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赠友送别诗1
浆水中学语文自主探究学案
内容:赠友送别诗鉴赏年级:高一 主备人:张艳红 审核人:高一年级组
一、目标导引
1、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
2、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二、问题导学
1、此诗的概念以及其标志是什么?
2、此诗内容情感的分类以及常用技法有哪些? 三、课上基础训练
1、概念及标志
概念: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 “送”“别”“赠”“酬”。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此类诗常用如下意象:柳(柳枝、柳条、柳丝、柳叶、柳絮等):以 “柳”寓“留”,以“青”托“情”,以“缕” 谐“旅”,以“丝”代“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飘沦。酒:把酒壮行,借酒浇愁,以酒劝慰。月:一方面月有阴晴圆缺,人又悲欢离合;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所以送别诗中的月总有一种寒冷孤寂的色彩。水:以水之纤柔象征离情的缠绵,以水之深淼 象征离情的悠长,以水之清寂象征离情的凄切, 以水之空蒙象征离情无边。草(离情之漫长)(孤飞之)雁、清 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南浦、兰 舟、长亭、孤舟(帆)、古道、冷雨、清 猿等意象。 2、内容情感及常用技法
内容情感:
①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
南 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全诗最传神的动作是“看”字,分手后,离人登舟而去,他却频频回首来看,别离时刻的千种相思,万般离愁,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首都让离人肝肠寸断。想看不忍看,明知伤心又不得不看的矛盾心情,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诗歌末句的“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劝慰,让我们不难想象诗人如何强抑自己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经无以复加了。
②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赏析: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二句中“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又为迷蒙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颈联奇峰突起铸就千古名句:“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心心相印,就算远在天涯,相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交流也如同近邻一般。”诗句意境开阔,音调爽朗,一洗悲酸之态。尾联以劝慰作结。歧路,岔路也,古人送别常在岔路口处分手,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无为,不要的意思。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小儿女那样情意绵绵。
③借送别言志。这类诗以送别为题,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多含身世之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情。离别的感情,往往会激发人们更多的感触,而这感触又往往与身世际遇有关。)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
赏析: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入”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动态。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因离情满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见。)清晨,天色已亮辛渐将登舟北归。使人遥望江北远山,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⑤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如谢眺《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常用技法:
常用表现手法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①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娉娉袅袅十
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用了这种手法。
④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维的《送韦评事》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中的“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⑤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四、课外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选一)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问题(1)诗中有几处透露离情的字眼,如第二句中“飞”字,既是时间推移,也暗示伫立凝望时所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试从其他三句中再找两处进行分析。(4)
(2)简析这首诗情感的表达特点。(2)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 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⑴结合诗句谈谈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3分)
⑵你所熟知的哪首抒写别离的诗或词也采用了这种写法?写明作者及作品名称,并写下
其中最能体现这种写法的句子。(3分)
3、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贺圣朝·留别 (宋)清臣
满斟绿醑①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②?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 ①绿醑:美酒。②都来几许:都算在一起才有多少时间呀!
(1)本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对表达此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词的下阕设想奇特,不落俗套,一波三折,对此你有何看法?(6分)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柳震入蜀司空曙
粉堞连青气,喧喧杂万家。夷人祠竹节,蜀鸟乳桐花。 酒报新丰景,琴迎抵峡斜。多闻滞游客,不似在 天涯。 送人游岭南 司空曙
万里南游客,交州见柳条。逢迎人易合,时日酒能消。 浪晓浮青雀,风温解黑貂。囊金如 未足,莫恨故乡遥。
[注]①粉堞:城墙。青气:青色的云。②祠:祭祀。③青雀:即青雀舫,指豪华游船④黑貂:即黑貂制成的服装,这里指华丽服装。
问题(1)第二首诗中的“南游客”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2)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2分)可见,南游客是一个喜爱游玩的富人(或纨绔子弟)。(1分)
篇二:唐诗宋词 赠友送别诗定稿教师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离歌一曲情依依
——赠友送别诗鉴赏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作品把握赠友送别诗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2)理解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3)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明确掌握几种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
【学习重难点】从一般题材特点入手鉴赏,进而深入地个性地解读赠友送别诗。
【学习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没说完温柔,只剩离歌。心碎前一秒,用力的相拥着沉默;用心跳送你,辛酸离歌。看不见永久,听见离歌。(歌曲《离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二、复习巩固——补充完整下列关于离别的古诗句:
1、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诗经?小雅?采薇》)
2、今宵酒醒何处? 、 。(柳永《雨霖铃》)
3、,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4、故人西辞黄鹤楼, 。 ,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洛阳亲友如相问,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7、蜡烛有心还惜别, 。(杜 牧《赠别(其一)》)
8、浔阳江头夜送客, 。 ??
