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梁祝》与《孔雀东南飞》悲剧色彩之比较赏析 正文 本文移动端:《梁祝》与《孔雀东南飞》悲剧色彩之比较赏析

《梁祝》与《孔雀东南飞》悲剧色彩之比较赏析

2017-05-09 06:35:0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孔雀东南飞》的艺术赏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赏析

姓 名 沙柳

学 号

学生单位镇巴县渔渡镇中心小学

所在分校陕西电大汉中分校

指导教师 刘 澍 声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制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赏析

【内容摘要】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反抗封建恶势力的主题。尤其是对刘兰芝这一正面人物刻画,成功地表现了她的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纯洁大方,自始至终不向恶势力示弱的倔强性格。其次,对于焦仲卿,也写出了他与刘兰芝性格的不同,他所受的封建礼教影响较深,又是个小官吏,性格上比较软弱。但他是非分明,忠于爱情,与刘兰芝情真意笃,生死相依,不为丑恶势力的威迫利诱所动摇,就是在今天看来,也实属难能可贵。

由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千百年来,《孔雀东南飞》始终为人民所喜爱,传诵不衰。到“五四”时期,更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以揭露、抨击封建礼教的罪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舞台的局限性,都未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我们以这首诗为基础,创作了长篇小说《孔雀东南飞》(我们还要根据本书改编成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剧本,由北京中视精彩影视文化中心投资拍摄制作)。我们之所以要写这部长篇小说,是因为这样便于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演绎和展示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鞭挞丑恶,歌颂光明、纯真、善良,用历史的眼光和人文精神,观照今天的生活,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尤其是今天这个商品经济时代,社会高度的物质化,人性中丑恶的一面,被金钱所激活,肆无忌惮地泛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道德标准的模糊和淡化,使人们丧失了对真善美的判断能力。《孔雀东南飞》

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永恒的,它不以历史和时代的变迁而改变颜色,任何的腐朽和丑恶都掩盖不了人性的光芒。从这一点来说,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孔雀东南飞》在今天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乐府双璧奇葩浑然天成 生死不渝 镇定冷静

西汉乐府诗歌“自孝武(创始于武帝(前140—87)而废置于哀帝(前6—

3)。其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歌谣俗曲及歌辞,以创造新声乐调。)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原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

此诗在《玉台新咏》中题为《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

此诗历经千载,依然保留着不朽的艺术魅力,可以称得上是一篇千古美文。马克思曾说:“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文学艺术的美更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美应该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属性,没有美就不成为文学艺术的作品。文学艺术的美或不美,并不在于它是否逼真的摹仿了客观生活,也不全在于它反映的是否是生活中原有的美,而主要看它是怎样反映的,它是不是渗透了作者的审美理想,是

不是塑造出了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形象。在《孔雀东南飞》这首诗中,处处都体现着美,字里行间更是彰显着文学艺术的美。它有着完整的结构,曲折动人、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典型丰腴的人物形象,精炼优美的语言,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美不胜收的感觉。

一、完整的结构美

1、前后照应,浑然天成。

诗前有小序云: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小序明确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汉末建安年间,地点是在庐江府,主要人物是焦仲卿和刘兰芝,又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人们在仔细品味正文之前就对故事的脉络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刘勰认为:“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志思蓄愤,吟咏情性; 为情者要约而写真; 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谢榛认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胎,合而为诗。”他们都认为作者的感情是文艺创作的机缘。由此可见,此诗的小序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基础之上,又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哀伤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刘兰芝的“投水而死”,还是焦仲卿的“自缢于树”,乃至最后的“时人伤之”,均显示出本文有着浓郁的悲哀色彩,这也就预示着本文的故事是一个悲剧。 结尾云:“两家求合葬 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 中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 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 戒之慎勿忘 ”。

