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万字论文留守儿童 正文

万字论文留守儿童

2016-11-04 13:42:1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万字论文留守儿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孩儿虽然只是青少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但其教育问题不可忽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身心健康、个性和谐发展。本文采用文献查阅等方法,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和思考探讨,提出了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结论。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是结合目前掌握的留守儿童的研究资料,对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出分析和解剖,最后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路及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影响因素、原因、措施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人口迁移流动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广大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在南方一些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地区,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已占到当地中小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因此,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明确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前提是理解“儿童”这一概念,儿童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广义儿童主要是指身心尚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个体,简而言之,是自出生到成熟期以内的所有孩子;另一方面,狭义上是指儿童少年期之前的阶段,如:11、12岁之前。而留守则是指受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很多学龄及以前的儿童的父母将其留在农村老家中,父母与其儿女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而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工作,而将18岁以下的学龄及学龄前儿童留在家里的群体。18

我国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时代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有关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据绝大多数,所占比例竞高达86.5%。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祖父母等亲属或因经济生活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的情况随时可见,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前段时间在一些农村发现的毒奶粉事件和前不久河南系列杀人案件的受害者,留守儿童占到相当比例。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执政坚持的重要原则,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而农村子女就学问题作为一项基础性问题,与科学发展观相背离,究其根本,这是受到城乡二元结构及户籍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只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从而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前提是实现全社会成员平等的权利。然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与城乡教育资源形成较大差别,留守儿童不能够接受到同等的教育,失去了公平性,难以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这是一个关键环节。

3、实现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核心

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不平等,例如:缺少父母监护,家庭环境较差;教育资源匮乏等,这些与我国提倡的平等教育相背离。因此,要想实现平等受教育权利,就要着手解决学费、教育资源等教育问题,切实从制度等角度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例如:我国积极推出的“两免一补”政策,使一部分进城务工子女进入到当地公办小学就读等都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措施,因此,只有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党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其三农问题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然而,农村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难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留守儿童作为农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教育存在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只有解决其教育问题,才能够避免一代又一代素质低下的现象,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当前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现状,不断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角度,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改善我国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16的1页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及发展问题

根据中央教科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加之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很低(6.1%)。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缺乏上进心。3

(一)社会环境方面

第一,纵观社会发展形势,农村大批劳动力涌入城市,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劳动力难以承担其子女的过高学费和升学考试,无奈之下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显然农村教育教学水平难以同城市相比较,儿童在农村教育体制下不仅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受到限制,而且在综合素质及教养等方面也难以得到全面提升,这就使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渐突出。

第二,户籍制度的限制,虽然其他体制做出了一定弥补,但是户籍制度的效力并没有得到削弱,基于此,农村儿童只能被留在家里,与父母远远相隔,进而

不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父母的身心关怀与呵护。

第三,无论是税费改革之前还是之后,财政投入体制都没能够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且农村社会经济环境中还不乏有网吧等场所,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现行法律政策也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有效解决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种种问题。

(二)家长方面

第一,隔代监护人监护能力不足。据统计,80%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己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而且由于两代人年龄相差甚远,代际之间差异形成的代沟很难在两代人之间形成沟通,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逆反心理走上歧途。1的17页此外,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直接导致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没有主动性,其结果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辍学、失学屡见不鲜。可见隔代教育问题较多。亲友、邻舍的监护大多难以到位。家长忙于外出挣钱,普遍存在着“我把孩子交给学校了,学校就应该负全部责任”的思想,主动与学校联系沟通少,部分家长对孩子也仅仅是一年半载通过一两次电话而已,有的家长甚至几年杳无音讯,对孩子不闻不问,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责任。

第二,打工父母对子女学习总体期望值过低。据调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有迟到、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等,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读书无用论,在留守时缺乏约束,甚至是父母给予支持的情况下,逃学、辍学,将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早早踏上辍学打工的道路。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太少。大部分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还有一部分委托给亲戚朋友监护。

第三,错误的价值观。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他们认为只要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就能有个好的生活环境,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受着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观念落后。6的16页此外,有的家长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加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两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部分留守孩子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能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三)学校方面

第一,学校经费难以保障。近年来,各中小学虽然想方设法解决特困留守学生的生活困难,但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终究还是杯水车薪。

为了集中教育和管理留守学生,推行寄宿制是有效途径,但大部分学校不具备寄宿条件且活动场所、活动器具严重缺乏。

第二,就目前农村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上仍坚持传统教育模式,缺乏有效性,即便是部分地区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但是也只是应付了事。另外,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教育的关键,但农村地区的教师无论是从素质方面,还是责任方面,都无法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4除此之外,课程设置也不符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国家给予的课程体系难以完成,教学内容落后。

第三,教师负担过重,学校及教师管理遭遇尴尬。留守儿童问题本是社会问题,但学校及教师担负了教育、管理、解决困难的主要责任。教师不但要教育教学,还要“当爹做妈”,但教师编制却未因之增加,大部分教师不堪重负。很多教师因受家长委托,担负了一个或多个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放学后和节假日代为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但往往被视为有偿家教。个别教师利用节假日集中留守儿童在家活动、学习、生活,却又担心被指责为加班加点。

(四)留守儿童本身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得不到较好的照顾,加之年幼,自理能力较弱,自控力较差,生活常常没有规律,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第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局限,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留守儿童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是节假日泡在网吧,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较差,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逃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第三,留守儿童的管理问题。父母作为儿童的监护人没有完全尽到责任,隔代监护或委托邻友监护,其教育管理也难以到位,大都侧重在看护和安全防护上,许多留守儿童养成了我行我素、无拘无束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长期的亲情的缺失,情感、思想、心灵缺少沟通,喜怒哀乐难以言表和倾诉,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疾病,如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内心封闭、情感淡漠、行为孤僻、性情暴燥??

