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朱湘《采莲曲》诗刊评论
采莲曲(现代)
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
微波,
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
波升,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蓬,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朱湘简介:
朱湘(1904~1933),祖籍湖北,安徽太湖人。一九二O年人北京清华学校,参加清华社文学活动,一九二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一九二七年九月赴美留学,先后在劳伦斯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一九二九年回国,任安徽大学外文系主任,一九三二年夏去职后,辗转飘泊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十分穷困潦倒。着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及散文、论著等多种。
《采莲曲》导读
【王泽龙荐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这首诗借鉴了民歌的写法,采用吟唱咏叹的调子,描写青春少女荡舟采莲,芳心荡漾的情景。作者把采莲的场景描写与采莲少女的微妙心理活动结合,情景相生相融。这是一首采莲艳曲,作者表现得细腻生动,婉转含蓄,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朱湘主张新诗是可以朗读的,音节是构成新诗音韵和谐的重要因素。诗歌采用了整齐变化,错落有致的格式。诗歌每一节的行数统一,诗行的字数音节数统一:每节的音节数是2、3、2、3、 1、1、3、1、1、
3。每节用韵的格式也一致:一、二、四句用一个韵,五、六、七句同一个韵,八、九、十句换另一个韵。错落变化,匀称和谐,是一首典型的新体格律诗。
教学侧重点:新体格律诗的音节特征。
适用年级:高一
【陈超荐语】(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这首诗的佳胜之处是在其声韵上。现代诗与古体诗对声韵的理解有所不同。后者的音乐性是被预先规定的,而现代诗的音乐性是诗人个人“发明”出来的。格雷夫斯的观点明确而有趣,“诗是一种极敏感”的物质,让它们自己成型比把它们装进预设的形式效果更佳。”《采莲曲》从节奏、韵律乃至建行上,都“摹拟”了采莲时船的波动,人心灵的轻逸,乃至湖风的嬉戏。声音成为“意义”的一种,意义也成为“声音”的一种。是为音义协调也。此诗的教学重点似乎是在如何理解现代诗的节奏上。也可与穆旦《赞美》比较,后者节奏的滞缓、压抑、坚韧,也对应着穆旦的表达的心境——虽然它无须压韵。
适用年级:初一
【毛翰荐语】(华侨大学中文系教授)
典型的南国少女,典型的江南景色,笼罩在一片静谧、悠远、雅洁的古典情调中,人生美与风物美相得益彰,接受着一位天涯诗客梦呓般的礼赞。从开头一节写莲舟荡起微波夕照出发,到结尾一节写莲舟浴着月色花香归来,尽管多了牵牛织女明丽的映衬,莲歌里萦回的也始终是一种
朦胧的恋情。不难看出,这里透露着诗家惜花常怕花开早的忧郁,和不肯破坏情窦欲开未开的淡雅境界的审美情趣。
教学侧重点:新诗的意境美
适用年级:高一
【象年荐语】(诗人,现居成都)
朱湘的《采莲曲》是一首明显具有南方写作气质的作品,其在复沓中不断转换视角递进的整体结构方式可以追溯到《诗经》,音韵上的细腻流动叠合着采莲姑娘置身其间的荡漾湖水,每一诗节长、短句有规律的组合在节奏上美妙地模拟了采莲的具体动作过程(有心者可以在其中发现采莲的详细行为步骤),甚至,每一诗节的文本外形,还模仿了一枝带着茎干和叶片的莲蓬。整首诗,从内容上看,完整地呈现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采莲图,潜在地,此诗还包含了一位女子情感生活的演变轨迹——人与景在诗的微观结构层次上取得了某种经由精心策划而来的统一。这首优美、婉转的诗,代表了新诗早期的汉语诗人奋力将传统汉诗经验融人自身写作的不懈努力,虽然,其中某些写作学上的细节,还需要当代诗人去甄别、修正、开掘。
【杨四平荐语】(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这首诗采用了一种“词曲式”的格律,每节韵式均为AABACCCDEE,传达出了采莲舟过路时随波上下的情韵。朱湘自己也说:“《采莲曲》中,‘左行,右撑”拍紧,拍轻’等处便是想以先重后轻的韵表现出采莲舟过路时随波上下的一种感觉”。这节奏、这韵律、这调子,令人忆念起“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佳构来,而“日落/微波俭丝闪动过小河”又可在苏轼的《调啸词》中找到“历史的回音”。在情致上,本诗展示了江南人民采莲生活中摇篮曲一般、梦一般的柔婉温和的调子。在篇章结构上,本诗的对称方式显得复杂而统一,每节一三奇行、二四偶行、五六和八九奇偶行、七十奇偶行对称。总之,《采莲曲》以它的清雅的情调意境,完美地为中国新诗呈上了一幅精美的“江南采莲图?。
