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回延安 诗朗诵
贺敬之:《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红;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延安
贺敬之《回延安》每一段的赏析(修辞,地方色彩,动词)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全诗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 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延安他有着深深的情感。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 10 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兴的手法,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接下来几节,诗人回顾延安历史,写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结尾一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用夸张的手法,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诗人采取“信天游”民歌的形式歌颂延安,这本身就是对延安母亲养育之恩的报答。诗的每一节都由两句构成,按照“信天游”的特点,第一句起兴,有时候两句诗兴、比连用,或比兴、夸张连用,并且通常要押韵。例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上句起兴,使人联想到由延安一地向全国扩展的革命形势,下句紧接着使用夸张。“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信天游”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擅用夸张也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如诗中的“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句。再有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民歌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为这首诗增添了亲切、活泼的感情色彩。这首诗里还有不少陕北方言,如多次出现的叠音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总之,用“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抒发诗人心中对母亲的眷恋之情,这首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5472215.html
篇二:《回延安》学案
《回延安》学案设计
大孤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八年语文 设计者:石和颖
课前热身: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课前放的这首民歌歌名是什么?谁唱的?是用什么形式写成的民歌。(信天游)
信天游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这样的民歌韵律和谐,感情奔放。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本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安,体会信天游的形式,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板书课题)(幻2)
。
二、了解作者、感知深情
2、解题:
“回”诗眼,从别处回到原处,返还延安,那么对延安你了解多少呢?(幻3)
延安是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发展壮大, 毛泽东思想在这里成熟,毛泽东的旗帜从这里飘向全国。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 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
师:就是这块圣地让一位诗人贺敬之魂牵梦绕,我们来认识这位诗人。(幻4)
3、介绍贺敬之和写作背景
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师:进延安鲁艺学习是贺敬之人生的转折点,那么他和延安有着怎样的感情呢?我们来听听他的内心独白。(幻5)
写作背景:
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
师:为什么他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悟他别样的情怀。走进文本之前,老师做一个温馨提示:听读课文过程中要注意语速、把握语调、揣摩语气。与此同时,有两个问题让大家思考。(幻6)
三、解读探究、品味深情
(一)走进文本,初步感知
真情寻觅:(幻7)
(1)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诗人心中?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1、听录音
师:倾听是一种享受,尝试才是真正的快乐。全诗分为五部分,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把你喜欢的一部分深情地朗读给大家。
老师希望你们能倾情投入。(幻8)
注意语速,读出停顿。
把握语调,读出情感。
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2、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大家读得很投入,很有感情。此刻老师还想分享的思考结果。看大屏幕。(幻9)
3、明确真情寻觅的两个小题。
明确:(1)两行一小节,小节尾字押韵。有时候几节一韵。
师:这是信天游形式的一个特点,还有什么特点?我们权且留个
悬念。
(2)母亲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母亲延安换新衣。”
“再回延安看母亲”
师:母子即将重逢,定会触动赤子的缕缕情思,让我们深情驻足第一部分。体会其深情。
(二)深情驻足
带着问题走进(幻10 )
1、朗读第一部分
预设1 :第一部分描写了诗人的哪些动作?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抓黄土、贴心窝、搂宝塔山、扑亲人怀。
分析:用“抓”而不用“捧”,“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有紧
握不放之意。
用“贴”而不用“放”贴有紧挨之意,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珍爱延安土地。
读出激动之情
用“搂”而不用“抱”都是用手臂困住,“搂”动作幅度大,富有力度。 用“扑”亲人怀,外在动作,揭示内心,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表情强烈,见到延安的极度兴奋、喜悦。
(板书:回、激动。)
师:阔别十载,一朝回归,情难自禁,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化作强劲有力的动作。
预设2:诗人见到延安,他为什么这么激动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这是世界上最崇高最真挚最淳朴的革命母子情)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呢?他们关系到底如何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眸。
(三)恩情回眸 (幻11)
1、朗读第二部分
2、预设:诗人与延安的关系如何?为了弄清他们的关系,我们把目光先锁定这四句诗。
明确: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人与延安人民亲密无间。
羊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诗人如羔羊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师:这种关系用一个词来形容,即亲密无间(血肉联系)
找同学朗读读出这种亲密无间的感情。
每一节诗用了特殊的手法,那就是比兴手法。(幻12)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委婉含蓄,寓意深远,
文已尽而意有余。
列举例子: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这种比兴手法是信天游形式最突出的特点。
师:延安对诗人有养育之恩,还有哪些恩情呢?看这两句诗“东山…….书”(幻13)
“东山。。。。。谷”借代 借指延安大生产运动。暗示作者学到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
“肩。。。。。书”学政治方向,学革命道理。
师:回忆往昔,(板书:忆)诗人在这里学本领、学知识、学真理,在延安满
载收获。养育恩恩比天高,哺育情情深似海。当诗人背起行囊奔向前方,天南海北想着母亲延安,可见诗人对延安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心怀感激 (板书:感激)
师:追忆往昔,无限感激。诗人与延安人民有血浓于水的感情,那么久别重逢会是怎样的场景?
(四)热情聚焦:
1、朗读第三部分
2、预设:诗人用了哪些一下意象描写团聚的场面?(幻14)
? 明确:酒、馍、炭火、窑洞。
师:酒、馍、炭火、作者与延安亲人会聚在一起。(板书:会)来的人是多是少呢?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明确:“满窑。。。。。脚步声”
可见气氛之亲切,场面之热烈。很有地方特色。
3、预设:文中写了那些人前来团聚?