第五,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合力教育没有完全形成,监护管理的力度不够和家庭教育管理的方法不当,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加之儿童本身的可塑性强,自我约束力差,经受不住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浸蚀,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使得许多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形成了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自我封闭和是非感模糊等,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13

第六,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由于父母疏于照顾及监护人的防范能力较弱,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如被拐卖和受到侵害。5 的21页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遭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此外,因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缺乏父母的呵护和保护,在家孤寂害怕,上下学无人接送,人身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第七,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很少回家,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孩子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管不着,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狠、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极端性格。而且随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17

第八,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显示的问题。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从而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国家政府方面

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在义务教育方面,要坚持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教育模式,为流动人口子的女提供就学机会。另外,还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11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第二,增加财政投入,发展当地经济。我国长期实施城乡分治、分级办学等政策,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就是城市教育经费由国家承担,而农村教育则由农民自己承担,财政投资一目了然,致使农村地区出现教育设施落后及教学质量偏低等情况成为必然现象。因此,积极调整财政投入方向,适当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显得尤为重要,在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适当增加在教育方面投入的同时,还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8农村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拥有足够的资金,才能够完善基础教育设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够为农村地区学校引进优厚的师资力量提供必要保障。由此可见,只有充裕的资金才能为农村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基础,确保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当然,单纯的依靠财政投入并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农民自身。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为农村劳动力就近提供就业机会,并将其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其次要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坚持“引进来”原则,吸引外资,为剩

篇二:留守儿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县位于湘西边陲,以农林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剩余劳力多,从而使我县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大县,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如我校虽属城郊一所市级农村示范性初中,1200余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达到398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30%。“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

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我校初二年级189班林红彬同学,人很聪明,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原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八年来,父母没有回来过,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翻墙外出去上网。在语文老师布置的一篇关于“感恩”的作文中,他把自己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见到父母的那种亲切之情,描述的感人致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与他父母联系,他父母特意请假回家与他团聚,这样通过老师与父母的共同努力,他的性格开朗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的升学考试中,顺利升入高中。

四、“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五、“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

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天,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而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又不知有多少?又不知因此而引发有多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只是从有关报道中了解到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几乎占社会犯罪率的70%。这一严酷的现实问题,应让我们警醒:到底该如何规范社会教育的缺位?如现有的城乡网吧经济,由于管理不严,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留守少年儿童”在假期和放学后进入其间,作为网吧老板并没有按《互联网管理条例》查身份证、“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的门牌形同虚设,文化管理部门督查不力。全社会对这一严峻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考和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已引起了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从一年来的调查、探讨中,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二、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三、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哈尔滨的一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出来,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家里联系,才避免了一些事情的发生。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唐某,父母在他读小学的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初中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四、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五、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篇三:留守儿童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学校应对策略

紫阳中学初中部 王永学

摘要: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他们留在了家里,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孩子们缺乏应有的父爱母爱,他们的监护人——爷爷、奶奶受?隔代亲?思想的影响,家庭教育出现缺失,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校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从教育责任的高度采取长期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对策略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建设的大潮席卷了中华大地,无数人离开了家园外出经商、务工,用勤劳和汗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他们的孩子却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特别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让孩子同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本应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样得到父母的呵护,享受家庭的温馨,然而,由于与父母相隔甚远,长期缺少父母关

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格缺陷或心理障碍,形成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仅以紫阳中学初中部2015年秋季开学为例,全校1500多名学生中,家长一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有381名,家长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有137名(其中:男生69名,女生68名;七年级名40,八年级54名,九年级43名;住宿学生51名,孤儿5名)。

这些留守儿童是我们这社会所有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 他们缺少父母的亲情关怀,长期寄养在亲戚家里或由他人代管,或同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他们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 他们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可能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

1、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对抗情绪严重,形成逆反心理。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

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2、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又一心理问题。

3、被遗弃的感觉

在留守儿童的潜意识里,经常会拿自己和那些父母都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对比,而这种对比往往更让他们感觉到内心的孤单和寂寞。他们所感受到的,不光是日常生活照顾的不一样,别的儿童所得到的关爱以及其完整的家庭,也往往成为他们羡慕的对象和自卑的缘由。特别是有的孩子长久没与父母联系,生活学习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时,往往有种被父母遗弃的感觉。

4、对父母充满怨恨

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甚至故意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父母外出务工,不仅让留守儿童感到了内心的孤单与忧虑,

并且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长时间缺少交流与沟通,很多留守儿童常常感觉到父母的陌生和遥远,从而导致孩子与父母情感上的隔膜和疏远。

5、柔弱无助

如不愿与人交流,与人谈话时易掉眼泪,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感到压抑和苦闷。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有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有人加以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远离他们,往往缺少了与父母直接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因而也就感到柔弱无助。

6、道德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会受?隔代亲?思想的影响,对孩子的不当言行总是以包容的心态去应对,得不到及时矫正;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 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这些做法会 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

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应从家庭、学校等方面谈几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或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慈相济;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紫阳中学初中部在关护留守儿童工作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例子。学校制定了?真情关爱,实施 ‘三个优先’、‘五个一次’?为主要内容的留守儿童关护工作方案。具体内容摘录如下:

(1)、?三个优先?。①学习上优先辅导。留守学生除帮扶教师日常辅导外。年级组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帮扶教师牵头根据任课教师掌握的情况确立一名学习帮手,帮扶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年级组副主任负责)。②生活上优先照顾。


万字论文留守儿童》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82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万字论文留守儿童
相关文章
  • 万字论文留守儿童

    万字论文留守儿童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的探讨【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已成...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