要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抬高均衡发展的底部;各种柔性的推动均衡发展的举措,如各种形式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同样十分重要,要加大力度实施。还要注意因地制宜,给地方政策创新留下空间。

四、关于教育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先导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人类社会正在以加速度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我们置身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技术发展和更新的速度难以置信也难于预测,而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已经和正在带来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也给教育带来革命性影响。

(一)把握信息化带给教育的新机遇

在宏观或战略的层面而言,信息化究竟带给教育什么机遇?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信息时代必然带来一个终身学习时代,“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梦想”将借由信息化“照进现实”。二是信息化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带来“学习的革命”,甚至颠覆了传统的学习的概念尤其是学习的方式,比如人们所说的“翻转课堂”。三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勃兴,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带来了崭新的问题解决方案。这

篇二:中国教育改革论文高考改革论文

中国教育改革论文高考改革论文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可以展望,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相关议题,其中有关于学校的,关于中考的,关于高考的,这些改革政策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国推行素质教育多年,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根本原因就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存在,只有追逐高分才能步入好大学,所以很多强调学生素质发展的基础课没有开全、开足、开齐。“事实上,现下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是有目共睹,但是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是这次的高考改革是否有效呢,引起了教育界人士、老师、家长、学生的高度关注。

(一)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

篇三:教育治理论文

管理到治理,全社会齐心协力!

重庆市大足区龙水一小喻刚惠

【摘要】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是时代赋予教育改革的使命。本文从依法治校,师风建设,多元化主体参与,齐抓共管,社会监督,基础教育改革,师资培训等方面,结自己的家乡大足区的实际情况,合详尽论述了如何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的转,号召全社会齐心协力!

【关键词】依法 多元化 监督 基础教育改革 培训

教育公共治理是在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学校、公民个人的互动与合作中谋求教育的善治,其治理权力和功能均呈现独特性,相应的治理结构也展现出复杂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系统是社会建设中的重要领域;教育治理也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从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它与其它行业的最大不同点,在于教育的过程,强调人与人的对话和交往,强调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教育应当成为治理现代化的率先实践者。

教育治理,离不开依法治校!没有可靠的法治支撑,治理就会缺失权威性和执行力,也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这是我们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能力考验。要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优化教育发展的法治环境,提高教育管理法治化水平,使法治真正成为维护教育秩序的必要保障和推行教育治理的有效手段。重庆市教委、大足区教委近年来都对规范教师从业行为制订了一系列详尽的规章。

教育治理,离不开师风建设。教师的育人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需要教师有较大的精神自主性;是

一种创造活动,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采取“因人而异”的措施,而不能将教育教学过程过于程式化;还是一种需要充满奉献精神的活动,例如,教师对上课、备课的精力投入和对学生的关爱,需要教师本着自己的良心尽力尽责,有时无法用制度的刚性进行约束。这就需要在制度设计上给予教师一定的自治空间,同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随着三中全会吹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号角,学校的权利责任将进一步得到明确和落实。因而,建立健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我判断、自我创新、自我责任,以及学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合乎教育的规律性,也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以优良师风建设为抓手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教育治理,离不开多元化主体参与。教育治理,意味着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行业企业、家长、公众、专业组织都将“粉墨登场”,也都将在权利义务配置中“分一杯羹”。大足区很多学校都设置了“家长委员会”。我曾在大足城南中学工作二十几年,该校长期重视家校合力的作用,多年前就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由各部各年级各班民主推荐的优秀家长成员组成。成员素质较高:具备现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先进理论知识;关心学校发展;尊师重教;公平公正,无私仁爱;了解社会发展形势;思维活跃,顾全大局等等。学校中的决策,都由家长委员会和董事会共同协商。如小卖部的经营物种、价格的调理;校服的定制;伙食团的菜品质量、种类等等。学校每年免费向所有家长提高有益的家长学校资

料;每期定时召开全校家长会:宣传学校的优良传统;汇报学校管理成果;表彰优秀学生、家长;解释最新教育法规,校内教改举措;介绍优秀家教策略与方法,有时请专家现场讲座与答疑;家长代表交流家教经验与成果。学校董事长利用节假日亲自到云南、重庆、贵州等地召开外地学生家长会。通过种种努力,家长委员会在学校顺利前行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育治理,离不开齐抓共管。教育治理的佳境,是“共同治理”格局的呈现。我们所希冀的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以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构建为核心,以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以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内容,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245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论文
相关文章
  •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论文

    深化教育改革的综合问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未来我国全面深化改...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