教学侧重点:现代汉诗的格律追求
适用年级:初二
【霍俊明荐语】(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作为新月派的重要诗人,朱湘写下了很多重要的诗,这首《采莲曲》就是其中之一。而这首诗,相当注重诗歌的形式和音乐性的精致呈现。
全诗共五小节,每节的形式和结构大体一致,呈现出整体一致的建筑美。每节又大致押韵,呈现出强烈鲜明的音乐感。这首诗的音乐性历来为人所称道。根据诗歌所表现的内容而特意编排相应的韵势,并取得成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尝试。
而这首诗的情境很显然会让读者联想到古典诗词对江南的经典刻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位典型的南方诗人,用比较严谨而又富含包容力的诗歌体式呈现出自古至今延续的南方特有的情韵和柔润的诗意。
摘自:《诗刊》2005年12期 作者:
篇二:何大坚--朱湘《采莲曲》的思想情感价值分析
朱湘《采莲曲》的思想情感价值分析
附:采莲曲
小船呀轻摇,
杨柳呀风里颠摇; 拍紧, 折轻,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
微波,
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涧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 波升,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采蓬,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颸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摘自《朱湘精品集》
一、 写作背景与诗歌大意
现代诗坛短短三十年,却如一束奇葩,美丽地绽放着,吸引着众多读者的眼球。如果说诗是人的灵魂,那么现代诗中的新月诗派首屈一指。优美舒缓的句式,清新淡雅的意境,琅琅上口的韵律,勾画的不仅仅是纯洁毫无杂质的自然之景,更是诗人对生活的赞美和留恋之情。新月派是现代诗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其间的代表徐志摩和闻一多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但还有一位同他们一起为新月派诗歌注入活力的诗人,他虽来去匆匆,但诗的灵魂永驻诗坛,他爱诗如爱命的气魄无人能及,凝结着他的心血的诗同样触动着我们的情感,我们追忆他—朱湘。朱湘的寿命是短暂的,而他的诗歌的生命却是永恒的。在他短短的二十九年的生命旅程中,有十年的写诗历程,并且是用自己的心血去写诗,追求艺术的完美。虽然朱湘的诗曾一度受冷落,但金子总要发光,朱湘的诗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垂青。正如诗人的挚友罗念生所说的那样:“不死也死了,是诗人的体魄;死了也不死,是诗人的诗。”
春末夏初的采莲时节,是水乡的农家少女忙碌的日子;是热闹欢愉的时光、也是孕育爱情的季节。自古至今,诗人们描写南方特有的采莲盛况之情韵的佳作可谓不少。我国2 0年代诗坛上,有一位名震一时的青年诗人朱湘,他写下的《采莲曲》虽然表现的还是同一主题,却以清丽脱俗,含蓄自然的艺术风姿而别具一格。《采莲曲》是朱湘的得意之作,这首诗无论在形象、风格、形式、技巧上都可以作为朱湘诗歌的代表作。
朱湘《采莲曲》,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四日。这首诗承受古词曲韵律的灵魂,带一点奢华的趣味,将东方式的富丽色彩与清缓的音乐熔铸其间,将优美的情思与悦耳的音节水乳交融地结合,极自然地勾勒出采莲人日暮归来直至月华初上,歌声仍在夜气中缥缈的图画。采莲时的风物景致不断地涌现,采莲人夷犹的情感也随之不断地泄露。
二、诗意详解
穆木天曾说过,“用有限的律动的字句启示出无限的世界是诗的本能,诗不是化学H2+02?H20那样的明白的。诗越不明白越好”。想读懂一首新诗真是很难;想评一首新诗更难;想把这首诗评好,评出自己的特色来,那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以下都是笔者姑妄言之。朱湘用新诗的体式来写这样一个充蕴着古典气息的场面,确实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朱湘不但进行了这种创造,而且成功而有特色。下面将浅谈这些特色,不确之处,望各位赐教。
我们不妨用拟美术片脚本的方式导入场景:
时间:采莲季节的某个黄昏日暮。
地点:绿水芙蓉之间,有船也有风。
人物:采莲撑船归来的女子,载喜载忧。
事件:女子于劳碌之间思念爱人。