明确:老人、小孩、青年人
4、预设:写老人为什么会写到“鸡毛信”、“白头发”?(幻15真情品味)明确:表现出延安父老在保卫延安中经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了革命立下的功劳。
师:亲人重逢多是叙旧,话离别之情,他们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呢?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夸张、比喻 话题由延安飞跃千山万水,全国发展形势就像长江黄河一样汹涌澎湃,作者内心也是兴奋不已(板书:兴奋)(读四句诗读出出兴奋之情)十年来的发展的确说不完道不尽。
师:那么延安在十年来的革命进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走进第四部分(至情捕捉)
1、朗读第四部分
2、预设:延安在十年来得革命进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选用了哪些修辞?(幻16)
明确:街道、楼房、电灯、绿树。
拟人、 排比、比喻
师:(旧貌换新颜,一切都是那么欣欣向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延安的今天是什么样呢?(幻17)
绿树成荫 楼房林立,道路纵横,车水马龙,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师: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同学们也许不知道,在十二五计划中开发延安及大西北作为工作重点,我们共同期待和祝愿在党的领导下,迎接延安人民的一定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春天。
师:看到延安城的巨大变化,字里行间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看、欣喜)
明确:欣喜、赞美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仅源于个人因素,还有什么原因吗?
(六)、走进第五部分
1、齐读第五部分(课堂里最美的还是琅琅的书声。)
2、预设:前三节特定的处所,特定的事物老师补充介绍:
这三节诗我们能体会出怎样的感情?
篇三:回延安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诗人娴熟地运用了多种手法,其中比兴手法(比,比喻;兴,先说其它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更是妙趣横生,使诗行蝉联不绝,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回环飘荡,把离别十年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抒发得淋漓酣畅。
就全诗而言,诗人把延安比作母亲贯穿于全诗,又将全诗五个部分,三十三节诗行蝉联在一起。诗的第一部分在前三节吟咏回延安的急切心情之后,自在地吟出“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道出了诗人日夜思念的不是别的,而是母亲延安。接着在第二部分诗人又将自己对延安,对革命的热爱化为母子间的至诚至爱,不禁亲切地直抒“手把手作教会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的感激之情。第三部分,诗人又通过写同亲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的动人情景,尽情地抒写自己回到母亲怀抱所享受温暖之余。第四部分诗人很自然地写到自己在母亲怀抱尽情享受温暖之余,再仔细端详母亲的面貌,于是发出深深的感叹:“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道出了今日延安的可喜变化:最后一部分诗人歌颂了延安之后以舒缓的语气作线“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表达了诗人对离于母亲之后的眷恋之情,一“比”自始自终,着尾圆合。如此蝉联各诗行之意,自然地形成了母亲啊,我回来了(回延安)——我感谢母亲(忆延安)——我在母亲怀抱(在延安)——让我看看母亲(看延安)——母亲,我赞颂你(颂延安)完美和谐的主旋律。这个比喻贯穿全诗,象一股山泉流水,直泻而下,自然流畅。
就诗的局部而言,诗人在某部分中换用另外的比喻,将一部分中的诗行蝉联起来,如第四部分“头顶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这个比喻用得妙不可言,只要一抬眼,就能在明镜里把延安城的巨变看个够,于是诗人把在明镜里看到的延安新貌用排比句一一描绘出来,这部分的几个诗节是由“明镜”这个比喻联在一起的,既形成了蓝天下的新延安就象在明镜里一样的形象感,又使全诗的韵律的连贯,结构谨严。
“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蝉联之妙更令人叫绝,如第五部分,“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这是用“兴”的手法。诗人借杨家岭(延安时中共中央所在地)高高飘扬的红旗起兴,接着咏革命事业蓬勃发展之事,诗人在此没另咏其它,而是自然地将下面写革命的战斗历程的诗句相联在一起,环环紧扣所咏之事,关联所借之物。
诗人还善于将比兴法错落有云致地运用于诗中,使各诗节浑然一体,读来有千回百转之感,如第二部分,开头一节用“比”引出二、三两节“比兴”合用的咏叹——“树梢树枝枝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两节同时承上面“家中”写出了“家人”的亲密无间和“家中”母亲的养育之恩,第四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则用“兴”的手法,借当年“家中”的大产运动的丰硕成果来写自己成长的自豪,进而表达自己恋家的根本原因。
在《回延安》中,贺敬之的比兴手法运用自如,妙趣横生之处主要在于单用或合用的比手法不仅使诗情浓烈,而且使全诗蝉联不绝,这一点也是这首诗艺术的独特性之所在。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诗人采取“信天游”民歌的形式歌颂延安,这本身就是对延安母亲养育之恩的报答。诗的每一节都由两句构成,按照“信天游”的特点,第一句起兴,有时候两句诗兴、比连用,或比兴、夸张连用,并且通常要押韵。例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上句起兴,使人联想到由延安一地向全国扩展的革命形势,下句紧接着使用夸张。“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信天游”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擅用夸张也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如诗中的“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
延安看母亲”等句。再有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民歌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为这首诗增添了亲切、活泼的感情色彩。这首诗里还有不少陕北方言,如多次出现的叠音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总之,用“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抒发诗人心中对母亲的眷恋之情,这首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贺敬之诗歌《回延安》创作及发表始末》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61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