诗的结尾交代了整个故事的最终结局。焦刘两家把焦仲卿和刘兰芝“合葬华山旁”。他们的合葬,既是生死不渝地为爱情而斗争的完美结局,也是当时人们对待爱情的美好愿望。“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就是其最好的见证。这句诗与后来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既然活着不能相依到老,那么,死后就让他们在地下永远相伴吧。为了警示后人,又免重蹈覆辙,文章的最后还不忘提醒人们“戒之慎勿忘”。可见,作者对焦刘二人的爱情是深感惋惜的,并真诚地劝戒后人,对于爱情要慎之又慎,切勿草率。

2、双线结构、交替发展

诗篇的全部叙事是以仲卿、兰芝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和他们两人间的感情纠葛组织起来的。这是两条主要的线索。这两条线交替发展,使诗篇的结构显得非常严谨完整。

先说焦刘二人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这条线索。在兰芝被遣归之前,有仲卿向母亲求情,与兰芝告辞焦母两个情节。在兰芝被遣归之后,对立双方的冲突则有刘兄的逼婚和仲卿自杀前辞母的情节。这条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表面上是焦刘二人与焦母、刘兄的矛盾,实质上是他们二人同整个封建社会那种庸俗腐朽的人生观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封建社会的上开时期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调和的,它必然导致整个故事的悲惨结局。

诗篇的另一条线索是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诗的一开始便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兰芝对仲卿,可说是怨其家而爱其人,她信赖地向

篇二:《孔雀东南飞》悲剧成因之漫谈

题目(中文):《孔雀东南飞》悲剧成因之漫谈

院(系): 文学院汉语言师范类

课 程: 中国文学史

学生姓名: 钟嵘

学 号:

任课教师:

2009年5月 25 日

目录

1、引言····························································1.

2、选择《孔雀东南飞》的原因········································1

3、析诗中主人公品性················································2

3.1兰芝香永世——刘兰芝·····································2

3.2孝爱两难全——焦仲卿·····································3

3.3可恨还是可悲——焦母·····································4

4、从时代背景上看···················································5

5、结束语··························································6

6、参考文献··························································6

《孔雀东南飞》悲剧成因之漫谈

摘要:作为一首足以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水平的诗作,《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的成因素来有诸多评议。一个家庭是由多个性格不同的人组成、相互扶持的,一个家庭悲剧的酿成并不能光说是社会或个人品性所造成的。本文将从各位主人公的生平、品性、心理以及社会背景几个原因来阐述形成这个千古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字:《孔雀东南飞》 、悲剧 、成因。

1、引言

朗朗上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被千古传唱,其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更是让多少多情儿女情深处潸然泪下,而这个悲剧的成因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由焦母的棒打鸳鸯所造成的,有人谴责焦仲卿的软弱屈服,更有人感叹这个“吃人礼教”的残酷,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只可惜这首长达一千七百多字的乐府诗,除了对刘兰芝被驱遣的过程和悲剧的结局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外,对引发焦、刘二人悲剧的直接原因,却并未作具体的说明。所以,我们很难看清整个悲剧发展全过程的来龙去脉。在我看来:一个家庭悲剧的产生,有社会背景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成员自身的原因。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封建时代,婚姻遭遇不幸的男女很多,将他们的不幸归咎于吃人礼教的残害,只能体现那个时代婚姻悲剧的共性,并不能体现悲剧个案的特殊性,而《孔雀东南飞》悲剧的成因便具有十足的特殊性。

当下,在文化快餐、传媒的引导下,80后与90后都振臂高呼爱情自由,在面对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时,多数80后痛骂焦仲卿的软弱性子,大多90后则指责可恶的焦母心理变态故意刁难,棒打鸳鸯之举。痛骂指责固然爽快,可爽快之余,平心而论,事情又好像并非如此。

在查阅了些历史资料,翻阅了些大家之谈后,我觉得整个人的思想方向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最终决定冒弄斧之嫌写出此文,不足之处还望指教。