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琵琶行》)
9、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10、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11、离愁渐远渐无穷, 。(欧阳修《踏莎行》)
12、 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
你还知道:
1、
2、
3、
4、 5、
三、知识构建(阅读识记积累):
(一)赠友送别诗的风格
1、哀伤凄婉型
古人出行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2、慷慨豁达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慷慨壮志、奋发向上、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二)情感特点
情感1:表达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孤寂惆怅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表达豁达胸襟和豪放气度安慰、劝勉、祝愿 别董大 (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表达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芙蓉楼送辛渐 (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注意:诗歌情感是多而复杂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同学们要仔细阅读,逐联分析,细细探究,准确描述诗人的情感。注意情感的多样性。
(三)赠友送别诗常见意象的寓意: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四则,正因杨柳有了以上三则意蕴,所以,古人离别之时看到杨柳更添离愁相思之苦。
(2) 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送别诗中常出现。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3)月,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4)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
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李白的《劳劳亭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注: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李白的《谢亭》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注: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5)渡口、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6)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7)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8)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四)唐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注:罟(gǔ)师:船夫。临圻(qí):地名。)
饮酒饯别: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唱歌送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又如,李白的“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李欣的“朝闻游子唱离歌”, 许浑的“劳歌一曲解行舟”(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五)写作技巧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1)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歌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移情于物(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此事、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情感倍增”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对写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诗人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国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3)以乐景衬哀情 :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4)想象(虚写):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自己或对方(对写法)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5)比喻: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六、)业:熟读理解六首诗:《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送魏万之京》、《送友人》、《寄李儋元锡》《寄扬州韩绰判官》;背诵默写前两首。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背诵《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
2、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对照赏析文字鉴赏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赠友送别诗常蕴含哪些情感: ①②③④⑤
二、诵读感知《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并默写:
1、(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银烛 , 。,。 , 。 , 。
2、(《送魏万之京》) 朝闻, 。 , 。 , 。 ,。 三、对照赏析文字鉴赏两首诗:
《春夜别友人》
译文: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是第一首。约作于公元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旋即写成这首离别之作。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
篇三: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 导学案
高考赠友送别诗鉴赏 学案
知识目标
1、熟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
2、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
题模式
一、高考真题感知
(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
表现手法? (5分)
【答案】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
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
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
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
【答案】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
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
险。
【小结】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它
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较简单,是
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
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
托,或期望。
二、赠友送别诗知识总结
(一)认识常见意象
山、古道、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曲江、杨柳、梅花、春草、燕、
雁、寒蝉、夕阳、日暮、云、雨、雪、月、流水、行舟、羌笛、酒、春、秋。
歧路旁、津口、长亭间、都门外、落日余晖、流水风波、云横秦岭、路绕蜀山、杨
柳依依
(二)意境:
幽静、宁谧、繁丽、苍茫、悠远、深远、热烈、高远、空灵、辽阔、寥廓、苍凉、
幽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婉转、雄
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三)情感
①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友人离去后茫然、怅然若失)
②激励劝勉(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
③表明志节、坦陈心志
④别后情景的想象、担忧、对友人的思念
⑤朋友间友谊深厚
(四)把握诗歌风格
伤感型:哀伤凄婉
豪迈型:慷慨旷达、坦陈心志
(五)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六)表达方式:
1、动静结合
2.烘托 3.衬托(以乐景衬哀情 )
4.想象(虚实结合)
5.比喻
三、解题方法
(1)考查角度
内容、情感、手法
(2)鉴赏方法
①品意象
②抓关键词句: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③注意手法:常用借景抒情、衬托等
四、巩固练习
1、(2015南昌四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
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
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
作简要赏析。(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0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
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
分析。(4分)
答:
3、(0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
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
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
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0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6安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伤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4山西运城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3盐城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 开成二年(837),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政治上共遭冷遇,使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了。
(1)诗的前两联包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更待菊黄家酝熟”中“更”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4昆山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别范南伯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 ①刬(chǎn)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阕是如何抒写离别之情的。(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结句写友人“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请结合本句的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答】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答】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2、(1)【答】(2分)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答】惜别知音,借酒浇愁;(2分)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2分)
(3)【答】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分)
3、(1)【答】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答】①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②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4、(1)【答】暮春 飞花
(2)【答】思念故乡之情
(3)【答】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5、(1) 【答】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赠友送别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628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