《采莲曲》这题目本身就有股乡土气息。果然,一开始,诗人就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我们引入了十里荷塘的水乡。
小船呀轻摇,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
微波,
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吟着这优美的诗行,一幅迷人的水乡风景画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余晖遍地洒金,凉风习习,微波粼粼,荷香扑鼻。正当我们沉醉在“最美不过夕阳红”时,忽然,清脆而悠扬的歌声自远而近传来,因为“接天莲叶无穷碧”,我们循声望去,一叶小舟,撩开缘一柄柄张开的翠绿的伞一样的荷叶,泛波飘来,啊!原来是少女们采莲来了。两两三三的出现了姑娘们的身影,她们身手敏捷,心情愉快。这里的“轻”和“颠”字都用了拟人化的情态动词,“轻”字写出了采莲舟的轻巧与行进之快,采莲女熟练地划桨使舵,穿梭如织,“颠”字活画出了柳枝的婀娜与摇曳多姿。采莲女长得怎么样呢?诗中说“荷花呀人样娇娆”,这个写法极具创新意味,人们可能习惯于形容人像画一样美,以花喻人。但是,诗人却反而用之,以人喻花,把美的参照标准定为人而不是花,说荷花像姑娘们一样妩媚艳丽,这样,赞叹的重心就落到了人的身上,使人觉得人比花更美,农家的儿女比田园的景色更美 。采莲女被此情此景所感染了,不禁放声歌唱,娇娆的女子在翠盖般荷叶里左行右撑,船上传出动人的歌声。
如果说《采莲曲》的开头一节是以荷的景物美来衬托采莲女的外貌美,那么,这首诗的中间二节,就是以荷的景物美来衬托采莲女的心灵美。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折轻,
桨声应答着歌声。
“菡萏呀半开”,诗中用“菡萏”称荷花,本身就多了一重古典娴雅的意思,如后唐词人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的句子。“半开”说明含苞未放,是极富于生气的,一方面喻示着蓓蕾孕育着盎然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喻示着采莲女正当青春妙龄,思想奔放。“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使人很自然地想到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蜂蝶很可能指姑娘们的追求者—特别是那些想以轻浮的态度向姑娘们求爱的人,这里隐喻:她们活泼而不轻飘,她们憧憬和爱恋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但不允许浪荡子弟向她们轻狂。一个“轻”字,写出了采莲女端庄的态度和持重的品性。绿水相伴,不染尘埃,农家姑娘的心灵有她荷花一样纯洁,有如一尘不染的绿水那么明净。他们是初通人性的女孩,美丽但不妖艳。“水珠滑走过荷钱”,说荷钱而不说荷叶,因为荷花与荷钱有区别,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因其形状如钱,故名。如明·李渔《芙蕖》“荷钱出水之日”,宋·赵长卿《朝中措·首夏》“荷钱浮翠点前溪,梅雨日长时”,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六·莲藕》“﹝荷叶﹞嫩者,荷钱,贴水者,藕荷”,汪洋《西湖即事》“石栏绕水自凄清,几点荷钱任意生” 。再则,一方面,“荷钱”二字描出了荷叶的细、嫩形貌,充满着新鲜感;另一方面,荷叶是平面的,而“荷钱”则从平面延展到了立体,具备特有的厚度和金属的质感。试想,“水珠滑走过荷钱”,这是怎样的明亮与晶莹剔透啊!诗人真是匠心独具,充分展示了现代电影中的一种特效视觉艺术。末句,木桨拍打着水面,桨声咿呀,像是在给姑娘们的歌唱打着拍子。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
波升,
波上抑扬着歌声。
这一节运用谐音和双关的手法,继续描写采莲女对美好爱情的憧憬。这里“藕”字,我们不妨同时理解为“偶”,“丝”与“思”谐音,“藕心思长”,正是人的相思情长,说明她们的感情是丰富的,像藕丝那样绵绵不断。她们还不敢大胆的把自己的心头的秘密向对方吐露,她们娇羞,就像肥嫩的藕深藏在水底一样,她们把自己的爱情深藏在心灵深处。爱要爱得稳固,长久,要像春蚕吐丝作茧那样,把自己的爱情紧裹深藏。“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诗人的笔锋又转回到采莲上来,“采藕”,也就是对称心如意的配偶的追求,然而,她纤细的手碰到了藕又打住了,采莲女有些犹豫了,她们为什么会“夷犹”(犹疑不定)?我们不得而知,但作猜想,一方面,大概是因为藕太多丝,太可爱了,舍不得采,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突然间心事重重,心上的波浪打断了劳动。“夷犹”之情,诗人用委婉之笔来写,始终不肯点名明,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诗人用“波沉、波升”四个字,既写出了水波的变化,又把少女内心的波动表达的形象自然,正可与曹植《洛神赋》中“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尘作水波解)”之景相互参证。莲舟随着水波一上一下,采莲女的歌声仍在继续,歌声没有被水吞没,也随着水波一上一下。诗人的笔是何其的妙,“抑扬”一出,将歌声的升降与水波的起伏巧妙地结合到一起。