2、选择《孔雀东南飞》的原因

3、析诗中主人公品性

3.1 兰芝香永世——刘兰芝

这首诗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的形象:她聪明美丽、知书识礼、勤劳善良、内柔外刚而又忠于爱情,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从十三到十六岁,用了几个数字构成了语言的层递之美,像阶梯一样一级一级上去,四年中兰芝学了织布、裁衣、弹箜篌,也学了读经书和礼仪等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巧。这是属于纵向的铺陈,强调兰芝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照理说这个媳妇本无可指责,只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婆媳之间冲突矛盾凸显。兰芝的一番倾诉,出语直率,一下子将矛盾冲突和盘托出,兰芝外柔内刚的性格凸现出来。

另外,“鸡鸣外欲曙”一节则补足了对女主人公美丽外貌的描写: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是何等佳人?刘兰芝,兰芝兰芝,香草美人是耶。

当然,作者用这些华丽的词藻来描写兰芝的装束,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她容貌的楚楚动人,并且也是借上路前的严妆来掩饰她内心空虚和慌乱,表现她秉性的要强。“事事四五通”这一异乎寻常的动作更是精当地刻画了她欲去而又不忍遽去的复杂心理。 “‘细步’处,俨然大家风范。前文中,兰芝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捡点交待,可证平日操持的稳重和一丝不苟;这时拜别焦家的礼节和言行,足见其虽内心痛苦而容止安详。即使投身清池,也不忘脱履于岸,既可表明心迹,又可免无谓的牵连。真可谓‘清闲宁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1】①

兰芝对焦母和小姑的告别话语情味完全不同。“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这话表面自责,其实是反唇相讥。语气软中带硬,态度不卑不亢,内心满怀凄苦,但决不落下一滴泪水。对小姑的一番话,语气亲切,泪落涟涟,流露至情,显示了性格中善良重情的一面,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

刘兰芝被休还家,“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责问女儿的被遣归家之由。钱钟书评:“彼见不惊??‘不图’者,意计不及,深惜之也。”【2】②所以刘兰芝一句“儿实无罪过”,母亲便理解了女儿。可见母女之间感情颇深,虽然母亲后来还是想劝兰芝另嫁,但终究是为了女儿着想:“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阿女默无声,手中掩口啼,泪落便如泻。”在这里,刘母催女儿作嫁,兰芝“默无声”,这与面对焦母时的不卑不亢、掷地有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便是兰芝良好家教知书达理的证明。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郁郁登郡门”是对太守家迎亲气派的夸张。热闹非凡喜庆的场面,反衬了兰芝内心的凄苦,同时与兰芝仲卿诀别时的清冷凄凉相对照,突出了兰芝不慕权势,忠于爱情的品格!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流’!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兰芝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悲痛,死得从容而坚决。

兰芝飘香袅袅,越过千年时光无垠荒野,袭上心头,温馨尚存。 ①

② 【1】《科海故事博览 科教创新》2008年第11期 供稿人:管文杰 【2】钱钟书.管锥编(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

兰芝品性上好,但就是这内柔外刚的性格加剧了婆媳间的矛盾冲突,成为了焦母口中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并且她的美好使得丈夫与她感情颇深,让焦母从某些方面原因上对她更是看不顺。她的美好刚烈使得焦母手中的家中大权有些松落,大大的冲撞了焦母在焦家的权威性,这便是冲突的导火线。

3.2孝爱两难全——焦仲卿

纵观焦仲卿性格的成长发展过程,可以说他是一个处在封建礼教并不十分完善,但“‘孝道’却是涵育万事,无所不在的绝对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家庭伦理范畴,具有鲜明的政治化、社会化色彩,几乎成了评价一切的支撑点或价值取向”【3】①的汉代中,敢于斗争又却不善于斗争的男人,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又身为庐江府小吏。仕宦经历和大家子的教养使他既忠于职守又孝顺父母,应该说他是深谙“忠孝之道”的。