这一节,写出了姑娘们的爱情的深沉,以及少女对爱情既向往又犹疑的心情。而紧接着的一节,就把采莲女对美好爱情的愉悦推向高潮。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蓬,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篇三:采莲曲二首
采莲曲二首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七绝】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芙蓉:即荷花。
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
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提问者评价
ddddd
赠荷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解释:
人间世的花和叶都是不能相比的,花被供入金盆,叶却归于尘土.
只有绿色的荷色衬着红色的荷花,不管是卷是舒都随性自然.
这花和叶长久的互相映,等到翠色减少红色调凌时,真让人愁杀心肝.
赏析:
这也是一篇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诗。我国民间长期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李商隐的这首七言古诗,形象地表现了和这谚语相似的可贵思想。作者说,一般人总是重视花,不重视叶。花栽在金盆里,叶子却让它落地成为尘土。但荷花的红花绿叶,却配合得很好,它们长期互相照映,一直到绿叶减少,红花谢落,使人觉得很愁怅的时候。这样就写出了荷花荷叶的共同命运,而且写得很有感情
【译文】
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廉洁不同,把花栽在美观的金盆中,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尘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录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前二句是“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诗人是说人间世的花和叶都是不能相比的,花被供入金盆,叶却归于尘土.
后面的“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则是说只有绿色的荷色衬着红色的荷花,不管是卷是舒都随性自然.
最后两句“此花此叶长相应,翠减红衰愁杀人。”
意思是这花和叶长久的互相映衬,等到翠色减少红色凋零时,真让人愁杀心肝.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备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
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陆龟蒙《白莲》
素葩多蒙别艳欺,
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译文:
人们都喜爱艳丽的红荷,而很少有人欣赏素雅的白莲。其实这冰清玉洁的白莲花,真应该生长在西王母的仙境瑶池之中。
即使很少人赏识它,任她自开自落,然而白莲其实是很美的,她那纯洁之色,她那婷婷之态,只要有晓月清风作伴,又何损于她的美丽呢?
【赏析】
这是一首咏白莲的诗,内容似有寄托。它描写白莲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只能默默无闻地被埋没掉。这也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遏的心理。不过这首诗为读者所欣赏,主要在最后两句。最后两句有的本子作“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晚风清欲堕时”。白莲好象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间的事情),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
《采莲曲的诗意》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58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