他在自杀之前是一个孝子, 虽在婆媳冲突中,为刘兰芝有些愤愤不平,并向焦母说明了自己对兰芝的爱“‘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但终究在焦母的“槌床便大怒”下屈服: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此时的焦仲卿很明显的在孝爱之间选择的孝。

婆媳间的斗争首先是围绕焦母对兰芝的驱遣进行的。焦母驱遣兰芝的依据显然是“不顺父母去”“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对自己的儿子也动用了“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出自《七出》)这根无形的孝道棍棒,目的就是要拆散他们的婚姻。被驱遣的虽然是刘兰芝,但遭到直接打击的显然也有焦仲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仲卿对兰芝的钟爱以及二人婚后的恩爱生活,本来已有触犯“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的戒律之嫌。在处理“孝母”与“爱妻”的主次、轻重关系上,焦仲卿的所作所为显然越来越令宗法势力难以容忍。【4】②这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产生怎样的结果,焦仲卿不会不清楚,但是他还是大胆地爱着兰芝,因此说他软弱无能是不大成立的。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这种威胁性的誓言与其说是对焦母的抗争倒不如说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势力与伦理观念的挑战,临终之前,他明白无误地告诉母亲,“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满怀悲愤,以辛辣的挖苦语言向专横的母亲作了最的抗争。在这场尖锐激烈的冲突中,始终站在斗争最前列的当推焦仲卿。他没有从母命,而是同妇死,“自挂东南枝”的壮举实践了与兰芝“黄泉下相见”的誓言。此时的焦仲卿选择的“情”!

但为了情,他最终成为了当时最为不耻的“不孝之子”!并且,说句实话,焦仲卿与刘兰芝共同选择的黄泉之路对兰芝来说,是绝境中实现人生追求的理想归宿,已经无后顾之忧,可谓来去无牵挂。而焦仲卿呢?官宦之家的后代,焦家的唯一儿子,上有母亲需要奉养送终,下需生儿育女延续香火并养育小妹。所有这一切焦仲卿都已置之度外,勇敢地冲破了封建孝道的层层束缚,采用当时所能采取的最高反抗形式——死,向无情的封建专制势力作最后抗争。焦仲卿的抗争精神和行为①

②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第227页。 【4】刘玉玺《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5月 第17卷第2期《从孝爱两全到不孝之子》

篇三:《孔雀东南飞》优秀经典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等。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江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慧女子,夫妻相爱却不能永远相守,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三、文意疏通。

1、自主翻译

2、教师重点点拨、补充

3、词句问题交流,师生指点。

4、文言知识归纳(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汇报)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偏义复词:两个词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做一个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偏义复词应该是古代的一种语言习惯,有凑足音节的作用。

①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中的“往来”,侧重于来;

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侧重于远;

③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其中,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④《鸿门宴》中的“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偏在入。

如果没有补衬的词,读读看,很不顺口:往(来)无白丁,忘路之远(近),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四、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概括内容

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

(1)诗意。

(2)诗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3、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4.诗歌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1)引起下文,托物起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失散。

(2)孔雀徘徊反顾,营造缠绵、哀怨的氛围,为全市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五、课文赏析

(一)人物形象

主人公是谁?刘兰芝形象有哪些动人之处?(答案有依据)

1、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

◆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

◆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

◆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2、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

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3、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

◆焦母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

◆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

◆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

(二)悲剧根源

既然刘兰芝如此勤劳、善良、美丽……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讨论汇报(明确):

2、师小结:

不管焦母以什么理由嫌恶兰芝,乃至将她赶走,都暴露了封建家长制力量的强大和冷酷无情。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焦母不由分说,将他俩活生生地拆开;刘兄贪图富贵,迫使妹妹兰芝另嫁他人。正是焦母和刘兄合力将仲卿和兰芝逼上绝路。这个故事表现了具有巨大威力的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无情。

3、这首诗叙述的故事是悲剧性的,却又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请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看法。

(1)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两人化为天上的星座,一年得以见一次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两人合葬,化为蝴蝶);古代戏曲作品里,《窦娥冤》的结尾写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最后将一个个坏人绳之以法,《梧桐雨》的结尾写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上团圆等,也算得上是这一类型的结尾。

(2)外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人合葬,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消除宿怨)。

这种结尾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六、艺术特色

1、前后照应

这首诗的许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①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

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心灵手巧,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

②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③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做了铺垫。

④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

2、民歌风味。

(1)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是民歌的特点。

(2)多处运用铺陈手法。

铺陈:铺叙;陈述。就是诗经中的“赋”,目的是为强调,反复叙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反而反复去说。《木兰辞》里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的诗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种纵的铺陈,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

◆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衣履佩饰,姿态容颜,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既有助于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又流露出这首诗的创作者对兰芝的由衷同情与赞美。

◆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3)比喻。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一席话和上文的“誓天不相负”,和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连贯,可以说是临别的誓言。这话出自兰芝的口,表示感情深厚,永不变心。但在事情急转直下的时候,由于误会,仲卿重提兰芝的誓言,却把它改成:“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七.全文总结

爱情 ,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多少的悲欢离合 , 多少的血泪辛酸 。孔雀永远的飞翔,牛郎织女的隔河遥望,梁祝的双飞化蝶,白蛇许仙的隔塔相思??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刽子手就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但我们也看到了在无数的悲剧后面,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著地追求。

八、作业

1、课后作业;2、翻译段落

九、课后思考

1、兰芝如此美好的品行,为何却遭焦母的虐待直至被遣?

2、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休被认为奇耻大辱,遭人鄙弃,为何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以至于县令太守都来为儿子求亲?

3、故事尾声二人合葬后现出的“连理枝”、“鸳鸯鸟”的浪漫奇幻情节,对于渲染故事有何意义?

4、对刘兰芝焦仲卿自尽殉情的分析评价。

《孔雀东南飞》反映的民俗

1、婚俗中的寡妇再嫁

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只十多天,县令就派人来给自己的儿子说亲;县令的媒人离去几天后,太守就以主薄为媒来为儿子说婚。被谴回娘家的刘兰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求婚?且求婚者的身份较高,从文章的表现手来看,这主要是衬托刘兰芝的貌美才多德高,另外也是由当时的婚俗决定的。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西汉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另据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到了汉末,婚姻十分重视门弟,县令、太守都为儿子向刘兰芝求婚,除上述原因外,也有门弟观念。由于人们的种种私利原因,寡妇不嫁反而受到种种欺凌。《潜天论。断论著篇》讲,汉末那些欲守贞节,洁身自好的寡妇,如果遇到不仁不义的大伯小叔,不仁不义的兄长和弟弟,这些人有的是了聘礼(物),有的是为了钱财,有的是为了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而那些寡妇为了抗争,有的在房中自缢而死,有的在嫁车上饮药而亡。刘兰芝被兄长逼嫁,投入清水池,以死抗争,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

2、七夕

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这个节日大致开始于西汉时期。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初七”即指七夕,每逢七月初七,人们在白天和夜晚都举行传统的节日活动。按汉时习俗,这一天要晒衣服和书。

乞巧习俗是伴随着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而形成的。七月七日,为牛郎织聚会之夜。这天夜里,妇女们张灯结彩,拿着各式各样的针,在庭院中摆列好瓜果来乞巧。传说在祭牛郎织女时,能见到天河的白气和五彩颜色的妇女,就可得到吉祥。乞巧主要是妇女的活动,所以又叫女儿节,她


《梁祝》与《孔雀东南飞》悲剧色彩之比较赏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68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梁祝》与《孔雀东南飞》悲剧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赏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孔雀东南飞》的艺术赏析姓名沙柳学号学生单位镇巴县渔渡镇中心小学所在分校陕西电大汉中分...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